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遷到好的那一方面去,就得要現那個大威德相。
我們說大威德相來了,那恐怖的樣子,罵你兩句,甚至打你兩香板,甚至于暫時的暫擯,就是說這個時候趕出去,外邊去一段時間再回來,這個就要做。我們以前也做過,你出去,外邊去參學去。好,他一參學不來了,不來就算了,不是我們的責任。我們那個時候是叫他外邊,因爲他在這裏不能、不能安心下來,到處看過失。那你非要到外邊去參學去,出去,那就是管你徒弟不徒弟,要去就去,這個不能講面子的。所以這一條就包含這些原則性。
他講了很多,但是我們舉這兩個例子。就是雖然隨衆生心,要看效果如何,如果不能使他改善的,就不要使他憂苦了;如果能使他改善的,就是他生憂苦也要做,這個我們要掌握這個原則。
第二條,“知他有情忿所纏,勿作贊歎勿谏誨”,他知道對方,這個有情心裏是這個非常之憤怒,這個心裏恨得不得了,海公上師就說惱火的,心裏很惱火的時候,那就怎麼樣,贊歎都不要贊歎他,何況去罵他、谏他?這是維護衆生的心。他正在心裏纏了一個憤怒的時候,很難解開的時候,贊歎他尚且起不好的效果,你去谏誨他,那個就是诃責他,那更産生不好的效果,那個時候,不要做,贊歎都不要贊歎,何況谏誨、何況诃斥。
這個就是說菩薩要懂心理學了。我們說我們世間上心理學學過的人,對處人處世很圓融,菩薩也要學這個。他正在發脾氣的時候,什麼話都不要跟他說,贊歎他都不要說,不要說罵他了。這個我們要學了之後,善巧,這些都是度衆生的善巧方便。如果你那個時候你多說話的時候,他來一個什麼跟你大罵一頓。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在教化人的時候,那些神經病,不要跟他亂說。神經病你跟他一起走都不要一起走。爲什麼?他跟你一起走了,他來發起性子來了,他打你起來什麼,他一個瘋子,人家馬路上看到你個比丘跟人家打,這個形象很不好看,給人家種一個不好的種子。所以說,比丘,出家人穿袈裟的,路上看到神經病在前面走,趕快不要跟他一路走,跑得遠一點。這個你無緣無故,遭到了這麼一個東西,把比丘的形象給糟蹋掉了。他一個神經病,講道理講不通的,你跟他一起走幹啥?一起走都不要去走,何況跟他說話,跟他怎麼。
(8A開始)第叁條,“愍他愚昧善酬答,或不求請亦往教”。這是悲心了,他是不懂道理、愚昧,那麼他來問你什麼,講經都要請求的,什麼菩薩什麼,他要請問,無問自說什麼什麼。無問自說他就是沒有人問,佛自己說的,悲心了。我們自己也要這麼學了,人家知道他這些道理不懂的,或者他這個樣子,他來求你,當然你要跟他講了,好好地講。即使他不來求你,你知道他有什麼,心裏邊有什麼不懂的,你還要自己去教他,使他心裏高興。當然講的方式要使他心裏高興了,才能接受了。
千萬不要人家來好言問你個,一個問題,是法上的問題,“啊,沒空沒空沒空,你去問人家好了,不要來打岔,我要入定”。你入定倒好事情,自利嘛。你還要利利他。當然我們說真正去要請教人家,也不要曉得人家這個時候修定的,砰、砰、砰敲門了,“哎,我有什麼問題來問你了!”這麼你打閑岔。這個也不好。兩方面都要照顧。
第四,“行诃責時勿過惱,先作慈意諸根靜”。這是教化徒弟的,或者大衆裏邊,有人犯了,這個比丘犯了,或者出家人裏邊犯了過失的,那時候要诃責的時候,不要過惱。就是說你诃責他,適可而止,不要大發脾氣,把他大罵、痛罵一頓。痛罵一頓你倒痛快了,人家受不了了。你要照顧人家。菩薩就是要看對方的心,不是爲了舒暢自己的脾氣發一發,我心裏舒暢了,我高興了,脾氣發過了,沒有事了,睡覺睡得著了。脾氣不發的話,心裏悶得很、難過得很,睡不著,爲自己著想。把人大罵一頓,罵好了,很高興地睡覺去了。這個很不好,自私自利。
要诃責人家的時候不要過惱,不要太過分了。要如其所應地呵斥,那麼自己作意怎麼樣?要先要有慈悲心,那麼要“諸根靜”,自己要起慈悲心,諸根要調寂、寂靜。不要诃責的時候,很粗裏粗氣的動作都搞起來了,這個起不了效果的。自己把自己的威儀都破掉了。這個诃責的時候自己先要作意,慈悲心出發,威儀、諸根要寂靜,不要惱,不要過惱。
這個《瑜伽師地論》的話,我們念一道。“又隨他心而轉菩薩,終不故意、惱觸于他”(《菩薩戒品釋》卷二 四),就是不是故意的是惱害他。比丘戒有這一條,故意地不要觸惱他。“唯除诃責”,除了诃責,诃責一定要觸惱他的,但是不要過火。所以說,海公上師的頌裏邊因爲字少了,不能把全面的都包進去,但是把要點包進去了。他這裏意思就是說無緣無故不要去使他心裏不高興,觸惱人家不要。但是,诃責的時候,那不可避免,你诃責他了,他當然心裏要不舒服的。就是除了诃責的時候,平時不要故意地去觸惱人家.
