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P50

  ..续本文上一页,旋转我顶上,终不以此苦,退舍菩提心。”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公案。他的原因大概是这么,可能是这个公案,但是我是记不住了,很久了这个事情。释迦牟尼前身,他在海上航行,有五百商人。船老大动脑筋,看到五百商人都有钱,想把他们杀掉,吞他的财。那么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的前身是个很聪明的少年了,他知道船老大的坏心,他就说,假使把商人杀掉了,五百个命固然没有了,船老大也要下地狱,下辈子要下地狱的。那么,还不如我下地狱,把船老大杀了,杀了之后,五百个商人也救了,船老大也不会下地狱去了。他这样决定之后,就把他杀了。这个我们以后要讲,开杀戒是怎么开的,不是一般人都能开的啊,有条件的。

  他是把船老大杀了,杀了之后,他就是下地狱了,下地狱后,狱卒就问他了,你怎么来了,干什么?他说他发了菩提心,怎么怎么,狱卒说,你发菩提心?你不要骗我了,地狱的苦你受得了吗?释迦牟尼佛就说这个话:“纵使热铁轮,旋转我顶上,终不以此苦,退舍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决定不退的,再苦也不退。那个狱卒就很气,他说,你不退,我试试看。就拿个热铁轮在他头上一砸,一砸下去,当然就死掉了,死掉了嘛超出地狱了。所以说,菩萨即使下地狱,也是刹那,很快。那就是说在这么痛苦的环境之下,不能退菩提心,这是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成佛很快。释迦牟尼佛发心,本来是弥勒佛先成佛的,因为释迦牟尼佛精进,就是超九劫,在弥勒佛之前先成佛。

  这个就是海公上师写这些,就是鼓励我们不要轻易地退失菩提心。菩提心要么不生起,生起之后,就不能轻易退失,即使热铁轮在你头上压下来转,你也不能退,要生这个心。

  

  戊七 永久不舍之功德

  “如是菩提无上愿,受学菩萨净律仪,终不现行上品缠,在在生处不舍戒,转生忘失本愿心,值遇善友令觉悟,虽数重受非新得,具足安住戒力故,由此稳速趣菩提,得不退转于余处。”他胜罪讲完了,鼓励我们要好好学菩萨戒,这个菩提无上的愿心决定不能舍,先是发了无上的菩提愿,然后受菩萨戒,千万受了之后不要上品的犯。第一个菩提心生起了不退,那是不会舍戒,第二个上品的缠不要有,他胜罪没有,根本的他胜不犯,那也不会舍戒。这样子的人,那么他就是生生世世,不管你生在哪里,他的菩萨戒体是有的。就和前面说的,发心的,菩萨戒又是受的,现生受的;也有发心的人,就是他过去受过了,没有舍戒,既没有退菩提心,也没有犯上品的他胜罪,那么虽然转世,生生世世戒体都有。

  所以我们在授皈依的时候,教你们生生世世要皈依三宝,也就是希望你们生生世世都能够碰到三宝,一直到成佛,这是大乘的皈依。生生世世菩萨戒是存在的。假使转生之后,小孩子生下来,他也不知道前辈子受过戒的,他忘记了,本自己的菩提心,他的菩萨戒都忘掉了,只要碰到善知识,善知识、善友、本尊、三宝上师护法都会加持他,令他很快地觉悟过来。那么,他虽然在这一辈子又受了,这个受并不是新得的,他以前本来有的,不过再受一次仪式。

  “具足安住戒力故”,因为你安住于戒的力量,能够具足地安住,既是安住于戒,不打妄想,又是具足地能住,那就是不犯了。这样子,就可以“稳速趣菩提”,又快又稳成佛。“得不退转于余处”,到其他的地方不退转,现世不退转,将来也得到不退转,最后会成佛。那是菩萨戒的好处。

  鼓励大家受了之后,第一是不能退菩提心,第二是要好好地守持菩萨净律仪,第三是不要犯上品的他胜罪。这样子,即使你转生,菩萨戒体还是跟了你一起跑,菩萨戒的利益你都能得到;同时可以碰到善知识,善友,本尊三宝都会加持你很快地遇到那些三宝,遇到机缘,再把菩萨戒恢复起来。

  

  丁二 摄违犯聚之戒条

  下边,“第二摄违犯聚之戒条”。“违犯众聚戒律仪,有犯无犯染非染,软中上品应当知。”那么,他胜罪讲完了,讲恶作罪了。违犯其他的那些戒律仪,有犯或者没有犯,有的是染污的犯或者不染污的犯,或者犯的是软品,就是下品,或者是中品,或者是上品,都应当知道。下边要广说了,上边是总说。

  

  戊一 违犯善法障六度

  那么开始就是我们说根据六度来分。

  

  己一 障施七

  布施度,障布施的,就是布施的违品,对立面了,有五个或者七个。我们早上诵的戒,《五字真言》的,障布施有几个?这句话怎么说?“障施有七”嘛。他说有五,什么有五?“障布施五或七”,那就是说,在那个《虚空藏经》里边,他分的科,是把两个摄在一起,五个里边有两个是两条,那么是加起来还是七条。

