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那麼今天補充一下。在宗大師的裏邊,他說這兩條遮罪跟下邊一條開性罪,這個是比丘等出家菩薩學別解脫戒最大的教授,就是一定要掌握好。性罪就是如何開性罪,馬上就要講。那麼這兩條遮罪,兩種不同的遮罪的話,一個是要跟聲聞同學的,而且要更加嚴格地做,就是避免在家的一些譏嫌的事情,像這個飲酒了、非時食了、改變僧相了,或者是掘地、壞鬼神村等等,這些人家看了要譏嫌的事情,別解脫戒固然不能做,做菩薩的要使人家起信心,要使信已增長,那麼更要嚴格地做。所以說,不要說菩薩戒受了之後,聲聞戒就不需要了。這些不但要,還要更嚴格地要做到。
另外一條,聲聞爲了自己解脫,要“少事少業少希望”的,菩薩卻爲了利他,不能這樣子,不能太爲自己了。要爲了利他的利益,就要放棄自己的。但是,我們前面一條說過,要利他的時候,看自己法到底是衰還是法很盛。假使法衰的,能夠使他的財盛、使他法盛也不能做。就是說要破壞戒的,或者對聞思修有妨礙的,這些事情菩薩自己法要衰的話,就不能去做利他的事情。那麼這些戒條都要配合,否則的話,你就把自己放下了,爲衆生了,那什麼都不管了,那也不行。那麼這裏邊就是說,要掌握這些原則是出家的菩薩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不掌握,掌握不好的話,就會犯錯誤。
那麼這裏還附帶說一下,有些菩薩他自以爲自己受了菩薩戒了,別解脫戒、聲聞戒不要了,固然是錯誤。也有些學密法的,他認爲持了叁昧耶戒,菩薩戒也好,跟那個別解脫戒也好,都是比它要下一層的那些戒律了,他認爲也可以忽略,只要把密乘戒守好之後,這兩個下邊的戒可以放逸,就是可以隨便了。那是這樣子做的話,就是本身就犯了極重的叁昧耶的重罪。所以說叁昧耶戒也好,菩薩戒也好,都離不開別解脫戒跟那個攝善法戒。這個叁乘戒,菩薩戒裏邊叁聚,跟聲聞乘的別解脫戒、跟密乘戒都有一定的聯系。不能說有了上邊的就不要下邊的,上邊的就是建築在下邊的,下邊的基礎沒有,上邊的也搞不成。所以說你犯了聲聞戒,固然也犯菩薩戒,同時也犯了這個密乘戒,而且是極重的罪。所以說,這個學密法的也好,修菩薩戒的也好,不要忽視下邊的戒。這是一個重點。這個話都是有依據的,宗大師引了很多經跟密法的經書,裏邊都有明確的文,都有規定。
那麼另外一個,就是這個聲聞的“少事少業少希望住”的戒,爲了利他的時候可以開,但是你爲自己,卻不能開。假使你不是爲利他,你也放棄了“少事少業少希望住”的那條戒,那麼你還是一樣的要犯戒。所以說,這個開僅不過是爲了利他,才能夠可以開許那些長衣、長缽了,這些罪才可以不犯。假使你爲了自己享受的話,同樣還是犯了這個戒。所以這一條戒是兩邊的。是爲利他的時候是可以開,不應當跟聲聞一樣的學,要廣聚很多的資糧可以作供養用,也可以做很多事情,爲利他。但是你不是爲利他,你說,“我是受了菩薩戒了,我可以不要“少事少業少希望住”了”。一天到晚東跑西跑的,東搞西搞的,積聚很多東西,不是爲人家爲自己,不行,同樣犯戒。那麼這是兩條遮罪的。
庚四 開性罪
下邊是性罪的。我們這裏,海公上師集了一些,菩薩戒裏邊,《瑜伽師地論》講得更多。每一條都有一段文。那麼先把這個頌看了。
“菩薩安住淨律儀,悲心慈意他勝己,得證清淨意樂法,離世染汙如糞穢,不愧諸佛現量知,善權利他開性罪”。開性罪,就是開前面的身叁口四:殺、盜、淫、妄語、绮語、惡口、兩舌這個七個性罪。貪瞋癡不開的,這個要記住。意叁的罪不開的!身口在慈悲心的前導下,菩薩可以開,但是怎麼樣的菩薩可以開,有一定的標准。那麼,還有一個,出家菩薩不開淫戒,再嚴格地說,殺盜都不開的,就是不開那個重罪。怎麼樣子不開?我們以後再慢慢說。
就是說要開性罪的菩薩,要怎樣子的菩薩才可開?第一,“安住淨律儀”,當那些別解脫淨的律儀他能夠安住,就是守得很好的。但是,他“悲心慈意他勝己”,“悲心”,拔苦的心;“慈意”,與樂的心;“他勝己”,他要利他勝過自己。這樣的菩薩,就是有菩提心的菩薩,那些善根、淨律儀的已經守得很穩了。但是他善根菩提心的關系,要利他勝過自己,而且要得到證到“清淨意樂”。“清淨意樂”這個海公上師就跟你寫了,“得叁昧、禅樂、見道”,得了定的,得到禅定之樂的,見道以上的,主要是見道以上的“清淨意樂”。得了清淨意樂的那些菩薩才能開性罪。那麼我們不要借口,可以開性罪的,才受一個戒就去開了,那就是犯的。要證到,我們說最起碼的條件見道以上,清淨意樂法證到以後。
“離世染汙如糞穢”,世間上的五欲看得象大小便一樣的髒,逃之也來不及的,在這個情況之下能開。否則的話,你還是貪著男女的欲,那些其他的世間的色聲香味,飲食男女等等,五欲還是沒有離開,還是貪著的話,那麼你要去開性罪,不行,這個樣子沒有條件開。
