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P5

  ..续本文上一页也不学,什么也不知道,它也不修。既然心里没有菩萨戒,框框都没有,修啥东西?如果你受了戒之后,你也不学不修的话,那你跟猫兔有啥差别?如果猫兔可以成佛,那你也可以成佛。但是猫兔成不了佛,那你也没有办法成佛。所以说这是一个讽刺话,如果你受了菩萨戒,既不去学它,里边的开遮持犯很多了,因为他们不是前面说过的嘛,嫌麻烦,“哎,佛说了那么多,最好是一句话解决问题”。嫌麻烦,“这个太多了不要学了”。不要学的话,那么你跟猫兔一样。猫兔一样,你猫兔能不能成佛?猫兔不能成佛,那么我们不学不修决定不能成佛,所以说决定要学修。

  我们说成佛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不要看了成佛太简单了,来一个方便法门。方便法门当然有,但是说方便法门,不是这个就够了,还有其他支分要加进去,不加进去,支分不够,成佛一个条件不够,就不能成佛。我们是缘起论者,一个果要出现,决定要很多的支分的条件满足了,果相就会现。如果你果相的条件、它的支分缺一点点,那就不现。

  这个,海公上师经常打这个比喻,我们还是要重复一下。那个时候物价是便宜了,我们在五台山是五几年的时候了,他说你到商店去买东西,它标价是一块钱,你口袋里摸了半天,摸了九毛九分,你拿给他,你说我要这个货,他给不给你?不给你,他要写帐的,你九角九分,差一分钱他不好写帐了,决定不给你的。那么就差这一点点,差一点点,尚且不给,得不到果,差多了更不行。所以说我们要真正要成佛、要得道,或者是见道,放低一点见道,或者再放低一点得个暖,你支分条件不够,得不到的。

  那么下边我们一个《禅定品》,如何得定?它一开始就“因缘具足则能得定”,因缘具足了,定就来了。因缘不具足,得不到。差一个因缘不行,定就没有了。这个是很客观很科学的东西。它条件够了嘛就来了,条件不够嘛就没有了。所以说,我们既然要成佛,成佛的条件都要涉及完备,才能成佛。否则的话,那就是唯心主义了,想象而已。

  

  丙二 菩萨戒显密同行

  “摄律仪戒诸学处,及摄善法度等行,饶益有情三聚戒,各各坚固我受持”,这个我们很熟悉,《上师供》里有的。我们菩萨戒的内涵包含哪些方面?第一个摄律仪戒,第二个就是摄善法戒,第三个就是饶益有情戒。这三个东西就是菩萨戒的内涵。那么这三个东西,颂子里是讲得很简单了,我们还是想打开一点讲。在讲之前,我们先把三聚戒讲一下。

  菩萨戒内涵有三聚,有三个内聚。第一个是摄律仪戒,这个就是七众别解脱戒,就是我们所谓的近事男、近事女、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跟比丘、比丘尼。这个七众弟子,别解脱戒。那么这个别解脱戒,我们说菩萨戒里的别解脱戒,跟我们现在受的一般的别解脱戒是不是一个?这个是要辨清楚的。菩萨戒里边的,含的这个所谓的第一个总摄律仪戒了,就是别解脱戒了,跟我们一般的没有受菩萨戒,他受的五戒、八戒乃至比丘戒,是不是一样的?这个问题,这个里边讲得很多,我们不妨把它一部分说一下。

  我们去引一个《道炬论释》。《道炬论》大家不陌生,是阿底峡尊者造的论。《道炬论释》是解释这部《道炬论》的,他里边说“律仪戒者为佛制戒七众别解脱戒律仪,及护性罪护持不犯”。我们说律仪戒两种。一种是佛制的戒,七众别解脱戒,要保护,这是律仪戒,护持不要犯,佛制的七众别解脱戒。另外一种,护持性罪不要犯。性罪大家知道,“杀、盗、淫、妄”乃至“身三口四”了。十不善包括意三,护持这个不要犯的,分了两种:第一种是真实的别解脱戒,第二种就是菩萨戒里边的七众别解脱戒,这是两种有区别的。不受菩萨戒,受的沙弥戒、比丘戒或者是居士的五戒,这是属于真正的别解脱戒。而菩萨戒里边内含的,这个里面包含那个摄律仪戒是护持性罪,护持十不善法的一个戒,里边有两种,后边一种是共的,声闻戒也要保护这些,菩萨戒里边也有这些。而前面的根据佛制受的七众别解脱戒,不共的,单是声闻乘的,菩萨戒里边没有,这个别解脱戒是真正的别解脱戒,也不一定是声闻乘了。那么这个菩萨戒里边内含的就是包含的是后那么一部分,就是跟前面的别解脱戒通的那一部分,就是护持十不善不要犯,乃至这个性罪不要犯。这一方面别解脱戒里边也有,菩萨戒的摄律仪戒里边也有这个。

