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能起這個親疏的想。那麼你因爲妒忌心,不管你是什麼情況,求法也好,求經典也好,不給,這是犯戒。
“或作變易”,本來跟他講經的,或者答應他什麼的,後來變了,因爲這個人又産生什麼情況了,前面說的話作廢了;或者講了一半,不講了;或者這個法准備要傳的,後來有什麼情況下,不傳了,不給了。這些總是摻了煩惱心了,對這個人有看法了,不饒益他了。或者這個人對你這個,對你個人有什麼不利了,或者想到,前面還沒想得周到,這個人他來求了,答應他傳法,或者答應他經典,但是後來一想,“哦,這個人將來學了之後會超過自己的”,後來不給了,講了一半不講了。這些都犯戒。
“怠惰不施犯非染”,假使你是懶惰、懈怠,沒有給,這是犯,但是不是染汙的犯,稍微輕一點。
那麼下邊就是開不犯的,不犯的也有很多。“身病或法未通利,方便調伏無違犯。”自己有病,人家叫你說法,你這個自己病在床上,氣力沒有了,那就可以不說,不犯。自己法沒有“通利”,這個法你還沒有學好,或者沒有修好,人家要你傳要你教,這樣子不教可以。爲什麼?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你去教人,教錯了,那成問題了。“方便調伏”,對方是有過失的人,你要調伏他,知道他自己認識錯誤,那麼你可以暫時不給他,這是可以。
那麼還有一種,下邊就是“伺求過短無誠心”,他不是真心求法,他就是要你說法當中找你的岔子,這是外道最多。外道就是叫你說、說,說到裏邊他發現有些毛病,就來跟你辯論。那麼找你岔子來駁掉你了,那麼像這個情況,不給也可以。
“無誠心”,求法,我們說有一定的儀式,要恭恭敬敬的。我們以前求一本《戒定慧基本叁學》,要到上師面前去磕頭頂禮,然後才求到。我們現在幾塊錢哪個都可以請,這個實際上,對法來說好不好?普遍流布是好;不恭敬,不好!所以說,法,我們現在說贈送處大家印了那麼多書,到處散,初機的書,那些保護動物等等,這些無所謂。真正講佛法的書,到處散,功德裏邊還有過失的,如果這一方面不是求的。當然,你寫信來求,誠誠心心地求,給你寄去是可以的。人家又沒有求,他又不一定要看,你“啪”送過去了,這個不好。法是要求的。不像什幺什麼教,他管你要不要,把你拉住,把書給你,給你說。我們不是這樣的,不求不給的。那麼沒有誠意的心來求法,也不給。
“以惡威儀”,不合說法的規矩。你要請法或者要傳一個法,一定要有一定的儀式;不如法的儀式,“惡威儀”,就是那個不恭敬的樣子,不給他也可以,不犯。“無羞愧”,這個不是法器,他沒有慚愧心的人,你給了他,他用不來,那不能夠受到法的……,不能受法益的,這些人不給也可以。
下邊“鈍根根性未成熟”,那個不給他都可以。“于廣教法難持受”,廣大的教法教給他,他持不了的,那麼暫時不給他也可以。“或生違緣諸怖畏,不起信解生邪見”,或者,你給了他之後,産生違緣,或者産生一些怖畏。假使你甚深的法,對某些根機差的人,你給了他之後,他害怕,前面講過的甚至會退菩提心,像這樣的人不給可以。“不起信解生邪見”,某些法,人家給了他之後,他不能起他的信解,甚至會産生邪見的,那麼你不給也可以。“增長邪執”,他本來有邪執,這個法你給了他之後,正配他的胃口,他就執了一端,就增加他的邪執,那些也可以不給。
那麼這裏邊,我們說,我們以前在年輕的時候,密勒日巴的這個傳我是不大敢宣傳的,也就是怕這個,因爲裏邊很多東西了,有些根器差的人,他會産生一些想法,你們佛教裏邊這麼折磨人的,那麼要産生一些想法。另外一點,密勒日巴成就的時候,開許吃酒。這個在一般的人也會産生,“哎呀!你看,密勒日巴吃酒了,成就了,我們也吃酒吧!”這個也産生一些邪見。所以說,我對那些書一向是從來不大推薦。
那麼如果你是那個根器,他把裏邊好的接受了,也知道密法裏邊,在某些情況之下需要這麼做的。你不是那個情況,你怎麼吃酒?所以說你,如果明白道理的,給他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也可以。假使你是根器是差的,你不但是不能生起好的,好的地方他又沒接受,那些壞的地方順著他習氣的,順著他的這個煩惱習氣的,他就馬上就吸收過來了,增長邪執,那個就不好,那些人就不給他也好一些。因爲這是甚深法,密法裏邊的稀有法,不是那個根器,不給沒有關系的。
“絕聽受”,“增長邪執”,生了邪執他以後其他的法不要聽了,這下拿了這個滿意了,夠了,那不好。
