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受正義分有師無師
那麼下邊受菩薩戒,他有些條件。下邊分二種,一種是有師,一種是無師。無師我們下邊要講:實在條件沒有了,沒有授戒的師,那麼只好在佛面前受;假使有師的話,一定要有師受。假使你以我慢的心不願意從人家受,我佛前受,反正有無師授的我可以,不行,這個不得戒。那麼如法的師下面要講:哪些師是如法的,可以從他受;哪些師不夠資格的,那就不能做菩薩戒的戒師。這個後面都要講。先說受戒的人的條件。
“補特伽羅家出家”,不管你是在家的也好,出家的也好,補特伽羅是有情了,他要受菩薩戒,都可以受。在家的也能受,出家的也可以受菩薩戒,但是有條件。“意樂學修勝宏願,聽聞正知善防護,堅固如法正授受”,那麼你要受菩薩戒的人,在家出家固然都可以受。但是這個出家的、在家的菩薩一定要具備這個條件,才能受菩薩戒。
第一個是意樂,本心有這個意樂心,也能夠持菩薩戒的。他歡喜學歡喜修,聽了菩薩戒難行道不畏懼,再難他也要學,也願意修。這樣的人“勝宏願”,他的勝解決定,勝解心就是說一個事情我決定了之後,叫勝解,這個我們《俱舍》學過的。這個他一定要學這個菩薩戒的心決定之後,“不由(他勸)他強勝他等”。這個是就是兩種,一種他發的願,就是自己有這個意樂心願意菩薩道再難行,凡是受菩薩戒要先跟他講菩薩戒的戒條,這樣子叫持,這樣子叫犯,犯了有什麼過失,聽了之後不畏懼,願意受,就受;聽了之後畏懼了不敢受,就不要受,不要糊裏糊塗去受了去犯了很多,那就不好。那麼他意樂心有,願意學願意修,發殊勝的勝解心,也很大的願,願意擔任這個事情,這樣的人有條件受菩薩戒。
如果他是人家勸他的,“哎,菩薩戒好,受了有什麼功德,將來能成佛,非要菩薩戒不可”,勉勉強強的人家勸了來的,不能自己發心的,不要受。或者是勝他,“他都受了菩薩戒了,我還沒有受,不好意思,我要受菩薩戒,啊,我比他高一等”;或者“那些人沒有受,我去受個菩薩戒我比他高,我可以說法,他要聽我的話”。這樣子從勝他的心出發受菩薩戒,也不行,不是真正的清淨意樂心。那一定要自己自覺地、不畏艱難地要求。
“聽聞正知善防護”,在受之前先要聽聞,它的正知裏邊的條項都要知道,同時能夠善巧地防護不犯。“堅固如法正授受”,那個堅固,再難行也不退。如法的“正授受”,那麼如法地依止來受。就是意樂心要清淨,不是人家勸的。所以說我們受菩薩戒,一定要自己發心,不要人家勸也不是爲了勝過人家,這樣子的人可以受;否則的話不應給他授,不是自己要修的,不是自己發願發心的,不能給他授菩薩戒。那麼受之前要給他講菩薩戒裏邊的一些條相,怎麼叫犯,犯了之後有什麼過失,他聽了,他願意受就授,如果聽了害怕,退了,就不要給他授。
丙叁 授戒師之相
那麼下邊就是有師,那麼,我們要菩薩戒要求師了。
丁一 合法者相
怎樣的師才可以授我們菩薩戒?“訪求大願住戒乘,智力語表善開解”,正規的、能夠授菩薩戒的戒師,合法的要具足這些條件。“大願”,自他二利的,發了大願的;“住戒乘”,他能夠善巧地護持那些戒,安住在戒裏邊的,叁聚淨戒,就是自己能精勤地守護修持那些菩薩戒的;他同時還要有智慧,有力量,他說話,那些能夠給你講,使你開解。有些他問答說話搞不清楚的,那也不行,道理不能講給人家聽、使人家知道的也不行。
我們授戒的時候,要舉行做羯磨了,羯磨的詞他搞不來的,他這個儀式怎麼做不知道的,這些人也不能找他授。要有智慧,授戒的時候該做什麼事情不弄錯的,羯磨的時候問答不錯的,同時也能夠講道理,很明顯的開解使人家知道的,有這些能力的人,功德具足的、菩薩戒持得很好的、有大願的,這樣的人可以做,求他做戒師,從他受菩薩戒。
丁二 不合法者相
那麼下邊就是說不如法的人,不能做授菩薩戒師的。“不具一切唯聰慧”,前面的功德沒有,他單是會說,嘴巴裏說得一大套,有點世間的世智辯聰;“損害意樂或加行”,他意樂心並不是前面說的清淨意樂心,他對意樂加行都有損害的,什麼叫意樂加行後邊有。“損害意樂或加行”,意樂或者有損害的,加行有損害的,都不能做戒師。那麼意樂有多少,加行有多少,下邊要講:意樂有四種,加行有六種。如果這四種不行的,那就不能做戒師。
壞意樂四
意樂有幾種?“意樂壞信難契入,不善思惟不精進”,意樂有四種。“壞信”,叁寶、戒就是誓不壞信了,證了見道之後,對叁寶的功德,對戒的功德堅持堅信不移,無論如何不會退的,這個就是四正勤。那麼我們沒有證到見道之前,他要對叁寶的功德、戒的功德能夠確實相信,起了勝解心不動搖的,這樣子的人,行。如果他信心沒有,沒有這個勝解心,對叁寶的功德,戒的功德不具堅固信心的,不能做。“難契入”,原來的意思是對菩薩道他不趣入,不趣向于持這個菩薩戒的,就是對這個戒不重視或者是不願意行的,或者行不來的。
