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说他胜罪,是有八个。从这个意乐心来说,四个,出发点了,贪求名闻利养的,四个,自赞毁他。但是从加行来说有八个。自赞也好,毁他也好,分两个。第二个罪也是两个,第三个罪也是两个,四个根本罪,一共有八种他胜罪。
那么你这里说是我们要很谨慎了。你如果贪求名闻利养,赞叹自己的话,就是菩萨的根本罪。所以这些我们不要看,毁他,一般人感到是不大好啊,好象很明显的这是……自赞很容易犯了,在居士面前,说自己怎么怎么好了不得,我怎么怎么忠心为常住办事,我怎么怎么能干,甚至说我念经声音大,超过一切。你这样子赞叹自己,目的在哪里?如果你目的是纯粹的,只为好心,那还不说;如果目的是要居士恭敬我,乃至供养我,好了,他胜罪,不得了。
所以这些东西看起来很隐微,但是,我们不学戒根本不知道。所以说这一定要学了,不学的话自己犯了还不知道。不是小罪了,是大罪。这是第一条。那么里边几个条件啊,你说这个话——自赞毁他,所说的话,对的境,指人,这是宗大师里边列举的,指同类的人,他能够知你的话的意思的。如果你对个猫说、对个狗说,你说我怎么了不得,我怎么了不得,我有什么功德;狗不懂,“哇哇”,叫一下走了,那也不是他胜罪呀。或者来一个海外的欧洲人,里边又说了一大堆,他,对不起,听不懂,这个也不是;他懂了,那就是他胜罪。说的事情,自赞毁他。发起的心,贪著名闻利养、利养恭敬,只要一个,贪着一个,说了就不行啊。那么说了他的话,自赞的也好,毁他的也好,只要对方懂了你的意思了,他胜罪,第一个他胜成就了。那么你说自赞这个事情,或者毁他,两面都说了,两个他胜罪。这个要很注意啊。
所以说我们学过戒的人,最好不要赞叹自己。海公上师就说的,一切名闻都不是好事情,名气大了,就给你麻烦来的多;没有名的,你好好修学,没有打岔的;名气大了,你想修都修不成了。捧场的,什么来的,把你抬得高高的、飘飘然的,会犯很多错误,自己迷糊了嘛,自以为了不得了,这个是不好的事情。那么要什么名?只有一个名可以要,持戒的名。这个人是持戒的。这个名,对他就可以要,但不是去求啊。到处宣传,我持戒,我持戒,这样子说,这个也不行。人家来赞叹你持戒,这个随他去赞叹。其他的人家赞叹你功德,不承认,我没这个功德,对不起,我没有,我没有,这些名不要。
己二 悭执法财——第二他胜,悭吝所摄
第二个他胜,悭了,一个是贪了,一个是悭了,所以菩萨戒是两重的。别解脱戒,你只要不要做就是持戒了,菩萨戒里边两重的,贪固然是犯戒,悭也是犯戒。“悭执财法成他胜”,自己的财,有法,人家来求,不给,悭吝的人不给,这是根本罪。那么要求的是什么?“无财无食无依者,来菩萨所现前住,非求兵杖众毒物,非宜一切损害等,现有不施不哀怜。正求法者具恭敬,非盗法等现有法。性悭财法不施与,随犯一种本罪成。”这是两种。这个第二个他胜的两个,就是一个财,一个法。悭财,一个他胜,悭法,又一个他胜。这是第二个,也是两个他胜。自己心是悭吝心,自己有财有法,那么舍不得布施,他胜。
“无财”,那么对方求的人,确实没有财,或者没有吃的,或者没有依止的,来菩萨面前住,就是求了。他求的不是兵刀,先求财来说,他求的东西是为生活所需的,既不是“兵杖众毒物”。兵杖是不能布施的。我们说,那些是凶器啦,跟毒物——这是害人的东西,杀害有情的,不能要,假使你说你有什么酒,人家说给我好不好,不要给,酒也是不相宜的东西,不能给。那么兵刀器杖更是凶器,更不要给。你说给了,他正好拿去作案去了,那他的犯案你有关了,你帮助他犯罪去了。这些不要给。
也不是要求“非宜”,就是他用不到的东西。假设这个他是一个,身体是凉性的,他给你的凉药,你不要给他,他吃了不对头的。或者他是年轻的小伙子,他要吃人参什么的,这个你小伙子不要吃这些,这个东西老人没办法才吃一下,你年纪轻的吃这些干啥?把身体自己的本来的生理机能都损坏了。我们听说有一个人,他说他是自己种人参的。他天天这个人参当零食,经常大量地吃,到后来,他离开了人参不能生活了,象吃鸦片一样,鼻涕眼水,都流下来了,人也火巴掉(川俚,软掉)了,不能胜任他的事情了,那个东西就是过分了,不宜的,不要随便吃。“一切损害”,跟烟酒这些,赌博之类的东西,不是求这些。假设麻将牌,他来要你求,你不要给他,这是拿着去,浪费时间,做无义的事情了,耽搁这个正事的不要给。那么他不是求这些——兵杖、毒物、非宜的东西、有损害的东西,是如法的东西。
“现有不施不哀怜”。你有了这些东西,你确实现在是有,你舍不得给。同时,又不滋生对他起哀怜心,就是见他讨厌。唉!这个东西,才拿到,你又来要了去了。不肯,不给。这样的人,波罗夷啊。这个就是他胜罪了,犯一个他胜罪。所以菩萨很难当啊,你东西都要供之于大众。但是你说,这东西你是僧团要用的,人家居士跟你要,这个居士要去,僧团不够了,那可以不要给。那么求法,一样的。
