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里颂里边他就是穿插了。第一个,“舍破戒人不饶益”,强调的“破戒”,后来又来了个“暴恶”,实际上这两个是平的,前面是个破戒,后面是个暴恶,也把两个意思包完了。那么我们假使不看《瑜伽师地论》的话,就会认为暴恶和犯戒就是一个东西,那么《瑜伽师地论》宗大师的注解,就是暴恶是犯无间罪,犯戒是犯根本戒。这个内涵要搞清楚。那么这样子的十恶不赦的有情,我们也不能舍弃他,还要作饶益。如果你不饶益他的话,犯一条菩萨戒。
“若由怠惰性非染”,假使你是懈怠、懒惰,或者是忘念,忘掉了,这个犯,但是,不是染污的犯,这个性是不是染污的,不是染污的犯,但是也是犯。
下边是不犯。“设心狂乱施调伏,将护他心护僧制,方便弃舍而无犯。”但是另外一个不犯的话,你是调伏他。因为他是犯了大戒了,犯了无间罪了,你什么都去迁就他,他自以为自己还没有什么大过失,不知道悔改。你某些地方,你就是给他一个惩罚,那么有些事情故意不饶益他,那么使他悔改的,这个是可以。“将护他心”,方便调伏了。
假使“心狂乱”,第一个狂乱,假使自己心正在不正常的时候,那么当然了什么都不犯的。反正神经病是不犯戒的,世间法律也有,神经病不犯罪的,你做了什么刑事犯,不犯罪。那么佛教里也是,神经病人做了什么事情,不能摆在犯戒里边,因为他是神智不清楚了。
那么下边“施调伏”,就是说为了调伏他,那么可以暂时不饶益他,可以。假使我们说僧团里驱摈,这个人他做了很多坏事,那么做了够格了,根本的犯掉了。你如果留了他在这里,他享受檀越的布施,他要受很多的非福,将来下恶道受报的,那么把他排出去,不是讨厌他,是调伏他,叫他是悔改,或者是使他不受苦报,那么叫调伏,这个是不犯。
“将护他心”,如果这个事情做了之后,很多人会起讥嫌的,那么大多数人的讥嫌心要护持,不要使人家生讥嫌,那么就可以暂时不饶益。或者“护僧制”,僧里边有这个制度,列好规矩的,某某的人要该怎么处罚的,你不能是拿东西给他吃了什么,你给他同情他了。假使这个人犯了僧里规矩,大家是来一个,开一个羯磨,默摈,不跟他说话,那么你一个,偏偏你一个人跟他说好话什么什么,你什么,你跟僧团顶起来干,你违犯僧制了,你不行的。你不要这样讲私人人情。僧众的处罚是要他改过。你这么一去讲好话的话,他就不改了。他将来受的苦报你都要,要你负担的,你不要自以为是慈悲了,这是害人了!所以说,我们佛教的慈悲跟世间上的慈悲完全不能够划等号的。真要调伏他的时候,你就是要现大威德相,要降伏他,要使他悔改。人家的僧制要调伏他了,你偏偏给他做一些利益的事情,那你第一个是违背僧制,违背僧的意志、僧的制度;第二个,你是害他。像这样子情况之下,“方便舍弃”,不作饶益,没有犯。那反过来,你去做了,还犯了。做了你犯,不是犯这一条戒,是犯僧制了,犯那些其他的规矩了。
所以,我们作出家人,僧团里边五年学戒,就是要学这些,别解脱戒、菩萨戒等等都要学好。你不学好的话,你糊里糊涂,你还以为自己来利众生,实际你在害众生。所以说,愚痴的人不能利益众生。戒不学好的,终身不离依止,什么都要听话,依依止师的话办,你自己不要乱作主张,你没有学好。没有学好你去乱搞的话,不但不是饶益众生、度众生,在害众生,把众生推到恶道去。不学是不行的,自己没有学好,就不要乱搞。
庚二 应同声闻共学之遮戒
“第二应同声闻共学之遮戒”。声闻乘里边的,菩萨戒有些必须要学的,不要说这是二乘的,我们大乘菩萨不学,不行。那么这里边都是很辩证的。下边一个,大乘跟二乘要有区别的,某些是不能照他做的,那么这两条是一对。
先说第一个,应同声闻共学的学处,遮戒。我们说,佛的戒律,一共是三种可以说,大概地说,可以说三种,一种是性戒,性罪是自然的规律,你犯了之后决定要受恶报的;一种是遮罪,遮罪里边分两类:一类是防止有情讥嫌的,一类是声闻乘为了自己成就,解脱、涅槃,要少事少恼,要专门修行,要放下一切事情的。那么这两种遮罪,你前一类的遮罪,防止人家讥嫌的遮罪,菩萨戒同样要受,而且受得比声闻还要严格。那么后一条,菩萨要广利众生的,声闻乘为了自己成就,可以不要干事情,专门是一个人用功,这一条菩萨不要去遵守了。菩萨要做那些广大的利益事情都要做,你少事少恼反而犯菩萨戒。
那么先说前一条,“声闻律中性罪外”,一共三类了,性罪以外,性罪是什么?基本上一般的说,就是十恶。十恶业道就是性罪,这是自然规律。你犯了之后,管你受戒不受戒,都要受恶报。那么除了性罪以外,其他的遮罪了,“将护他心立遮罪”,两种了,第一种是将护他心的,使一切世间上不产生讥嫌,这是遮罪。