那麼海公上師又把它發揮了一些,“故爲高遠難能或示傍門小徑不入正軌”,自己不能趣入卻還要做一個故意標榜的很高,這個擡高自己嘛;或者,用一種傍門小徑,捷路,告訴人家,哎,這樣子的快,不要走那個大道了,使人家不入正軌的,都屬于不趣入的、難契入的範圍。
在《瑜伽師地論》原文是“不趣入”,“不趣”,就是趣向的趣了,五趣的趣,“不趣入”,這裏就是“難契入”。海公上師也發揮了一些,他的經驗了,修行的經驗。“不善思惟”,他思惟的東西不是順了佛教的叁法印的,是世間顛倒的事情,背反禅菩提,跟菩提相反的事情,他就是說作這些思惟的人不能做戒師。“不精進”,懈怠的,“推延纡繞”,自己不幹脆,拖拖拉拉或者是轉彎抹角的,這些人我們說不能做戒師。在這個《瑜伽師地論》講得很多,我們大概看一看,第一個沒有勝解心,第二個是不趣入,第叁後來是不思惟,或者是壞功用,那麼這是壞意樂的。
壞加行六
下邊是壞加行的,壞加行就是違背六度的。“損害加行違六度”,所謂意樂的損壞是前面四種,那麼損壞加行的,就是他的行動違背六度的。
“愛著身財起悭惜,大欲多求不喜足”,第一個是布施了,布施,他卻是反其道而行之,貪著這個身財起悭惜,舍不得,不願意布施。“大欲多求”,不但是不願意布施,心裏欲望很大,要多求,求到了還“不喜足”,不斷要多多地追求。世間上做生意,從很小的小生意做起,慢慢地做了百萬富翁,百萬富翁他不滿足的,百萬千萬億萬不斷地想加,這個貪心永遠滿不了的。那麼我們菩薩道卻不能是這樣子,要布施,如果你對身財悭惜不能布施,同時還要追求,大欲不知足,那這個違背布施度的人,這樣的人不能做戒師。
第二個是違背戒的,“犯他勝法現惡行,犯余不敬戒行緩”,他勝罪,他勝罪是根本戒了,爲什麼叫“他勝”?“他”就是煩惱了,我們比丘是戰士,勇士這個,經上常常說這個,這勇士打仗,跟煩惱打仗,跟煩惱打仗的時候,你要克服煩惱,消滅煩惱,結果是,他是,“他勝”,給煩惱打敗了,他煩惱勝了那完了。他勝罪就是根本罪,犯了四根本了。“現惡行”,犯了根本罪,改了沒有?還在做壞事,這個是這樣的人不能做戒師。那麼根本罪不犯,犯余不敬,其他的小的戒犯了,對叁寶行動上不敬重,持戒馬馬虎虎這些人不能做戒師。
第叁是忍辱的,“不能受忍衆違緣,于他損惱起恨怨,見他違犯不堪耐”,就是忍辱的那個對立面了。
“不能受忍衆違緣”,這個我們世間上的人很多。海公上師所以他的修行經驗是非常豐富了。“不能受忍衆違緣”,一切違緣,人事方面的環境方面的,凡是這些都要忍過去,不能忍辱就是想安安逸逸的成佛。最好,我們海公上師講,以前這麼講,最好安安逸逸地睡一覺,明天早上成佛了,這樣子最好,什麼功夫也不要用,躺在那裏,舒舒服服的腦筋也不要動,第二天醒過來,噢,成佛了。哪有那麼方便事情,修行這麼方便的話,那衆生那麼還有那麼多,地獄那麼多受苦的人都不會有了,大家睡一覺嘛都成佛,多好。但是不可能的,修行總是要經過磨煉的。人的思想是只想安逸,我們修行的人,這個思想大家都有一點嘛我看——最好避免艱苦,越是安逸越好,這個道場生活苦不要,跳一個地方去,那裏如果學的太嚴了又不要,那地方管得太緊了又不要,最好一個順自己的煩惱的,安逸地方去修行。不行的,做不到的。
“于他損惱起恨怨”,人家對他一些,一些損害的時候,起怨恨心,不知道因果,只知恨對方。
“見他違犯不堪耐”,還有一種,人家犯了這個過失了,那麼你該把他救出來了,要度他了。我們前面說犯了過失麼,要治罰他或者诃責他,這是爲了救他。但是他這一類人卻不是。他看人家犯了過失,心裏氣得不得了,那些打了,罵了,罰了什麼都來了,甚至于脫去袈裟逼令還俗,這一類這些過份了。我們說佛教裏邊有诃責,有治罰,但是目的是治病救人,是度,自己不動煩惱心,前面都講過的,不能起瞋恨心。有的人就看了人家犯了過失了之後,甚至于很小的過失,拼命地打罵,甚至于把他攆出去,不准他出家了什麼東西。這個是沒有悲心的,不能忍辱的一些表現,對忍辱波羅蜜多是違犯的。
我還在年輕的時候,看到報紙上登了一個新聞,那是解放前了,說某地有一個出家人犯了根本戒,他們裏邊有傳統,有個鐵椅子,專門有個鐵的一個凳子、椅子,就把他綁在鐵椅子上,下邊架起柴火把他燒了,犯了根本戒就把他活活燒死。這個他們好象以前有這個傳統。這個我們聽了是不符合佛的這個規矩的。
佛最多是你犯根本戒是驅擯,是不要你,這個僧團裏不能住了,但是沒有把他燒死的,打也……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