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會的,並不是說心地清淨了,可以不要做了。
我們很多,尤其是現在學佛的人,他只要清淨,幹淨好了,他說好事就不要做了。這個本來是“是心具足一切功德”,心地幹淨了,妄念去掉了,功德有了嘛,本來有的嘛!你去做它幹啥?這就是以前甯波, 的一個老居士,他也帶了很多的他的同修啊,他是個頭子了,他就寫信來跟我辯論這個問題。來了七、八封信,天天來,經常來信,一封信才回了,又來了,又來了,又來了,搞到七、八封以後,才解決問題,他才認識到。他修禅定,得了一點好處了,心裏很舒服,他以爲這是得到清淨的本性,真如的功德得到了,他說外相的這些做善事就不要做了。那麼,我跟他講了很多,《菩提道次第》,經論引在後頭。結果他來一個什麼,這些禆談雜論我是不看的,他說是小乘經。《菩提道次第》怎麼是小乘經?他說是論,這是雜論,反正不是佛說的。後來我說《金剛經》你總相信吧?《金剛經》他相信的,《金剛經》說“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你空掉了,空掉了還不夠啊!還要修一切善法。你說住在定裏邊,你還沒有達到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了,你說善事不要做了,你怎麼說?你對《金剛經》相信不相信?後來他服了。
那麼這個東西,就是說很容易誤解了,現在有人說,“自性具足一切法”,自性清淨,本來具足一切功德什麼東西。那麼我就守這個心好了,把妄念去掉,心裏邊的光明出來什麼的,那個功德不要做了。那麼這樣照你這麼說,釋迦牟尼佛叁大阿僧祗劫頭目腦髓都是白幹的,釋迦牟尼佛那麼聰明的人,他做的笨事啊?不會吧!那你比他還聰明啊!不見得。所以你把經典沒有學好,就不要自心作解。這些都是相似正法,你看看也象佛法,但它也不是佛的意思,你這樣子,自己行了,還要教人家照他一樣做,那不是害己害人嗎?所以,我們說一定要強調要學了,學還要學的正知正見。你學了偏知偏見,或者邪知邪見,也糟糕了。
所以說,歸根結底,還要善知識。我們是根據海公上師的見。雖然我們學的比海公上師,不能抵一點點毫毛。但是他的見,總的一個框框,我們是在他下邊學了那麼多年,大概總不會超越這個框框,總的一個宗派見,大概是能夠守住。那麼這個是靠善知識的加持了,沒有他的話,我們單是自己看本書,那還不會有。
那麼這裏懶惰懈怠也是犯,因爲這個事情要做的,你懶惰了懈怠了,你沒有去做也是犯。除非你是忘記掉了,想做而忘了,或者是想做時間錯過了,那麼就非染,不是染汙,但也是違犯,真正不犯怎麼?狂了,發神經病了。那個倒不怪你了,但是你發神經病,你說要不犯,你發神經病也劃不來吧?發神經病就修不起來,什麼東西都完了。
“能壞前說攝善法,廣大上妙供養行。”這個說什麼?就是你犯了這條戒的話,那麼前面說的攝善法戒裏的廣大上妙的供養,你就破壞了這一條。那就是說,這也是說攝善法戒跟那個饒益有情戒的關系,前面我們說了,攝善法戒跟別解脫戒的關系。沒有別解脫戒的基礎,攝善法戒就談不上。這裏就勾一勾,假使攝善法戒的這一條你做不好的話,饒益有情戒的廣大上妙供養這一個你也做不到,你這一條犯了,那個也決定也犯。所以能破壞前面攝善法戒裏的廣大上妙的供養,你若犯了這一條,那一條就破壞了,也就沒有了。所以說這兩個有密切關系。
庚二 大欲無足貪著不舍
第二條,“大欲無足,貪著不舍”,這是第二個惡作罪。“于諸利養等恭敬,大欲多欲難養滿,不生喜足不舍離,是染違犯無非染。”這一條只有染汙的違犯,不染汙的違犯是沒有的,要麼不犯。
不犯的。“生起樂欲勤斷彼,作大精進起對治,而爲猛利性惑遮,雖數現行無違犯,能壞少欲知止足,不貪名利求恭敬。”
那麼這一個,就是“大欲無足數數貪”這個,利養恭敬他這些東西啊,“大欲”、“多欲”,他的欲心很大,看到人家有什麼利養,他要更好的,“多欲”,人家供養你,滿你的願了,還不夠,最後還又要多。欲既大又要多,難養難滿就不好,難養難滿不是我們修行人做的事情。
(13A開始)“不生喜足不舍離”。“不生喜足”,東西有了之後還不知滿足,“不舍離”,也舍不得給人家。菩薩戒,你東西都可以有,不能自己得了不供養人家。菩薩戒,菩薩東西要越多越好,但拿來是供養人家的,不是自己要享受。自己求了很多,但是又舍不得去供養,舍不得舍掉。這是染違犯,這是上品的,重的染汙的犯。但是這一條非染汙的犯是沒有。本來有叁種嘛,一種是不犯,一種是上品的染汙的犯,一種是不染汙的犯。這裏只有染汙的犯。
