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41

  ..續本文上一頁大套。實際上是欺騙世間的人,那麼你欺騙世間是不是欺騙得了?只有那種愚昧的、沒有知識的、糊裏糊塗的,在受你欺騙。“諸慧解者所吐厭”,真正有智慧的人,學過菩薩戒,或者知道菩薩戒的,大概的情況知道的,他就看你做得不如法,“吐厭”,跟你吐口水,討厭你,譏嫌你,對你不生歡喜心了。

  “聞已具力作勤勞,莫如談藥數他寶”,依菩薩戒學,你好好學了之後,這不是學了就算了。我們很多人就這樣,我懂了!懂了你就學好了?你要真行會做了才是學好了。你懂了沒有用。懂了你不行的話,就是沒有真懂。真正懂了之後,決定要行。你說你肚子餓,你說,“我肚子餓。”那你決定要吃東西啊。如果你說,“我肚子餓,我不想吃東西”。你不是真的肚子餓。那麼你說,我懂了,你不去做,那你就不是真的懂。你如果真的懂了之後,決定要做。所以我們學和行本來是一致的。你不想行,但是要懂,就是想騙人,當個法師嘛,我做又不做,自己不辛苦,但是嘴裏叭叭叭一大套,人家恭敬利養都來了。這個心不好。

  “莫如談藥”,不要做那些“談藥”,就是對了病人,叫你看病了,你就在病人面前說了很多的藥方子,我會開那個方,那個方,那個方子治好多少病,這個方子是秘方,是世界上沒有的,我一個人祖傳的怎麼。說了半天,藥又沒拿出來。這個病人病會不會好?不會好的。要行動啊。你固然要有智慧,能說藥方,但是還要行動,拿出來,熬了給他吃。你單是談你學怎麼好,藥也沒有拿出來,也沒有熬,也沒有治,那他怎麼會好?“數他寶”,人家的錢你僅僅數,我們說銀行的會計,他一天到晚數不曉得多少萬的錢,可能他家裏窮得來,飯都吃不夠的還有的。那是人家的錢嘛,不是他的錢。那你經上的那些經論的話,你說了很多,講給人家聽,自己也自以爲懂了,你沒有做。沒有做,數人家的錢,你飽不了,這樣子沒有受用。

  所以說,我們真正要學,決定要行,要勤勞。再苦再難的菩薩道,既然受了之後,就要具力去勤勞地去做,全分精神去做,這是海公上師的,全部精神拿出來去做。

  

  丙二 開法之緣

  “安樂有情離大苦,次第不宜法所遮。缺緣無力或專修,雖暫不學而無過。”這就是在某種情況之下,對菩薩戒,有些沒有做到,有開許。

  但是也不是亂開啊。“安樂有情離大苦”,正在幫衆生的忙,離苦,要使他得安樂,正在緊要的時機,你沒有去學,或者人家在講戒沒有去聽,不犯。

  “次第不宜”,你是初修,後邊的一些事情你現在做不到的,你暫時不做,沒有關系,不犯。

  “法所遮”,這一條戒是別解脫戒裏所遮止的,不要做的。假使我們說菩薩戒裏邊可以開性罪,殺盜淫妄在某些時間利益衆生的時候可以開,但是別解脫戒說比丘不能犯淫戒,遮的,那就不能開。所以菩薩戒裏邊,比丘淫戒不能開的。即使你利衆生,爲了利衆生,極大的利益也不開。所以說,佛遮了的戒不能開。

  “缺緣無力或專修”,機緣不夠,你假使要學,沒有學的機會;或者想修,沒有這個機會;或者是無力,害病了,或者什麼;那麼你或者是閉關修或者專門在自己用功的時候,專門在用一個什麼功夫啊,或者修定了,或者是修什麼自己要學一個法了,那麼這樣子,暫時不學,也沒有犯。並不是說這個學不學可以的,就是說不算犯戒就完了,有開許。

  

  丙叁 次分別者

  下邊,“防護分別應舍二”,那下邊就是講這個了。菩薩戒裏邊跟比丘戒不一樣,比丘戒分五聚七篇,那麼菩薩戒只分兩種。“防護”,就是我們要受這個菩薩戒,菩薩戒就是保護菩提心的,菩提心出來之後,在行動上必須要做的事情就是菩薩戒。那麼我們受菩薩戒,就是攝護我們的菩提心。那麼這個戒裏邊分兩類。

  “分別應舍”,要防護你的菩提心,在菩薩戒裏邊具體的應該遠離兩種,一種是“他勝罪聚”,這是一類啊,他勝罪是一類,“違犯聚”是一類。他勝罪就是根本罪,什麼叫他,就是菩提心的對立面——煩惱、自私、我執。你跟這個煩惱打仗,結果被煩惱打勝了,他勝了,煩惱勝了,你輸了,那就是犯了根本戒了。違犯聚,就是惡作罪,輕罪。這個輕罪,雖然違犯了,沒有犯根本,戒體還在。那麼總的來說菩薩戒裏邊,只分兩種:一種是他勝罪,根本罪;一種是輕的犯,違犯的惡作罪,這兩聚,聚就是類了。

  

  丁一 應舍他勝罪聚

  那麼下邊就開始講戒相了。“他勝四種複十四,同于根本波羅夷。”什麼叫他勝?前面說過的,就是根本罪了,煩惱我執戰勝了,打勝麼不是自己就是……,自己的沒有了,法身慧命就沒有了。他勝罪在這個《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品》裏邊是四個,四個他勝罪。

