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30

  ..續本文上一頁到定的,就是更高一層的,那麼中間的留難把它去掉,就是一些障礙物把它去掉。“住心所作未究竟”,雖然能夠善于得定了,但是還沒有究竟,還沒有到家,那就是中間還沒有達到最高的,最高的成就,中間一些留難的事情要把它除掉。“令舍中斷衆留難”,中間使他要中斷的那些障礙,留難的東西把它除掉。哪兩種?“修行未作而言作,未證言證增上慢”,修行的事情沒有做到的說你做到了,沒有證到的,這是一種,“修行未作而言作”這是第一種;沒有得道的,沒有增上的,沒有證到果的說“我已經證到果了”,這是增上慢,要除掉。這兩個東西起來了,不但沒有進步,還會出魔障。所以對于已經修行有成就的人了,但是還沒有到家的人,要這兩種教誡。這是有層次的。

  現在我們自己看看,我們在哪裏,我們哪裏就從哪裏下手用功。那麼對徒衆,要是攝機的話,你要看看徒衆的機,如果他還在下邊,你把很高的教給他了,沒有用處的。他還沒有到這個境界,你把這些告訴他,什麼什麼的,起不了作用的。

  這個裏邊我們再標一下。教授叁種,第一種“未得定者”,“全未得定者”,那麼以住心的五個方法告訴他,就是不淨觀、慈心觀、緣起觀、界分別觀、數息觀,這是我們的就是進門的人修這個。《俱舍》裏邊屬于外凡的階段,內凡就是加行道了,暖頂忍世第一了,到了見道以後就是聖者了,那麼也是七賢,七賢位,還沒得聖,那麼這還是凡夫了。七賢位2是暖頂忍世第一,還有總相念住別相念住等等這一些,這是屬于第二類的人了。而第一類還沒得定的,那是一般的凡夫了,那麼用這個五個方法把心息下來,才能入道。

  第二種已經能夠得定的,那就是說要得正見了,對治斷常的處中見,就是中觀見要告訴他。

  那麼真正得了定的,還沒有達到最高峰的,那中間一些事情要避免的,就是修行沒有做到的說做到了,沒有證道的說證道了,這是就是有的修行的人最害怕這個了。你自己增上慢起來了,自己明明還沒有修,就說我已經會修了,還沒證道說我證道了,這個就不得了。那麼這個,按了各人各的根機說這些教授教誡的方法。

  下邊是教誡。“施教誡者法又五”,施教誡法,施教誡,他的方法有五個方法,那是什麼?“開、遮、谏、誨、施治伏。”“開”,沒有罪的要做,開許要做;“遮”,有罪的,遮止不要做;“谏、誨”,做錯了要谏誨他,“谏”就是給他說:你做的不對;“誨”就是教育他,你該怎麼做,該怎麼對治,該怎麼忏悔。“施治伏”,不聽話的,要調伏,用話來治,或者是用什麼,用戒律方面的那些懲治的方法了。那麼這裏說了五個,“開、遮、谏、誨、施治伏”。

  在《瑜伽師地論》裏邊,“開”一個,“遮”一個是的,“谏、誨”是合一個的,“施治伏”,那就是四個;再加一個,能夠如法而行的人,贊歎他,使他歡喜,這是第五個。論裏邊就是把這個谏、誨合一個,然後如法能開遮、能行的人,要贊歎他使他歡喜,這是五種。

  那麼我們說現在是把這個教誡的五種,我們先說一下。我們根據《瑜伽師地論》的說一下,宗大師就分這五科。第一個“開”,“開許無罪現行”,沒有罪的事情你可以做,這是開;那麼“遮”,有罪的現行,有罪的事情不要做,不能做。就是戒的開遮持犯了。它旁邊小字,“依六律儀作”,根據律儀上來做,這個“六”是不是錯了,或者是什麼?這個還要考證。或者是印錯了,或者是它指的哪六個,一般是律儀是七種了,那麼是出家的嘛五種了,這個六是……,又不是根律儀,因爲開遮持犯是講的一般的戒律。

  這個我們根據宗大師的科來分,開就是無罪現行開許可以做,沒有罪的可以開許,可以做;有罪的不能做,要遮止。那麼假使犯了,做了就是不該做的做了,或者該做的沒有做了,犯了,那麼就是要谏誨。你所遮止的事情,不要做的,他卻做了,犯了,那麼這是要谏誨他,這個做錯了,要谏他,再麼教誨他要改,要忏悔。

  那麼下邊一種“施治伏”,你好好地谏誨了,谏了他了,也教育他了,他還不放,還是執惡不舍,那麼要調伏了。該滅擯的滅擯,該驅擯,該是暫時要給他默擯的就默擯,看這一條戒律裏邊該怎麼處罰他的就怎麼處罰他,不能姑息。我們說戒裏邊的那些治罰的方法是治病救人,絕對不是排斥他。那麼真正的滅擯,後邊要講,真正把他驅擯了也是爲他好,因爲他這樣子知慚愧,知自己做錯了,否則的話,他還以爲自己了不得,可以亂做。同時教育大衆你這樣子做的人,就得要驅擯,不能再共住的。

  那麼這些屬于戒律方面的東西都是從悲心出發。我們記不記得,在我們講《俱舍》的時候,毗奈耶藏是從佛的大悲心等流出來的,戒就是從悲心裏邊出來的。有的人害怕戒,認爲這個也做不得,那個也做不得,那個要罰,怎麼樣子,好象是很嚴格、很殘酷。實際上是悲心出來的,免你受苦,免你造罪,造了罪的果報就是受苦,叁惡道。這是最大的悲心,我們千萬不要把這個搞錯了。那麼假使執惡不舍的,你谏誨之後不舍的施調伏,依如法地治罰他。

