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內心的表現。你外相不幹淨,內心決定不好。
但是我們要簡別,在某些情況之下,假使文化大革命,不准有和尚了,都趕出去了。你還穿個和尚衣服,大搖大擺的,那你自己挨鬥去了,對佛教沒有什麼好處。那麼這個時候,變一下衣服是不得已,那是並不是什麼時候都可以,那是在特殊情況之下,不能爲例!照現在的情況,你說你還是要不方便,穿一個在家衣服出去。上次我講過了,現在的僧人很多,尤其是這一點,我們這裏非紮褲腿不可,紮褲腿並不是說紮褲腿就是修行,紮褲腿是表示你是僧人。你穿了個大褲腿,這個下邊是一個在家的什麼登山鞋了、什麼皮鞋什麼或者其他的鞋一穿,哪個知道你是出家人,你帽子戴一頂,不知道的。你要作一個幻相,使人家看不出你是出家人,你心就不好。爲什麼?你做個不是出家人相嘛,你就想做壞事,你爲什麼不現出家相?你是出家人嘛就是出家相了。所以說僧相不要隨便改變。
“非處等”,戒律裏邊遮止的地方,有些地方不能去的,淫女家,那些不正規的,娼妓家,那麼酒鋪子等等,還有王臣權貴的家,不要去。淫女家,你去幹什麼?你這個更沒有理由說了。淫女娼妓的家裏邊,或者是文藝的那些唱歌舞蹈的那些地方,你去幹什麼嘛?我問問你,你去修行嗎?你去幹什麼?還是去弘法嗎?你自己說嘛,你去幹什麼?那麼那些酒家當然不要去了。那麼國王大臣地方,結合那些權貴,結合那些勢力,你幹什麼?結交勢力總是將來我有什麼事情可以靠靠他了,爲自己樹立一個勢力了,這個心也不好。佛教裏邊,在僧團裏邊要和合的,不要你特殊的、突出一個特別的勢力,不要有。所以這些對修行都不利的,要遮止。
那麼這些遮戒,“應等聲聞同修學”,應該跟聲聞乘一樣都要修。不要說,我受了菩薩戒了,這是聲聞戒我不學了。不但是不要學,而且更要學。聲聞要學這個戒,菩薩戒,何況菩薩利他?聲聞爲了自修,尚且要防止其他人的譏嫌,菩薩是爲利他,更要嚴護。這個地方,海公上師說了,不但是要等學,還要更加地嚴密地護持這些戒。因爲什麼?利他。你要利他,使他生起譏嫌了,就不利他了。他對佛教、對和尚一生譏嫌,整個佛教他會譏嫌,那麼他對他是造了惡因了,將來要感惡報的苦的。那麼你爲了他不造惡因,不感苦果,你就不要使他生譏嫌,那你好好地做。你不如法地做的話,他要生譏嫌,他會墮惡道,這是你的責任。所以說菩薩利他更要嚴護這些遮戒。
“不敬不修染違犯”,像這一些戒律,你不恭敬地去修持它,不修不練習它,是染汙的違犯,重的違犯。“怠惰不修犯非染”,這是懈怠的心、懶惰的心或者是忘念等等,你沒有去持這一條,那麼是也是犯,但是心不是染汙的,稍微輕一點點。
“在家隨世無譏議,勿爲賢明所厭舍”,那麼前面是主要是指聲聞了,在家的菩薩他遮戒是比較少了,當然也有一些了。但是,我們在家人做事情呢,也不要世間上生起譏嫌來。雖然佛對在家人的遮戒不多,但是你不要,既然你是受了菩薩戒了,在佛教裏邊擔任了一個佛子的地位了,那要爲佛門爭光了,不要産生世間譏嫌,不要爲賢明所棄厭,賢明就是世間上的那些好人了,有知識、有道德的人 “所厭棄”,他們對你看了討厭,厭棄,把你舍棄。那麼這樣子的事情不要做。就是在家雖然遮戒不多,但是你還是要避免譏嫌,不要給世間上的有道德、有智慧的人所厭、所棄、所舍。這是一條,就是說聲聞裏邊那些遮戒要學的,那麼我們菩薩,出家菩薩也一定也要修,同時要更嚴格地修。
下邊時間雖然到了,因爲這兩條有連貫性,我們還是把它大概講一下,明天再補充也可以,本來要割斷了。
庚叁 應不與聲聞共學者
第二個,就是遮戒裏邊還有一部分,聲聞爲了自己快快成就,脫離叁界,要息下一切事情,“少事少業少希望”。那麼這些戒,菩薩卻是要利他了,不能照他做了。所以某些聲聞裏邊的遮戒是另外一類,我們說遮戒有兩類了,一個是護持他心的,聲聞菩薩都要做;一個是少事少惱的,那麼聲聞他的目的在修行,自己趕快修行了,他是要聲聞要做,但是菩薩利他爲主,就不要照這個做了。所以說這個是很辯證。
“不與聲聞學者”,聲聞裏邊要學的東西有一部分菩薩是不要照學的,這是另外一部分遮戒。“佛令聲聞清淨住,少事少業少希望,建立遮罪長衣等,長缽坐具百物類,菩薩不與彼共學。”那麼佛對聲聞因爲要清淨安住,增長道業了,製出一個戒律,遮戒,“少事”,要希望他們“少事少業少希望”。“少事少業少希望”,這個句話我們經常聽到,但是它的正確含義,我們現在根據宗大師的解釋說一下。“少事”就是“少欲”,這是《菩薩戒品釋》裏邊有(《菩薩戒品釋》卷四 一七),這本書我們已經請了,但是到現在還沒來,只好你們以後自己回去再重新看一看。本來是現講現看最好,參考、討論的時候資料也多一些。那麼現在是客觀條件如此,也是衆生的福報如此,只有這樣子了。