“正求法者具恭敬”,如果求法的话,他毫无恭敬心,唉,你就教我一个法,你看那个人都教我很多法了,你怎么不教我嘛。这样子求嘛,不给,对不起。没有恭敬心,给你也不好。但是他又真正根据那个仪式,依止、请法,照规矩如法的做的,有恭敬心的,这样来求了。“非盗法等现有法”,他又不是盗法,不是拿了这法去外边去卖、去骗人或者说气功师拿了法去搞气功,不是这些。那么你自己现有法,这个法你也学过的,有。
“性悭财法不施与”,你心就是一个悭贪,财也好,法也好,不给。就是以悭贪的心不给。“随犯一种本罪成”,财也好,法也好,哪一个不给,就是一个他胜罪。两个都不给,两个他胜罪。这是第二个他胜罪。
己三 瞋怨不舍——第三他胜,瞋惑所摄
还有五分钟,再讲一个。“长养瞋种忿所缠,发起粗言加刀杖。捶打伤害作损恼,内怀猛利持恨诤。他来谏谢不受忍,不舍怨结他胜成。”这是一个他胜罪。就是他心里瞋恨心很大,同时也不知去对治,“长养瞋种”,瞋恨心随它滋长。“忿所缠”,他的意乐心,是由忿恨心所缠缚了,受了忿的染污。加行是,“发起粗言加刀杖”,或者是手拿刀杖,去打人家、害人家,或者是以粗言骂人家,甚至骂得很痛。“捶打伤害作损恼”,打有情了,损害他,使他心里懊恼,作损害。“内怀猛利持恨诤”,打了之后,心里这个恨的心还是不舍。那么“他来谏谢不受忍”,人家来劝他,或者人家来认错,来道歉,不听,不受谏,不受劝。那么这样子,心里的怨结放不下,“他胜成”,根本罪,他胜罪。那么他的对象是行谏的人,来劝他,或者认错了道歉的人,他的方法也如法来求的,你不发起这个慈悲心,还是心里忿恨心,不舍忿恨心,不受他的语,就是我不受你的忏,不受你的谏,这样子条件具足,根本罪。
这个,我们说,《瑜伽师地论》一共四个根本,今天讲了三个,下边还有《虚空藏》里边的十四个,一共是十八个根本罪,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
第九讲
己四 谤弃大乘——第四他胜,痴慢所摄
上次我们讲到瑜伽菩萨地的他胜罪的第三个,今天接下去第四个。在一百三十页,“第四他胜痴慢所摄”,“诽谤大乘菩萨藏,背舍佛说深广法。说像似法乱正教,以自爱乐令他转。”这就是诽谤佛的正法啊。他这里边说的是诽谤大乘的菩萨藏,大乘的讲菩萨道的那些三藏的经,诽谤。什么原因?他是不信,或者是信不起。
那么我们说现在还有一类的,就是这个海公上师特别慈悲,以前还没有出现这一类,现在就是以研究学问为主,这主要是从日本传来的一个学风。本来是佛教以这个科学的方法研究、哲学的方式研究,是一个好事情,但是他们完全用哲学的框框,来看佛教,根据考证了,什么东西,那也会产生很多的错误的地方。比如说日本,他们对什么《楞严经》、《大乘起信论》,有一些经论,经过他们的考证,所谓的考证,认为是伪经,不是真的,那么这个就是搞反了啊。我们说我们中国的显教,每天早上都在念咒,你说他是假的,那么白念了?那祖师都是不知道,都是糊里糊涂教人家念这个假经了?所以,这个我们说是不可依据。这个考证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说以这样子的研究学问的态度对待佛教,就产生很多的一些诽谤的事情。这是新产生的啊。以前是不信大乘,或者是本身对大乘有看法,他信不起等等诽谤;而现在还有一些本身他都是出于好象是比较客观的,但是他方法错误,以考证之类的去研究菩萨藏,产生诽谤的也不少。
“背舍佛说深广法”,甚深广大的法,甚深是中观,广大是瑜伽、缘起,这个法,大乘的方便法完全背弃、弃掉。“说像似法乱正教”,但是他说的法,“像似法”,看上去是佛教,也带了佛教的名词,但是精神实质不是佛教。以这样的法,来混淆我们的佛教,鱼目混珠,这样子就是破坏佛教了,混乱佛教了。这个是第四个他胜罪。
还有一种,“以自爱乐令他转”,自己欢喜哪一部分,就强迫人家也信他的,其他的都不要,都抹杀。这个是海公上师特别慈悲,他的小字,“执一类经论自所爱乐令他随转,谤余大乘经论开示建立法门”,他自己欢喜的习气,所爱乐的一些经论,当然经论也是好的,但是把他局限了,只有自己所爱乐的,自己欢喜他,照他的学,照他的修,也叫人家跟他一样,照这个修,照那个学。本来不是坏事,但是他执了这个是对的,其他的都不对,其他的大乘经典,诽谤,这样子就犯了错误了。本来说你自己学佛的一经一论,你自己智慧不够,或者方便不够,或者是环境的条件的不够,学得少一点,也并不是什么大的错误…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