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内心的表现。你外相不干净,内心决定不好。
但是我们要简别,在某些情况之下,假使文化大革命,不准有和尚了,都赶出去了。你还穿个和尚衣服,大摇大摆的,那你自己挨斗去了,对佛教没有什么好处。那么这个时候,变一下衣服是不得已,那是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那是在特殊情况之下,不能为例!照现在的情况,你说你还是要不方便,穿一个在家衣服出去。上次我讲过了,现在的僧人很多,尤其是这一点,我们这里非扎裤腿不可,扎裤腿并不是说扎裤腿就是修行,扎裤腿是表示你是僧人。你穿了个大裤腿,这个下边是一个在家的什么登山鞋了、什么皮鞋什么或者其他的鞋一穿,哪个知道你是出家人,你帽子戴一顶,不知道的。你要作一个幻相,使人家看不出你是出家人,你心就不好。为什么?你做个不是出家人相嘛,你就想做坏事,你为什么不现出家相?你是出家人嘛就是出家相了。所以说僧相不要随便改变。
“非处等”,戒律里边遮止的地方,有些地方不能去的,淫女家,那些不正规的,娼妓家,那么酒铺子等等,还有王臣权贵的家,不要去。淫女家,你去干什么?你这个更没有理由说了。淫女娼妓的家里边,或者是文艺的那些唱歌舞蹈的那些地方,你去干什么嘛?我问问你,你去修行吗?你去干什么?还是去弘法吗?你自己说嘛,你去干什么?那么那些酒家当然不要去了。那么国王大臣地方,结合那些权贵,结合那些势力,你干什么?结交势力总是将来我有什么事情可以靠靠他了,为自己树立一个势力了,这个心也不好。佛教里边,在僧团里边要和合的,不要你特殊的、突出一个特别的势力,不要有。所以这些对修行都不利的,要遮止。
那么这些遮戒,“应等声闻同修学”,应该跟声闻乘一样都要修。不要说,我受了菩萨戒了,这是声闻戒我不学了。不但是不要学,而且更要学。声闻要学这个戒,菩萨戒,何况菩萨利他?声闻为了自修,尚且要防止其他人的讥嫌,菩萨是为利他,更要严护。这个地方,海公上师说了,不但是要等学,还要更加地严密地护持这些戒。因为什么?利他。你要利他,使他生起讥嫌了,就不利他了。他对佛教、对和尚一生讥嫌,整个佛教他会讥嫌,那么他对他是造了恶因了,将来要感恶报的苦的。那么你为了他不造恶因,不感苦果,你就不要使他生讥嫌,那你好好地做。你不如法地做的话,他要生讥嫌,他会堕恶道,这是你的责任。所以说菩萨利他更要严护这些遮戒。
“不敬不修染违犯”,像这一些戒律,你不恭敬地去修持它,不修不练习它,是染污的违犯,重的违犯。“怠惰不修犯非染”,这是懈怠的心、懒惰的心或者是忘念等等,你没有去持这一条,那么是也是犯,但是心不是染污的,稍微轻一点点。
“在家随世无讥议,勿为贤明所厌舍”,那么前面是主要是指声闻了,在家的菩萨他遮戒是比较少了,当然也有一些了。但是,我们在家人做事情呢,也不要世间上生起讥嫌来。虽然佛对在家人的遮戒不多,但是你不要,既然你是受了菩萨戒了,在佛教里边担任了一个佛子的地位了,那要为佛门争光了,不要产生世间讥嫌,不要为贤明所弃厌,贤明就是世间上的那些好人了,有知识、有道德的人 “所厌弃”,他们对你看了讨厌,厌弃,把你舍弃。那么这样子的事情不要做。就是在家虽然遮戒不多,但是你还是要避免讥嫌,不要给世间上的有道德、有智慧的人所厌、所弃、所舍。这是一条,就是说声闻里边那些遮戒要学的,那么我们菩萨,出家菩萨也一定也要修,同时要更严格地修。
下边时间虽然到了,因为这两条有连贯性,我们还是把它大概讲一下,明天再补充也可以,本来要割断了。
庚三 应不与声闻共学者
第二个,就是遮戒里边还有一部分,声闻为了自己快快成就,脱离三界,要息下一切事情,“少事少业少希望”。那么这些戒,菩萨却是要利他了,不能照他做了。所以某些声闻里边的遮戒是另外一类,我们说遮戒有两类了,一个是护持他心的,声闻菩萨都要做;一个是少事少恼的,那么声闻他的目的在修行,自己赶快修行了,他是要声闻要做,但是菩萨利他为主,就不要照这个做了。所以说这个是很辩证。
“不与声闻学者”,声闻里边要学的东西有一部分菩萨是不要照学的,这是另外一部分遮戒。“佛令声闻清净住,少事少业少希望,建立遮罪长衣等,长钵坐具百物类,菩萨不与彼共学。”那么佛对声闻因为要清净安住,增长道业了,制出一个戒律,遮戒,“少事”,要希望他们“少事少业少希望”。“少事少业少希望”,这个句话我们经常听到,但是它的正确含义,我们现在根据宗大师的解释说一下。“少事”就是“少欲”,这是《菩萨戒品释》里边有(《菩萨戒品释》卷四 一七),这本书我们已经请了,但是到现在还没来,只好你们以后自己回去再重新看一看。本来是现讲现看最好,参考、讨论的时候资料也多一些。那么现在是客观条件如此,也是众生的福报如此,只有这样子了。