  那麼第五條,宗大師的,就是說,于能所開遮的,開的他能做,遮的他就不做,這樣子能如法行的人,要贊歎,使他歡喜。那麼這是五種教誡。

  

  丁八 隨諸有情心

  下邊第八個,“隨諸有情心”,隨順有情了。我們說,《普賢行願品》不是隨順有情麼,就是隨心轉。“所化有情隨心轉”,就是你去饒益他,不要反起來搞,就是順了他,慢慢把他教化過來,隨心轉。“觀察現行身語意,令心喜樂有義利,不令他心生憂苦。”這個“隨諸有情心”它一共分幾個,一共是分了很多。一二叁四五六七,分了七行,一共七個小科。第一個,“令心喜樂有義利,不令他心生憂苦”;第二,“知他有情忿所纏,勿作贊歎勿谏誨”;第叁,“愍他愚昧善酬答,或不求請亦往教”;第四,“行诃責時勿過惱,先作慈意諸根靜”;第五,“不于衆中輕笑他,令生赧愧心輕蔑,不令他心作憂惱,動搖妄計難安住,雖能摧伏得勝彼,而不彰其墮負處,于具淨信亦謙恭,勿作高勝他怯劣”;第六,“應親近處作親近,勿太親近當以時”;第七,“面前不毀人所愛,亦不贊彼所不愛,若非交深當慎言,兩心不和多嫌議,不常希望他惠施,知量勿生他遠厭,若許食飲勿推托,恐複逆他意樂者,謙沖如法而緩謝,或供余物令生喜”,這是第七行。一共是六行,是隨有情心的。那麼這裏,我們一個一個看了。

  第一個,“令心喜樂有義利”,反正我們做事情,就是要使對方歡喜。“不令他心生憂惱”,不要使得他心裏生起憂苦的心。那麼這個《瑜伽師地論》就講了,這個七個,講了很多,我們是念一道。第一個,就是“若諸菩薩。欲隨所化、有情心轉。當審觀察,若于如是如是相事、現行身語、生他憂苦。如是憂苦,若不令其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爾時于如是事、現行身語,護彼心故,方便思擇,勵力遮止,令不現行”(《菩薩戒品釋》卷二 一)。這是什麼意思?我們先說,假使菩薩,他要,要化他的有情的時候,要看看對方的心,就是要順著他心去教化。假使你做了這個事情,或者說了這個話,他要生起憂苦的,這個憂苦一生起來之後,不能使他從壞的改正到善的。那麼菩薩這個時候要將護他的心,就自己製止,該說的就不說了,該做的就不做了。那就是說你假使做了這個事情,或者是說了這個話,對方心裏生起憂苦來,這個憂苦生起來之後,不但他改不了善,甚至于他惡也繼續會發展下去。那麼這樣你觀察這樣子之後,就這個事情息下來了,不要說了,也不要做,這件事情也不要做了。

  我們往往就是在心裏不高興的時候,對方受不了的話,說了很多。那個時候你要看一看,這個話說出去到底有效沒有效,他能聽了改的,你說一下可以。如果你說了之後,他心裏很煩惱,不但改不了,甚至于起反感,甚至于要做更大的壞事。那麼你這個話忍下去不要說,有的事情也不要做,這是……。

  所以這個裏邊包含的內容很廣了。那麼這個當然攝頌,海公上師的攝頌只能說把綱要的原則性說一下,他就說“令心喜樂”,你做事情要使他心歡喜,同時他能夠改正,做好的,這樣子麼你就做,否則的話,令他生憂苦的,不能改善的,就不要做。

  那麼下邊很多,假使生憂苦,“若能令其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爾時于如是事、現行身語,住哀愍心,不隨如是有情心轉,方便思擇、勵力策發要令現行”。那假使反過來說,假使你這個話說出去,雖然他心裏是受不了,難受,要生憂苦,但是他這個憂苦,能使他改善的,把惡除掉改善的,那這個時候,菩薩就得要不要講情面,就得要該說的就說,該做的就做。

  這個就難了。我們一般都是講面子的,“啊,他要不高興的,不要說不要說了,他不高興的”。那我們真正菩薩道要看對方的效果。你說出這個話,他生憂苦了,他不能改善的,那個你就不要說了,你說了沒有用;如果說,你說了這個話,雖然他心裏受不了一時,做了這個事情,或者怎麼處理他,他受不了,但是這麼一處理,可以使他改過的,那就要說,就要做。這個就是行菩薩道的原則性的利他了,他能夠使他從惡裏邊遷到善地方來的,那就是罵他也好,打他也好,要做。如果他不能改善的,你這個東西說了之後,起不好的效果的,或者起反方面效果的,那就算了,你自己忍下去。

  那就是這個我們自己很受用。自己發脾氣、要罵的時候,想一想,這個,他聽了之後不會得好的效果的,不要罵了,不要說了,那些事情也不要做了。我們看見有些人就是,脾氣來了,打起來了,身上的東西往人家身上撲過去了。這個沒有意思的,你使對方起什麼效果?人家恨你,大家心裏都對你有看法,要把你遷單,你在這幹啥?那麼你假使做了之後對方能改的,那就是要做了,那個時候,不能講面子了。爲了教育他,使他從不好的惡行…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