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P51

  ..续本文上一页,不会的,并不是说心地清净了,可以不要做了。

  我们很多,尤其是现在学佛的人,他只要清净,干净好了,他说好事就不要做了。这个本来是“是心具足一切功德”,心地干净了,妄念去掉了,功德有了嘛,本来有的嘛!你去做它干啥?这就是以前宁波, 的一个老居士,他也带了很多的他的同修啊,他是个头子了,他就写信来跟我辩论这个问题。来了七、八封信,天天来,经常来信,一封信才回了,又来了,又来了,又来了,搞到七、八封以后,才解决问题,他才认识到。他修禅定,得了一点好处了,心里很舒服,他以为这是得到清净的本性,真如的功德得到了,他说外相的这些做善事就不要做了。那么,我跟他讲了很多,《菩提道次第》,经论引在后头。结果他来一个什么,这些禆谈杂论我是不看的,他说是小乘经。《菩提道次第》怎么是小乘经?他说是论,这是杂论,反正不是佛说的。后来我说《金刚经》你总相信吧?《金刚经》他相信的,《金刚经》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你空掉了,空掉了还不够啊!还要修一切善法。你说住在定里边,你还没有达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了,你说善事不要做了,你怎么说?你对《金刚经》相信不相信?后来他服了。

  那么这个东西,就是说很容易误解了,现在有人说,“自性具足一切法”,自性清净,本来具足一切功德什么东西。那么我就守这个心好了,把妄念去掉,心里边的光明出来什么的,那个功德不要做了。那么这样照你这么说,释迦牟尼佛三大阿僧祗劫头目脑髓都是白干的,释迦牟尼佛那么聪明的人,他做的笨事啊?不会吧!那你比他还聪明啊!不见得。所以你把经典没有学好,就不要自心作解。这些都是相似正法,你看看也象佛法,但它也不是佛的意思,你这样子,自己行了,还要教人家照他一样做,那不是害己害人吗?所以,我们说一定要强调要学了,学还要学的正知正见。你学了偏知偏见,或者邪知邪见,也糟糕了。

  所以说,归根结底,还要善知识。我们是根据海公上师的见。虽然我们学的比海公上师,不能抵一点点毫毛。但是他的见,总的一个框框,我们是在他下边学了那么多年,大概总不会超越这个框框,总的一个宗派见,大概是能够守住。那么这个是靠善知识的加持了,没有他的话,我们单是自己看本书,那还不会有。

  那么这里懒惰懈怠也是犯,因为这个事情要做的,你懒惰了懈怠了,你没有去做也是犯。除非你是忘记掉了,想做而忘了,或者是想做时间错过了,那么就非染,不是染污,但也是违犯,真正不犯怎么?狂了,发神经病了。那个倒不怪你了,但是你发神经病,你说要不犯,你发神经病也划不来吧?发神经病就修不起来,什么东西都完了。

  “能坏前说摄善法,广大上妙供养行。”这个说什么?就是你犯了这条戒的话,那么前面说的摄善法戒里的广大上妙的供养,你就破坏了这一条。那就是说,这也是说摄善法戒跟那个饶益有情戒的关系,前面我们说了,摄善法戒跟别解脱戒的关系。没有别解脱戒的基础,摄善法戒就谈不上。这里就勾一勾,假使摄善法戒的这一条你做不好的话,饶益有情戒的广大上妙供养这一个你也做不到,你这一条犯了,那个也决定也犯。所以能破坏前面摄善法戒里的广大上妙的供养,你若犯了这一条,那一条就破坏了,也就没有了。所以说这两个有密切关系。

  

  庚二 大欲无足贪着不舍

  第二条,“大欲无足,贪着不舍”,这是第二个恶作罪。“于诸利养等恭敬,大欲多欲难养满,不生喜足不舍离,是染违犯无非染。”这一条只有染污的违犯,不染污的违犯是没有的,要么不犯。

  不犯的。“生起乐欲勤断彼,作大精进起对治,而为猛利性惑遮,虽数现行无违犯,能坏少欲知止足,不贪名利求恭敬。”

  那么这一个,就是“大欲无足数数贪”这个,利养恭敬他这些东西啊,“大欲”、“多欲”,他的欲心很大,看到人家有什么利养,他要更好的,“多欲”,人家供养你,满你的愿了,还不够,最后还又要多。欲既大又要多,难养难满就不好,难养难满不是我们修行人做的事情。

  (13A开始)“不生喜足不舍离”。“不生喜足”,东西有了之后还不知满足,“不舍离”,也舍不得给人家。菩萨戒,你东西都可以有,不能自己得了不供养人家。菩萨戒,菩萨东西要越多越好,但拿来是供养人家的,不是自己要享受。自己求了很多,但是又舍不得去供养,舍不得舍掉。这是染违犯,这是上品的,重的染污的犯。但是这一条非染污的犯是没有。本来有三种嘛,一种是不犯,一种是上品的染污的犯,一种是不染污的犯。这里只有染污的犯。

