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不學,什麼也不知道,它也不修。既然心裏沒有菩薩戒,框框都沒有,修啥東西?如果你受了戒之後,你也不學不修的話,那你跟貓兔有啥差別?如果貓兔可以成佛,那你也可以成佛。但是貓兔成不了佛,那你也沒有辦法成佛。所以說這是一個諷刺話,如果你受了菩薩戒,既不去學它,裏邊的開遮持犯很多了,因爲他們不是前面說過的嘛,嫌麻煩,“哎,佛說了那麼多,最好是一句話解決問題”。嫌麻煩,“這個太多了不要學了”。不要學的話,那麼你跟貓兔一樣。貓兔一樣,你貓兔能不能成佛?貓兔不能成佛,那麼我們不學不修決定不能成佛,所以說決定要學修。
我們說成佛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不要看了成佛太簡單了,來一個方便法門。方便法門當然有,但是說方便法門,不是這個就夠了,還有其他支分要加進去,不加進去,支分不夠,成佛一個條件不夠,就不能成佛。我們是緣起論者,一個果要出現,決定要很多的支分的條件滿足了,果相就會現。如果你果相的條件、它的支分缺一點點,那就不現。
這個,海公上師經常打這個比喻,我們還是要重複一下。那個時候物價是便宜了,我們在五臺山是五幾年的時候了,他說你到商店去買東西,它標價是一塊錢,你口袋裏摸了半天,摸了九毛九分,你拿給他,你說我要這個貨,他給不給你?不給你,他要寫帳的,你九角九分,差一分錢他不好寫帳了,決定不給你的。那麼就差這一點點,差一點點,尚且不給,得不到果,差多了更不行。所以說我們要真正要成佛、要得道,或者是見道,放低一點見道,或者再放低一點得個暖,你支分條件不夠,得不到的。
那麼下邊我們一個《禅定品》,如何得定?它一開始就“因緣具足則能得定”,因緣具足了,定就來了。因緣不具足,得不到。差一個因緣不行,定就沒有了。這個是很客觀很科學的東西。它條件夠了嘛就來了,條件不夠嘛就沒有了。所以說,我們既然要成佛,成佛的條件都要涉及完備,才能成佛。否則的話,那就是唯心主義了,想象而已。
丙二 菩薩戒顯密同行
“攝律儀戒諸學處,及攝善法度等行,饒益有情叁聚戒,各各堅固我受持”,這個我們很熟悉,《上師供》裏有的。我們菩薩戒的內涵包含哪些方面?第一個攝律儀戒,第二個就是攝善法戒,第叁個就是饒益有情戒。這叁個東西就是菩薩戒的內涵。那麼這叁個東西,頌子裏是講得很簡單了,我們還是想打開一點講。在講之前,我們先把叁聚戒講一下。
菩薩戒內涵有叁聚,有叁個內聚。第一個是攝律儀戒,這個就是七衆別解脫戒,就是我們所謂的近事男、近事女、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跟比丘、比丘尼。這個七衆弟子,別解脫戒。那麼這個別解脫戒,我們說菩薩戒裏的別解脫戒,跟我們現在受的一般的別解脫戒是不是一個?這個是要辨清楚的。菩薩戒裏邊的,含的這個所謂的第一個總攝律儀戒了,就是別解脫戒了,跟我們一般的沒有受菩薩戒,他受的五戒、八戒乃至比丘戒,是不是一樣的?這個問題,這個裏邊講得很多,我們不妨把它一部分說一下。
我們去引一個《道炬論釋》。《道炬論》大家不陌生,是阿底峽尊者造的論。《道炬論釋》是解釋這部《道炬論》的,他裏邊說“律儀戒者爲佛製戒七衆別解脫戒律儀,及護性罪護持不犯”。我們說律儀戒兩種。一種是佛製的戒,七衆別解脫戒,要保護,這是律儀戒,護持不要犯,佛製的七衆別解脫戒。另外一種,護持性罪不要犯。性罪大家知道,“殺、盜、淫、妄”乃至“身叁口四”了。十不善包括意叁,護持這個不要犯的,分了兩種:第一種是真實的別解脫戒,第二種就是菩薩戒裏邊的七衆別解脫戒,這是兩種有區別的。不受菩薩戒,受的沙彌戒、比丘戒或者是居士的五戒,這是屬于真正的別解脫戒。而菩薩戒裏邊內含的,這個裏面包含那個攝律儀戒是護持性罪,護持十不善法的一個戒,裏邊有兩種,後邊一種是共的,聲聞戒也要保護這些,菩薩戒裏邊也有這些。而前面的根據佛製受的七衆別解脫戒,不共的,單是聲聞乘的,菩薩戒裏邊沒有,這個別解脫戒是真正的別解脫戒,也不一定是聲聞乘了。那麼這個菩薩戒裏邊內含的就是包含的是後那麼一部分,就是跟前面的別解脫戒通的那一部分,就是護持十不善不要犯,乃至這個性罪不要犯。這一方面別解脫戒裏邊也有,菩薩戒的攝律儀戒裏邊也有這個。
那麼這個有辯論。他說你,假使說菩薩戒的攝律儀戒就是那個我們受的那些別解脫戒的話,那麼菩薩戒它是一個特殊情況。菩薩戒,人死掉以後,它不舍的,菩薩戒的發願是一直到成佛爲止的。所以死了以後投生了,只要不犯了,犯了根本的就沒有了,戒體沒有了。而聲聞戒那是要盡形壽,這輩子完了,下輩子就沒有了。你們可能回憶到我們在授皈依的時候,強調了一點,曉得你們注意了沒有?可能你們聽到的人回憶一下。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說好之後你們還要發願,生生世世都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是菩薩戒的願。我們在開始授皈依時,就把菩薩的叁皈依、大乘的叁皈依教給你們了,這是生生世世的。