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55

  ..續本文上一頁這裏頌裏邊他就是穿插了。第一個,“舍破戒人不饒益”,強調的“破戒”,後來又來了個“暴惡”,實際上這兩個是平的,前面是個破戒,後面是個暴惡,也把兩個意思包完了。那麼我們假使不看《瑜伽師地論》的話,就會認爲暴惡和犯戒就是一個東西,那麼《瑜伽師地論》宗大師的注解,就是暴惡是犯無間罪,犯戒是犯根本戒。這個內涵要搞清楚。那麼這樣子的十惡不赦的有情,我們也不能舍棄他,還要作饒益。如果你不饒益他的話,犯一條菩薩戒。

  “若由怠惰性非染”,假使你是懈怠、懶惰,或者是忘念,忘掉了,這個犯,但是,不是染汙的犯,這個性是不是染汙的,不是染汙的犯,但是也是犯。

  下邊是不犯。“設心狂亂施調伏,將護他心護僧製,方便棄舍而無犯。”但是另外一個不犯的話,你是調伏他。因爲他是犯了大戒了,犯了無間罪了,你什麼都去遷就他,他自以爲自己還沒有什麼大過失,不知道悔改。你某些地方,你就是給他一個懲罰,那麼有些事情故意不饒益他,那麼使他悔改的,這個是可以。“將護他心”,方便調伏了。

  假使“心狂亂”,第一個狂亂,假使自己心正在不正常的時候,那麼當然了什麼都不犯的。反正神經病是不犯戒的,世間法律也有,神經病不犯罪的,你做了什麼刑事犯,不犯罪。那麼佛教裏也是,神經病人做了什麼事情,不能擺在犯戒裏邊,因爲他是神智不清楚了。

  那麼下邊“施調伏”,就是說爲了調伏他,那麼可以暫時不饒益他,可以。假使我們說僧團裏驅擯,這個人他做了很多壞事,那麼做了夠格了,根本的犯掉了。你如果留了他在這裏,他享受檀越的布施,他要受很多的非福,將來下惡道受報的,那麼把他排出去,不是討厭他,是調伏他,叫他是悔改,或者是使他不受苦報,那麼叫調伏,這個是不犯。

  “將護他心”,如果這個事情做了之後,很多人會起譏嫌的,那麼大多數人的譏嫌心要護持,不要使人家生譏嫌,那麼就可以暫時不饒益。或者“護僧製”,僧裏邊有這個製度,列好規矩的,某某的人要該怎麼處罰的,你不能是拿東西給他吃了什麼,你給他同情他了。假使這個人犯了僧裏規矩,大家是來一個,開一個羯磨,默擯,不跟他說話,那麼你一個,偏偏你一個人跟他說好話什麼什麼,你什麼,你跟僧團頂起來幹,你違犯僧製了,你不行的。你不要這樣講私人人情。僧衆的處罰是要他改過。你這麼一去講好話的話,他就不改了。他將來受的苦報你都要,要你負擔的,你不要自以爲是慈悲了,這是害人了!所以說,我們佛教的慈悲跟世間上的慈悲完全不能夠劃等號的。真要調伏他的時候,你就是要現大威德相,要降伏他,要使他悔改。人家的僧製要調伏他了,你偏偏給他做一些利益的事情,那你第一個是違背僧製,違背僧的意志、僧的製度;第二個,你是害他。像這樣子情況之下,“方便舍棄”,不作饒益,沒有犯。那反過來,你去做了,還犯了。做了你犯,不是犯這一條戒,是犯僧製了,犯那些其他的規矩了。

  所以,我們作出家人,僧團裏邊五年學戒,就是要學這些,別解脫戒、菩薩戒等等都要學好。你不學好的話,你糊裏糊塗,你還以爲自己來利衆生,實際你在害衆生。所以說,愚癡的人不能利益衆生。戒不學好的,終身不離依止,什麼都要聽話,依依止師的話辦,你自己不要亂作主張,你沒有學好。沒有學好你去亂搞的話,不但不是饒益衆生、度衆生,在害衆生,把衆生推到惡道去。不學是不行的,自己沒有學好,就不要亂搞。

  

  庚二 應同聲聞共學之遮戒

  “第二應同聲聞共學之遮戒”。聲聞乘裏邊的,菩薩戒有些必須要學的,不要說這是二乘的,我們大乘菩薩不學,不行。那麼這裏邊都是很辯證的。下邊一個,大乘跟二乘要有區別的,某些是不能照他做的,那麼這兩條是一對。

  先說第一個,應同聲聞共學的學處,遮戒。我們說,佛的戒律,一共是叁種可以說,大概地說,可以說叁種,一種是性戒,性罪是自然的規律,你犯了之後決定要受惡報的;一種是遮罪,遮罪裏邊分兩類:一類是防止有情譏嫌的,一類是聲聞乘爲了自己成就,解脫、涅槃,要少事少惱,要專門修行,要放下一切事情的。那麼這兩種遮罪,你前一類的遮罪,防止人家譏嫌的遮罪,菩薩戒同樣要受,而且受得比聲聞還要嚴格。那麼後一條,菩薩要廣利衆生的,聲聞乘爲了自己成就,可以不要幹事情,專門是一個人用功,這一條菩薩不要去遵守了。菩薩要做那些廣大的利益事情都要做,你少事少惱反而犯菩薩戒。

  那麼先說前一條,“聲聞律中性罪外”,一共叁類了,性罪以外,性罪是什麼?基本上一般的說,就是十惡。十惡業道就是性罪,這是自然規律。你犯了之後,管你受戒不受戒,都要受惡報。那麼除了性罪以外,其他的遮罪了,“將護他心立遮罪”,兩種了,第一種是將護他心的,使一切世間上不産生譏嫌,這是遮罪。