但是诃責的時候,要起慈悲心,自己心要寂靜,不要過分。就是不要自己盡量地發脾氣,罵個痛快,自己舒服,對方受得了受不了不管了。這個不好。即使诃責要爲他改善,你要使得他心能夠改善的話,你就是要善巧了。不能趁性地自己大發一頓脾氣,這個對他沒有好的效果的。所以,這裏包的意思蠻多的。第一個是,莫要無緣無故故意的觸惱人家是不能做,那麼除了诃責。诃責的時候,也得先起悲心、慈心,自己諸根要寂靜,不要過分地惱害人家。
第五條,“不于衆中輕笑他,令生赧愧心輕蔑”。在大衆之前不要譏笑人家。這個我們很要注意,同學裏邊開玩笑,當了大衆面前譏笑他,挖他的短處,這個都不順菩薩的道,饒益有情戒是犯的。
我們看《瑜伽師地論》,“又隨他心而轉菩薩,終不嗤诮、輕弄于他”,無緣無故譏笑他,戲弄他,不要做這些事情。我們說所以開玩笑不要開了。出家人不能開玩笑的,就是輕輕地開玩笑也是戲弄人家了,這個不好的。那麼出家人裏廂(江南俚)互相尊重,不要恥笑人家,也不要輕弄人家,“令其赧愧、不安穩住”,使他起慚愧心,使他心裏感到很不好意思了,這個不要。而心裏不好意思,心就不安穩了。所以,這個一定要避免。“亦不令其、心生憂悔”,既不使他心裏覺得不好意思,也不使他生起憂悔的心,很愁憂、懊悔,該不要這麼的。那麼這是一個。這個下邊還接下去,第一個是不要使他生起不好意思的赧愧的心。“心輕蔑”,心輕蔑就是說不要輕蔑人家了,使他起那個自卑的心。也不要令他起憂惱的心。
“動搖妄計難安住”,這樣子,他起了輕愧的心,起了不好意思的心,他就不安穩了。“動搖妄計”,就打妄想了,不能安住了,就要打妄想了,想走了。或者是他修行不想,想停下來了。這個所以說不要使他太不好意思,也不要使他憂惱,這個我們要維護他心了。
下邊是,“雖能摧伏得勝彼,而不彰其墮負處”,雖然或者辯論或者是什麼,得勝了,把他摧敗了,卻不要去故意揭他的短處,“啊,你看你看,你這個地方不行啊。”你勝了嘛就勝了,就可以了,不要丟人家的面子。不要把人家的過錯,他的做不到地方把它大衆中揭發出來,“啊,你看你看,他怎麼怎麼”。自己勝了還驕傲得很,把人家短處,他所輸的地方故意的表彰出來。那麼這個就是保護他的心,不要使得這個太羞恥的心生起來了。他可能要,要産生這個不安甯的心了。菩薩總是處處要照顧人家的心,即使辯論什麼東西,那當然要維護真理,要跟他辯。但是他輸了就輸了,不要去揭他的短處。這些都是慈悲心。
“于具淨信亦謙恭,勿作高勝他怯劣”,這對方面有信心,也很謙恭,那麼自己不要顯出自己了不得了。因爲對方面既然是很謙遜了,很具淨信,就是說也對你有清淨的信心,那不要再擡高自己。再擡高自己,那就顯出對他,太感到不好意思了。那麼或者是他恐怖,他害怕。那麼這都是維護人家的心,不要使人家起一些不舒服的心,或者是心裏不好意思,難受,或者是心裏憂惱等等,都要避免。即使他輸了,也不要故意這個揭出他的輸的、敗的地方,不好的地方。那麼這是第五個。
第六個,“應親近處作親近,勿太親近當以時”。這些都是處世的一些很重要的原則。對一切有情,不要太親近,但也不要不親近,應當親近的就親近他,不應當親近的就不要親近。但是就是應當親近的人,也不要過分地親近。這個很要緊。我們往往看到仇人——就是太好了,這兩個人太好之後,一點點不對頭,就感到:你本來是跟我一樣的,怎麼反起來了?那個仇恨心會很大。所以說往往仇人跟親家是一個東西,我們說矛盾的統一。這個仇人都是親家裏來的,最要好的人最會,最容易成仇人,甚至于仇得很厲害。
那麼這個就是我們這個處世的時候,儒家也有,“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的交朋友淡淡的,跟水一樣。不是如膠似漆,那個要好的不得了,要好不得了的時間久了,就會恨得不得了。這個男女的事情就看得出來,很多,在開始的時候,要好的不得了,甚至于說一個死了,一個非死不可,兩個人是好象是海枯石爛,山盟海誓,好象發願發得不得了。但是,沒有好久,打官司、打架、離婚都來了。這個東西,太好了,後來的對立面就是不好。我們要維持長久的友誼,就是要平平淡淡的,不能太好。
那麼這些我們佛教裏邊也講這個道理了,“勿太親近”,不要太親近。那麼不要太親近還有其他意思了。人家很忙了,你一天到晚去找他,跟人家很要好。你倒是好心,把他事情耽擱了,這個也不要。“當以時”,該去的時候就去,不去的時候就不要去。
那麼這裏我們看《瑜伽師地論》的文,“又隨他心而轉菩薩,于諸有情,非不親近,不極親近”,並不是說不親近,菩薩是慈悲心,對一切有情,並不是不親近,把你漠不相幹,要親近的。但是“不極親近”,不是好得不得了。“亦不非時、而相親近”,也是親近他的時候,…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