“不愧諸佛現量知”,佛他是現量觀察一切法,最微細的什麼東西看得一清二楚。那麼要開性罪的菩薩,他對佛的現量,他要做的時候心裏是幹幹淨淨,佛的現量看到他,一點也看不出他有什麼染汙的地方,在這個情況之下,才能開性罪。那麼這個時候,“善權利他開性罪”,善巧方便要利他,那麼可以開性罪。
那麼上一次,不是你們討論過開性罪嘛,性罪不是隨便開的,最起碼的條件就是前面那麼多:別解脫戒,那些清淨律儀已經修得非常之成熟了;菩提心、悲心慈心生起了,利他勝過自己,那就是把自己放在一邊,把人家的利益放在最高,菩提心生起了,這是就是菩提心了;那麼要證清淨意樂法,見道以上;世間的一切五欲看得跟大便小便一樣的髒,一點點的意樂心都沒有;同時佛的現量觀察一切,在佛現量之智面前他毫無愧,沒有一點點不好的意圖在裏邊,純粹是利他做那些。那麼這樣子的菩薩,善巧方便可以開性罪。
下邊就是說開始舉例了。“殺他勝如殺父母”,殺人家,開性罪的殺盜淫妄了,“勝如殺父母”,比殺自己父母還要這個嚴重,就不是隨便殺的。那殺父母,我們看有的現在的人他對父母並不恭敬,他對孩子卻非常寶貝。我們看殺他勝如殺自己的獨生子,這個樣子恐怕他自己下不了手了。
古代的人把父母看得很重,把孩子卻不那麼重視,比父母比起來要差得多。我們記得以前有一個廚師,是中國曆史上的事情,有一個廚師,他的一個什麼王,我記不起了,那很早的時候,年輕的時候,念書的時候這麼一個公案。有一個王,他歡喜吃東西了,他什麼味道都嘗過了,就是人的肉沒嘗過,他就把自己的孩子殺了,給王吃,這個人肉。那就是說當時的人,忠于君孝父母遠遠地超過愛他的孩子。所以說,他可以把孩子……。現在的人對父母,對什麼都不在乎了,對孩子卻還是私心雜念蠻重。那麼,這裏就是說你殺人家比殺自己父母、或者殺親生的獨生子還要難過。這個情況之下,以悲心了,反正什麼情況,我們以後慢慢地《瑜伽師地論》都要講。
那麼“盜物斷肢吸血髓”,盜人家的東西,好象自己把自己的四肢切斷,吸骨髓裏邊的血。那麼就是爲了利他,迫不得已的時候,才能做一下。
(14B開始)“淫調母女如糞物”,……身上塗了髒東西,大小便一樣,髒東西,明明知道髒得不得了,一點點貪心沒有,但是爲了利他,開那個淫戒。這是在家菩薩,出家的不行。
“救他極苦施妄語”,爲了救他的命難等等的苦,就說個妄語,這是方便妄語了。
“令離惡友作離間”,人家一些惡知識、惡友引導他到不好的地方,做邪見、撥無因果的事情叫他做的,那麼要把他離開他,講離間語,使他遠離那些惡友。這些都是從悲心出發,免得他受苦,將來做了壞事要受苦的。
“越路非理猛诃擯”,他做的事情,超越出正當的軌道,或者是有什麼不合理的邪見,這個時候要猛利地诃斥他,甚至于驅擯。那是诃斥就是惡口了,那是爲了使他改悔,不再繼續做不好的事情,那麼該诃斥的時候就要诃斥。我們說叢林裏邊爲什麼要打香板要诃斥?也是在救度衆生了。他這樣子繼續下去,他將來做了很多的罪,要下惡道的,那你要爲了要挽救他,下惡道受苦的話,你現在诃斥他一下,或者使兩次香板,他可以改過來。那麼這是慈悲了。我們說一些才學佛的人都不理解了,怎麼打了香板還是慈悲,還要給他磕頭謝他?爲什麼?這個是救你呢。
“引攝有情生義利,獎導離憂開绮語”,要引導衆生做一些好的事情,向義利的方面生起那些好的心,做好的事情,令他那些人有愁憂的,開導他使他離開愁憂,這個時候用各式各樣的绮語。那具體情況,我們書上還要講。
“護法救濟重苦難,于諸衆生謀大利,慈悲相應無違犯,必除意惡邪見類”,他的目的是護法,保護正法,救濟衆生的苦難,于衆生有極大的利益,他的出發點是慈悲相應。這樣子的話,雖然開性罪,沒有犯。但是,只開身叁口四,意裏邊絕對沒有貪瞋癡。意惡是不開的,“必除意惡”,“邪見”,還有那些不正知,撥無因果的邪見,這個心裏邊決定沒有那些。然後,清清淨淨的,因爲度衆生的關系,那麼才做一些,開那個性罪,這是不犯的。但是這個說的很輕,這裏說的還不太嚴重。我們把《瑜伽師地論》的那個文再看一看,那就是可以看到性罪不是亂開的。這裏已經說了,沒有證到清淨意樂的菩薩是不能開的。那麼這個起碼就是見道以上。
下邊我們把《瑜伽師地論》的念一下,大家可以做一個參考,因爲這個書很多人沒有,我們只好念一下。“論曰: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善權方便,爲利他故,于諸性罪,少分現行。”(《菩薩戒品釋》卷四 一九)不是多分,性罪只有少分的做一點點,爲了利他,“由是因緣,于菩薩戒無所違犯”,沒有犯的。這個裏邊,我們說第一個要注意的就是…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