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P53

  ..续本文上一页西要忘掉的,那不去也可以。

  “论议抉择亦如是”,你正在论议抉择那些道理,不要给它退掉了、忘掉了,那么你这个法会,或者其他的请,你不去也可以。

  “知他损恼心诈欺”,知道他是一个不怀好心来请你的,“损恼心”,叫你去的时候,就是故意要给你找一点烦恼,找一点事情给你干干,知道你在用功,故意打你的闲岔;或者是欺诈心,以不诚实的心来叫你去的话,这些不去是可以的。

  还有是,“或护他心护僧制”,或者,你去了之后,对有一些很多的一些其他的人有看法的,要嫌疑的,那么你不去也可以。假使我们说比丘,比丘尼庙子里边有什么事情要请你去,你一个人不去可以的。为啥?你去了,经常往比丘尼庙走,不好,人家要嫌疑的;或者是女人家里等等,凡是人家要嫌疑的地方,你不去是可以的。“护僧制”,僧里边有制度的,假使这个居士,他是作了羯磨的,就是说他做的不太好,这个居士有犯了什么过失,大家不要他那里去乞食。他那里一段时间当中,大家不要去的,那么他来请你,不去,可以。这是僧的制度,你违背僧制而去就不好了。在这样子情况之下,“不往不受犯无成”, 这样子情况,他请你,你不去,他供养你东西,不受,这没有犯。

  所以说,我们说菩萨戒里边开遮持犯一定要知道,你如果不知道开遮持犯,假使说你不知道这些是无犯的,你就是个不去,你明明是心里,这里还有很多事情在那里,你不知道这是无犯的,你说我不高兴去,那么你就不行了。你明明知道这是开的,你不去,那是无犯。你这个嫌恨心或者就是不高兴去的心,这样子就是你条件可以开,但是你心不对,你也不知道这是可开的,你糊里糊涂不去,这个不能说一点也不犯。所以说开遮持犯一定要知道。知道是不犯的,你不去可以。

  庚六 拒他施予

  下边是人家的供养你不要。前面一个是请你去供养,这个是他拿来的供养。“他持种种生色类,摩尼真宝财利具,殷勤奉施拒不受,违犯舍置有情意。”他拿来种种的“生色类”,在原文,《瑜伽师地论》里边,他拿来种种“生色可染” (《菩萨戒品释》卷五 十),他这个“生色”,就是“生色可染”,可以染,使人生起贪心的、染污心的,那是什么东西?就是这些宝了,颜色非常之好的,非常之光洁的,可以使人生起贪爱心的那些东西,就是极好的东西了。反正说,人家好的东西供养你,这些好的什么,摩尼宝、珍珠、那些宝石,还有那些财利,好的东西,工具、各式各样的用具。他很殷勤的心来奉施,供养你,拒不受,你以什么心不受?嫌恨心、恚恼心,跟前面一样,以这样子两个心拒绝不受的话,违犯,是有染污的违犯。

  这个违犯就是什么?“舍置有情意”,你把有情舍在一边,就是不饶益他。你受了他的供养,就是给他培福。

  你们不要看到受供养是好事,受供养是背包袱,他的东西供养你了,这个包袱是你把背了,他就靠这些供养,他得他的福报。你要给他消灾、要给他培福,你要花很大的代价修行,如果你不修行的话,“白衣生天,比丘入狱”,这是末法时期的现象。为什么白衣生天?白衣以恭敬的心供养你好的东西,他供养三宝,供养僧人了,他得福气,他可以生天,他就是其他不修行,单凭这个供养的心,就可以生人天。但是你,假使比丘的话,如果受了人家的供养,不好好修行的话下地狱去还债。

  我们昨天很多人请了《僧护经》,当然这个经一般说,在家人不适宜看的,所以我们在家的没有给。那么准备要出家的,我来考虑一下,是不是可以先看一看。这个经里边就是讲了很多,要是受了那些利养,你起一点点贪心,那就是受很大的报。

  这个里边好象有一个,大概意思记不起来,大概有一个沙弥他摘寺院里的果子,果子采下来之后,分了常住的僧人,分完了余下七个,他就供养他的师父。结果就是这个七个果子,这个数字很小,但是僧人的财物,他供养之后,后来就是下恶道,地狱,怎么怎么经了很多的时间,最后,做了个非人,就是药叉、罗刹之类的,他还有不晓得什么,后来身上还有很大的残余的报,非常苦。这个就是,这个七个小果子,想想看并不是很严重,但是果报有那么大。凡是僧众的东西,这个很严重的。那么你供养的福报也极大,如果你浪费,我们这里要提一下的电灯,希望大家晚上大家不用了之后,早点熄掉它。除非佛前点一个灯——长明灯,不熄的。我们的电费不小。

  (13B开始)……居士,他们都是从他们生活的费用里边节约下来的。这个上海有一个俗话就是说,“牙齿缝里挤下来的东西”,自己少吃一点,给你挤下来供养你的,你如果浪费用的话,这个果报之大也可想而知。大陆上没有大老板、没有大财主,那么都是大部分是拿工资过生活的,有的是甚至家里很穷困,他自己不受用,来供养三宝。

  我们温州就有这么个居士,家里小得一点点大,妻子儿女尽跟他吵架,说他不会赚钱。他自己也是为了修持,没有去动脑筋做生意,有的时候还要节约他的经济,虽然数字不多,但是还要经常供养。像这样子供养的钱,你想想,我们要浪费了,怎么背得起?

