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众生都能度的话,那你非要成佛不可。而且你假使是凡夫,某些众生对他说法,不相应,你是凡夫没有神通了,不能知他心了,该说什么法的,你不知道。那你还是度不了他。
不要说是凡夫,舍利弗他的智慧第一,佛弟子里边。但是他也有达不到的地方。这个大家都知道,经上记载过的。他的弟子一个是铁匠,一个是什么本来洗衣服的。舍利弗叫洗衣服的修数息观,叫那个打铁的修不净观。结果他们两个修了很久没有好处,后来去问佛了,佛问他你干什么的?他说:“我以前洗衣服的。”“那你修不净观。”“你干什么的?”“打铁的。”“你修数息观。”一调的话马上就证道了。那就是说阿罗汉尚且有度生方面还不够,智慧还不够,何况我们凡夫?那么你要真正能够度一切众生的,非成佛不可。在这个条件下要成佛,这才是菩提心。菩提心不是为自利,为利他,圆满地利他。才发愿自己非成佛不可,这是菩萨愿。所以我们成佛的愿,不是为了自己达到最高地位。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修密法的,他也很精进,这是好的。但是他的发愿,当然不是个个,这是说极个别的。他就是发愿什么?发愿我要作上师,大家恭敬我,大家听我话。这个为自己发愿,这个不好了。我们说要做上师,这个自成上师功德身,这个很好。自成上师功德身干什么?度众生了,把自己成就上师了度众生力量就大了,就可以度了。不是说是要人家恭敬我,这个自己指挥一切——不是这个意思。那么总之出发点不是为自利的,为利他的,要成佛的,或者自己要成就上师的,这个都是对的。那么起了菩萨愿之后,菩提心发了之后,那是愿行相济了,单是空愿不能成就什么,要修菩萨大行、,六度。那么这是菩萨的行,是以菩萨愿起的。
“菩提行依菩萨愿”,这是两个相对的。这两个的关系,行跟愿的关系,行是依愿来的。当你修菩萨行的时候,不能忘记这个菩萨愿,不要搞到一边去了,越走越远了。你既然是从菩萨的愿出发而修菩提行的,那就修菩提行的时候,决定要菩提心不能忘失。我们说行六度,如果忘失菩提心的话,好象是成魔,就是魔的。这个话,很重要了,不能忘失菩提心。
“愿行相资必不离”,一个愿一个行,这两个不能离开的。他打的比喻是两个脚,我们走路,一定要两个脚走,这个脚往前走,那个脚支在地上,然后这个脚着地了支在地上,那个脚再往前走。如果少一个脚,你怎么走?只有跳了,跳起是不稳的,要摔跤的。不但跳不行,一个脚不行,那个一长一短也不行。你如果一个腿有长短的,那你走路就不方便了。我们说害过小儿麻痹症的,假使他医好了,平时好象看不出,叫他跑路,立刻,马上就现出来了,一跛一跛的,所以就跑不快了。真正要成佛,稳速地成佛,愿行两个不但相资不离,而且不能有差错,同时要并进。
那么修菩萨行,起菩萨愿,趣菩萨行,方便怎样?“戒是南针道金绳”,关键是要菩萨戒搞好,最初的下手,最要紧的就是把菩萨戒搞清。这个六度以菩萨戒为下手处,为宗,始终不离的是戒。戒是南针,比喻我们出门走路,指南针最重要的。这是愿,菩提愿,指的方向。有了菩提愿之后,要修菩萨行了,在菩萨行里边,最重要的,“道金绳”,道路两边它的金绳,就是指路的路标一样的,一个绳子,把它作为一个标志,不要走另外去了,不要走邪道。这个就是戒,如果没有戒的话,那你行路就会越轨,越轨就是走到邪路去了。所以说,修菩萨行,当然需要依菩提愿,但是下手的最重要的方针还是要靠菩萨戒,这是强调戒的重要性。它的科就是“愿行不离以戒为宗”,戒的重要性。
我们说这是两层,意思再总结一下。他说你要发菩提心,先是要根据佛的教授教诫,这个《广论》讲得很多,先发起菩提心来。菩提心是一切菩萨六度万行的所依、依止。根本的依就是菩提心。那么你要菩提心有了之后,要受菩萨的学处、六度。菩萨的六度学起来,以戒律为首。戒律为它的重要的一个宗,就是以它为主要的,这个三世诸佛修行的唯一大道就是持戒。所以说,你没有戒的话,要得到无上菩提,不可能。一切三世的佛,他行菩萨行的时候,都是以从戒下手。持戒是三世诸佛成佛的唯一的要道,这是重要的,所以他这里写就是宗。
劝学
那么下边劝学。“深信勤修作成就,如实精严了密义。若不学修善止作,诸猫兔等无上证”,这就是说一些要注意的问题。我们,对这个菩萨戒,先要深信,深信才能受学。你信都不信,怎么会学?信了之后,学了之后,要勤修。不要说学了,懂了,好了,摆在一边去了。我们这里很多,从四川开始,第一届的宝光寺的同学,第一个授的《四加行》,一直到温州,到哪里,到上海,到这里。传了不晓得多少次了。但是中间还有,不是一个的,传是传了很多次,修?摆在那里没有修。这个没有用的。深信,受学之后要勤修。这个勤修,精进地修,但是不要忘记有次第。“作成就”,这样子才能够有成就了。成就之后“能应事”,我们说法成就了之后,并不是说“哦,我成就什么法了”,就是在事上表现出来的。真正一个法成就了,你可以把你的法的成就的内涵全部用你的身口意表达出来,那就是随时在利生了。所以成就不能离开应事方面的事情,不要说我成就了就完了。你一个人成就好了,你成就东西没有作用了。所以要应事,应事方面要表现出来。
“如实精严了密义”,“如实”就是“无伪诈”,不是假的,不要骗骗人,“我行菩萨行什么什么的”说了半天,假的,实际心里不想做,吹牛,这个不好。“精严”,这个很要紧。我们很多人说“该方便方便,这地方,方便方便,那地方也方便方便”。最好就是马马虎虎了,就是不想认真地干。“精严”,精密严格要求。我们听到最近有人劝我们,“你们好吃三顿了。现在什么地方的,他们本来吃一顿两顿的,现在三顿了。他们身体吃不消,他们这样子来修行的人,要照顾身体。”听起来好象很慈悲,但是你把佛的戒拆掉了,你修什么?我们这里很明确地说,一切菩萨万行,以戒为首,从这个下手。你把这个根本去掉了,你说修修修,修啥东西?戒的根本都不要了,你修什么?那就是不如实了,有伪诈的情况在里边了。我们要坚决依照佛的教诫,不能听世间上的那些幌子的话来做。佛怎么说,我们怎么干,做不到——惭愧、忏悔,不能说做不到把它改一改。这个……我们说这个态度不好!
