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旋轉我頂上,終不以此苦,退舍菩提心。”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公案。他的原因大概是這麼,可能是這個公案,但是我是記不住了,很久了這個事情。釋迦牟尼前身,他在海上航行,有五百商人。船老大動腦筋,看到五百商人都有錢,想把他們殺掉,吞他的財。那麼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的前身是個很聰明的少年了,他知道船老大的壞心,他就說,假使把商人殺掉了,五百個命固然沒有了,船老大也要下地獄,下輩子要下地獄的。那麼,還不如我下地獄,把船老大殺了,殺了之後,五百個商人也救了,船老大也不會下地獄去了。他這樣決定之後,就把他殺了。這個我們以後要講,開殺戒是怎麼開的,不是一般人都能開的啊,有條件的。
他是把船老大殺了,殺了之後,他就是下地獄了,下地獄後,獄卒就問他了,你怎麼來了,幹什麼?他說他發了菩提心,怎麼怎麼,獄卒說,你發菩提心?你不要騙我了,地獄的苦你受得了嗎?釋迦牟尼佛就說這個話:“縱使熱鐵輪,旋轉我頂上,終不以此苦,退舍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決定不退的,再苦也不退。那個獄卒就很氣,他說,你不退,我試試看。就拿個熱鐵輪在他頭上一砸,一砸下去,當然就死掉了,死掉了嘛超出地獄了。所以說,菩薩即使下地獄,也是刹那,很快。那就是說在這麼痛苦的環境之下,不能退菩提心,這是釋迦牟尼佛爲什麼成佛很快。釋迦牟尼佛發心,本來是彌勒佛先成佛的,因爲釋迦牟尼佛精進,就是超九劫,在彌勒佛之前先成佛。
這個就是海公上師寫這些,就是鼓勵我們不要輕易地退失菩提心。菩提心要麼不生起,生起之後,就不能輕易退失,即使熱鐵輪在你頭上壓下來轉,你也不能退,要生這個心。
戊七 永久不舍之功德
“如是菩提無上願,受學菩薩淨律儀,終不現行上品纏,在在生處不舍戒,轉生忘失本願心,值遇善友令覺悟,雖數重受非新得,具足安住戒力故,由此穩速趣菩提,得不退轉于余處。”他勝罪講完了,鼓勵我們要好好學菩薩戒,這個菩提無上的願心決定不能舍,先是發了無上的菩提願,然後受菩薩戒,千萬受了之後不要上品的犯。第一個菩提心生起了不退,那是不會舍戒,第二個上品的纏不要有,他勝罪沒有,根本的他勝不犯,那也不會舍戒。這樣子的人,那麼他就是生生世世,不管你生在哪裏,他的菩薩戒體是有的。就和前面說的,發心的,菩薩戒又是受的,現生受的;也有發心的人,就是他過去受過了,沒有舍戒,既沒有退菩提心,也沒有犯上品的他勝罪,那麼雖然轉世,生生世世戒體都有。
所以我們在授皈依的時候,教你們生生世世要皈依叁寶,也就是希望你們生生世世都能夠碰到叁寶,一直到成佛,這是大乘的皈依。生生世世菩薩戒是存在的。假使轉生之後,小孩子生下來,他也不知道前輩子受過戒的,他忘記了,本自己的菩提心,他的菩薩戒都忘掉了,只要碰到善知識,善知識、善友、本尊、叁寶上師護法都會加持他,令他很快地覺悟過來。那麼,他雖然在這一輩子又受了,這個受並不是新得的,他以前本來有的,不過再受一次儀式。
“具足安住戒力故”,因爲你安住于戒的力量,能夠具足地安住,既是安住于戒,不打妄想,又是具足地能住,那就是不犯了。這樣子,就可以“穩速趣菩提”,又快又穩成佛。“得不退轉于余處”,到其他的地方不退轉,現世不退轉,將來也得到不退轉,最後會成佛。那是菩薩戒的好處。
鼓勵大家受了之後,第一是不能退菩提心,第二是要好好地守持菩薩淨律儀,第叁是不要犯上品的他勝罪。這樣子,即使你轉生,菩薩戒體還是跟了你一起跑,菩薩戒的利益你都能得到;同時可以碰到善知識,善友,本尊叁寶都會加持你很快地遇到那些叁寶,遇到機緣,再把菩薩戒恢複起來。
丁二 攝違犯聚之戒條
下邊,“第二攝違犯聚之戒條”。“違犯衆聚戒律儀,有犯無犯染非染,軟中上品應當知。”那麼,他勝罪講完了,講惡作罪了。違犯其他的那些戒律儀,有犯或者沒有犯,有的是染汙的犯或者不染汙的犯,或者犯的是軟品,就是下品,或者是中品,或者是上品,都應當知道。下邊要廣說了,上邊是總說。
戊一 違犯善法障六度
那麼開始就是我們說根據六度來分。
己一 障施七
布施度,障布施的,就是布施的違品,對立面了,有五個或者七個。我們早上誦的戒,《五字真言》的,障布施有幾個?這句話怎麼說?“障施有七”嘛。他說有五,什麼有五?“障布施五或七”,那就是說,在那個《虛空藏經》裏邊,他分的科,是把兩個攝在一起,五個裏邊有兩個是兩條,那麼是加起來還是七條。