那麼不犯,就是“生起樂欲勤斷彼”,雖然是貪心很大,但是你生起一個心要把它斷掉。“作大精進起對治”,自己曉得這個不好,很努力去對治它。但是,“而爲猛利性惑遮”,猛利的性惑就是很厲害的俱生的那些貪心,俱生的貪心、很厲害的貪心他頂不過,你雖然是起了很大的心,要把它斷掉,同時還很精進去對治它,但是這個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個猛利的貪心太厲害了,那麼還是頂不過。“雖數現行無違犯”,雖然你這個貪心還會起來,但是不算犯,因爲你在對治了,對治了你也下了功夫的,也不是說馬馬虎虎讓它去,就是拼命對治,但是力量勝不過這個過去的煩惱習氣,那麼這是不叫犯,沒有犯。
但是,犯是不犯,犯戒的罪沒有,但是性罪是有的。所以不要以爲這是沒有關系了,好象“我對治的,但是這個是我無始習氣,我對治不了”。他又犯了,又去看電影去了。罪還是有的。那麼你真正地是下了功夫對治的話,他僅不過是心裏邊按不下去了,他跑了去看電影是不會去的,這個到底不好意思。那麼我們說這個不要以爲“我只要對治對治就好了,對治不了的話沒有犯了,沒有犯戒”。我們說這個是大精進對治,“勤斷彼”,在這個情況之下,還是勝不過煩惱,又犯了一些些,這個犯戒的罪沒有,但是天然的罪還是有的,因果上的罪是有的,這個不能掉以輕心。
那麼這裏就是說它有四個條件,一個是無喜足;一個是大欲,就是貪心大,有了之後還不滿足;一個是貪利;一個是貪名聞恭敬。這四個東西隨便你有一個,執了不舍,都是犯的,不要說全了才犯,有一個就犯。那麼這四個裏邊,就是我們說你們標一下也可以,一個是大欲,一個是無喜足,一個是貪利,貪敬,那麼你隨便産生哪一個,執了不舍,那就是違犯。這是第二個。
那麼時間今天是到了,本來我們想講開性罪那一個,因爲昨天有人講起。我們說你們討論最好是根據我們講過的,把那些意思都搞清楚了,還沒有講的,在前面都搞清楚之前提下,也可以提一提。但是重點還是擺在已經學過的東西。那些沒有學的將來會講,那麼有什麼問題在那個時候再提也比較好一點。但是你們既然碰到那個問題了當然也可以提一下,把重點抓住就是了。今天麼因爲時間差不多了,本來想講那個開性罪的,講不到了,明天再說。
第十一講
上一次我們講到四十六個惡作,第二個,布施度的兩個。
庚叁 不敬耆德
現在第叁個“不敬耆德不好答”。這一科在我們這裏是分兩個,在這《瑜伽師地論》裏邊就是一個題裏邊分兩科,違犯無畏施:一個是殊勝的境,就是大德,那些有身份的、有道德的;第二個就是一般的境。那麼,我們這裏就是拼起來分了兩個:殊勝的境,就是一個是戒臘高的長老,一個是有道德的,這是尊長的那一殊勝的境;第二個就是一般的境。
現在我們說第一個。“若同法中持戒者,臘長于己具功德,應生敬信興談論,起迎推坐表專誠。”這就是說,功德比自己高的,或者是戒臘比自己高的這些尊長之前,對他們要有尊敬,要恭敬。怎麼恭敬?表現在要他們來的時候要迎接;好好地跟他談論、問訊;有地方就讓給他坐,把好的座位讓給他。這是我們應當做的。“同法中”,就是同修行的人裏邊,同梵行的,就是出家的裏邊了。
“戒臘長于己”,這個戒臘,這裏注的“受戒之年”,實際上“臘長于己”,應當說是安居的多少,比自己高。這個“臘”是兩方面說的:僧臘,就是什麼時候受戒開始,這是受了戒之後多少年了,這是僧臘;戒臘就是受戒之後,不但是要看你什麼時候受戒,還要看你安了幾個居,這個一般照規矩按看安居來看的。在斯裏蘭卡那邊上座部的,他們兩個出家人見面之後,第一個就是問對方的居是多少,如果對方的居高于自己的,就向他頂禮,如果居比自己低的,那對方就向你頂禮。這是尊重戒臘。僧臘,一般說,卻是沒有這麼嚴格。僧臘你再多,假使你出家了五六十年,一個居也沒有安,你看到安過一個居的年輕比丘還得向他頂禮,因爲他的安居有功德了。
那麼他的戒臘長于己,比自己戒臘高的,他也持戒的,有功德的,聞思修、戒定慧的功德都相當高的,那些尊長們來的時候,要迎接他,那麼“推坐”,把好的座位讓給他,表示自己對他的恭敬。那麼假使他來的時候,要好好地問訊。“生敬信”,生起恭敬的心,信仰的心,跟他好好地談。這個談,不是亂談,就是問訊了,起居怎麼樣了,好不好了。或者他有什麼問你,好好地回答。這是對尊長的殊勝的境。
庚四 他來問語不善答
下邊一個就是一般的。“乃至他來談論事”,這個其實兩個是連的,所以說他話裏邊也連起的。假使他來,一般的,這是指一般性的,“來談論事”,談論,跟你談論一些事情。“詢疾慶慰作請問”,或者是問病,或者是有什麼事情來安慰安慰他,或者請問什麼事情。
“憍慢嫌恨懷恚惱”,那麼這個總的來說,假使你有憍慢的心,懷了這個瞋恨的心,懷這個恚惱的心,你這樣子,就是心裏是有憍慢的煩惱在裏邊,然後起瞋恨心、恚惱心,這樣子對…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