  那么这个有辩论。他说你,假使说菩萨戒的摄律仪戒就是那个我们受的那些别解脱戒的话,那么菩萨戒它是一个特殊情况。菩萨戒,人死掉以后,它不舍的,菩萨戒的发愿是一直到成佛为止的。所以死了以后投生了,只要不犯了,犯了根本的就没有了,戒体没有了。而声闻戒那是要尽形寿,这辈子完了,下辈子就没有了。你们可能回忆到我们在授皈依的时候,强调了一点,晓得你们注意了没有?可能你们听到的人回忆一下。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说好之后你们还要发愿,生生世世都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是菩萨戒的愿。我们在开始授皈依时,就把菩萨的三皈依、大乘的三皈依教给你们了,这是生生世世的。所以说你作意的时候,尽形寿皈依佛,固然说的是尽形寿皈依佛,你心里要发这个愿,生生世世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2A)这是属于菩萨戒的范畴。这个别解脱戒,是尽形寿,是舍了就没有了,而菩萨戒可以不舍,这二个是不一样的。那么这个有辩论了,假使你说,菩萨戒通三趣,别解脱戒只有人间有,所以人是可贵的,只有人有别解脱戒。天上天人跟旁生,就是包括那些能变化的或者龙之类的,他们都可以受菩萨戒,这是经律上是有,通的;而别解脱戒只有人间能得。如果说这个菩萨戒里边的别解脱戒,就是七众别解脱戒的话,那有毛病,就是说菩萨戒是不舍的,那么你这样说,这个声闻的别解脱戒,死了之后也不舍。因为菩萨戒里边有它,它也不舍,那么这个就跟我们违背了,别解脱戒是尽形寿的,不能带到后世去的。

  所以说从这几方面辩论下来,就是说,菩萨戒里的别解脱戒,跟真正的单受的别解脱戒,体是有共同之处,但不是一个东西。一个是尽形寿要舍的,一个是可以带到下辈子,天上乃至旁生都可以不舍的。所以菩萨戒通三趣,人、天、旁生,而别解脱戒只有人间能受,而且它是尽形寿,舍了命之后戒体就没有了。所以这个我们要分辨清楚。

  但是还有一层,如果你对别解脱戒的堪能性没有,菩萨戒也受不了。菩萨戒里边就包含别解脱戒的共同的部分,就是离开杀、盗、淫、妄。身三,口四,意三的那个条件还是包在里边,所以这个里边有同,有不同。这个一般人讲解,恐怕没有给你们分别。宗大师大慈悲,所以这本书我很想请大家作参考,我们想办法了,那么这是别解脱戒的部分。

  菩萨戒里边第一个是“摄律仪戒诸学处”,它跟别解脱戒有共同之处,但不要误会就是那个,是有共同的,但是有差别,一个是命终舍,一个是命终不舍。

  那么这里宗大师还有一点要注意的,他说菩萨戒生了之后,菩萨是菩萨乘了,声闻是声闻乘了,那么你说菩萨戒里边有这个摄律仪戒的,那么是不是以前受的律仪戒也舍掉?这个就是说,因为受了菩萨戒之后,声闻戒就不要受了,或者是,不应当受了,要舍掉了,这个也是个误会。菩萨戒的基础就是别解脱戒,如果你别解脱戒没有堪能性、不能受的话,菩萨戒根本生不起来,菩萨戒的最基层的基础还是建筑在别解脱戒上边。所以说菩萨戒跟以前声闻戒的关系,就是戒条要受的,还要持的,而心要放宽了,以前为自了的,现在为众生,就是说心要放成菩提心,而行持方面不动摇。就是以前那些戒要受的,声闻尚且要受的戒,菩萨怎么能不受?这是小学生的功课,我中学生、大学生不要了,对小学的东西你不知道,做不来,你怎么学大学功课啊!所以这些,用这个比喻说是很荒谬的。但是世间上很多人就是说“我是菩萨了,这是声闻戒我不要受了,我可以不要去管它了”。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宗大师强调地说,他说如果你说得了上的律仪要舍下的,就是高级的得到了,声闻的不要了。这个包括密乘。有的说受了密乘戒,菩萨戒、声闻戒都可以不管了。这个宗大师这个里边意思还包的有,假使说你受了上律仪,就是高的律仪得到了,下边的就不要了,这是“斩断佛教根本”(《菩萨戒品释》卷一 十五)。这个话很厉害,把佛教的根子切断了,很重要。“是大冰雹摧残众生”,《密勒日巴传》大家看过了,冰雹打下来,不但房子庄稼打掉,人也要打死的,他说你如果说受了上边的律仪把下层的律仪不要了,就是大冰雹,摧残众生,害众生的冰雹,要打死人的,把人的法身慧命都坏掉了,所以这是一个极危险的事情。“利乐稼穑,是邪分别”,把人间的众生一切利乐庄稼全部摧破了,那是最邪的分别。“未了上下经论扼要,故当远离”,这些是因为他对这些上乘的经,就是菩萨的经论跟声闻的经论,他要点没有抓住,他就是从依文解义取舍,应当断离这些。

  这个是很重要啊,我们说学菩萨戒,单是照这个颂子讲几天就讲完了,要点还在原文里边。所以说我们把集这个颂集的要点是便于修,摄颂就是,海公上师集这个颂,便于修持,摄持,里边的要点广分别要在原文里去找,如果原文不知你摄啥东西也不知道。我们说一句阿弥陀佛可以包含八万四千法藏,如果你八万四千法藏得到了,一句阿弥陀佛,提起来念的时候作用就起了,如果你八万四千法藏没有知道,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六个字,如果你这个阿弥陀佛的意思也不知道,南无是皈依皈命求救,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如果这个意思不知道,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六个声音,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六个字,那么这个作用更小了啊,当然你念了佛的名号加持是有,你要成佛这点加持就不够了,那非得要你自己把内涵先要搞清楚。

  所以说,我们是宗大师的…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定道资粮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