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26

  ..續本文上一頁,去了。

  “國土”覺,家鄉味道,我四川的,我覺得四川好,一定要到四川才舒服,那麼好了,你最後到四川去,那修行也修不成了嘛。

  “不死”,想長生,就想不要死。這個道家專門修這個東西,最好修個金剛不壞身。我們在這個《金剛經》裏,金剛不壞身又不是說不死的一個身體了,金剛不壞嘛就是空性了,空性不生不滅的,壞不了的。那麼你道家就是依文解義了,要修個羅漢身。我們說羅漢什麼不生,羅漢麼就是叁界不生了,他們可以這個應供,受人家的供養。他什麼修個羅漢身,活個幾百年,這是道家的。這個思想也不好,不要有。

  “他輕鄙”,人家看我不起,心裏不高興,總是感到自己總是委屈。這個人也對我對不起,那個人也看我不起,這個煩惱心煩得很。這些都是惡尋思。第七個。

  第八個,“樂著資財族姓尊”,自己有點錢,或者生了高貴家裏,就感到很自傲,驕傲,這個也要不得。“弘揚邪想,想發猛財,欲求顯貴勢力”,所以說這個固然自己有的不要執著,沒有的更不要想,想發財,想求顯貴勢力,想地位高,做官。我們很多人有一個錯覺,他說我要弘法利生,弘法利生就要錢了。我們先去把錢求來,做生意什麼。在家人是可以做,出家人不能做生意。出家人你說我爲了要去修廟,做生意去,賺一大筆錢話,我就可以修廟了。修廟固然好事情,做生意卻不是好事情。出家人不能做的,你做生意,你說你發財了,說不定你虧本了,你怎麼辦?這些思想都是妨礙修行的。“族姓尊”,固然自己出身高貴之家,以此自傲,以此驕傲,是壞事。你要是追求,本來沒有的,追求做個官,把自己地位擡高,更要不得。

  這八個尋思,就是最害修行的東西,尤其是修定,所以最害禅思。“心困八種邪覺慧”,這種八種的覺觀,覺觀就是尋思了。這八種尋思,就是對我們修行的困擾的東西,妨礙的東西,修定是根本要不得,一有這個定修不成的。其他的修行也是,你有這個尋思的話,就會把你離開修行的道路。邪覺觀,這是邪的尋思。般若錯用,就是你本來尋思是好的,修行就靠尋思了,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得初禅了,但是你這個尋思邪的,搞錯了,那就完了,走了錯路了。打個比喻,“猶如人身脈絡錯亂,不治則任情,治不善則狂亂”。我們身上的血脈、脈絡假使平常是通的正的,那就是身體健康。假使脈絡錯了,脈絡錯了該怎麼樣,你不去治理它,那麼它,盡讓它發展下去,不好了。假使治得不對頭,要狂亂,更危險。就是你邪覺觀有了,你去對治它 ,不對治它,固然順著它跑,有很大的壞處,你對治得不如法,要狂亂,那更麻煩。這個邪覺觀,這是壞事情。這是心苦的第二種。

  “心困八種邪覺慧,說法示喻令開解”,對這些人怎麼辦?就是說法,“示喻”講些比喻,實際上比喻給他講一講,使他心開解。那麼教他去修忏悔法,去陳白祈禱,求加持,或者調換環境,這些都是解除這種惡尋思的方法。

  那麼第叁種心苦“不瞋他勝心火騰”,那就是在原文是“他蔑勝苦”(《菩薩戒品釋》卷一 叁四)。人家看不起或者人家勝過他,或者打敗,這些苦。我們說一個國王,如果跟鄰國打仗,打敗了,給人抓起來了,這個時候,他苦得不得了,比一個要飯的人給人家抓了去還要苦。因爲他本來是國王,在他國家裏是說了算數的,結果給人家打敗了,給人家抓起來了,關起來了,可能還要殺頭了,這氣得不得了。這是最苦的事情了。這些苦,怎麼心火騰,心裏的火,難受得不得了,怎麼去勸解他?

  “佛說無常無我示”,要告訴他世間上一切是無常的,就是我們這個小說上經常也說的,勝敗是無常的,一會兒打敗,一會兒打勝,這個是不一定的,不要因爲吃了一次敗仗就灰心了,也不要去太執著。那麼無我是出世的方法了。一切法本來是無我的、空的,你不要去執著那些東西。

  那麼這個名詞,這個話,“不瞋他勝心火騰”,好象是,這個文字裏邊不曉得有沒有印錯,反正我們把它意思抓住就是了。他蔑,人家看他不起 ,或者他,人家鬥爭場合他失敗了,人家勝了,這些苦,如何地開解?以世出世間的法,以世間的無常道理開解他,以出世的無我的法去開解他。這是除心苦叁種,除身苦四種,這是第二種除他苦。

  

  丁二 于昧理者開示正法

  還有“于昧理者說正法”,這是第二。前面第一個是有情作助伴是第一,那麼前面作助伴裏邊分了幾個:第一是八個事情作助伴,第二個除他的苦。

  那麼第二,這裏第二個,“于昧理者說正法”,道理不通的,告訴他正法,怎麼開示他。這個裏邊比較複雜,講了很多,但是我們要把這個,等一下把這個《瑜伽師地論》的再念一下,把兩邊參照一下就清楚一些。“于昧理者說正法”,道理不通的人,給他講正法,給他說。“令心回轉息惡行”,使他的心回過來,壞事不要做。那麼裏邊就是說有幾種方式。有幾種方式,他問,有四種問法了。