  我们的菩萨戒条,是都分开的,那么是七条,怎么摄?我们先把这个科说一下。在《瑜伽》菩萨戒,根据宗大师的《戒品释》里边,哪五个?第一个,证障财施(证明的证,障碍的障,财施,第一条是障财施的。);第二是,坏悭吝对治(坏,破坏的坏,悭贪的悭,吝啬的吝,对治);第三,违犯无畏施,违背,犯了无畏施,有两科,一个是殊胜的境,一个是一般的总的境,殊胜的那些人,跟一般的人,就分了两条,我们这里是分开了,两个都分开了。那么第四个,不为他作布施,人家布施,你不给他圆满他的布施,那也分两条,不受他请,不受资具,人家供养你东西不要,那么这是第四条。第五条,违越法施,法布施有所违越,违背超越。那么宗大师科里么分了五科,五科里边,第三、第四又每一个分两科,总的数还是七个。所以说所障布施,五或七,障布施的,你说五个也可以,说七个也可以。

  

  庚一 三业不敬三宝等

  第一个,“三业不敬三宝等”,上面的科就是根据海公上师集的颂里来的。“如来如来制多地”,“如来”是真的佛,“如来制多地”佛的塔。“正法”指的是灭谛、道谛的法,苦集二谛是世间法,灭道二谛是出世间法,“正法”指的是灭道二谛,灭谛道谛。“正法造经所”,印经的、刻经的地方。“现前经律论诸藏”,现前的经律论诸藏,那些藏,主要指的菩萨藏。“十方菩萨僧伽林”,那些十方的菩萨,那些贤圣僧了;“僧伽林”,包括凡夫僧。“若少若多施供养”,你对那些,就是对佛或者是佛塔,对正法或者造正法的地方,或者是经律论,或者是十方的贤圣僧,包括凡夫僧的丛林,这就是说,对佛法僧三宝,每天多多少少要做一点布施供养。“下至以身一礼拜”,最少哪怕你拜一拜,或者你“一四句偈赞三尊”,说一句偈赞叹三宝。“真实功德净心忆”,这样子的功德,要清净的心把他记住,这是每天要至少这么做一次。反正我们上殿,拜也拜了,皈依三宝什么东西都念过了,所以说在庙里边不会违犯的,如果你家里,很忙的话,工作很忙,这一天,头也没有磕,经、仪轨也来不及念,那么什么赞叹三宝的话,连四句偈都没有说,好了,一天一夜功课不做,一个恶作罪。“日夜空度皆不作”,一天一夜空过了,没有做,一点也没有做,“三业不供三宝罪”,那就是三业没有供养三宝这个罪就成立了。

  懒了不做这个不是好事情,一天没有做也是个染污的违犯,不信那就更不行了。“懒惰不信懈怠等,放浪违犯说名染”,假使你这些事情没有做,没有做是属于什么,属于不恭敬或者是懒惰,懒了不做这个好事情,一天没有做也是个染污的违犯,不信那就更不行了,懈怠跟懒惰是差不多了。那么这些,或者“放浪”,就是放荡不羁,这个倒不是懒了,他不在心,这样子违犯了,从这些心出发违犯的,有染污的违犯,这是重的。

  “误失忘念名非染”,这一条跟那个宗大师的有点不一样,其他的罪,忘记掉了,都是非染污的犯,而这一条罪忘记掉懒惰都是违犯。忘念的,宗大师这里也有,假使你忘掉了,并不是安心不做,或者是误失,这一天错过了,事情很多,忘了,或者是机会错失了,本来想做的,时间过了。我们这里也有,他们一些村子里一些老婆婆,她四皈依,白天忙得不得了,她想事情搞完了再念,事情搞完了,看看十一点半,第二天了,这一天就没有念了,没有念,怎么办?重来了。从一开始了,念了几万都不要算了,不算进去了,误失或者是忘念忘掉了,这些也是犯,但是这个犯不是染污心的犯,比前面轻一点,中等的。

  那么无犯,不犯。“狂乱失心无违犯”,心狂乱了,那个精神不正常了,那些的没有拜那就不算犯,根本精神已经失去控制了,那不好说了。

  “清净意乐欢喜地,恒常法尔供三宝,虽不恭敬而无犯”,假使得了清净意乐,什么清净意乐?证了空性,入“欢喜地”,登地以上,初地以上的,证了空性的,清净意乐的,那么,这样子的人,他天然自己不会忘记,自己会自觉地去供三宝,所以说这样子的人,他天然不会犯的,“虽不恭敬而无犯”,这话千万不要搞错,并不是说他因为心清净了,即使表面上不恭敬,也不算犯,不是这个意思,他就是说登了欢喜地以上的,得了清净意乐以上的人,他天然不会犯这一条,他总是多少多少会做一点的,绝对不会犯,这是宗大师的书里边特别强调。

  这里我们念一下,他说这是原文是这样子,《瑜伽师地论》“若已证入净意乐地”,假使登地以上的菩萨,“常无违犯”,他不会违犯的,“譬如已得净信苾刍,恒时法尔于佛法僧以胜供具、承事供养”,他们天然不会违犯,经常会,法尔,自己会,不要人教,于佛法僧以殊胜的供养去供养,承事供养的。那么这些话宗大师特别强调不要搞错,“非说已得清净意乐极欢喜地,虽不供养亦无违犯”,并不是说得了清净意乐欢喜地,登了地的人,他心干净了,表面上不供养,也不犯,不是这个意思,“是说已得入彼地者,恒不弃舍供养三宝,故定不犯此恶作罪”,就是说登地以上的,他天然不会放弃供养三宝的事情,所以决定不会犯这一条。重点是他们登了地的菩萨决定不会一天空过,不供养三宝,不赞叹一句…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定道资粮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