“多生非福致衰惱”,你這個法給他之後,那個聽了法的人,他生了“非福”。這個“多生非福”,就是說要做很多的壞事。那麼“衰惱”,就是說,惱壞就是將來要墮惡趣。就是衰惱這兩個東西了,在《瑜伽師地論》裏邊,“衰損”是一個,“惱壞”是一個(《菩薩戒品釋》卷四 一叁),至于頌裏邊把它合攏來了。如果你不參照論的話,“衰惱”你以爲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個衰惱就完了,這是兩個東西,衰損,損害的損,惱壞的惱、壞,兩個東西。就是“多生非福”,就是要做壞事的,這個法你拿了去做壞事的,象那個《密勒日巴傳》那些不是根機的人,他本來煩惱心重的,他可以拿了去作他飲酒的借口:“你看密勒日巴吃了還會成就,我們怎麼不吃?我們也要成就嘛!”這個衰損,這是衰損。“惱壞”,就是說你因爲做了這些不好的事情,非福的事情,將來會墮惡趣,惱壞。你要避免他這樣子的,那你不給他可以。
“得法在手妄傳布”,有些人他一個法拿了去之後,不是去修的,拿去賣錢的。到處宣布,我有什麼法,我給傳你法,你要好多錢供養什麼東西。或者是得了法之後,他倒不一定在錢,要名,到處亂傳,不是那該傳的人,也傳。那麼這個不給他法也可以。
那麼我們這裏要附帶說一下的,你們傳到《四加行》了什麼法的,在這個上師沒有允許之前,只能自己修,不能傳人。我們以前就是,兩個沙彌,才出家的,他學了法之後,跑到這個高枧村來,就教起居士來了。這個東西你自己修都沒有修多少,不要說修成就了,自己修還沒開始修,去教起來了,“妄傳布”,這個就是……。所以像這些人,照規矩,嚴格的話,是不要傳他法的。我們傳法現在是都是太慈悲了,照規矩的話,我們傳法要看,要簡別一下,哪些人可傳,哪些人不能傳。像這些妄傳布的人,不能傳。還有一些,法不曉得傳了幾十道了,又不修的,這些人也不能傳的。你不是那個器,就是傳了法,一次一次傳,傳一次拿一本書,傳一次拿一本書,拿了好幾本書去了。結果,一點也沒修,那你傳了幹啥?所以這樣子人你也不要傳。我們慈悲還是有個界限。亂慈悲就是對法的不尊敬,要産生不好的影響。這一類的人,不說,不犯的。
所以前面說,哪些情況之下,不給,人家求法不給,犯;那這一類那麼多情況之下不給,不犯的。所以說佛教是辯證的,不是千篇一律的、非此不可的。這是求法的問題。
布施,七個都講完了。障施有七嘛,這個障礙布施度的有七個法,這個七條都是違背攝善法戒的。那麼假使這七條不犯的話,布施度就容易圓滿。
己二 障戒者有九
那麼下邊障礙持戒度的,屍羅波羅蜜多,違犯的有九條。
庚一 瞋恨惡人不作饒益
“第一瞋恨惡人不作饒益”。“舍破戒人不饒益,嫌恨恚惱心厭棄。”那麼對犯戒的人,心裏討厭他,恨他,不給他作饒益的事情。以什麼心?以嫌恨心……。反正這裏基本上都是這兩個心:嫌恨的心,討厭他恨他的心;恚惱的心,習氣煩惱的心,瞋恨心。“厭棄”他,就是這個人我不度。很多人這樣的。發菩提心要度盡衆生,“發菩提心很好,一切衆生我都願意度,就是這個人太壞了,我不度他”。這個,你菩提心沒有。一個也不能除開。最討厭的人第一個度。
釋迦牟尼佛以前,那個歌利王割截身體,一刀一刀割,痛得不得了。他問他:“你恨不恨?”他說:“我不恨,我將來第一個度你”。爲什麼?你壞的人我先度了,你可以少做壞事,好的人你慢慢度,他反正不做壞事的,做好事的,慢一點不要緊。越是這個暴惡的衆生,越要先度。後來就是憍陳如比丘,五比丘裏邊第一得度的憍陳如,就是他以前歌利王,這是佛有願在先:越是暴惡的人,越要先要度他。而我們凡夫就不行了。你這個人不要說是暴惡,對他自己有什麼做損害的,就是看了討厭,“其他的人我都可以度,你,我就不度的”。這個跟佛差了好遠了。凡是以嫌恨的心、恚惱的心,厭棄他,不作饒益,不度他,那麼這是犯一條戒。
“造惡犯戒具苦因”,這裏說爲什麼不能舍棄他?他造惡、他犯戒,正是他造了很多的苦因,將來感惡道之苦的,那麼這樣子的人,他就是地獄裏的已經這個挂了號了還沒進去的人,名字都登記好了,將來就決定是地獄惡道的人了。那是非常可憐的人了,應當要救他的。對這些人,要應當給他施憐愍,要可憐他。
“由彼暴惡不饒益”,因爲他暴惡,不饒益他,那麼是違犯,而且是染汙性的違犯。這裏我們說什麼叫“暴惡”,什麼叫……,什麼叫這個“犯戒”?“暴惡”,根據宗大師的解釋(《菩薩戒品釋》卷四 一四),“暴惡”是指無間罪的,“造無間罪”等這一類重罪的人;那“犯戒”,“犯根本戒”的人,反正我們說那是最壞的人了。最壞的人我們不能舍棄他,那麼其他的就不要說了。
那麼爲什麼不舍棄?幾個原因很簡單了。一個是他壞,他要做很多壞事,不但是惱害衆生,還要自己受很大的苦。這樣的人要憐愍他。“由彼暴惡不饒益”,那麼假使他是因爲他的暴惡,就是他犯……,這個暴惡就是他寫了一個了,因爲頌這個字有限了,不能全部寫,這裏的對象,我們說根據《瑜伽師地論》裏邊對象,他就是一個是暴惡,一個是犯戒。暴惡是造五無間等罪的,犯戒是犯根本戒的人。那麼…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