假使我们说比丘走路,不能跟女人一起走。这是防讥嫌。你是比丘,你是修行的,不光是比丘,沙弥,凡是剃了头的,穿了法服的,都一样,不能跟女人一起走,不但是平起不能走,前后也不能。你如果要前后走,要离开很远的距离才可以,不能是挨了后头,或者是挨了前头,很近,两三尺之内都不行。那么这样子,是“将护他心”了,人家看了不会讥嫌了。你穿了这个衣服,头剃了,把父母什么东西都丢了,国家的这个工作也丢了,不干了,你干什么?修行,人家赞叹你,修行很好。但是你穿了这身衣服,你却跟女人一起走,你到底修行嘛,还是在搞什么东西?人家搞不清楚了。你修行嘛要把那些烦恼去完的,怎么跟女人平起来走,干啥?这个是人家要讥嫌。即使你说我心里没有事的,我心里很干净,你干净,人家看了不干净了。人家有看法你不行的。这个“将护他心”立了很多的遮罪,什么叫遮罪?性罪以外的,不要做的事情, 像喝酒,不能做的。这是遮罪。
(14A开始)“菩萨声闻应等学”,讲这些遮罪,就是这一类的护持他心的遮罪,菩萨也好,声闻也好,一样都要学,不但是要学,在宗大师的这个菩萨戒里边,声闻要学的那些,菩萨更要严格地做,为什么?饶益有情嘛。有情讥嫌他就造罪了。那么你声闻固然不要使有情讥嫌,菩萨更不要使有情讥嫌。所以说不但是“等学”,还要超过他的学,超过声闻学。
为什么要这样做?“未信令信信增长”。你这样子做了之后,没有信心的人可以使他对佛教产生信心,本来有信心的人,可以使他的信心更加增长。我们说,我们比丘如法行持,居士你们就可以知道,他们居士看了这样好的如法道场,他们就信心倍增。他们本来有信的,信心更好。这是很天然的事情。大家居士恐怕都有这个感觉。那么你假使做得不如法,居士会退道心。
很多居士在我面前说过,某些寺院里他去过,“唉!这些僧人我实在是看不上。”那就是对僧人起了一个不好的心了。他也是个老实话。你不能勉强叫他去恭敬。恭敬要客观的一个条件,反在他的脑子里,他才是恭敬的感觉生得出来。你这样子的僧人他怎么恭敬你?那么他诽谤你固然造罪,他要恭敬你他实在又生不起来。这个不是叫居士为难吗?你为什么不做得好一点?所以说,我们这样子遮罪能够护持,没有信的人可以使他生信。“哦,佛教确实好,你看他们这个僧人就是这样子做的,一点也不苟,一丝不苟的完全照规矩,那个坏事情一点也不做”。人家嫌议都没有。
有的僧人他就是不避讥嫌。不避讥嫌你说好不好?即使你心里非常纯洁,一点也没有烦恼,我的看法“也不好”。为什么?你使人家要跟你学啊!我经常举那个公案,什么,两个僧人过河,一个女人、年轻女人也想过去,她不敢走。一个僧人么,女人他不管的,看也不看,去了。还有一个僧人,悲心大,好象是菩萨道了,把女人抱起来就走了。照我想想,女人也是人,为什么你们走得过去,她走不过去?这个水有好深?你抱起她干什么?这个也存在个问题。再一个说,你抱了她之后,你心里的反应什么?你抱一个女人,年轻的漂亮的女人跟抱一个死狗,你是不是一样的心?不一样。不一样就不行了,你起烦恼了。还有,假使你是圣者,你是没有动念头的,但是人家要学你,“你看,他都可以抱的,他是修行很有道的,甚至成了道的都可以抱,我们向他学习了,大家抱女人去了”。这个怎么好?不行。我看是不行。
那么“譬如饮酒”,举个例,遮戒,这个为什么举饮酒的戒?因为居士也有,也遮的,并不是遮戒都是出家人才有遮戒的,居士也有。那么八关斋里更多了,香花鬘涂身了,歌舞伎乐了,都要遮掉的。那么这些饮酒,“非时食”,非时食是在家的八关斋戒的。这是遮戒,本来是不犯的,但是你受了这个戒,遮掉,不要做。打个比喻,饮酒、非时食。
“变更僧像”,那就是穿便衣了,这些穿衣服,本来我们说戒体嘛在心里边了,我们的身心得到戒了,但是形式就是内心的表现。你是持戒的人,你就是要有持戒的样子,威仪行动乃至服装都是要一致的。不能说,“我心里干净就对了,我心里比丘戒具足的,我穿一个什么衣服都可以。”不行的。你心是怎么的心,就有怎么的行动。你要是比丘戒具足的心,为什么你穿这个不伦不类的在家衣服?
我们说,佛在世的时候,那些修行的那些阿罗汉们,他们是过去很久的时间,修行成熟了。他佛只要说一个“善来比丘”,他自然地须发自落,袈裟着身,不要你做衣服的,袈裟自己穿上去的。他是无始以来,这个东西这个习惯性很浓厚了,只要佛说“善来比丘”一句话的话,他马上得戒,马上就头发、胡须都不要剃了,自己掉下来了。那么一身袈裟也披上了。那个为什么?你说他心里干净,他外相就干净了。你说我心里干净,外相不要紧的,头发长长的,这个衣服穿在家的。不行的。你这个人家看你到底在家出家人?搞不清楚了。所以说外相就…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