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52

  ..續本文上一頁他,或者是不恭敬,前面的那個,或者是人家問你,不好好地答。“酬對發言不稱理”,“酬對”,他有什麼事情問你,你跟他說話的時候,故意說一些不合理的話,那麼就是“不稱理”。“不稱理”就是不合道理的,不順佛的教理的,顛倒的話,這是有犯。“是名有犯亦稱染”,這是重的,有染汙的違犯,因爲你心裏先有這個憍慢,對他來問,討厭他,心裏恨他,不高興,對他亂說一通,這樣子是犯。

  “若非煩惱由懶怠,妄念無記犯非染。”假使你是由不是從煩惱心出發,就是沒有前面的瞋恨心、嫌恨心,嫌他討厭了;或者是恚惱心,心裏煩,怕煩。那麼這樣子,不是這個心,那麼你或者是“忘念”,自己說話的時候,自己也搞錯了,那麼“無記”,心裏沒有什麼,弄不清楚,這樣子說了不合理、不稱理的話,那就是犯也是犯的,但是沒有染汙,那麼就是輕一點。

  這兩個是合起來的。前面的你對他,“興談論”,“生敬信”,“推座”,“起迎”。假使你不起來,不迎接他,不推座,好的座不讓給他,假使由煩惱的心,就是說憍慢所致,就是你對他有憍慢心,討厭他,嫌恨的心,恚惱的心,起煩惱的心,心裏起不高興的心,這樣子不推座、不迎接,這樣子也是染汙的犯;假使你是懶惰,人家來了,你也不是心裏憍慢他、也不是嫌恨他、也不討厭他,就是懶,不動,這個有不有犯?有犯。但是沒有染,就是稍微輕一點。

  我們現在呢?就是恐怕現在的人都是慢心大,看見尊長來了都不起迎,徑自地坐在那裏,動也不動。你說他是煩惱吧,他也不一定煩惱,他就是養成習慣了,他好象無所謂。這個戒裏邊是不准的,是違犯的。就是在社會上,我們以前解放前,在公交車輛裏邊,看見老人上來、病人上來、殘廢的上來或者婦女抱孩子的上來,大家都讓座的。現在的人也是道德品德低下了,所以說這個風氣也染汙到僧團裏邊,因爲僧團的來源還是從社會上來的。他們看見老的來了、病的來了、殘廢的來了或者抱孩子的來了,他把頭往著上面看看,只當不知道,甚至于看了你,他腳翹得高高的,不起來。這樣子的,沒有這個德性,社會上也沒有德性,在出家的人裏邊,受了菩薩戒後,就是犯了一條。

  但是不犯的也有。“身遭重疾心亂狂”,假使你身上害了重病,這個裏邊要看重病輕病,感冒咳嗽這些小病,還得要照規矩做。重病動不得了,那你不起來迎接或者他問你話,不好好回答,這個,你沒有氣力了,你不能仔細說了,那麼這是不犯。“心狂亂”,精神錯亂了,當然不犯。

  “睡眠他方生覺想”,你睡在那裏,他以爲你是沒有睡著,那麼他跟你說話,或者他來了,你沒有起來迎接,沒有好好回答他,這個也不犯,但是不好。不過,你睡著了,不知道,也不能說是違犯了。

  “爲他宣說論決擇”,你正在爲他說法,或者正在與人家辯論一些道理,那麼人家問你的話,不回答,或者不起迎,這個都不犯。

  “屬耳聽法他談問”,或者,你在聽法,正在聽人家講法,或者人家正在跟你談一個問題,那麼人家來問你其他的話,暫時不回答,有什麼人來了,暫時不起迎,這個也不犯。

  “爲欲將護說法心”,有的人正在說法,你如果看見人來了,站起來迎接,給他禮拜了什麼了,那說法的人就心裏不高興,怎麼你聽了一半站起來了、搞起來了,把人家心打亂了,這個不好。所以,將護說法的心,使說法的人,心不要起那個煩惱的心,就是人家來了,也不起迎,人家問你話也不要說。在講經的時候,不能說話。我們說世間上的電影院公共場所尚且不能說話,何況你在說法的法會上,或者其他的法會,都不能說話,這是僧的威嚴之下你不要隨便。

  “或欲方便調伏彼”,這是對方他有過失的人,你要調伏他,使他改正過失,那麼他來問你的話,故意不回答他,使他知道自己犯過失了,要好好地自己忏悔。這樣子,當然了你要是知道不回答他能夠産生這個效果的,才這麼做。

  “僧製”,僧裏的製度,正在說法的時候,正在做佛事的時候,你不能站起來迎接了,跟人家說話了,那不行的,這是僧製,你要保護,維護僧製不能說。或者,“將護多有情”,正在法會的時候,你“哇、哇”跟人家說起話來了,人家討厭;人家或者正在拜忏或者什麼,你一個人站起來給人家作禮,迎接他,說話了什麼,那個是大家心裏要嫌恨的。在這種情況之下,就可以“不作酬答而無犯”。在這些情況之下,即使不回答他,或者不起迎或者是不推座等等,不犯。

  那麼這兩個戒,一個是對尊長的,一個是人家問你,不好好回答的,這兩條戒假使違背了之後,在將護他心這個饒益有情戒裏邊就違犯了這一條。前面一條,就是“第二大欲無足(貪著不舍)”,假使你違犯這一條,就是別解脫裏邊的,律儀戒裏邊的少欲知足,不貪名利求恭敬,這個戒就違背了。所以說,我們這個攝善法戒了前面跟這個別解脫戒、攝律儀戒聯系的,後面又聯系到饒益有情戒,這叁個戒都是有互相的關聯的,壞了一個,就其他的也要壞。那麼根本的還在別解脫戒,所以別解脫戒持不好,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決定做不好。