  “怠懈忘念无记等,有所违越而非染。”这是懈怠心、忘记心、无记心,以这样子的心违犯的话,有犯,但是不是染污的犯,不是最重的,是中等。

  下边是不犯的,“受已生贪防彼悔”,假使你受了这个东西,你会生贪心,因为太好了,你拿了这个东西生贪心的,不受可以。那么我们说生贪心,不要说一般的出家人,悟达国师那么大的修行,他碰到一个沉香床,也生了一念贪心,那个冤家就……,人面疮就冒出来了。所以说,你假使自己知道这个东西拿了之后会生贪心的,不受是可以的,不犯。

  “防彼悔”,假使这个东西太值价了,他一时起了供养心,他看了什么书,人家一劝,他心里,“好,我供养了”。但是他后来可能要悔的,而且你知道他肯定将来要悔的,那么这样的东西,不受,可以。

  “施时迷乱后当贫”,假使有的时候,他脑筋不清楚的时候,供养你很多东西,他把家里什么东西,都拿给你了,这个你能不能受?不能受。他脑筋不清楚了,以后他家里还要用的东西,他都拿过来了,你怎么行!不要受,不受可以。

  “后当贫”,有一些居士,这个居士我们说有的,他就是供养心生起来了,供养大得不得了,不管自己有钱没有钱,全部供养了。供养之后,我们知道他供得太多了,将来会受贫困的苦,那么这样子的布施也可以不受,也可以。这是讲,我们说都是从慈悲心出发的。他以后供得太多了,将来他自己生活成困难了,这个我们要照顾他,就不要受那么多,或者少受一点。

  “知是三宝僧伽物,或屡盗取多过患。”知道这是三宝的东西,那么人家三宝东西拿给你,你不能受了,三宝东西,就是人家供养你也不能受。或者是,有些东西是偷来抢来的东西,那么你这样子东西你不要,可以不受,为什么?受了之后,“多过患”。你受了这些东西,将来知道要产生很多的过失的,很多的麻烦的。“杀缚摈罚多嫌责”,就是或者杀,或者缚,或者摈罚,或者是多嫌,要受诃责的。那么这是有两个解释,一个就是说,他抢来的、偷来的东西供养你了,那么这个东西如果被人家发觉了,那个偷的抢的人会给人家杀头或者是绑起来,关起来,或者摈罚或者驱逐出境的,或者是要嫌骂他,要诃责他的,在这些情况之下你不受他的,也可以。第二个解释就是说,这些东西来源不清净的,将来你拿了之后要遭冤枉的,甚至要把你抓起来,杀、缚、摈罚、嫌责,那么这样子东西拿来有过患的,有后患的,不受,可以。除此以外,都要受。

  “违拒不受皆无犯”,像这一类,前面这一类开许的,不受,没有违犯。

  那么这两个布施,一个是延请不受施,一个是拒他布施,这个在《瑜伽师地论》里边,这两个也属于一个题目的,一个题目里分两种:一个是请的去的,一个是他送过来的。总的他是说一个,“不为他作布施”,他们说五个了,我们说七个了,那么这两个他是合起来的。这两条戒“能障他福田”,这一条跟前面那一条,如果你违犯的话,跟饶益有情戒里边作他福田,为众生作福田的那一个,这一条就违背了。所以说这个虽然是摄善法戒,但是你这两条犯了,饶益有情戒也就坏了,这一条也坏掉了。所以说这两条戒里边,这两类戒都有一定的联系的。

  

  庚七 他来求法不施予

  下边是“他来求法不施予”。求法,法布施了。“他来求法怀嫌恨,恚恼嫉妒不施法,或作变易染违犯。”人家来求法,你心里有嫌恨心,讨厌他的心、恨他的心;或者恚恼心,心里烦、不高兴;或者是嫉妒,不施法;或者变易,有染的违犯,重的。那么这里我们就要分析一下了,他来求法有两种,一种是请你给他说法,或者传法;一种是他要求经典,法宝,那么要求,这样的都叫求法了。如果你有嫌恨的心,或者恚恼的心,讨厌的心,心里起烦的心,那么不给他,违犯。

  妒忌,一般我们说作法师的人,这个要注意。一般人,有些普通的经书,大家有的不稀奇,有些是很名贵的、稀有的,甚至很是这个很甚深的,求不到的经,人家跟你来求,给不给?看你们给不给。你妒忌心,“哎呀!这个经我给了他之后,他学了这个法,开了智慧了,他超过我,我的名声被他遮掉了,不给”,这个要不得,这是犯菩萨戒。妒忌心不能有。如果下边其他的开许的条件不犯的有,下边要说。

  哪些情况可以不给?假使你以妒忌心出发,殊妙的法,或者就是传法也好,某些法你认为是很稀有的法,人家来传,这个人不是我们庙里的,或者这个人不是我的系统的,不给,不传给他,妒忌。这些他那一个法传了,他就出了名了,好了,我自己糟糕了。自己的徒弟,舍得。他徒弟出名了,好象孩子一样的,家里只传私人的,不传外的,这个佛教里边绝对要不得!佛教就是平等,…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定道资粮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