  那么不犯,就是“生起乐欲勤断彼”,虽然是贪心很大,但是你生起一个心要把它断掉。“作大精进起对治”,自己晓得这个不好,很努力去对治它。但是,“而为猛利性惑遮”,猛利的性惑就是很厉害的俱生的那些贪心,俱生的贪心、很厉害的贪心他顶不过,你虽然是起了很大的心,要把它断掉,同时还很精进去对治它,但是这个无始以来的习气、这个猛利的贪心太厉害了,那么还是顶不过。“虽数现行无违犯”,虽然你这个贪心还会起来,但是不算犯,因为你在对治了,对治了你也下了功夫的,也不是说马马虎虎让它去,就是拼命对治,但是力量胜不过这个过去的烦恼习气,那么这是不叫犯,没有犯。

  但是,犯是不犯,犯戒的罪没有,但是性罪是有的。所以不要以为这是没有关系了,好象“我对治的,但是这个是我无始习气,我对治不了”。他又犯了,又去看电影去了。罪还是有的。那么你真正地是下了功夫对治的话,他仅不过是心里边按不下去了,他跑了去看电影是不会去的,这个到底不好意思。那么我们说这个不要以为“我只要对治对治就好了,对治不了的话没有犯了,没有犯戒”。我们说这个是大精进对治,“勤断彼”,在这个情况之下,还是胜不过烦恼,又犯了一些些,这个犯戒的罪没有,但是天然的罪还是有的,因果上的罪是有的,这个不能掉以轻心。

  那么这里就是说它有四个条件,一个是无喜足;一个是大欲,就是贪心大,有了之后还不满足;一个是贪利;一个是贪名闻恭敬。这四个东西随便你有一个,执了不舍,都是犯的,不要说全了才犯,有一个就犯。那么这四个里边,就是我们说你们标一下也可以,一个是大欲,一个是无喜足,一个是贪利,贪敬,那么你随便产生哪一个,执了不舍,那就是违犯。这是第二个。

  那么时间今天是到了,本来我们想讲开性罪那一个,因为昨天有人讲起。我们说你们讨论最好是根据我们讲过的,把那些意思都搞清楚了,还没有讲的,在前面都搞清楚之前提下,也可以提一提。但是重点还是摆在已经学过的东西。那些没有学的将来会讲,那么有什么问题在那个时候再提也比较好一点。但是你们既然碰到那个问题了当然也可以提一下,把重点抓住就是了。今天么因为时间差不多了,本来想讲那个开性罪的,讲不到了,明天再说。

  

  

  

  第十一讲

  

  上一次我们讲到四十六个恶作,第二个,布施度的两个。

  

  庚三 不敬耆德

  现在第三个“不敬耆德不好答”。这一科在我们这里是分两个,在这《瑜伽师地论》里边就是一个题里边分两科,违犯无畏施:一个是殊胜的境,就是大德,那些有身份的、有道德的;第二个就是一般的境。那么,我们这里就是拼起来分了两个:殊胜的境,就是一个是戒腊高的长老,一个是有道德的,这是尊长的那一殊胜的境;第二个就是一般的境。

  现在我们说第一个。“若同法中持戒者,腊长于己具功德,应生敬信兴谈论,起迎推坐表专诚。”这就是说,功德比自己高的,或者是戒腊比自己高的这些尊长之前,对他们要有尊敬,要恭敬。怎么恭敬?表现在要他们来的时候要迎接;好好地跟他谈论、问讯;有地方就让给他坐,把好的座位让给他。这是我们应当做的。“同法中”,就是同修行的人里边,同梵行的,就是出家的里边了。

  “戒腊长于己”,这个戒腊,这里注的“受戒之年”,实际上“腊长于己”,应当说是安居的多少,比自己高。这个“腊”是两方面说的:僧腊,就是什么时候受戒开始,这是受了戒之后多少年了,这是僧腊;戒腊就是受戒之后,不但是要看你什么时候受戒,还要看你安了几个居,这个一般照规矩按看安居来看的。在斯里兰卡那边上座部的,他们两个出家人见面之后,第一个就是问对方的居是多少,如果对方的居高于自己的,就向他顶礼,如果居比自己低的,那对方就向你顶礼。这是尊重戒腊。僧腊,一般说,却是没有这么严格。僧腊你再多,假使你出家了五六十年,一个居也没有安,你看到安过一个居的年轻比丘还得向他顶礼,因为他的安居有功德了。

  那么他的戒腊长于己,比自己戒腊高的,他也持戒的,有功德的,闻思修、戒定慧的功德都相当高的,那些尊长们来的时候,要迎接他,那么“推坐”,把好的座位让给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恭敬。那么假使他来的时候,要好好地问讯。“生敬信”,生起恭敬的心,信仰的心,跟他好好地谈。这个谈,不是乱谈,就是问讯了,起居怎么样了,好不好了。或者他有什么问你,好好地回答。这是对尊长的殊胜的境。

  

  庚四 他来问语不善答

  下边一个就是一般的。“乃至他来谈论事”,这个其实两个是连的,所以说他话里边也连起的。假使他来,一般的,这是指一般性的,“来谈论事”,谈论,跟你谈论一些事情。“询疾庆慰作请问”,或者是问病,或者是有什么事情来安慰安慰他,或者请问什么事情。

  “憍慢嫌恨怀恚恼”,那么这个总的来说,假使你有憍慢的心,怀了这个瞋恨的心,怀这个恚恼的心,你这样子,就是心里是有憍慢的烦恼在里边,然后起瞋恨心、恚恼心,这样子对…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定道资粮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