  那麼前面那一條,他是“大欲無足”,我們比丘,尤其是出家人不要貪名、貪利。居士來了,不能要這個要那個,這個都是對戒律不清淨的,我們這個要注意。你自己用東西,常住裏會給,常住裏沒有給的,過分的不需要的東西不要向居士要。你自己要的話,你自己想辦法,對家屬或者親戚朋友,這個也可以。你跟那些陌生的居士、一般的新信居士,你要多了之後,人家不敢來了。跑到廟裏來,這個也要,那個也要,“我又不是大財主,我不給你們嘛,對你們僧人不恭敬,給了你嘛,自己也受不了”,只好不來。你把人家善根斷掉了,這個有罪的,菩薩戒裏也不許。

  

  庚五 延請不受

  那麼“第五延請不受”。“他來延請往家寺”,他來請你到家裏或者是到寺院裏邊去,其他的寺院裏邊去,幹什麼?“奉施飲食資生物”,這是人家送的,人家供養的,可以受。我們說,比丘,總是不要去多求,也不去向人家要。人家布施你了,你就看情況,可受的就受,不能受的就不受。我們說乞食,我們比丘只有一個,就是乞食是自己去的,其他的東西都是人家拿過來供養的。那麼乞食的時候,不能說我要這個,要那個,不能開口的,人家給你什麼就拿什麼。缽裏人家給你的,你最不要吃的、討厭的東西,你也得要拿回去,歡歡喜喜拿回去,不能嫌不好,把它丟在地下,這個完全要不得。比丘不是爲了自己享受,這個要注意。比丘爲是要維持生命來修行了,所以說飲食也好,衣服也好,這是爲了修行的需要才要的,不是爲了吃得好、穿得好、搞得舒服,不是爲這個。如果你要求舒服,要什麼好的話,這個原則上就違背戒律了。

  “憍慢嫌恨恚惱心,不受不往是名犯。”那麼,人家布施你的飲食,布施你的資生具,那是可以受。但是,人家好心布施你,你以憍慢的心,自己看不起它,嫌它差,或者嫌他這個人,討厭他,或者是其他的原因,以嫌恨的心、以恚惱的心,不受;人家供養你,不要;甚至于人家請你到那裏去吃飯,你不去,犯!但是,有其他原因不去,那個可以,後邊要說。你就是以嫌恨的心,以恚惱的心,這個心的來源就是憍慢,心裏的憍慢所致,根本的煩惱,憍慢産生這個事情的嫌恨心、恚惱心,這樣子,不受請,不到他那裏去,這是犯菩薩戒。假使你這是犯了,是有染汙心的,染犯,有染汙的犯,重的。

  “怠懈忘念無記等,是名有犯而非染。”假使懈怠、懶惰或者人家請你,你忘掉了,或者無記心,也不是討厭的心不高興去,那麼這樣子,也是有犯的,但是沒有染汙心,犯而非染。

  那麼下邊,就開了不犯的。“無違犯者有病疾”,假使你有病,人家說打千僧齋,你害了重病,當然可以不去。“無力”,你或者是因了病,沒有氣力或者這一段時間你身體非常之虛弱,走不動,過去都是要靠兩個腳走的,那麼現在當然有交通工具了,要好一點,那麼可以去的還是要去,走不動的,那個路太遠了,當然你就算了,不去了。“心狂”,精神錯亂的時候。

  “處懸遠”,太遠了,你說這個地方要請你去,路遠得不得了,你幾天趕不回來的,把自己時間荒廢了,那就也不去也可以。“道路險怖”,這個道路危險的,有獅子、虎狼等等,或者有土匪,那麼你不去也可以。

  “調伏彼”,這個人他有過失,你故意不去,使他知道自己有過失,要調伏他,這樣子,你不去,爲了攝伏他的原因,這個也可以。但是你不要爲了私心,從私心出發來報複,這個不是了。報複心不去,或者他以前對你不起,這一次他請你,你故意不去,這是報複心,不是調伏,不要並爲一談。調伏的心是爲他好,爲了他要改正,你使他知道你這一次不去的原因是什麼,就是他犯了什麼過失了,所以不來。那麼你自己想一想,所以請不到的時候是由于自己有什麼什麼過失,那麼自己改正。知道他有這個改正的可能性的,然後你調伏他,不去,這個可以。以報複心不去,不行。

  “修諸善法無閑暇”,你正在修其他的善法,或者是這裏有法會,或者是自己在修定,或者修四加行,很忙,時間抽不出來。你一出去耽擱的話,一去幾天,那個自己的修行要荒廢的,前面說過的,做個事情利他,“法衰”(前面“利他正方便”,“自法衰退不應爲”),法上有衰的,那就不能去的,這些事情也可以不去。爲了要修善法,你自己沒有工夫去,那個可以。

  “欲護善品無暫廢”,你正在修加行,使它不要停下來,那麼你也可以不去。

  “或爲引攝希有義”,你要“引攝希有義”,假使你正在修定得益的時候,或者你正在求一個甚深希有的法,正在看得有勁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可以不去。

  那麼你要是“所聞法義無退失”,你聽的法,學的道理,不要使它退,你一去的話,耽擱時間了,會把你學的東…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