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P52

  ..续本文上一页他,或者是不恭敬,前面的那个,或者是人家问你,不好好地答。“酬对发言不称理”,“酬对”,他有什么事情问你,你跟他说话的时候,故意说一些不合理的话,那么就是“不称理”。“不称理”就是不合道理的,不顺佛的教理的,颠倒的话,这是有犯。“是名有犯亦称染”,这是重的,有染污的违犯,因为你心里先有这个憍慢,对他来问,讨厌他,心里恨他,不高兴,对他乱说一通,这样子是犯。

  “若非烦恼由懒怠,妄念无记犯非染。”假使你是由不是从烦恼心出发,就是没有前面的瞋恨心、嫌恨心,嫌他讨厌了;或者是恚恼心,心里烦,怕烦。那么这样子,不是这个心,那么你或者是“忘念”,自己说话的时候,自己也搞错了,那么“无记”,心里没有什么,弄不清楚,这样子说了不合理、不称理的话,那就是犯也是犯的,但是没有染污,那么就是轻一点。

  这两个是合起来的。前面的你对他,“兴谈论”,“生敬信”,“推座”,“起迎”。假使你不起来,不迎接他,不推座,好的座不让给他,假使由烦恼的心,就是说憍慢所致,就是你对他有憍慢心,讨厌他,嫌恨的心,恚恼的心,起烦恼的心,心里起不高兴的心,这样子不推座、不迎接,这样子也是染污的犯;假使你是懒惰,人家来了,你也不是心里憍慢他、也不是嫌恨他、也不讨厌他,就是懒,不动,这个有不有犯?有犯。但是没有染,就是稍微轻一点。

  我们现在呢?就是恐怕现在的人都是慢心大,看见尊长来了都不起迎,径自地坐在那里,动也不动。你说他是烦恼吧,他也不一定烦恼,他就是养成习惯了,他好象无所谓。这个戒里边是不准的,是违犯的。就是在社会上,我们以前解放前,在公交车辆里边,看见老人上来、病人上来、残废的上来或者妇女抱孩子的上来,大家都让座的。现在的人也是道德品德低下了,所以说这个风气也染污到僧团里边,因为僧团的来源还是从社会上来的。他们看见老的来了、病的来了、残废的来了或者抱孩子的来了,他把头往着上面看看,只当不知道,甚至于看了你,他脚翘得高高的,不起来。这样子的,没有这个德性,社会上也没有德性,在出家的人里边,受了菩萨戒后,就是犯了一条。

  但是不犯的也有。“身遭重疾心乱狂”,假使你身上害了重病,这个里边要看重病轻病,感冒咳嗽这些小病,还得要照规矩做。重病动不得了,那你不起来迎接或者他问你话,不好好回答,这个,你没有气力了,你不能仔细说了,那么这是不犯。“心狂乱”,精神错乱了,当然不犯。

  “睡眠他方生觉想”,你睡在那里,他以为你是没有睡着,那么他跟你说话,或者他来了,你没有起来迎接,没有好好回答他,这个也不犯,但是不好。不过,你睡着了,不知道,也不能说是违犯了。

  “为他宣说论决择”,你正在为他说法,或者正在与人家辩论一些道理,那么人家问你的话,不回答,或者不起迎,这个都不犯。

  “属耳听法他谈问”,或者,你在听法,正在听人家讲法,或者人家正在跟你谈一个问题,那么人家来问你其他的话,暂时不回答,有什么人来了,暂时不起迎,这个也不犯。

  “为欲将护说法心”,有的人正在说法,你如果看见人来了,站起来迎接,给他礼拜了什么了,那说法的人就心里不高兴,怎么你听了一半站起来了、搞起来了,把人家心打乱了,这个不好。所以,将护说法的心,使说法的人,心不要起那个烦恼的心,就是人家来了,也不起迎,人家问你话也不要说。在讲经的时候,不能说话。我们说世间上的电影院公共场所尚且不能说话,何况你在说法的法会上,或者其他的法会,都不能说话,这是僧的威严之下你不要随便。

  “或欲方便调伏彼”,这是对方他有过失的人,你要调伏他,使他改正过失,那么他来问你的话,故意不回答他,使他知道自己犯过失了,要好好地自己忏悔。这样子,当然了你要是知道不回答他能够产生这个效果的,才这么做。

  “僧制”,僧里的制度,正在说法的时候,正在做佛事的时候,你不能站起来迎接了,跟人家说话了,那不行的,这是僧制,你要保护,维护僧制不能说。或者,“将护多有情”,正在法会的时候,你“哇、哇”跟人家说起话来了,人家讨厌;人家或者正在拜忏或者什么,你一个人站起来给人家作礼,迎接他,说话了什么,那个是大家心里要嫌恨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就可以“不作酬答而无犯”。在这些情况之下,即使不回答他,或者不起迎或者是不推座等等,不犯。

  那么这两个戒,一个是对尊长的,一个是人家问你,不好好回答的,这两条戒假使违背了之后,在将护他心这个饶益有情戒里边就违犯了这一条。前面一条,就是“第二大欲无足(贪着不舍)”,假使你违犯这一条,就是别解脱里边的,律仪戒里边的少欲知足,不贪名利求恭敬,这个戒就违背了。所以说,我们这个摄善法戒了前面跟这个别解脱戒、摄律仪戒联系的,后面又联系到饶益有情戒,这三个戒都是有互相的关联的,坏了一个,就其他的也要坏。那么根本的还在别解脱戒,所以别解脱戒持不好,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决定做不好。