  我們先把這個文念一下,《瑜伽師地論》的文(《菩薩戒品釋》卷一 叁四)。論曰:“又諸菩薩、爲諸有情、如理宣說”,如理宣說正法。“謂于樂行惡行有情,爲欲令斷、諸惡行故”,歡喜作壞事的有情,爲了使他斷除惡行,不要做壞事。“以相應文句、助伴、隨順、清亮、有用、相稱、應順、常委分、資糧法而爲宣說。”以這些方式給他說。這是一類的人。“或複方便善巧宣說”,這樣子給他說法。那麼“如于樂行惡行有情,爲欲令斷諸惡行故”,跟他一樣,第一種是歡喜做壞事的人,就勸他不要做壞事;如是起貪心的人,勸他放棄貪心;現在想求財寶的,就是想發財的人,使他能夠花很少氣力,能夠得到很多的財寶,並且寶物不要失掉,也這樣子給他說法;對那些佛教懷一種瞋恨心的,那麼也要使他得清淨的正信,甚至于斷煩惱,也這樣子給他說法。都是用這種方式——“相應文句、助伴、隨順、清亮、有用、相稱、應順、常委分、資糧法,而爲宣說”。

  這是《瑜伽師地論》的原文,那麼我們科裏海公上師把它分析了,分成幾段說。這裏邊先說問答。人家要問你問題,第一種是“不知而問無倒答”,假使他不知道,就是佛的道理不清楚,怎麼叫合法印了,不合法印了,哪是佛教,哪不是佛教,哪是對,哪是不對,不知道的,問他,就無倒答,順了他的心答。無倒的,也順了佛的原意。“曉以相應文句等”,相應的,適合他的根機的,他能夠了解的,這樣子的文句,回答他,也是趁機而化了,這個就是我們說的相應助伴的,就是如他的機而來回答他問題。

  “于相違問示顯明,前後指點法爾理”,對那些不了解的,對佛的法性的道理,就是法爾道理不了解的,那麼就告訴他,“前後指點”,“前後”就是不一定當下,或者以後慢慢地告訴他法爾的道理、法性的道理,這是佛的原來的道理如此。一個是順著他機回答,一個是直接告訴他法爾道理。

  第叁第四種問,“不知相違二種問”,兩種都有,那麼“現前方便令悟解”,當下就告訴他悟解,用叁支立量來調伏他。這個下邊就是,什麼方法?“順應世間功德言”,用世間上的那些好的一些道理勸他,象孔孟之道了等等。孔孟之道裏邊要不違聖教的,就是跟佛教相順的這些道理,世間法的道理。我們要勸人爲樂了,世間上有這些了,跟佛教順的可以告訴他,如果跟佛教不順的就不要去用。“或依聖道資糧品”,假使這個人是根機好一點的,就可以佛教內部的事情告訴他。

  “恒勤守護時恭敬,製伏煩惱將護心”,使他能夠起精進、守護持戒,恭敬叁寶,把煩惱調伏。“將護心”,把自己心護持好。

  那麼下邊一段,這是在原文裏邊,是一個比喻。因爲他們前面是在“相應文句助伴”、“隨順清亮”、“有用相稱”、“應順常委”這四個句,它是以後面的解釋前面的,以“助伴”解釋“相應”,以“清亮”解釋“隨順”,以“相稱”解釋“有用”,以“常委”解釋“應順”。

  那麼這裏要打個比喻,打個比喻就是引用佛的說話。象這些東西,你們《瑜伽師地論》去翻一翻,因爲這個你們書還沒來,我在講,你們沒有看到字,當然不清楚的。那麼現在我們把這個說一下,“甚深、甘美、可意、善了、樂聞五”,佛說法的功德,有五種功德,佛的話,講話,有五種的功德。那是第一是“甚深”,他的道理甚深。“甘美”,他的這個說法的味道很好,使人歡迎。“可意”,聽了心裏歡喜。“甘美”,就是味道很好了。“可意”,就是聽了心裏高興的。“善了”,聽了容易知道,容易明白。“樂聞”,就是象聽音樂一樣,當然不是真的聽音樂,就是這個話,他說的話越聽越愛聽,越聽越愛聽。

  那麼佛的說話有五種功德,這五種功德,就是用後邊的五個東西來配它。“甚深”就好比打雷一樣。這個“甘美”聽了使心裏舒服,就是“悅耳”。“可意”心裏起歡喜、“喜樂”。“善了”也就是“明亮”,很清楚,可以知道。“樂聞”,順我的心,順我的耳朵,聽了高興。那麼前面五個以後面五個來解釋。那麼我們前面這個用的隨順,助伴、相應文句也是用這個後面的解釋前面的,這個裏邊,在我們頌裏邊,並不突出那些。所以說你們假使有參考書的,去看一看。沒有參考書的不管它也不要緊。反正這裏引的一個,就是打個比喻,佛的說話有五個功德,就用後邊五種東西來解釋它。

  “答一切問具四德”,答一切問,答問的時候要四種功德,不管你答一個問都有四種功德,哪四種功德?“前後不違”,前後不要違背,不要這一歇兒這麼說,一歇兒那麼說,人家搞也搞不清楚。第二是,“法爾稱”,法爾不違,跟佛的發心要相稱,不顛倒。第叁是,調伏不違,要這個善于調伏不違,不要違背戒定慧叁學。第四,勝義不違,于勝義谛,一切法空性的道理,要隨順,不要違背。這樣子以這四種功德來答一切人家的問。

  “或複方便施善巧,對治惡行悭贊施”,那就是前面的,那麼…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