我們的菩薩戒條,是都分開的,那麼是七條,怎麼攝?我們先把這個科說一下。在《瑜伽》菩薩戒,根據宗大師的《戒品釋》裏邊,哪五個?第一個,證障財施(證明的證,障礙的障,財施,第一條是障財施的。);第二是,壞悭吝對治(壞,破壞的壞,悭貪的悭,吝啬的吝,對治);第叁,違犯無畏施,違背,犯了無畏施,有兩科,一個是殊勝的境,一個是一般的總的境,殊勝的那些人,跟一般的人,就分了兩條,我們這裏是分開了,兩個都分開了。那麼第四個,不爲他作布施,人家布施,你不給他圓滿他的布施,那也分兩條,不受他請,不受資具,人家供養你東西不要,那麼這是第四條。第五條,違越法施,法布施有所違越,違背超越。那麼宗大師科裏麼分了五科,五科裏邊,第叁、第四又每一個分兩科,總的數還是七個。所以說所障布施,五或七,障布施的,你說五個也可以,說七個也可以。
庚一 叁業不敬叁寶等
第一個,“叁業不敬叁寶等”,上面的科就是根據海公上師集的頌裏來的。“如來如來製多地”,“如來”是真的佛,“如來製多地”佛的塔。“正法”指的是滅谛、道谛的法,苦集二谛是世間法,滅道二谛是出世間法,“正法”指的是滅道二谛,滅谛道谛。“正法造經所”,印經的、刻經的地方。“現前經律論諸藏”,現前的經律論諸藏,那些藏,主要指的菩薩藏。“十方菩薩僧伽林”,那些十方的菩薩,那些賢聖僧了;“僧伽林”,包括凡夫僧。“若少若多施供養”,你對那些,就是對佛或者是佛塔,對正法或者造正法的地方,或者是經律論,或者是十方的賢聖僧,包括凡夫僧的叢林,這就是說,對佛法僧叁寶,每天多多少少要做一點布施供養。“下至以身一禮拜”,最少哪怕你拜一拜,或者你“一四句偈贊叁尊”,說一句偈贊歎叁寶。“真實功德淨心憶”,這樣子的功德,要清淨的心把他記住,這是每天要至少這麼做一次。反正我們上殿,拜也拜了,皈依叁寶什麼東西都念過了,所以說在廟裏邊不會違犯的,如果你家裏,很忙的話,工作很忙,這一天,頭也沒有磕,經、儀軌也來不及念,那麼什麼贊歎叁寶的話,連四句偈都沒有說,好了,一天一夜功課不做,一個惡作罪。“日夜空度皆不作”,一天一夜空過了,沒有做,一點也沒有做,“叁業不供叁寶罪”,那就是叁業沒有供養叁寶這個罪就成立了。
懶了不做這個不是好事情,一天沒有做也是個染汙的違犯,不信那就更不行了。“懶惰不信懈怠等,放浪違犯說名染”,假使你這些事情沒有做,沒有做是屬于什麼,屬于不恭敬或者是懶惰,懶了不做這個好事情,一天沒有做也是個染汙的違犯,不信那就更不行了,懈怠跟懶惰是差不多了。那麼這些,或者“放浪”,就是放蕩不羁,這個倒不是懶了,他不在心,這樣子違犯了,從這些心出發違犯的,有染汙的違犯,這是重的。
“誤失忘念名非染”,這一條跟那個宗大師的有點不一樣,其他的罪,忘記掉了,都是非染汙的犯,而這一條罪忘記掉懶惰都是違犯。忘念的,宗大師這裏也有,假使你忘掉了,並不是安心不做,或者是誤失,這一天錯過了,事情很多,忘了,或者是機會錯失了,本來想做的,時間過了。我們這裏也有,他們一些村子裏一些老婆婆,她四皈依,白天忙得不得了,她想事情搞完了再念,事情搞完了,看看十一點半,第二天了,這一天就沒有念了,沒有念,怎麼辦?重來了。從一開始了,念了幾萬都不要算了,不算進去了,誤失或者是忘念忘掉了,這些也是犯,但是這個犯不是染汙心的犯,比前面輕一點,中等的。
那麼無犯,不犯。“狂亂失心無違犯”,心狂亂了,那個精神不正常了,那些的沒有拜那就不算犯,根本精神已經失去控製了,那不好說了。
“清淨意樂歡喜地,恒常法爾供叁寶,雖不恭敬而無犯”,假使得了清淨意樂,什麼清淨意樂?證了空性,入“歡喜地”,登地以上,初地以上的,證了空性的,清淨意樂的,那麼,這樣子的人,他天然自己不會忘記,自己會自覺地去供叁寶,所以說這樣子的人,他天然不會犯的,“雖不恭敬而無犯”,這話千萬不要搞錯,並不是說他因爲心清淨了,即使表面上不恭敬,也不算犯,不是這個意思,他就是說登了歡喜地以上的,得了清淨意樂以上的人,他天然不會犯這一條,他總是多少多少會做一點的,絕對不會犯,這是宗大師的書裏邊特別強調。
這裏我們念一下,他說這是原文是這樣子,《瑜伽師地論》“若已證入淨意樂地”,假使登地以上的菩薩,“常無違犯”,他不會違犯的,“譬如已得淨信苾刍,恒時法爾于佛法僧以勝供具、承事供養”,他們天然不會違犯,經常會,法爾,自己會,不要人教,于佛法僧以殊勝的供養去供養,承事供養的。那麼這些話宗大師特別強調不要搞錯,“非說已得清淨意樂極歡喜地,雖不供養亦無違犯”,並不是說得了清淨意樂歡喜地,登了地的人,他心幹淨了,表面上不供養,也不犯,不是這個意思,“是說已得入彼地者,恒不棄舍供養叁寶,故定不犯此惡作罪”,就是說登地以上的,他天然不會放棄供養叁寶的事情,所以決定不會犯這一條。重點是他們登了地的菩薩決定不會一天空過,不供養叁寶,不贊歎一句…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