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39

  ..續本文上一頁遍虛空的供品布滿了,以供養叁寶,佛、菩薩、本尊,這個當然很好了,功德也很大,但是你如果就是拿一點點東西擺在桌子上,“我說觀想一下,“嗡、阿、吽”一念,遍虛空盡法界,啊,這個是最上的供養了”。這個我們說要盡你力量供養之後,然後再觀想,這個麼是有福氣的,功德大,你舍不得拿出來供,自己都藏了自己用,佛面前擺了一點點,就說我供養一下,“嗡、阿、吽”一念,那就是成了廣大的普遍的供養了,這是最殊勝的供養,這個騙哪個?你的供養心沒有。

  那麼這是真正的供養心不但是要實物供養,還要觀想的供養,那就是最大的力量的供養。就是你實物供養還不夠,再想到觀想,並不是你觀想之後不要實物供養。我們記得《菩提道次第廣論》裏邊有這麼一句,拿了一點點那個海螺,一點點水,這麼一灑,就說遍十方盡虛空供養叁寶尊,你舍不得供養,只拿點髒的水不幹淨的水這麼一供養就說遍十方的無上的清淨供養,那就是貪心重得不得了,怎麼會成無上的供養?這個不可能。這個意思都一樣的。

  反正我們說佛教的內涵,我們有的很多人感到佛教難學,其實,開始是難學。但是你學了一定的時候之後基本上通的,這部學好了,那部差不多的,就是他重點不一樣,宗旨不一樣,目的不一樣,或者是方式不一樣。這個原則,原理原則都是差不多的。

  “伏地求哀叁啓請”,要恭敬地,曲躬合掌,“求哀”,要請、求叁次陳白,求受菩薩戒。那麼戒師允許他之後,“歡喜默然住定心”,要心裏很歡喜,“默然”,不要說話了,這個時候,心裏清淨地等待那個傳戒了。那麼這是就是在傳戒之前要做的事情。當戒師允許你受菩薩戒的時候,他就怎麼想,要專心的想,要把自己清淨的心把它長養起來,就是培養了,他想我現在,馬上可以得到最殊勝的功德,就是菩薩戒了,所以應當好好地恭敬合掌,等待受菩薩戒,默然而住。

  那這個地方,我們先把書上的給大家念一遍,他說別解脫戒只要在僧衆面前起恭敬心就能得到戒體,但是這個菩薩戒,不但要僧衆之面前起恭敬,還要供養一切佛菩薩,然後得戒。所以這一條要注意,一個是不恭敬不得戒;二個是不供養佛菩薩不得戒;還要一個就是要清淨的意樂心生起了才得戒,假使生不起清淨意樂心,不得戒;自己要求,自己不求戒,人家叫你去, “啊,你就那裏,跪在那裏,你受戒好了”,這又沒有求,自己求戒的心都沒有,不得戒。這些的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那麼還要,這裏它就是,怎麼供養?他說先要“灑掃地基,善飾莊嚴,供大師像,及諸聖像”,供佛的像,或者其他的聖像、菩薩的像,“猶如十方諸佛菩薩親現在前”一樣,就象十方菩薩真的現在面前一樣。那麼“專念其德,生殷重信。迎請尊長,坐獅子座,如儀軌說當作佛想”。照儀軌的說,應當作佛的想。“端嚴陳列衆多上妙花香燈燭”,很莊嚴地陳列很多的上妙的花、香、燈、燭等等。那麼先麼贊歎禮拜,然後修曼茶等等供養,這是受菩薩戒之前要做的事情。

  然後要祈請了,怎麼祈請?就是在有堪能持戒的菩薩面前,“謙下恭敬,膝輪據地”,就是右膝著地了,或者是胡跪,或者是右膝著地,這都可以。面向佛這樣子說,“惟願大德”, “哀愍授我菩薩淨戒”,要叁請。

  那麼這裏就講到一個話,菩薩戒的戒師的身份應當怎麼樣,這就是說在出家人不管是大德高僧,戒臘高的,可以授,戒臘不太高的,這個沒有限製,也可以授。而比丘戒卻是要十夏以上,必定要戒臘高的,那麼這個菩薩戒,只要你發了菩提心受了菩薩戒的都可以。乃至于沒有出家的師父的時候,在家的面前受過菩薩戒的,在家菩薩面前也可以受。

  但是宗大師一個話,假使有,假使比丘要受菩薩戒,決定要比丘面前受,不能在家師面前受。這個我們現在的一些現象就是很多的出家人在在家的面前受,傳法了受戒了,這個照宗大師的看法是不如法。那麼假使,其余的,就是其余的不是比丘,其他的在家衆,那麼你實在沒有如法的比丘的戒師,在家的菩薩面前也可以受。但是比丘決定要,一定要比丘的出家的,比丘的那個戒師面前受。不應從在家的受。

  (……,10A開始)問你:“發了菩提願沒有?”“已經發了。”這樣子回答。這樣子回答,回答時候,這就是自己生起勇悍心了。你不要是退縮了,你說:“哦,你菩薩”。人家說:“你是菩薩的話,你有些事情要做了。”“唉”,他說:“我又不是菩薩。”這個話就不對了。

  然後羯磨問答先是說,“汝如是名善男子,欲于我所,受諸菩薩一切學處,受諸菩薩一切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這些戒都是過去未來叁世的菩薩都具足的。

