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以前受過戒後來還戒了,或者是犯戒了,再想受的話,如果有師決定要用師前受,如果沒有師,也可以依無師受,這是另外一個注解的開許。嚴格地說不行,一定要有師受,但是實在沒有師的時候,那時也可以無師受,但是下邊的沒有淨信的,我慢貢高的,不願意在人前受的那些人,決定要在師面前受,不能在佛面前受。所以說這是簡別了,哪些人可以這麼受,哪些怎麼受,這是一定條件的,不是隨隨便便的,不要說聽到一個佛的可以受,我也佛前受。那也方便,人家也不知道,也沒有人管我,這個心就不好了啊。就象這樣的人,不能佛前受。
丙五 得戒已殊勝尊貴想
得了戒之後,該怎麼作意?怎麼想了?就是哦,心裏該怎麼?“應想我于此生中,善獲人生而有暇。複生大覺法王家,得預佛子殊勝位。我應超凡作大雄,堅固菩薩行勇猛。護持勝戒如眼珠,不汙如來尊貴種。”得了戒之後就要這樣子思惟,應該想我自己在這一輩子當中,能夠這樣的人身,人身有暇十圓滿,得到了。這是一個非常的最好的學法的機緣,有了。有了之後,又能夠現在發了心之後,發了菩提心,能夠受了菩薩戒,生到大覺法王家,真正佛子了啊。
佛子,我們世間上的人生孩子,指那個用血統的關系。佛的子,就是法的關系。發了菩提心,修菩薩行的,就是佛子,將來能成佛嘛。佛就是佛子成的,菩薩就是佛的子,菩薩的果將來就是成佛。那就是,跟世間上的孩子一樣,真正的孩子是從……佛的子,是從菩提心、菩薩行來的。所以說現在,既然得了有暇的人身,又能夠生到大法王家,成了佛子了。
“得預佛子殊勝位”,現在能夠參與到菩薩的殊勝的高位,就是佛的法王子,將來等于這個太子一樣了,將來就是要繼承他的國王的位了。那麼佛的位,菩薩將來都要繼承的。所以殊勝的佛子的位已經得到了、參與了。這樣子的榮譽的情況之下,那自己應當“超凡作大雄”,要超脫凡夫的知見,私心與我執去掉,要學佛一樣大雄大力,爲衆生的,勇猛負這個擔子,救苦的擔子要負起來。“堅固菩薩行勇猛”,菩薩行,再難行,要能行,要勇猛地去行。
“護持勝戒如眼珠”,保護殊勝的戒跟保護眼珠一樣,我們眼睛是最不能碰的,一顆沙、一顆灰塵吹了眼睛裏邊難過得不得了,非要把它去掉不可。那麼,我們持佛的菩薩戒也要跟眼珠一樣,一點也不要犯。犯了一點點,馬上忏悔,不要給它染汙了這個戒體。那麼這個勝戒,不是說一個戒,要叁聚淨戒全部都要護持、不犯,跟保護眼睛一樣。只有生起這樣的心,才能夠殊勝地持這個清淨的菩薩戒。
“不汙如來尊貴種”,現在是作了佛子了,是佛的種了,佛的種,那你這珍貴的佛種你不要染汙他,就是自己要自尊心,好好地嚴格地、清淨地持這個菩薩戒,不要染汙佛的種子。那麼這是受戒以後的應當做這樣麼子的思惟。
乙四 防護戒
丙一 總說者
下邊還有一些要注意的事情。“受已安住正戒中,善觀決擇取舍相。成就正業應修學,端勵聽聞菩薩藏。恒常不舍善知識,護戒唯一勝方便。”
還有我們前面要補充一下。就是怎麼樣子叫有師、無師?假設說,你近處是沒有師,跑遠了,有命難,就是生命危險,或者梵行難,有破戒的危險,這樣情況之下,近處又沒有,遠處有命難跟梵行難,那麼可以無師受。如果沒有那些難,但是戒師是有,但是遠得不得了,不行,不能無師受,要去找,到遠處去受。這是那個有師無師的簡別。這是有那麼多種,不是隨隨便便的。
那麼這裏有犯無犯的講了很多,我們有些就不一定這麼仔細說了,反正這個書你們以後自己去參考。
那麼你受戒之後,“安住正戒中”。作意,如法地受了之後,要在戒裏邊,很歡喜地安住在裏邊。不要說,哎呀,糟糕了,這個戒受了以後,這動不得,那也搞不來;這個要非做不可,那個要做,不做又犯戒了。好象冤得不得了,這個不行。安住,感到很舒服。這個受了戒之後,前面就想,這個法王子的位已經得到了,將來要好好地行持這個勇猛心了,將來可以,不要染汙佛的尊貴種。這樣地想。安住戒中,歡喜。正戒中,安住戒,心生歡喜心,對戒生歡喜心,感到持戒是好,我要好好持。
但是還要正戒,就是受戒的時候不要過分。我們說現在有些人就是拼命地過分。佛說的這個一些規矩。假使在我們說,佛允許我們中夜是獅子臥,可以養息的,他說我要不倒單。現在一般就是末法時期可以開許吃兩頓,他說我要吃一頓,或者他說我叁天吃一頓,這樣子搞,初學的。當然你學的老修的,在一定的階段可以這麼做;初學的,他要特別的勇猛,過分了,也不行。
太差了,“不及”,也不好。不及什麼?你說,現在這個時代了,我們身體差啊,我有胃病啊,兩頓吃不消啊,我吃叁頓。這個你自己開的,佛沒有開叁頓了,不及,做不到。
“不雜冗”,自己加一些東西進去。佛說的戒條裏邊,自己加一些東西加裏邊,雜進去了,那個也不好。所以持戒,正戒裏邊,既不要過,也不要不及,也不要摻自己的意見的東西摻進去。我們中國的佛教摻了很多東西啊。乃至說燒紙錢,在佛面前燒起紙錢來了。佛要你這個錢幹啥?佛是持銀錢戒的,金子、銀子也不要的,你燒個紙錢,這個簡直不是鬧笑話!這是自己插進去的。
“善觀決擇取舍相”,受了戒之後,好好地觀察,哪些是該做的,哪些不該做的,都要有一定的界線分明。這樣子才能開遮持犯知道,才能持。你如果糊裏糊塗,沒有學就不能持了,就行不來了。該做的你不知道,你沒有做;不該做的,你也不知道,你做了。那不是犯戒了嗎?所以要行持之前非要好好學。我們很多人就是懶漢,懶漢思想,最好不要學,我自己嘛安安逸逸地成佛了。你不要學,你犯不犯都不知道,你怎麼成佛?世間上要做一個事業,還得小學大學,要念書,甚至要研究班,那麼多年才畢業才開始做個事情。哪怕你說我什麼不要學了,我做手藝。手藝也要跟師傅學叁年。學徒嘛,以前總是跟師學叁年。你說你不要學,你怎麼會?你不會的。何況是出世的事情,這個我們無始以來都沒有經過的新路子,你怎麼自己搞得起來?
