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西要忘掉的,那不去也可以。
“論議抉擇亦如是”,你正在論議抉擇那些道理,不要給它退掉了、忘掉了,那麼你這個法會,或者其他的請,你不去也可以。
“知他損惱心詐欺”,知道他是一個不懷好心來請你的,“損惱心”,叫你去的時候,就是故意要給你找一點煩惱,找一點事情給你幹幹,知道你在用功,故意打你的閑岔;或者是欺詐心,以不誠實的心來叫你去的話,這些不去是可以的。
還有是,“或護他心護僧製”,或者,你去了之後,對有一些很多的一些其他的人有看法的,要嫌疑的,那麼你不去也可以。假使我們說比丘,比丘尼廟子裏邊有什麼事情要請你去,你一個人不去可以的。爲啥?你去了,經常往比丘尼廟走,不好,人家要嫌疑的;或者是女人家裏等等,凡是人家要嫌疑的地方,你不去是可以的。“護僧製”,僧裏邊有製度的,假使這個居士,他是作了羯磨的,就是說他做的不太好,這個居士有犯了什麼過失,大家不要他那裏去乞食。他那裏一段時間當中,大家不要去的,那麼他來請你,不去,可以。這是僧的製度,你違背僧製而去就不好了。在這樣子情況之下,“不往不受犯無成”, 這樣子情況,他請你,你不去,他供養你東西,不受,這沒有犯。
所以說,我們說菩薩戒裏邊開遮持犯一定要知道,你如果不知道開遮持犯,假使說你不知道這些是無犯的,你就是個不去,你明明是心裏,這裏還有很多事情在那裏,你不知道這是無犯的,你說我不高興去,那麼你就不行了。你明明知道這是開的,你不去,那是無犯。你這個嫌恨心或者就是不高興去的心,這樣子就是你條件可以開,但是你心不對,你也不知道這是可開的,你糊裏糊塗不去,這個不能說一點也不犯。所以說開遮持犯一定要知道。知道是不犯的,你不去可以。
庚六 拒他施予
下邊是人家的供養你不要。前面一個是請你去供養,這個是他拿來的供養。“他持種種生色類,摩尼真寶財利具,殷勤奉施拒不受,違犯舍置有情意。”他拿來種種的“生色類”,在原文,《瑜伽師地論》裏邊,他拿來種種“生色可染” (《菩薩戒品釋》卷五 十),他這個“生色”,就是“生色可染”,可以染,使人生起貪心的、染汙心的,那是什麼東西?就是這些寶了,顔色非常之好的,非常之光潔的,可以使人生起貪愛心的那些東西,就是極好的東西了。反正說,人家好的東西供養你,這些好的什麼,摩尼寶、珍珠、那些寶石,還有那些財利,好的東西,工具、各式各樣的用具。他很殷勤的心來奉施,供養你,拒不受,你以什麼心不受?嫌恨心、恚惱心,跟前面一樣,以這樣子兩個心拒絕不受的話,違犯,是有染汙的違犯。
這個違犯就是什麼?“舍置有情意”,你把有情舍在一邊,就是不饒益他。你受了他的供養,就是給他培福。
你們不要看到受供養是好事,受供養是背包袱,他的東西供養你了,這個包袱是你把背了,他就靠這些供養,他得他的福報。你要給他消災、要給他培福,你要花很大的代價修行,如果你不修行的話,“白衣生天,比丘入獄”,這是末法時期的現象。爲什麼白衣生天?白衣以恭敬的心供養你好的東西,他供養叁寶,供養僧人了,他得福氣,他可以生天,他就是其他不修行,單憑這個供養的心,就可以生人天。但是你,假使比丘的話,如果受了人家的供養,不好好修行的話下地獄去還債。
我們昨天很多人請了《僧護經》,當然這個經一般說,在家人不適宜看的,所以我們在家的沒有給。那麼准備要出家的,我來考慮一下,是不是可以先看一看。這個經裏邊就是講了很多,要是受了那些利養,你起一點點貪心,那就是受很大的報。
這個裏邊好象有一個,大概意思記不起來,大概有一個沙彌他摘寺院裏的果子,果子采下來之後,分了常住的僧人,分完了余下七個,他就供養他的師父。結果就是這個七個果子,這個數字很小,但是僧人的財物,他供養之後,後來就是下惡道,地獄,怎麼怎麼經了很多的時間,最後,做了個非人,就是藥叉、羅刹之類的,他還有不曉得什麼,後來身上還有很大的殘余的報,非常苦。這個就是,這個七個小果子,想想看並不是很嚴重,但是果報有那麼大。凡是僧衆的東西,這個很嚴重的。那麼你供養的福報也極大,如果你浪費,我們這裏要提一下的電燈,希望大家晚上大家不用了之後,早點熄掉它。除非佛前點一個燈——長明燈,不熄的。我們的電費不小。
(13B開始)……居士,他們都是從他們生活的費用裏邊節約下來的。這個上海有一個俗話就是說,“牙齒縫裏擠下來的東西”,自己少吃一點,給你擠下來供養你的,你如果浪費用的話,這個果報之大也可想而知。大陸上沒有大老板、沒有大財主,那麼都是大部分是拿工資過生活的,有的是甚至家裏很窮困,他自己不受用,來供養叁寶。
我們溫州就有這麼個居士,家裏小得一點點大,妻子兒女盡跟他吵架,說他不會賺錢。他自己也是爲了修持,沒有去動腦筋做生意,有的時候還要節約他的經濟,雖然數字不多,但是還要經常供養。像這樣子供養的錢,你想想,我們要浪費了,怎麼背得起?