  “于是學處,于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汝能受否?”這樣子問你,這樣子菩薩學的修的戒你能不能受?要答:“能受。”這個要問叁次啊,前面只要一次好了,“是菩薩否”一次好了,這個“汝能受否”要問叁次。這個就是說一次怕你說得或者是猶豫不決的,叁次把你敲定下來,是不是能受,決定能受了,問叁次。那麼這樣子叁次問,叁次回答。

  然後,這個戒師他起來,禮佛。禮了佛之後,就是說“某名菩薩,今已于我某菩薩面前,乃至叁說(說了叁次)受菩薩戒。我某菩薩,已爲某名菩薩作證,惟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第一真聖,于現不現一切時處(就是你現也好,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也好,證明),一切有情皆現覺者,于此某名、受戒菩薩亦爲作證(證明他)”,那麼說叁次。這樣子叁次之後,就再供養再禮拜,這個儀式就完了。

  所以也不是很麻煩。我們漢地的儀式,就是敲敲打打,做了很多事情。那麼當然了,儀式多,好象殷重些,也是好事。但是太煩瑣了,把人家弄得迷迷糊糊了,到底做什麼事都不知道了,這也是一個反而失去了原來的本意了,這也不必。所以現在我們授戒就是要適當地適應現在的時代,有些過去的太煩瑣的,我的看法是可以簡略一點。而真正的如法的羯磨詞一個字也不能少。

  那麼這樣子,“勇義承當是菩薩”,就是問叁問了:“汝是菩薩否?”心裏要有勇氣,承當,是菩薩。這個說話“是菩薩!”要說得幹脆,不要害怕“是菩薩……”,這樣子,心裏害怕的樣子不要。“是菩薩!”這樣子。“觀境答詞先串習”,那些境,那些答的詞,先要學好,不要臨時搞不清楚了,忘掉了,這就麻煩。

  “悲心勝利繞胸懷,堅固願誓酬恩禮”,他的發心要觀衆生的苦,起大悲心,同時要知道持戒的勝利,這些心裏邊經常要想。“堅固願誓”,這樣子想之後,把他菩薩的願的誓言,受菩薩戒誓言,要心裏堅固地受持這些。那麼戒受好之後,那個得戒以後,就是要酬恩禮。戒師跟那個受戒的弟子,一起起來,十方的無邊世界的佛菩薩面前,供養禮拜,頂禮而退。這是儀式圓滿。這是有師的受菩薩戒的儀式。

  

  丁二 無師法

  那麼下邊就是萬一找不到這樣的師,那麼怎麼辦?別解脫戒就是無師——在佛面前也可以受。但是這是有限製的,不是說隨隨便便都可以受。在某種條件之下可以,某些條件下不可以;某種人可以,某些人不可以。這個有一定的界限的。

  “若不幸逢具德師,對佛像前受如儀。亦可以此常增長,淨信勝意堅守持。”假設你不幸,就是福報沒有啊,碰不到這樣子如法的師,我們這個,假使你碰不到師,你怎麼觀想?你不要說那個人運氣好,我運氣不好。爲啥運氣不好?你過去沒有培福,你碰不到好的師。要慚愧!不要說好象吃虧了,哎呀,我好象不公平了,怎麼他在那裏弄個師如法地受了,我這裏碰不到,怨天怨地的。這個錯了,這個你碰不到是你福報不夠,過去沒有積那個福,在善知識面前沒有結緣,那麼你現世就碰不到這樣的人了,那就是自己的過去的福德不夠。那麼這樣子情況之下,假使這輩子又發菩提心,真正想受菩薩戒的話,無可奈何,那麼佛像前,照前面的儀式,如法地受也可以。

  這兒海公上師又加了一個,就是你如法得到菩薩戒之後,也可以在佛菩薩面前,經常這樣子自己受,可以增長以前的功德。等于說在受了戒之後自己在佛面前再不斷地練習了。“淨信勝意堅守持”,跟前面受戒的一樣,清淨的信心,殊勝的意樂心,嚴格地去堅持守持不要毀犯。這個可以經常練習可以增長你的淨信,增長你的殊勝的意樂心。

  

  簡別

  那麼這裏就是說無師受戒,要去簡別,就是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于先所受還出已,還淨及無淨信者,不能努力勤學修,皆不堪用無師儀。”這些人不能用沒有師受戒的,佛前受不行。某些他受了菩薩戒之後“還已出”,他是犯了戒了,戒體破掉了,或者,還戒了,他不受了,他退了心了。“還淨”,後來又想受了,這樣子的人不能在佛前受,要在師面前受。沒有淨信的,就是對這個受戒心性不幹淨,好勝,或者其他的煩惱心,總之來說,重要的就是說,對那個自己自以爲了不得,在人面前受,感到不甘心,我何必要在他面前恭敬屈膝地去受戒,我佛面前受好了。這是我慢貢高,這樣子的人不能佛前受,非要人前受不可,這是折服他的煩惱。

  那麼還有些就是海公大師特別慈悲啊,“不能努力精修學”,沒有人給他監督的話,他自己自力不能夠努力修學的人,最好有個戒師。爲什麼?在師的面前,他要害怕,他要有所忌憚,在戒師的有形無形的督促下,他可以使他鼓勵他學修。如果他佛面前受,他無所謂,反正佛面前大家都不知道,他就是,是菩薩不是菩薩也不知道。那他就可以做,也可以不做,這樣子的人,非在人前受不可。所以這一類的人,不能用無師儀,沒有師在佛前受的這個方式,這類人之前不能用。

  那麼這裏有的注解他是這麼說,有一點點開許。就是…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