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P41

  ..续本文上一页大套。实际上是欺骗世间的人,那么你欺骗世间是不是欺骗得了?只有那种愚昧的、没有知识的、糊里糊涂的,在受你欺骗。“诸慧解者所吐厌”,真正有智慧的人,学过菩萨戒,或者知道菩萨戒的,大概的情况知道的,他就看你做得不如法,“吐厌”,跟你吐口水,讨厌你,讥嫌你,对你不生欢喜心了。

  “闻已具力作勤劳,莫如谈药数他宝”,依菩萨戒学,你好好学了之后,这不是学了就算了。我们很多人就这样,我懂了!懂了你就学好了?你要真行会做了才是学好了。你懂了没有用。懂了你不行的话,就是没有真懂。真正懂了之后,决定要行。你说你肚子饿,你说,“我肚子饿。”那你决定要吃东西啊。如果你说,“我肚子饿,我不想吃东西”。你不是真的肚子饿。那么你说,我懂了,你不去做,那你就不是真的懂。你如果真的懂了之后,决定要做。所以我们学和行本来是一致的。你不想行,但是要懂,就是想骗人,当个法师嘛,我做又不做,自己不辛苦,但是嘴里叭叭叭一大套,人家恭敬利养都来了。这个心不好。

  “莫如谈药”,不要做那些“谈药”,就是对了病人,叫你看病了,你就在病人面前说了很多的药方子,我会开那个方,那个方,那个方子治好多少病,这个方子是秘方,是世界上没有的,我一个人祖传的怎么。说了半天,药又没拿出来。这个病人病会不会好?不会好的。要行动啊。你固然要有智慧,能说药方,但是还要行动,拿出来,熬了给他吃。你单是谈你学怎么好,药也没有拿出来,也没有熬,也没有治,那他怎么会好?“数他宝”,人家的钱你仅仅数,我们说银行的会计,他一天到晚数不晓得多少万的钱,可能他家里穷得来,饭都吃不够的还有的。那是人家的钱嘛,不是他的钱。那你经上的那些经论的话,你说了很多,讲给人家听,自己也自以为懂了,你没有做。没有做,数人家的钱,你饱不了,这样子没有受用。

  所以说,我们真正要学,决定要行,要勤劳。再苦再难的菩萨道,既然受了之后,就要具力去勤劳地去做,全分精神去做,这是海公上师的,全部精神拿出来去做。

  

  丙二 开法之缘

  “安乐有情离大苦,次第不宜法所遮。缺缘无力或专修,虽暂不学而无过。”这就是在某种情况之下,对菩萨戒,有些没有做到,有开许。

  但是也不是乱开啊。“安乐有情离大苦”,正在帮众生的忙,离苦,要使他得安乐,正在紧要的时机,你没有去学,或者人家在讲戒没有去听,不犯。

  “次第不宜”,你是初修,后边的一些事情你现在做不到的,你暂时不做,没有关系,不犯。

  “法所遮”,这一条戒是别解脱戒里所遮止的,不要做的。假使我们说菩萨戒里边可以开性罪,杀盗淫妄在某些时间利益众生的时候可以开,但是别解脱戒说比丘不能犯淫戒,遮的,那就不能开。所以菩萨戒里边,比丘淫戒不能开的。即使你利众生,为了利众生,极大的利益也不开。所以说,佛遮了的戒不能开。

  “缺缘无力或专修”,机缘不够,你假使要学,没有学的机会;或者想修,没有这个机会;或者是无力,害病了,或者什么;那么你或者是闭关修或者专门在自己用功的时候,专门在用一个什么功夫啊,或者修定了,或者是修什么自己要学一个法了,那么这样子,暂时不学,也没有犯。并不是说这个学不学可以的,就是说不算犯戒就完了,有开许。

  

  丙三 次分别者

  下边,“防护分别应舍二”,那下边就是讲这个了。菩萨戒里边跟比丘戒不一样,比丘戒分五聚七篇,那么菩萨戒只分两种。“防护”,就是我们要受这个菩萨戒,菩萨戒就是保护菩提心的,菩提心出来之后,在行动上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菩萨戒。那么我们受菩萨戒,就是摄护我们的菩提心。那么这个戒里边分两类。

  “分别应舍”,要防护你的菩提心,在菩萨戒里边具体的应该远离两种,一种是“他胜罪聚”,这是一类啊,他胜罪是一类,“违犯聚”是一类。他胜罪就是根本罪,什么叫他,就是菩提心的对立面——烦恼、自私、我执。你跟这个烦恼打仗,结果被烦恼打胜了,他胜了,烦恼胜了,你输了,那就是犯了根本戒了。违犯聚,就是恶作罪,轻罪。这个轻罪,虽然违犯了,没有犯根本,戒体还在。那么总的来说菩萨戒里边,只分两种:一种是他胜罪,根本罪;一种是轻的犯,违犯的恶作罪,这两聚,聚就是类了。

  

  丁一 应舍他胜罪聚

  那么下边就开始讲戒相了。“他胜四种复十四,同于根本波罗夷。”什么叫他胜?前面说过的,就是根本罪了,烦恼我执战胜了,打胜么不是自己就是……,自己的没有了,法身慧命就没有了。他胜罪在这个《瑜伽师地论》,《菩萨戒品》里边是四个,四个他胜罪。