那麼這裏我先說一下,“少事”就是“少欲”,欲望的欲,少事就是少欲。“少業”是“不執持衆多資具”,就是不要是聚集很多的資生用具。少業,當然其他的解釋還多,我們采取宗大師的。少事是少欲,少欲望,少欲;少業就是不執持衆多的資具,就是東西不要太多了。那麼“少希望”就是“四聖種”,隨得衣服就滿足,隨得飲食滿足,隨得臥具就滿足。飲食、衣服、醫藥這些東西得多少算多少,沒有追求的心。但是,“愛修勤修、愛斷樂斷”,這個修、斷,修行斷煩惱這個卻是要精進的,而且生起極大的意樂心來修,這是四聖種。這個四聖種就是少希望,少希望就指的是四聖種。
那麼聲聞乘,要修行自己自利,要趕快出叁界那是非要如此不可。否則的話,打閑岔事情多了,你修不成了。我們這裏說我們密教說即身成佛,聲聞乘的他們的口號是即身成羅漢的,要求的即身要成阿羅漢,出叁界。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就了。但是他們的口號,要求也是這一輩子馬上出叁界。那就是事情息下去,等于閉關一樣,什麼都放下了,最簡單的生活。那麼這是聲聞乘的持的戒。菩薩,那麼一個具體的就是說,長衣。出家人最多叁件衣服,不能多一件,多一件犯戒。其他的東西也不能太多。長缽,一個缽,不能兩個缽,多了是犯戒的。坐具也只能一個。“百物類”,其他用的東西,不能太多。反正應該有的可以有,不應該有的都不能有。四聖種的話,最簡單了,什麼都不要了,只要衣就可以了。十二頭陀也只有一件糞掃衣,撿來的垃圾布的衣,穿一件就夠了,什麼都不求了。那麼這樣子,可以精進修學了。但是菩薩不行了,菩薩不能跟他學了,這個菩薩戒跟聲聞裏邊不能照學。
“菩薩不與彼共學”,菩薩不能跟他一樣學。因爲菩薩利他了,“多積聚”,菩薩要東西越多越好,爲什麼?利他。你東西多嘛,利他的事情就做得多,東西少……。我們說在家菩薩要蓄缽,要蓄杖(錫杖)、僧伽黎等等。有些不懂的以爲在家人菩薩受了菩薩戒可以穿五衣、七衣,亂七八糟的,這是叫你去准備那些東西供養出家人的,不是叫你自己用的。那麼這是,那就是爲了供養的話,東西越多越好了。但是要注意,不是爲自己,這個千萬不要搞錯了,“我拼命追求,凡是菩薩戒可以開許的,我拼命追求”。東西都一大堆,你自己用不行,要供養大家。
“利他爲懷多積聚”,菩薩爲利他,利他,當然要物質方面的東西要多了,多了之後可以利他嘛。他的發心是利他。那麼聲聞的發心是利自,自己先出叁界了,“閑居妙”,聲聞以閑居爲好,一個人清淨地、獨自修行,這是聲聞乘裏邊好。菩薩卻是要利他,這樣子心裏才“安適”,所以菩薩爲了利他,東西沒有,心裏就不安了。人家很窮,跟你要東西,沒有。不好。最好我多得不得了,隨便你哪個來要,都能滿你的願。這樣菩薩才心裏安逸了。這樣子,所以聲聞乘的有些遮戒,菩薩是不能照他做的。
那麼,“嫌恨恚惱圖少事,是名有犯怠非染。”假使你有嫌恨心、那個恚惱心,不去搞這些事情,希望自己安逸事情少一點,就在犯菩薩戒了。所以說我們現在業林裏邊,講到這裏,我跟大家勸說一下,叢林的事情,大家要發心,這個是維持正法的道場,我們做一點事情,功德無量,也是我們菩薩戒該做的事情。不要說,“我自己看書,我自己修行,不管”,不好!聲聞乘。這個我們受了戒都是大乘戒,叁壇淨戒,有的人受了,有的人還沒受,都是要受的。那麼我們是要菩薩道是要行的,不要圖少事。假使你圖少事,就犯一條菩薩戒。“怠非染”,假使你懈怠了沒有做,那麼是犯,但是不是染汙的犯。如果你以嫌恨的心、以恚惱的心,不願意多事,那麼是有染的犯。
那麼這裏邊還有很多的意思,我們下一次說。現在把這兩個配起來:一個是,聲聞的戒,要照他學的,還要超過他的;一個是聲聞的遮戒,不能照他學的。這兩方面要對照地學。今天時間到了。
第十二講
昨天我們講到戒波羅蜜的第二、第叁個,這兩個是有一定的聯系的。一個是聲聞學處裏的遮罪,菩薩不但是要行要學,同時要更嚴格地執行。那就是說避免譏嫌的,使那些有情“未信者信,信已增長”。那些避免譏嫌的事情,聲聞固然要做到,菩薩更要做到。另外一個,也是遮罪裏邊的,聲聞因爲要自己趕快成就,出離叁界,所以要“少事少業少希望住”(《菩薩戒品釋》卷四 一七);而菩薩爲了利他,所以說不能像他一樣,專顧自己修行,不管人家的利益。菩薩受了菩薩戒之後,這一條要開。就是聲聞的“少事少業少希望住”,菩薩就是在利他的時候,要多做一些,盡量地要爲利益衆生要多做一些事情,還要多追求。追求不是爲自己享受,是爲了要利益衆生。
那麼這個裏邊,我們說昨天我們基本上講了,但是還有一些要發揮的,還沒有…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