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P54

  ..续本文上一页不能起这个亲疏的想。那么你因为妒忌心,不管你是什么情况,求法也好,求经典也好,不给,这是犯戒。

  “或作变易”,本来跟他讲经的,或者答应他什么的,后来变了,因为这个人又产生什么情况了,前面说的话作废了;或者讲了一半,不讲了;或者这个法准备要传的,后来有什么情况下,不传了,不给了。这些总是掺了烦恼心了,对这个人有看法了,不饶益他了。或者这个人对你这个,对你个人有什么不利了,或者想到,前面还没想得周到,这个人他来求了,答应他传法,或者答应他经典,但是后来一想,“哦,这个人将来学了之后会超过自己的”,后来不给了,讲了一半不讲了。这些都犯戒。

  “怠惰不施犯非染”,假使你是懒惰、懈怠,没有给,这是犯,但是不是染污的犯,稍微轻一点。

  那么下边就是开不犯的,不犯的也有很多。“身病或法未通利,方便调伏无违犯。”自己有病,人家叫你说法,你这个自己病在床上,气力没有了,那就可以不说,不犯。自己法没有“通利”,这个法你还没有学好,或者没有修好,人家要你传要你教,这样子不教可以。为什么?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你去教人,教错了,那成问题了。“方便调伏”,对方是有过失的人,你要调伏他,知道他自己认识错误,那么你可以暂时不给他,这是可以。

  那么还有一种,下边就是“伺求过短无诚心”,他不是真心求法,他就是要你说法当中找你的岔子,这是外道最多。外道就是叫你说、说,说到里边他发现有些毛病,就来跟你辩论。那么找你岔子来驳掉你了,那么像这个情况,不给也可以。

  “无诚心”,求法,我们说有一定的仪式,要恭恭敬敬的。我们以前求一本《戒定慧基本三学》,要到上师面前去磕头顶礼,然后才求到。我们现在几块钱哪个都可以请,这个实际上,对法来说好不好?普遍流布是好;不恭敬,不好!所以说,法,我们现在说赠送处大家印了那么多书,到处散,初机的书,那些保护动物等等,这些无所谓。真正讲佛法的书,到处散,功德里边还有过失的,如果这一方面不是求的。当然,你写信来求,诚诚心心地求,给你寄去是可以的。人家又没有求,他又不一定要看,你“啪”送过去了,这个不好。法是要求的。不像什幺什么教,他管你要不要,把你拉住,把书给你,给你说。我们不是这样的,不求不给的。那么没有诚意的心来求法,也不给。

  “以恶威仪”,不合说法的规矩。你要请法或者要传一个法,一定要有一定的仪式;不如法的仪式,“恶威仪”,就是那个不恭敬的样子,不给他也可以,不犯。“无羞愧”,这个不是法器,他没有惭愧心的人,你给了他,他用不来,那不能够受到法的……,不能受法益的,这些人不给也可以。

  下边“钝根根性未成熟”,那个不给他都可以。“于广教法难持受”,广大的教法教给他,他持不了的,那么暂时不给他也可以。“或生违缘诸怖畏,不起信解生邪见”,或者,你给了他之后,产生违缘,或者产生一些怖畏。假使你甚深的法,对某些根机差的人,你给了他之后,他害怕,前面讲过的甚至会退菩提心,像这样的人不给可以。“不起信解生邪见”,某些法,人家给了他之后,他不能起他的信解,甚至会产生邪见的,那么你不给也可以。“增长邪执”,他本来有邪执,这个法你给了他之后,正配他的胃口,他就执了一端,就增加他的邪执,那些也可以不给。

  那么这里边,我们说,我们以前在年轻的时候,密勒日巴的这个传我是不大敢宣传的,也就是怕这个,因为里边很多东西了,有些根器差的人,他会产生一些想法,你们佛教里边这么折磨人的,那么要产生一些想法。另外一点,密勒日巴成就的时候,开许吃酒。这个在一般的人也会产生,“哎呀!你看,密勒日巴吃酒了,成就了,我们也吃酒吧!”这个也产生一些邪见。所以说,我对那些书一向是从来不大推荐。

  那么如果你是那个根器,他把里边好的接受了,也知道密法里边,在某些情况之下需要这么做的。你不是那个情况,你怎么吃酒?所以说你,如果明白道理的,给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也可以。假使你是根器是差的,你不但是不能生起好的,好的地方他又没接受,那些坏的地方顺着他习气的,顺着他的这个烦恼习气的,他就马上就吸收过来了,增长邪执,那个就不好,那些人就不给他也好一些。因为这是甚深法,密法里边的稀有法,不是那个根器,不给没有关系的。

  “绝听受”,“增长邪执”,生了邪执他以后其他的法不要听了,这下拿了这个满意了,够了,那不好。

  “多生非福致衰恼”,你这个法给他之后,那个听了法的人,他生了“非福”。这个“多生非福”,就是说要做很多的坏事。那么“衰恼”,就是说,恼坏就是将来要堕恶趣。就是衰恼这两个东西了,在《瑜伽师地论》里边,“衰损”是一个,“恼坏”是一个(《菩萨戒品释》卷四 一三),至于颂里边把它合拢来了。如果你不参照论的话,“衰恼”你以为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衰恼就完了,这是两个东西,衰损,损害的损,恼坏的恼、坏,两个东西。就是“多生非福”,就是要做坏事的,这个法你拿了去做坏事的,象那个《密勒日巴传》那些不是根机的人,他本来烦恼心重的,他可以拿了去作他饮酒的借口:“你看密勒日巴吃了还会成就,我们怎么不吃?我们也要成就嘛!”这个衰损,这是衰损。“恼坏”,就是说你因为做了这些不好的事情,非福的事情,将来会堕恶趣,恼坏。你要避免他这样子的,那你不给他可以。