  (10B開始)《菩薩戒品》這四個,加上這個《虛空藏》的十四個,一共是十八個。你們回憶一下,我們念的菩薩戒,菩薩戒這裏,頌子後頭有啊,我們看一看啊,在一百六十七頁,“如是十八根本罪”,十八個根本罪。一百六十八頁第叁行,根本犯的有十八個,《瑜伽師地論》是四個,再加《虛空藏經》的十四個,一共是十八個。那麼這個,宗大師的,是糅合兩部的。把《瑜伽師地論》裏的跟《虛空藏經》的把它綜合起來,成了十八個根本罪。

  爲什麼叫根本罪?它跟那個比丘戒的或者是別解脫戒的根本罪——波羅夷罪一樣的。但是有不同,這個裏邊,宗大師這裏邊,他又加了一個法。他勝罪,他加一個“同他勝法”,“同他勝”就是說,這個在菩薩戒的根本罪,跟別解脫戒的他勝罪相同,但是不是一模一樣?相同的話就是根本罪,犯了之後,戒體破了的;但是有不同,別解脫戒根本罪犯了,不能再受了,這個犯戒的,已經成了根本罪之後,不能第二次受的。而菩薩戒,根本罪犯了之後,固然要忏悔了,但是可以允許重受。所以說這兩個他勝,又同又不同。所以說在宗大師的《戒品疏》裏邊,他就是同他勝法——跟別解脫戒的他勝罪相同,但是也有不同。“同于根本波羅夷”,就是“同他勝法”了。這個裏邊,這個話已經有了。海公上師很善巧啊,很多意思,我們不看這個宗大師的解釋是看不出來——好象波羅夷一樣了。同,這個“同”裏邊有同,還有一些不一樣的。

  那麼這個相同的什麼,我們看小字,“他勝四種複十四”旁邊小字。那麼犯了這個根本罪,他要墮地獄,時間多少?如他化自在天的壽命,一萬六千歲,在地獄裏受苦。那麼他化自在天的壽命很長了,怎麼算,我們《俱舍》裏有,現在不要管他,他給你算好了。人間的數字,人間多少年?犯一個根本罪,人間就是九百二十一億六千歲的時間在地獄裏受苦。我們想想看,這個數字夠長的。九百二十一億,一億就是萬萬年,還要九百二十一個萬萬年,還要加上個六千歲,地獄裏受苦。地獄裏我們想一想,眼睛閉下來想一想,一分鍾都熬不住,你這個九百二十億,這個不好受啊。那麼千萬不要犯他勝罪。就是根本波羅夷犯了之後,菩薩戒也好,別解脫戒也好,他受苦的時間那麼長,這是同的。

  但是,別解脫戒的根本比丘戒犯了不能重受,破了戒體就是破戒比丘了,不能算僧數裏邊,不能算了,要驅逐出去,遷單,驅擯;那麼菩薩戒裏邊,雖然可以忏悔了,需要忏悔,但是可以重受,所以這一點不同。“同于根本波羅夷”,同他勝罪。

  

  戊一 初《瑜伽》四種

  己一 自贊毀他——第一他勝,貪欲所攝

  那麼第一個他勝,自贊毀他。自贊毀他,大家都知道是不好的,但是犯的人很多,每一個人說話之後,中間都要說自己怎麼了不得。我們這裏,很顯著的以前有一位,他說話裏邊,十句裏邊有八句是贊歎自己。那麼我們說,看人,就是看你說話了。孔夫子也說:“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個說話說得過分地好了,態度特別恭敬,不一定是好、好的,這樣的人,好人很少的啊。那麼我們說盡贊歎自己好的人,就不會是怎麼好的人。那麼這裏一看,還犯菩薩戒。那麼看情況了,犯菩薩戒要夠格了。

  “貪求利養恭敬故”,他贊歎自己爲什麼原因?出發點,“貪求利養”、貪求恭敬,這是他的發心——貪心。這個貪,增上的貪,爲了要增上貪,不顧一切。“非爲濟扶供叁寶”,不是爲了要供養叁寶,或者是護持叁寶。小字,“緊要悲願之事能暫于無實功德有實過失者而宣說之”,沒有實在的功德,而實際上過失有的,要好好地跟他說。不是爲了真正的濟扶叁寶、供養叁寶,而拼命地贊歎自己,要追求恭敬利養的,這樣子的人就是發心不對,第一個是貪心。那麼“他有財物”,那麼他的事情,就是“他有財物”——人家的財物;人家恭敬,就是人家有名聞利養,這樣東西你去毀謗他,自己爲了求自己的名譽利養,人家有財物,人家有人家恭敬他,心裏感妒忌,就是不歡喜,那麼去毀謗他。

  “利養恭敬事隨一”,不管是利養也好,恭敬也好,只要說了一個。“發起言說成他勝”,這個話一說,根本罪。那麼他是什麼?是有功德的人。真正有功德的人,他有財物,他有人家恭敬他。你心裏不舒服,要去毀謗他。使得他……這個很簡單嘛,人家恭敬他,你氣不過嘛。你要把他貶低了,然後人家好恭敬我,人家好供養我嘛。這個出發點很卑鄙了。那麼自贊也好,毀他也好,目的是一個,都是要擡高自己,要得到名聞利養、恭敬。那麼這樣子的人,就要話一說,不管他是利養也好,恭敬也好,只要說一個事情去毀謗人家了。這個話一說的話,贊歎自己也好,毀謗他也好,就是根本罪。那麼毀謗的人是什麼?真正有功德的人,衆生恭敬的人。這樣的人你去毀謗他,那就是根本罪。

  這個裏邊,我們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自贊、毀他,這個合起來成他勝罪,單犯一個自贊或者單是一個毀他,是不是不算根本罪?這個裏邊,有的人說我贊歎自己,我沒毀謗人家,這個不該是他勝罪吧?但是你真正爲了貪求利養恭敬,自己贊歎自己的也是他勝罪。在宗大師的解釋裏邊,…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