“怠懈忘念無記等,有所違越而非染。”這是懈怠心、忘記心、無記心,以這樣子的心違犯的話,有犯,但是不是染汙的犯,不是最重的,是中等。
下邊是不犯的,“受已生貪防彼悔”,假使你受了這個東西,你會生貪心,因爲太好了,你拿了這個東西生貪心的,不受可以。那麼我們說生貪心,不要說一般的出家人,悟達國師那麼大的修行,他碰到一個沈香床,也生了一念貪心,那個冤家就……,人面瘡就冒出來了。所以說,你假使自己知道這個東西拿了之後會生貪心的,不受是可以的,不犯。
“防彼悔”,假使這個東西太值價了,他一時起了供養心,他看了什麼書,人家一勸,他心裏,“好,我供養了”。但是他後來可能要悔的,而且你知道他肯定將來要悔的,那麼這樣的東西,不受,可以。
“施時迷亂後當貧”,假使有的時候,他腦筋不清楚的時候,供養你很多東西,他把家裏什麼東西,都拿給你了,這個你能不能受?不能受。他腦筋不清楚了,以後他家裏還要用的東西,他都拿過來了,你怎麼行!不要受,不受可以。
“後當貧”,有一些居士,這個居士我們說有的,他就是供養心生起來了,供養大得不得了,不管自己有錢沒有錢,全部供養了。供養之後,我們知道他供得太多了,將來會受貧困的苦,那麼這樣子的布施也可以不受,也可以。這是講,我們說都是從慈悲心出發的。他以後供得太多了,將來他自己生活成困難了,這個我們要照顧他,就不要受那麼多,或者少受一點。
“知是叁寶僧伽物,或屢盜取多過患。”知道這是叁寶的東西,那麼人家叁寶東西拿給你,你不能受了,叁寶東西,就是人家供養你也不能受。或者是,有些東西是偷來搶來的東西,那麼你這樣子東西你不要,可以不受,爲什麼?受了之後,“多過患”。你受了這些東西,將來知道要産生很多的過失的,很多的麻煩的。“殺縛擯罰多嫌責”,就是或者殺,或者縛,或者擯罰,或者是多嫌,要受诃責的。那麼這是有兩個解釋,一個就是說,他搶來的、偷來的東西供養你了,那麼這個東西如果被人家發覺了,那個偷的搶的人會給人家殺頭或者是綁起來,關起來,或者擯罰或者驅逐出境的,或者是要嫌罵他,要诃責他的,在這些情況之下你不受他的,也可以。第二個解釋就是說,這些東西來源不清淨的,將來你拿了之後要遭冤枉的,甚至要把你抓起來,殺、縛、擯罰、嫌責,那麼這樣子東西拿來有過患的,有後患的,不受,可以。除此以外,都要受。
“違拒不受皆無犯”,像這一類,前面這一類開許的,不受,沒有違犯。
那麼這兩個布施,一個是延請不受施,一個是拒他布施,這個在《瑜伽師地論》裏邊,這兩個也屬于一個題目的,一個題目裏分兩種:一個是請的去的,一個是他送過來的。總的他是說一個,“不爲他作布施”,他們說五個了,我們說七個了,那麼這兩個他是合起來的。這兩條戒“能障他福田”,這一條跟前面那一條,如果你違犯的話,跟饒益有情戒裏邊作他福田,爲衆生作福田的那一個,這一條就違背了。所以說這個雖然是攝善法戒,但是你這兩條犯了,饒益有情戒也就壞了,這一條也壞掉了。所以說這兩條戒裏邊,這兩類戒都有一定的聯系的。
庚七 他來求法不施予
下邊是“他來求法不施予”。求法,法布施了。“他來求法懷嫌恨,恚惱嫉妒不施法,或作變易染違犯。”人家來求法,你心裏有嫌恨心,討厭他的心、恨他的心;或者恚惱心,心裏煩、不高興;或者是嫉妒,不施法;或者變易,有染的違犯,重的。那麼這裏我們就要分析一下了,他來求法有兩種,一種是請你給他說法,或者傳法;一種是他要求經典,法寶,那麼要求,這樣的都叫求法了。如果你有嫌恨的心,或者恚惱的心,討厭的心,心裏起煩的心,那麼不給他,違犯。
妒忌,一般我們說作法師的人,這個要注意。一般人,有些普通的經書,大家有的不稀奇,有些是很名貴的、稀有的,甚至很是這個很甚深的,求不到的經,人家跟你來求,給不給?看你們給不給。你妒忌心,“哎呀!這個經我給了他之後,他學了這個法,開了智慧了,他超過我,我的名聲被他遮掉了,不給”,這個要不得,這是犯菩薩戒。妒忌心不能有。如果下邊其他的開許的條件不犯的有,下邊要說。
哪些情況可以不給?假使你以妒忌心出發,殊妙的法,或者就是傳法也好,某些法你認爲是很稀有的法,人家來傳,這個人不是我們廟裏的,或者這個人不是我的系統的,不給,不傳給他,妒忌。這些他那一個法傳了,他就出了名了,好了,我自己糟糕了。自己的徒弟,舍得。他徒弟出名了,好象孩子一樣的,家裏只傳私人的,不傳外的,這個佛教裏邊絕對要不得!佛教就是平等,…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