  “得法在手妄传布”,有些人他一个法拿了去之后,不是去修的,拿去卖钱的。到处宣布,我有什么法,我给传你法,你要好多钱供养什么东西。或者是得了法之后,他倒不一定在钱,要名,到处乱传,不是那该传的人,也传。那么这个不给他法也可以。

  那么我们这里要附带说一下的,你们传到《四加行》了什么法的,在这个上师没有允许之前,只能自己修,不能传人。我们以前就是,两个沙弥,才出家的,他学了法之后,跑到这个高枧村来,就教起居士来了。这个东西你自己修都没有修多少,不要说修成就了,自己修还没开始修,去教起来了,“妄传布”,这个就是……。所以像这些人,照规矩,严格的话,是不要传他法的。我们传法现在是都是太慈悲了,照规矩的话,我们传法要看,要简别一下,哪些人可传,哪些人不能传。像这些妄传布的人,不能传。还有一些,法不晓得传了几十道了,又不修的,这些人也不能传的。你不是那个器,就是传了法,一次一次传,传一次拿一本书,传一次拿一本书,拿了好几本书去了。结果,一点也没修,那你传了干啥?所以这样子人你也不要传。我们慈悲还是有个界限。乱慈悲就是对法的不尊敬,要产生不好的影响。这一类的人,不说,不犯的。

  所以前面说,哪些情况之下,不给,人家求法不给,犯;那这一类那么多情况之下不给,不犯的。所以说佛教是辩证的,不是千篇一律的、非此不可的。这是求法的问题。

  布施,七个都讲完了。障施有七嘛,这个障碍布施度的有七个法,这个七条都是违背摄善法戒的。那么假使这七条不犯的话,布施度就容易圆满。

  

  己二 障戒者有九

  那么下边障碍持戒度的,尸罗波罗蜜多,违犯的有九条。

  

  庚一 瞋恨恶人不作饶益

  “第一瞋恨恶人不作饶益”。“舍破戒人不饶益,嫌恨恚恼心厌弃。”那么对犯戒的人,心里讨厌他,恨他,不给他作饶益的事情。以什么心?以嫌恨心……。反正这里基本上都是这两个心:嫌恨的心,讨厌他恨他的心;恚恼的心,习气烦恼的心,瞋恨心。“厌弃”他,就是这个人我不度。很多人这样的。发菩提心要度尽众生,“发菩提心很好,一切众生我都愿意度,就是这个人太坏了,我不度他”。这个,你菩提心没有。一个也不能除开。最讨厌的人第一个度。

  释迦牟尼佛以前,那个歌利王割截身体,一刀一刀割,痛得不得了。他问他:“你恨不恨?”他说:“我不恨,我将来第一个度你”。为什么?你坏的人我先度了,你可以少做坏事,好的人你慢慢度,他反正不做坏事的,做好事的,慢一点不要紧。越是这个暴恶的众生,越要先度。后来就是憍陈如比丘,五比丘里边第一得度的憍陈如,就是他以前歌利王,这是佛有愿在先:越是暴恶的人,越要先要度他。而我们凡夫就不行了。你这个人不要说是暴恶,对他自己有什么做损害的,就是看了讨厌,“其他的人我都可以度,你,我就不度的”。这个跟佛差了好远了。凡是以嫌恨的心、恚恼的心,厌弃他,不作饶益,不度他,那么这是犯一条戒。

  “造恶犯戒具苦因”,这里说为什么不能舍弃他?他造恶、他犯戒,正是他造了很多的苦因,将来感恶道之苦的,那么这样子的人,他就是地狱里的已经这个挂了号了还没进去的人,名字都登记好了,将来就决定是地狱恶道的人了。那是非常可怜的人了,应当要救他的。对这些人,要应当给他施怜愍,要可怜他。

  “由彼暴恶不饶益”,因为他暴恶,不饶益他,那么是违犯,而且是染污性的违犯。这里我们说什么叫“暴恶”,什么叫……,什么叫这个“犯戒”?“暴恶”,根据宗大师的解释(《菩萨戒品释》卷四 一四),“暴恶”是指无间罪的,“造无间罪”等这一类重罪的人;那“犯戒”,“犯根本戒”的人,反正我们说那是最坏的人了。最坏的人我们不能舍弃他,那么其他的就不要说了。

  那么为什么不舍弃?几个原因很简单了。一个是他坏,他要做很多坏事,不但是恼害众生,还要自己受很大的苦。这样的人要怜愍他。“由彼暴恶不饶益”,那么假使他是因为他的暴恶,就是他犯……,这个暴恶就是他写了一个了,因为颂这个字有限了,不能全部写,这里的对象,我们说根据《瑜伽师地论》里边对象,他就是一个是暴恶,一个是犯戒。暴恶是造五无间等罪的,犯戒是犯根本戒的人。那么…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定道资粮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