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以前受过戒后来还戒了,或者是犯戒了,再想受的话,如果有师决定要用师前受,如果没有师,也可以依无师受,这是另外一个注解的开许。严格地说不行,一定要有师受,但是实在没有师的时候,那时也可以无师受,但是下边的没有净信的,我慢贡高的,不愿意在人前受的那些人,决定要在师面前受,不能在佛面前受。所以说这是简别了,哪些人可以这么受,哪些怎么受,这是一定条件的,不是随随便便的,不要说听到一个佛的可以受,我也佛前受。那也方便,人家也不知道,也没有人管我,这个心就不好了啊。就象这样的人,不能佛前受。
丙五 得戒已殊胜尊贵想
得了戒之后,该怎么作意?怎么想了?就是哦,心里该怎么?“应想我于此生中,善获人生而有暇。复生大觉法王家,得预佛子殊胜位。我应超凡作大雄,坚固菩萨行勇猛。护持胜戒如眼珠,不污如来尊贵种。”得了戒之后就要这样子思惟,应该想我自己在这一辈子当中,能够这样的人身,人身有暇十圆满,得到了。这是一个非常的最好的学法的机缘,有了。有了之后,又能够现在发了心之后,发了菩提心,能够受了菩萨戒,生到大觉法王家,真正佛子了啊。
佛子,我们世间上的人生孩子,指那个用血统的关系。佛的子,就是法的关系。发了菩提心,修菩萨行的,就是佛子,将来能成佛嘛。佛就是佛子成的,菩萨就是佛的子,菩萨的果将来就是成佛。那就是,跟世间上的孩子一样,真正的孩子是从……佛的子,是从菩提心、菩萨行来的。所以说现在,既然得了有暇的人身,又能够生到大法王家,成了佛子了。
“得预佛子殊胜位”,现在能够参与到菩萨的殊胜的高位,就是佛的法王子,将来等于这个太子一样了,将来就是要继承他的国王的位了。那么佛的位,菩萨将来都要继承的。所以殊胜的佛子的位已经得到了、参与了。这样子的荣誉的情况之下,那自己应当“超凡作大雄”,要超脱凡夫的知见,私心与我执去掉,要学佛一样大雄大力,为众生的,勇猛负这个担子,救苦的担子要负起来。“坚固菩萨行勇猛”,菩萨行,再难行,要能行,要勇猛地去行。
“护持胜戒如眼珠”,保护殊胜的戒跟保护眼珠一样,我们眼睛是最不能碰的,一颗沙、一颗灰尘吹了眼睛里边难过得不得了,非要把它去掉不可。那么,我们持佛的菩萨戒也要跟眼珠一样,一点也不要犯。犯了一点点,马上忏悔,不要给它染污了这个戒体。那么这个胜戒,不是说一个戒,要三聚净戒全部都要护持、不犯,跟保护眼睛一样。只有生起这样的心,才能够殊胜地持这个清净的菩萨戒。
“不污如来尊贵种”,现在是作了佛子了,是佛的种了,佛的种,那你这珍贵的佛种你不要染污他,就是自己要自尊心,好好地严格地、清净地持这个菩萨戒,不要染污佛的种子。那么这是受戒以后的应当做这样么子的思惟。
乙四 防护戒
丙一 总说者
下边还有一些要注意的事情。“受已安住正戒中,善观决择取舍相。成就正业应修学,端励听闻菩萨藏。恒常不舍善知识,护戒唯一胜方便。”
还有我们前面要补充一下。就是怎么样子叫有师、无师?假设说,你近处是没有师,跑远了,有命难,就是生命危险,或者梵行难,有破戒的危险,这样情况之下,近处又没有,远处有命难跟梵行难,那么可以无师受。如果没有那些难,但是戒师是有,但是远得不得了,不行,不能无师受,要去找,到远处去受。这是那个有师无师的简别。这是有那么多种,不是随随便便的。
那么这里有犯无犯的讲了很多,我们有些就不一定这么仔细说了,反正这个书你们以后自己去参考。
那么你受戒之后,“安住正戒中”。作意,如法地受了之后,要在戒里边,很欢喜地安住在里边。不要说,哎呀,糟糕了,这个戒受了以后,这动不得,那也搞不来;这个要非做不可,那个要做,不做又犯戒了。好象冤得不得了,这个不行。安住,感到很舒服。这个受了戒之后,前面就想,这个法王子的位已经得到了,将来要好好地行持这个勇猛心了,将来可以,不要染污佛的尊贵种。这样地想。安住戒中,欢喜。正戒中,安住戒,心生欢喜心,对戒生欢喜心,感到持戒是好,我要好好持。
但是还要正戒,就是受戒的时候不要过分。我们说现在有些人就是拼命地过分。佛说的这个一些规矩。假使在我们说,佛允许我们中夜是狮子卧,可以养息的,他说我要不倒单。现在一般就是末法时期可以开许吃两顿,他说我要吃一顿,或者他说我三天吃一顿,这样子搞,初学的。当然你学的老修的,在一定的阶段可以这么做;初学的,他要特别的勇猛,过分了,也不行。
太差了,“不及”,也不好。不及什么?你说,现在这个时代了,我们身体差啊,我有胃病啊,两顿吃不消啊,我吃三顿。这个你自己开的,佛没有开三顿了,不及,做不到。
“不杂冗”,自己加一些东西进去。佛说的戒条里边,自己加一些东西加里边,杂进去了,那个也不好。所以持戒,正戒里边,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也不要掺自己的意见的东西掺进去。我们中国的佛教掺了很多东西啊。乃至说烧纸钱,在佛面前烧起纸钱来了。佛要你这个钱干啥?佛是持银钱戒的,金子、银子也不要的,你烧个纸钱,这个简直不是闹笑话!这是自己插进去的。
“善观决择取舍相”,受了戒之后,好好地观察,哪些是该做的,哪些不该做的,都要有一定的界线分明。这样子才能开遮持犯知道,才能持。你如果糊里糊涂,没有学就不能持了,就行不来了。该做的你不知道,你没有做;不该做的,你也不知道,你做了。那不是犯戒了吗?所以要行持之前非要好好学。我们很多人就是懒汉,懒汉思想,最好不要学,我自己嘛安安逸逸地成佛了。你不要学,你犯不犯都不知道,你怎么成佛?世间上要做一个事业,还得小学大学,要念书,甚至要研究班,那么多年才毕业才开始做个事情。哪怕你说我什么不要学了,我做手艺。手艺也要跟师傅学三年。学徒嘛,以前总是跟师学三年。你说你不要学,你怎么会?你不会的。何况是出世的事情,这个我们无始以来都没有经过的新路子,你怎么自己搞得起来?