那么这里我先说一下,“少事”就是“少欲”,欲望的欲,少事就是少欲。“少业”是“不执持众多资具”,就是不要是聚集很多的资生用具。少业,当然其他的解释还多,我们采取宗大师的。少事是少欲,少欲望,少欲;少业就是不执持众多的资具,就是东西不要太多了。那么“少希望”就是“四圣种”,随得衣服就满足,随得饮食满足,随得卧具就满足。饮食、衣服、医药这些东西得多少算多少,没有追求的心。但是,“爱修勤修、爱断乐断”,这个修、断,修行断烦恼这个却是要精进的,而且生起极大的意乐心来修,这是四圣种。这个四圣种就是少希望,少希望就指的是四圣种。
那么声闻乘,要修行自己自利,要赶快出三界那是非要如此不可。否则的话,打闲岔事情多了,你修不成了。我们这里说我们密教说即身成佛,声闻乘的他们的口号是即身成罗汉的,要求的即身要成阿罗汉,出三界。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就了。但是他们的口号,要求也是这一辈子马上出三界。那就是事情息下去,等于闭关一样,什么都放下了,最简单的生活。那么这是声闻乘的持的戒。菩萨,那么一个具体的就是说,长衣。出家人最多三件衣服,不能多一件,多一件犯戒。其他的东西也不能太多。长钵,一个钵,不能两个钵,多了是犯戒的。坐具也只能一个。“百物类”,其他用的东西,不能太多。反正应该有的可以有,不应该有的都不能有。四圣种的话,最简单了,什么都不要了,只要衣就可以了。十二头陀也只有一件粪扫衣,捡来的垃圾布的衣,穿一件就够了,什么都不求了。那么这样子,可以精进修学了。但是菩萨不行了,菩萨不能跟他学了,这个菩萨戒跟声闻里边不能照学。
“菩萨不与彼共学”,菩萨不能跟他一样学。因为菩萨利他了,“多积聚”,菩萨要东西越多越好,为什么?利他。你东西多嘛,利他的事情就做得多,东西少……。我们说在家菩萨要蓄钵,要蓄杖(锡杖)、僧伽黎等等。有些不懂的以为在家人菩萨受了菩萨戒可以穿五衣、七衣,乱七八糟的,这是叫你去准备那些东西供养出家人的,不是叫你自己用的。那么这是,那就是为了供养的话,东西越多越好了。但是要注意,不是为自己,这个千万不要搞错了,“我拼命追求,凡是菩萨戒可以开许的,我拼命追求”。东西都一大堆,你自己用不行,要供养大家。
“利他为怀多积聚”,菩萨为利他,利他,当然要物质方面的东西要多了,多了之后可以利他嘛。他的发心是利他。那么声闻的发心是利自,自己先出三界了,“闲居妙”,声闻以闲居为好,一个人清净地、独自修行,这是声闻乘里边好。菩萨却是要利他,这样子心里才“安适”,所以菩萨为了利他,东西没有,心里就不安了。人家很穷,跟你要东西,没有。不好。最好我多得不得了,随便你哪个来要,都能满你的愿。这样菩萨才心里安逸了。这样子,所以声闻乘的有些遮戒,菩萨是不能照他做的。
那么,“嫌恨恚恼图少事,是名有犯怠非染。”假使你有嫌恨心、那个恚恼心,不去搞这些事情,希望自己安逸事情少一点,就在犯菩萨戒了。所以说我们现在业林里边,讲到这里,我跟大家劝说一下,丛林的事情,大家要发心,这个是维持正法的道场,我们做一点事情,功德无量,也是我们菩萨戒该做的事情。不要说,“我自己看书,我自己修行,不管”,不好!声闻乘。这个我们受了戒都是大乘戒,三坛净戒,有的人受了,有的人还没受,都是要受的。那么我们是要菩萨道是要行的,不要图少事。假使你图少事,就犯一条菩萨戒。“怠非染”,假使你懈怠了没有做,那么是犯,但是不是染污的犯。如果你以嫌恨的心、以恚恼的心,不愿意多事,那么是有染的犯。
那么这里边还有很多的意思,我们下一次说。现在把这两个配起来:一个是,声闻的戒,要照他学的,还要超过他的;一个是声闻的遮戒,不能照他学的。这两方面要对照地学。今天时间到了。
第十二讲
昨天我们讲到戒波罗蜜的第二、第三个,这两个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一个是声闻学处里的遮罪,菩萨不但是要行要学,同时要更严格地执行。那就是说避免讥嫌的,使那些有情“未信者信,信已增长”。那些避免讥嫌的事情,声闻固然要做到,菩萨更要做到。另外一个,也是遮罪里边的,声闻因为要自己赶快成就,出离三界,所以要“少事少业少希望住”(《菩萨戒品释》卷四 一七);而菩萨为了利他,所以说不能像他一样,专顾自己修行,不管人家的利益。菩萨受了菩萨戒之后,这一条要开。就是声闻的“少事少业少希望住”,菩萨就是在利他的时候,要多做一些,尽量地要为利益众生要多做一些事情,还要多追求。追求不是为自己享受,是为了要利益众生。
那么这个里边,我们说昨天我们基本上讲了,但是还有一些要发挥的,还没有…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