  那么前面那一条,他是“大欲无足”,我们比丘,尤其是出家人不要贪名、贪利。居士来了,不能要这个要那个,这个都是对戒律不清净的,我们这个要注意。你自己用东西,常住里会给,常住里没有给的,过分的不需要的东西不要向居士要。你自己要的话,你自己想办法,对家属或者亲戚朋友,这个也可以。你跟那些陌生的居士、一般的新信居士,你要多了之后,人家不敢来了。跑到庙里来,这个也要,那个也要,“我又不是大财主,我不给你们嘛,对你们僧人不恭敬,给了你嘛,自己也受不了”,只好不来。你把人家善根断掉了,这个有罪的,菩萨戒里也不许。

  

  庚五 延请不受

  那么“第五延请不受”。“他来延请往家寺”,他来请你到家里或者是到寺院里边去,其他的寺院里边去,干什么?“奉施饮食资生物”,这是人家送的,人家供养的,可以受。我们说,比丘,总是不要去多求,也不去向人家要。人家布施你了,你就看情况,可受的就受,不能受的就不受。我们说乞食,我们比丘只有一个,就是乞食是自己去的,其他的东西都是人家拿过来供养的。那么乞食的时候,不能说我要这个,要那个,不能开口的,人家给你什么就拿什么。钵里人家给你的,你最不要吃的、讨厌的东西,你也得要拿回去,欢欢喜喜拿回去,不能嫌不好,把它丢在地下,这个完全要不得。比丘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这个要注意。比丘为是要维持生命来修行了,所以说饮食也好,衣服也好,这是为了修行的需要才要的,不是为了吃得好、穿得好、搞得舒服,不是为这个。如果你要求舒服,要什么好的话,这个原则上就违背戒律了。

  “憍慢嫌恨恚恼心,不受不往是名犯。”那么,人家布施你的饮食,布施你的资生具,那是可以受。但是,人家好心布施你,你以憍慢的心,自己看不起它,嫌它差,或者嫌他这个人,讨厌他,或者是其他的原因,以嫌恨的心、以恚恼的心,不受;人家供养你,不要;甚至于人家请你到那里去吃饭,你不去,犯!但是,有其他原因不去,那个可以,后边要说。你就是以嫌恨的心,以恚恼的心,这个心的来源就是憍慢,心里的憍慢所致,根本的烦恼,憍慢产生这个事情的嫌恨心、恚恼心,这样子,不受请,不到他那里去,这是犯菩萨戒。假使你这是犯了,是有染污心的,染犯,有染污的犯,重的。

  “怠懈忘念无记等,是名有犯而非染。”假使懈怠、懒惰或者人家请你,你忘掉了,或者无记心,也不是讨厌的心不高兴去,那么这样子,也是有犯的,但是没有染污心,犯而非染。

  那么下边,就开了不犯的。“无违犯者有病疾”,假使你有病,人家说打千僧斋,你害了重病,当然可以不去。“无力”,你或者是因了病,没有气力或者这一段时间你身体非常之虚弱,走不动,过去都是要靠两个脚走的,那么现在当然有交通工具了,要好一点,那么可以去的还是要去,走不动的,那个路太远了,当然你就算了,不去了。“心狂”,精神错乱的时候。

  “处悬远”,太远了,你说这个地方要请你去,路远得不得了,你几天赶不回来的,把自己时间荒废了,那就也不去也可以。“道路险怖”,这个道路危险的,有狮子、虎狼等等,或者有土匪,那么你不去也可以。

  “调伏彼”,这个人他有过失,你故意不去,使他知道自己有过失,要调伏他,这样子,你不去,为了摄伏他的原因,这个也可以。但是你不要为了私心,从私心出发来报复,这个不是了。报复心不去,或者他以前对你不起,这一次他请你,你故意不去,这是报复心,不是调伏,不要并为一谈。调伏的心是为他好,为了他要改正,你使他知道你这一次不去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他犯了什么过失了,所以不来。那么你自己想一想,所以请不到的时候是由于自己有什么什么过失,那么自己改正。知道他有这个改正的可能性的,然后你调伏他,不去,这个可以。以报复心不去,不行。

  “修诸善法无闲暇”,你正在修其他的善法,或者是这里有法会,或者是自己在修定,或者修四加行,很忙,时间抽不出来。你一出去耽搁的话,一去几天,那个自己的修行要荒废的,前面说过的,做个事情利他,“法衰”(前面“利他正方便”,“自法衰退不应为”),法上有衰的,那就不能去的,这些事情也可以不去。为了要修善法,你自己没有工夫去,那个可以。

  “欲护善品无暂废”,你正在修加行,使它不要停下来,那么你也可以不去。

  “或为引摄希有义”,你要“引摄希有义”,假使你正在修定得益的时候,或者你正在求一个甚深希有的法,正在看得有劲的时候,那个时候你可以不去。

  那么你要是“所闻法义无退失”,你听的法,学的道理,不要使它退,你一去的话,耽搁时间了,会把你学的东…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定道资粮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