在我们来说,跟佛世离开了两千几百年,很多的戒,尤其是比丘戒二百五十条,也包括菩萨戒,《梵网经》的戒,说个老实话,哪个做到的?很多就不能做到。不能做到我们只能说惭愧,我们根机薄弱,现在做不到,发一个愿,将来要做到。不能说我做不到,改了。现在的人,根器差了,做不到了,把这个戒改掉算了,或者取消了。这个态度对佛是违背的。我们要学佛,不是要改佛。改了佛,就要变成魔了——不要做。要精严。精严,我们说是要求,我们尽量要求精严,你能做到多少算多少,但是要尽力而为之。不要说我明明能做到的,马马虎虎——不行;实在做不到的,起个惭愧心。
我们现在末法众生,各方面条件都不圆满。我们说在家居士就有很多做不到的,他要工作,很多牵涉到跟戒有不合的事情。打比喻,我们前面过年的时候来了个居士,温州的,他是造酒厂的,他要学佛,能不能学佛?他不敢受五戒,他说他造酒的,给人家吃酒的。我说这个造酒不是你开的厂,你不过是为了生活上的服务,当然这个工作是不太理想,造酒。我们说佛教就是不要的,吃了不好的,乱性的,对修行有害的。但是毕竟这个厂不是你开的,你为了生活分配到那里工作没有办法了,那么你要持一个酒戒,我说你持酒戒可以持。你自己第一个不吃,第二你不要去把你厂里的酒拿来送人,也不要招待人。再一个你造酒的时候,他做什么业务不知道,不一定就差了你造酒了。就是说你在那里工作的时候,你就发个愿,希望这个酒大家吃了之后,再也不要吃了,从此以后永远不吃,这个酒厂嘛以后可以停下来不要办了,改行了。你发这个愿,好好地发。那么你这个酒戒也勉强可以持,否则的话他不能持酒戒,五戒不能持了,那么你这样子方便嘛,我看也基本上也可以持酒戒。因为酒戒的重要的方面就是说自己不吃,也不教人吃。当然你造了酒之后,就是叫人家要吃了,但不是我叫你吃,不是你开的厂。这个厂,说个老实话,它盈利高了,它赚了钱了,或者它倒闭了跟他没有多大关系,倒闭了嘛转业了,他厂里发财了,他又不能分到,他又不是老板嘛,所以说这个关系没有那么大。
“若不学修善止作,诸猫兔等无上证”,这个在宗大师的戒里边说得相当恳切,我们把不妨把它的原文看一看。我们说戒要学的,学了要行的,假使不学、不修、不知道“善止作”,哪些是该止的,不能做的,哪些要做的。菩萨戒不是别解脱戒,别解脱戒止恶,只要坏事不做就对了,菩萨戒不但坏事不要做,“止”,“止”戒有,还有“作”戒,好的事情,看了不做——犯戒。所以说你哪个是要该止的,哪个是要作的,先就是要学。学了之后明白了,这些坏事不能做,那些好事不能不做。那么这样子先学好之后,要修,碰到这个环境就要做了,要是碰到那个环境,坏事的,就一定不能做。碰到那个环境来了,假使我们说,要照顾病人。你如果碰到病人了,怕麻烦,脏的很,不高兴去照顾,那你犯了菩萨戒。那么假使看见有钱,马路上丢了一些钱,很多,里边甚至于金戒指什么的,一个皮包丢了,你捡起来了,该不该取?不该取,这个不能抓的。所以这些你先要学好,学了之后,还得做。
如果说你不修、不学,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去做,如果你这样子说,你做了个菩萨,戒受了之后,既不学也不修,等了他会成佛的话,那么“诸猫兔等无上证”,那个猫啊兔啊,它也成佛了,为什么?它…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