  假使我們說比丘走路,不能跟女人一起走。這是防譏嫌。你是比丘,你是修行的,不光是比丘,沙彌,凡是剃了頭的,穿了法服的,都一樣,不能跟女人一起走,不但是平起不能走,前後也不能。你如果要前後走,要離開很遠的距離才可以,不能是挨了後頭,或者是挨了前頭,很近,兩叁尺之內都不行。那麼這樣子,是“將護他心”了,人家看了不會譏嫌了。你穿了這個衣服,頭剃了,把父母什麼東西都丟了,國家的這個工作也丟了,不幹了,你幹什麼?修行,人家贊歎你,修行很好。但是你穿了這身衣服,你卻跟女人一起走,你到底修行嘛,還是在搞什麼東西?人家搞不清楚了。你修行嘛要把那些煩惱去完的,怎麼跟女人平起來走,幹啥?這個是人家要譏嫌。即使你說我心裏沒有事的,我心裏很幹淨,你幹淨,人家看了不幹淨了。人家有看法你不行的。這個“將護他心”立了很多的遮罪,什麼叫遮罪?性罪以外的,不要做的事情, 像喝酒,不能做的。這是遮罪。

  (14A開始)“菩薩聲聞應等學”,講這些遮罪,就是這一類的護持他心的遮罪,菩薩也好,聲聞也好,一樣都要學,不但是要學,在宗大師的這個菩薩戒裏邊,聲聞要學的那些,菩薩更要嚴格地做,爲什麼?饒益有情嘛。有情譏嫌他就造罪了。那麼你聲聞固然不要使有情譏嫌,菩薩更不要使有情譏嫌。所以說不但是“等學”,還要超過他的學,超過聲聞學。

  爲什麼要這樣做?“未信令信信增長”。你這樣子做了之後,沒有信心的人可以使他對佛教産生信心,本來有信心的人,可以使他的信心更加增長。我們說,我們比丘如法行持,居士你們就可以知道,他們居士看了這樣好的如法道場,他們就信心倍增。他們本來有信的,信心更好。這是很天然的事情。大家居士恐怕都有這個感覺。那麼你假使做得不如法,居士會退道心。

  很多居士在我面前說過,某些寺院裏他去過,“唉!這些僧人我實在是看不上。”那就是對僧人起了一個不好的心了。他也是個老實話。你不能勉強叫他去恭敬。恭敬要客觀的一個條件,反在他的腦子裏,他才是恭敬的感覺生得出來。你這樣子的僧人他怎麼恭敬你?那麼他誹謗你固然造罪,他要恭敬你他實在又生不起來。這個不是叫居士爲難嗎?你爲什麼不做得好一點?所以說,我們這樣子遮罪能夠護持,沒有信的人可以使他生信。“哦,佛教確實好,你看他們這個僧人就是這樣子做的,一點也不苟,一絲不苟的完全照規矩,那個壞事情一點也不做”。人家嫌議都沒有。

  有的僧人他就是不避譏嫌。不避譏嫌你說好不好?即使你心裏非常純潔,一點也沒有煩惱,我的看法“也不好”。爲什麼?你使人家要跟你學啊!我經常舉那個公案,什麼,兩個僧人過河,一個女人、年輕女人也想過去,她不敢走。一個僧人麼,女人他不管的,看也不看,去了。還有一個僧人,悲心大,好象是菩薩道了,把女人抱起來就走了。照我想想,女人也是人,爲什麼你們走得過去,她走不過去?這個水有好深?你抱起她幹什麼?這個也存在個問題。再一個說,你抱了她之後,你心裏的反應什麼?你抱一個女人,年輕的漂亮的女人跟抱一個死狗,你是不是一樣的心?不一樣。不一樣就不行了,你起煩惱了。還有,假使你是聖者,你是沒有動念頭的,但是人家要學你,“你看,他都可以抱的,他是修行很有道的,甚至成了道的都可以抱,我們向他學習了,大家抱女人去了”。這個怎麼好?不行。我看是不行。

  那麼“譬如飲酒”,舉個例,遮戒,這個爲什麼舉飲酒的戒?因爲居士也有,也遮的,並不是遮戒都是出家人才有遮戒的,居士也有。那麼八關齋裏更多了,香花鬘塗身了,歌舞伎樂了,都要遮掉的。那麼這些飲酒,“非時食”,非時食是在家的八關齋戒的。這是遮戒,本來是不犯的,但是你受了這個戒,遮掉,不要做。打個比喻,飲酒、非時食。

  “變更僧像”,那就是穿便衣了,這些穿衣服,本來我們說戒體嘛在心裏邊了,我們的身心得到戒了,但是形式就是內心的表現。你是持戒的人,你就是要有持戒的樣子,威儀行動乃至服裝都是要一致的。不能說,“我心裏幹淨就對了,我心裏比丘戒具足的,我穿一個什麼衣服都可以。”不行的。你心是怎麼的心,就有怎麼的行動。你要是比丘戒具足的心,爲什麼你穿這個不倫不類的在家衣服?

  我們說,佛在世的時候,那些修行的那些阿羅漢們,他們是過去很久的時間,修行成熟了。他佛只要說一個“善來比丘”,他自然地須發自落,袈裟著身,不要你做衣服的,袈裟自己穿上去的。他是無始以來,這個東西這個習慣性很濃厚了,只要佛說“善來比丘”一句話的話,他馬上得戒,馬上就頭發、胡須都不要剃了,自己掉下來了。那麼一身袈裟也披上了。那個爲什麼?你說他心裏幹淨,他外相就幹淨了。你說我心裏幹淨,外相不要緊的,頭發長長的,這個衣服穿在家的。不行的。你這個人家看你到底在家出家人?搞不清楚了。所以說外相就…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