所以說你作意的時候,盡形壽皈依佛,固然說的是盡形壽皈依佛,你心裏要發這個願,生生世世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2A)這是屬于菩薩戒的範疇。這個別解脫戒,是盡形壽,是舍了就沒有了,而菩薩戒可以不舍,這二個是不一樣的。那麼這個有辯論了,假使你說,菩薩戒通叁趣,別解脫戒只有人間有,所以人是可貴的,只有人有別解脫戒。天上天人跟旁生,就是包括那些能變化的或者龍之類的,他們都可以受菩薩戒,這是經律上是有,通的;而別解脫戒只有人間能得。如果說這個菩薩戒裏邊的別解脫戒,就是七衆別解脫戒的話,那有毛病,就是說菩薩戒是不舍的,那麼你這樣說,這個聲聞的別解脫戒,死了之後也不舍。因爲菩薩戒裏邊有它,它也不舍,那麼這個就跟我們違背了,別解脫戒是盡形壽的,不能帶到後世去的。
所以說從這幾方面辯論下來,就是說,菩薩戒裏的別解脫戒,跟真正的單受的別解脫戒,體是有共同之處,但不是一個東西。一個是盡形壽要舍的,一個是可以帶到下輩子,天上乃至旁生都可以不舍的。所以菩薩戒通叁趣,人、天、旁生,而別解脫戒只有人間能受,而且它是盡形壽,舍了命之後戒體就沒有了。所以這個我們要分辨清楚。
但是還有一層,如果你對別解脫戒的堪能性沒有,菩薩戒也受不了。菩薩戒裏邊就包含別解脫戒的共同的部分,就是離開殺、盜、淫、妄。身叁,口四,意叁的那個條件還是包在裏邊,所以這個裏邊有同,有不同。這個一般人講解,恐怕沒有給你們分別。宗大師大慈悲,所以這本書我很想請大家作參考,我們想辦法了,那麼這是別解脫戒的部分。
菩薩戒裏邊第一個是“攝律儀戒諸學處”,它跟別解脫戒有共同之處,但不要誤會就是那個,是有共同的,但是有差別,一個是命終舍,一個是命終不舍。
那麼這裏宗大師還有一點要注意的,他說菩薩戒生了之後,菩薩是菩薩乘了,聲聞是聲聞乘了,那麼你說菩薩戒裏邊有這個攝律儀戒的,那麼是不是以前受的律儀戒也舍掉?這個就是說,因爲受了菩薩戒之後,聲聞戒就不要受了,或者是,不應當受了,要舍掉了,這個也是個誤會。菩薩戒的基礎就是別解脫戒,如果你別解脫戒沒有堪能性、不能受的話,菩薩戒根本生不起來,菩薩戒的最基層的基礎還是建築在別解脫戒上邊。所以說菩薩戒跟以前聲聞戒的關系,就是戒條要受的,還要持的,而心要放寬了,以前爲自了的,現在爲衆生,就是說心要放成菩提心,而行持方面不動搖。就是以前那些戒要受的,聲聞尚且要受的戒,菩薩怎麼能不受?這是小學生的功課,我中學生、大學生不要了,對小學的東西你不知道,做不來,你怎麼學大學功課啊!所以這些,用這個比喻說是很荒謬的。但是世間上很多人就是說“我是菩薩了,這是聲聞戒我不要受了,我可以不要去管它了”。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宗大師強調地說,他說如果你說得了上的律儀要舍下的,就是高級的得到了,聲聞的不要了。這個包括密乘。有的說受了密乘戒,菩薩戒、聲聞戒都可以不管了。這個宗大師這個裏邊意思還包的有,假使說你受了上律儀,就是高的律儀得到了,下邊的就不要了,這是“斬斷佛教根本”(《菩薩戒品釋》卷一 十五)。這個話很厲害,把佛教的根子切斷了,很重要。“是大冰雹摧殘衆生”,《密勒日巴傳》大家看過了,冰雹打下來,不但房子莊稼打掉,人也要打死的,他說你如果說受了上邊的律儀把下層的律儀不要了,就是大冰雹,摧殘衆生,害衆生的冰雹,要打死人的,把人的法身慧命都壞掉了,所以這是一個極危險的事情。“利樂稼穑,是邪分別”,把人間的衆生一切利樂莊稼全部摧破了,那是最邪的分別。“未了上下經論扼要,故當遠離”,這些是因爲他對這些上乘的經,就是菩薩的經論跟聲聞的經論,他要點沒有抓住,他就是從依文解義取舍,應當斷離這些。
這個是很重要啊,我們說學菩薩戒,單是照這個頌子講幾天就講完了,要點還在原文裏邊。所以說我們把集這個頌集的要點是便于修,攝頌就是,海公上師集這個頌,便于修持,攝持,裏邊的要點廣分別要在原文裏去找,如果原文不知你攝啥東西也不知道。我們說一句阿彌陀佛可以包含八萬四千法藏,如果你八萬四千法藏得到了,一句阿彌陀佛,提起來念的時候作用就起了,如果你八萬四千法藏沒有知道,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六個字,如果你這個阿彌陀佛的意思也不知道,南無是皈依皈命求救,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光,如果這個意思不知道,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六個聲音,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六個字,那麼這個作用更小了啊,當然你念了佛的名號加持是有,你要成佛這點加持就不夠了,那非得要你自己把內涵先要搞清楚。
所以說,我們是宗大師的…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