“成就正业应修学”,你为了成就菩萨的大行的事业,一定要修,要学,先要学,慢慢才能修。“端励听闻菩萨藏”,要好好的,专门地听菩萨藏的。那个菩萨藏就是,凡是讲菩萨戒的一切三藏里边的都要听了。宗大师说你最起码的要听戒品。《瑜伽师地论》的《菩萨戒品》一定要听。否则的话,你开遮持犯都不知道,哪些戒条相都不知道,你怎么叫持?
“恒常不舍善知识,护戒唯一胜方便”,要护持戒不犯,最唯一的殊胜的方便是什么?不要离开善知识。这是最殊胜的方便。善知识他学过了,他知道哪些犯,哪些不犯。即使你学得差一点,他会指点你。如果你是感到要自由,我不要善知识,我自己也会管自己。你只管自己,万一你学得不好,你自己不知道这一点,你就管不了自己了。所以说真正初学的人,我们说,比丘有这个规矩,大家都听过的,“五年学戒,十年不离依止”。五年里边专精学戒,把戒学好,定慧在第二步;五年里边,戒没有学好,来不及定慧搞起来了。你想骗人当法师去了。自己行持的根本都没有,你怎么去当法师?你自己也搞不好,你怎么教人?教人就教人学修的啊。你自己都没有学戒,根本的下手的戒学,你都没有学好,你怎么教人家?那么戒,一般是拿不出来了,学慧,那最好了,大家都要听,这个法师,大家供养。一般人都有这个思想。我们说这个思想要不得。
“十年不离依止”,十年里边,不能离开你依止师。我们五台山,受了戒不发戒牒,要五年以后发。后来我们这一批,五年以后也没有发。到现在还没有戒牒,那也没关系了,我戒体有了就可以了。“十年不离依止”,就是说你十年里边不能离开你依止师。因为十年里边,你还没有学好,还不能自立,在十年里边,离开依止师的话,你会搞错。那么是不是现在的人,一个戒一受,马上自己到小庙去搞起来了,这个差得好远。我们再说十年不离依止,还说是好的,学得好的。如果你十年还没有学好,还得要依止,乃至你一辈子没有学好,终身不离依止,一辈子不能离开依止师,要人家管到你。
我们看到现在一些年轻的出家人,总是敢于说这个话,我听了很多,“我不要人管,我自己管自己”。你自己怎么管自己?你烦恼来管你啊。我们说人家管,人家是学好了。经过十年不离依止这么样子,至少有一点佛教的气味了,他可以管你。你自己学也没有学,你怎么管自己?那不是跟了烦恼在走?所以说,不要太早地想自己搞小庙,自己开道场,自己去弘法利生。这个心倒好,但是不行。你是一个泥菩萨,水里一泡,自己都化掉了,你怎么救众生?救众生,你水里去,能把人家救上来了,你才是菩萨。你现在自己水里下去了,泡化掉了,你成一个泥巴了,那你怎么救人家?所以说你十年不离依止是最起码的。这是学戒之后,这些要注意的事情。
那么反过来,“若于戒品不受习,即是昧于菩萨学。妄称大乘欺世间,诸慧解者所吐厌”。假使你戒品不好好学,就是不依止师,戒品也不努力去学。那么你对菩萨戒的开遮持犯,尺寸份量都不知道,凭一时的悲心,这个悲心也是,我们说杂染的悲心。你对一切众生有悲心吗?每一个众生受苦你都去救吗?不一定。某些人跟我要好的,自己家属,或者是什么什么有关系的。他一点困难,马上要去救。人家不相干的,就不大管了。如果你的仇人,他有困难,还高兴,最好他倒楣。这个心,不是悲心。所以你“菩萨学”没有学好,那做事情不会不做错,因为你这个悲心不是纯粹的。那么你这样子的人,戒品也不学,就是凭一时私心杂念的所谓悲心做事情的话,“妄称大乘欺世间”,这也是大妄语了。你以为自己在人面前说,我是大乘菩萨,怎么怎么说了一…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