  (10B开始)《菩萨戒品》这四个,加上这个《虚空藏》的十四个,一共是十八个。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念的菩萨戒,菩萨戒这里,颂子后头有啊,我们看一看啊,在一百六十七页,“如是十八根本罪”,十八个根本罪。一百六十八页第三行,根本犯的有十八个,《瑜伽师地论》是四个,再加《虚空藏经》的十四个,一共是十八个。那么这个,宗大师的,是糅合两部的。把《瑜伽师地论》里的跟《虚空藏经》的把它综合起来,成了十八个根本罪。

  为什么叫根本罪?它跟那个比丘戒的或者是别解脱戒的根本罪——波罗夷罪一样的。但是有不同,这个里边,宗大师这里边,他又加了一个法。他胜罪,他加一个“同他胜法”,“同他胜”就是说,这个在菩萨戒的根本罪,跟别解脱戒的他胜罪相同,但是不是一模一样?相同的话就是根本罪,犯了之后,戒体破了的;但是有不同,别解脱戒根本罪犯了,不能再受了,这个犯戒的,已经成了根本罪之后,不能第二次受的。而菩萨戒,根本罪犯了之后,固然要忏悔了,但是可以允许重受。所以说这两个他胜,又同又不同。所以说在宗大师的《戒品疏》里边,他就是同他胜法——跟别解脱戒的他胜罪相同,但是也有不同。“同于根本波罗夷”,就是“同他胜法”了。这个里边,这个话已经有了。海公上师很善巧啊,很多意思,我们不看这个宗大师的解释是看不出来——好象波罗夷一样了。同,这个“同”里边有同,还有一些不一样的。

  那么这个相同的什么,我们看小字,“他胜四种复十四”旁边小字。那么犯了这个根本罪,他要堕地狱,时间多少?如他化自在天的寿命,一万六千岁,在地狱里受苦。那么他化自在天的寿命很长了,怎么算,我们《俱舍》里有,现在不要管他,他给你算好了。人间的数字,人间多少年?犯一个根本罪,人间就是九百二十一亿六千岁的时间在地狱里受苦。我们想想看,这个数字够长的。九百二十一亿,一亿就是万万年,还要九百二十一个万万年,还要加上个六千岁,地狱里受苦。地狱里我们想一想,眼睛闭下来想一想,一分钟都熬不住,你这个九百二十亿,这个不好受啊。那么千万不要犯他胜罪。就是根本波罗夷犯了之后,菩萨戒也好,别解脱戒也好,他受苦的时间那么长,这是同的。

  但是,别解脱戒的根本比丘戒犯了不能重受,破了戒体就是破戒比丘了,不能算僧数里边,不能算了,要驱逐出去,迁单,驱摈;那么菩萨戒里边,虽然可以忏悔了,需要忏悔,但是可以重受,所以这一点不同。“同于根本波罗夷”,同他胜罪。

  

  戊一 初《瑜伽》四种

  己一 自赞毁他——第一他胜,贪欲所摄

  那么第一个他胜,自赞毁他。自赞毁他,大家都知道是不好的,但是犯的人很多,每一个人说话之后,中间都要说自己怎么了不得。我们这里,很显著的以前有一位,他说话里边,十句里边有八句是赞叹自己。那么我们说,看人,就是看你说话了。孔夫子也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个说话说得过分地好了,态度特别恭敬,不一定是好、好的,这样的人,好人很少的啊。那么我们说尽赞叹自己好的人,就不会是怎么好的人。那么这里一看,还犯菩萨戒。那么看情况了,犯菩萨戒要够格了。

  “贪求利养恭敬故”,他赞叹自己为什么原因?出发点,“贪求利养”、贪求恭敬,这是他的发心——贪心。这个贪,增上的贪,为了要增上贪,不顾一切。“非为济扶供三宝”,不是为了要供养三宝,或者是护持三宝。小字,“紧要悲愿之事能暂于无实功德有实过失者而宣说之”,没有实在的功德,而实际上过失有的,要好好地跟他说。不是为了真正的济扶三宝、供养三宝,而拼命地赞叹自己,要追求恭敬利养的,这样子的人就是发心不对,第一个是贪心。那么“他有财物”,那么他的事情,就是“他有财物”——人家的财物;人家恭敬,就是人家有名闻利养,这样东西你去毁谤他,自己为了求自己的名誉利养,人家有财物,人家有人家恭敬他,心里感妒忌,就是不欢喜,那么去毁谤他。

  “利养恭敬事随一”,不管是利养也好,恭敬也好,只要说了一个。“发起言说成他胜”,这个话一说,根本罪。那么他是什么?是有功德的人。真正有功德的人,他有财物,他有人家恭敬他。你心里不舒服,要去毁谤他。使得他……这个很简单嘛,人家恭敬他,你气不过嘛。你要把他贬低了,然后人家好恭敬我,人家好供养我嘛。这个出发点很卑鄙了。那么自赞也好,毁他也好,目的是一个,都是要抬高自己,要得到名闻利养、恭敬。那么这样子的人,就要话一说,不管他是利养也好,恭敬也好,只要说一个事情去毁谤人家了。这个话一说的话,赞叹自己也好,毁谤他也好,就是根本罪。那么毁谤的人是什么?真正有功德的人,众生恭敬的人。这样的人你去毁谤他,那就是根本罪。

  这个里边,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自赞、毁他,这个合起来成他胜罪,单犯一个自赞或者单是一个毁他,是不是不算根本罪?这个里边,有的人说我赞叹自己,我没毁谤人家,这个不该是他胜罪吧?但是你真正为了贪求利养恭敬,自己赞叹自己的也是他胜罪。在宗大师的解释里边,…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定道资粮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