“成就正業應修學”,你爲了成就菩薩的大行的事業,一定要修,要學,先要學,慢慢才能修。“端勵聽聞菩薩藏”,要好好的,專門地聽菩薩藏的。那個菩薩藏就是,凡是講菩薩戒的一切叁藏裏邊的都要聽了。宗大師說你最起碼的要聽戒品。《瑜伽師地論》的《菩薩戒品》一定要聽。否則的話,你開遮持犯都不知道,哪些戒條相都不知道,你怎麼叫持?
“恒常不舍善知識,護戒唯一勝方便”,要護持戒不犯,最唯一的殊勝的方便是什麼?不要離開善知識。這是最殊勝的方便。善知識他學過了,他知道哪些犯,哪些不犯。即使你學得差一點,他會指點你。如果你是感到要自由,我不要善知識,我自己也會管自己。你只管自己,萬一你學得不好,你自己不知道這一點,你就管不了自己了。所以說真正初學的人,我們說,比丘有這個規矩,大家都聽過的,“五年學戒,十年不離依止”。五年裏邊專精學戒,把戒學好,定慧在第二步;五年裏邊,戒沒有學好,來不及定慧搞起來了。你想騙人當法師去了。自己行持的根本都沒有,你怎麼去當法師?你自己也搞不好,你怎麼教人?教人就教人學修的啊。你自己都沒有學戒,根本的下手的戒學,你都沒有學好,你怎麼教人家?那麼戒,一般是拿不出來了,學慧,那最好了,大家都要聽,這個法師,大家供養。一般人都有這個思想。我們說這個思想要不得。
“十年不離依止”,十年裏邊,不能離開你依止師。我們五臺山,受了戒不發戒牒,要五年以後發。後來我們這一批,五年以後也沒有發。到現在還沒有戒牒,那也沒關系了,我戒體有了就可以了。“十年不離依止”,就是說你十年裏邊不能離開你依止師。因爲十年裏邊,你還沒有學好,還不能自立,在十年裏邊,離開依止師的話,你會搞錯。那麼是不是現在的人,一個戒一受,馬上自己到小廟去搞起來了,這個差得好遠。我們再說十年不離依止,還說是好的,學得好的。如果你十年還沒有學好,還得要依止,乃至你一輩子沒有學好,終身不離依止,一輩子不能離開依止師,要人家管到你。
我們看到現在一些年輕的出家人,總是敢于說這個話,我聽了很多,“我不要人管,我自己管自己”。你自己怎麼管自己?你煩惱來管你啊。我們說人家管,人家是學好了。經過十年不離依止這麼樣子,至少有一點佛教的氣味了,他可以管你。你自己學也沒有學,你怎麼管自己?那不是跟了煩惱在走?所以說,不要太早地想自己搞小廟,自己開道場,自己去弘法利生。這個心倒好,但是不行。你是一個泥菩薩,水裏一泡,自己都化掉了,你怎麼救衆生?救衆生,你水裏去,能把人家救上來了,你才是菩薩。你現在自己水裏下去了,泡化掉了,你成一個泥巴了,那你怎麼救人家?所以說你十年不離依止是最起碼的。這是學戒之後,這些要注意的事情。
那麼反過來,“若于戒品不受習,即是昧于菩薩學。妄稱大乘欺世間,諸慧解者所吐厭”。假使你戒品不好好學,就是不依止師,戒品也不努力去學。那麼你對菩薩戒的開遮持犯,尺寸份量都不知道,憑一時的悲心,這個悲心也是,我們說雜染的悲心。你對一切衆生有悲心嗎?每一個衆生受苦你都去救嗎?不一定。某些人跟我要好的,自己家屬,或者是什麼什麼有關系的。他一點困難,馬上要去救。人家不相幹的,就不大管了。如果你的仇人,他有困難,還高興,最好他倒楣。這個心,不是悲心。所以你“菩薩學”沒有學好,那做事情不會不做錯,因爲你這個悲心不是純粹的。那麼你這樣子的人,戒品也不學,就是憑一時私心雜念的所謂悲心做事情的話,“妄稱大乘欺世間”,這也是大妄語了。你以爲自己在人面前說,我是大乘菩薩,怎麼怎麼說了一…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