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衆生都能度的話,那你非要成佛不可。而且你假使是凡夫,某些衆生對他說法,不相應,你是凡夫沒有神通了,不能知他心了,該說什麼法的,你不知道。那你還是度不了他。
不要說是凡夫,舍利弗他的智慧第一,佛弟子裏邊。但是他也有達不到的地方。這個大家都知道,經上記載過的。他的弟子一個是鐵匠,一個是什麼本來洗衣服的。舍利弗叫洗衣服的修數息觀,叫那個打鐵的修不淨觀。結果他們兩個修了很久沒有好處,後來去問佛了,佛問他你幹什麼的?他說:“我以前洗衣服的。”“那你修不淨觀。”“你幹什麼的?”“打鐵的。”“你修數息觀。”一調的話馬上就證道了。那就是說阿羅漢尚且有度生方面還不夠,智慧還不夠,何況我們凡夫?那麼你要真正能夠度一切衆生的,非成佛不可。在這個條件下要成佛,這才是菩提心。菩提心不是爲自利,爲利他,圓滿地利他。才發願自己非成佛不可,這是菩薩願。所以我們成佛的願,不是爲了自己達到最高地位。
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修密法的,他也很精進,這是好的。但是他的發願,當然不是個個,這是說極個別的。他就是發願什麼?發願我要作上師,大家恭敬我,大家聽我話。這個爲自己發願,這個不好了。我們說要做上師,這個自成上師功德身,這個很好。自成上師功德身幹什麼?度衆生了,把自己成就上師了度衆生力量就大了,就可以度了。不是說是要人家恭敬我,這個自己指揮一切——不是這個意思。那麼總之出發點不是爲自利的,爲利他的,要成佛的,或者自己要成就上師的,這個都是對的。那麼起了菩薩願之後,菩提心發了之後,那是願行相濟了,單是空願不能成就什麼,要修菩薩大行、,六度。那麼這是菩薩的行,是以菩薩願起的。
“菩提行依菩薩願”,這是兩個相對的。這兩個的關系,行跟願的關系,行是依願來的。當你修菩薩行的時候,不能忘記這個菩薩願,不要搞到一邊去了,越走越遠了。你既然是從菩薩的願出發而修菩提行的,那就修菩提行的時候,決定要菩提心不能忘失。我們說行六度,如果忘失菩提心的話,好象是成魔,就是魔的。這個話,很重要了,不能忘失菩提心。
“願行相資必不離”,一個願一個行,這兩個不能離開的。他打的比喻是兩個腳,我們走路,一定要兩個腳走,這個腳往前走,那個腳支在地上,然後這個腳著地了支在地上,那個腳再往前走。如果少一個腳,你怎麼走?只有跳了,跳起是不穩的,要摔跤的。不但跳不行,一個腳不行,那個一長一短也不行。你如果一個腿有長短的,那你走路就不方便了。我們說害過小兒麻痹症的,假使他醫好了,平時好象看不出,叫他跑路,立刻,馬上就現出來了,一跛一跛的,所以就跑不快了。真正要成佛,穩速地成佛,願行兩個不但相資不離,而且不能有差錯,同時要並進。
那麼修菩薩行,起菩薩願,趣菩薩行,方便怎樣?“戒是南針道金繩”,關鍵是要菩薩戒搞好,最初的下手,最要緊的就是把菩薩戒搞清。這個六度以菩薩戒爲下手處,爲宗,始終不離的是戒。戒是南針,比喻我們出門走路,指南針最重要的。這是願,菩提願,指的方向。有了菩提願之後,要修菩薩行了,在菩薩行裏邊,最重要的,“道金繩”,道路兩邊它的金繩,就是指路的路標一樣的,一個繩子,把它作爲一個標志,不要走另外去了,不要走邪道。這個就是戒,如果沒有戒的話,那你行路就會越軌,越軌就是走到邪路去了。所以說,修菩薩行,當然需要依菩提願,但是下手的最重要的方針還是要靠菩薩戒,這是強調戒的重要性。它的科就是“願行不離以戒爲宗”,戒的重要性。
我們說這是兩層,意思再總結一下。他說你要發菩提心,先是要根據佛的教授教誡,這個《廣論》講得很多,先發起菩提心來。菩提心是一切菩薩六度萬行的所依、依止。根本的依就是菩提心。那麼你要菩提心有了之後,要受菩薩的學處、六度。菩薩的六度學起來,以戒律爲首。戒律爲它的重要的一個宗,就是以它爲主要的,這個叁世諸佛修行的唯一大道就是持戒。所以說,你沒有戒的話,要得到無上菩提,不可能。一切叁世的佛,他行菩薩行的時候,都是以從戒下手。持戒是叁世諸佛成佛的唯一的要道,這是重要的,所以他這裏寫就是宗。
勸學
那麼下邊勸學。“深信勤修作成就,如實精嚴了密義。若不學修善止作,諸貓兔等無上證”,這就是說一些要注意的問題。我們,對這個菩薩戒,先要深信,深信才能受學。你信都不信,怎麼會學?信了之後,學了之後,要勤修。不要說學了,懂了,好了,擺在一邊去了。我們這裏很多,從四川開始,第一屆的寶光寺的同學,第一個授的《四加行》,一直到溫州,到哪裏,到上海,到這裏。傳了不曉得多少次了。但是中間還有,不是一個的,傳是傳了很多次,修?擺在那裏沒有修。這個沒有用的。深信,受學之後要勤修。這個勤修,精進地修,但是不要忘記有次第。“作成就”,這樣子才能夠有成就了。成就之後“能應事”,我們說法成就了之後,並不是說“哦,我成就什麼法了”,就是在事上表現出來的。真正一個法成就了,你可以把你的法的成就的內涵全部用你的身口意表達出來,那就是隨時在利生了。所以成就不能離開應事方面的事情,不要說我成就了就完了。你一個人成就好了,你成就東西沒有作用了。所以要應事,應事方面要表現出來。
“如實精嚴了密義”,“如實”就是“無僞詐”,不是假的,不要騙騙人,“我行菩薩行什麼什麼的”說了半天,假的,實際心裏不想做,吹牛,這個不好。“精嚴”,這個很要緊。我們很多人說“該方便方便,這地方,方便方便,那地方也方便方便”。最好就是馬馬虎虎了,就是不想認真地幹。“精嚴”,精密嚴格要求。我們聽到最近有人勸我們,“你們好吃叁頓了。現在什麼地方的,他們本來吃一頓兩頓的,現在叁頓了。他們身體吃不消,他們這樣子來修行的人,要照顧身體。”聽起來好象很慈悲,但是你把佛的戒拆掉了,你修什麼?我們這裏很明確地說,一切菩薩萬行,以戒爲首,從這個下手。你把這個根本去掉了,你說修修修,修啥東西?戒的根本都不要了,你修什麼?那就是不如實了,有僞詐的情況在裏邊了。我們要堅決依照佛的教誡,不能聽世間上的那些幌子的話來做。佛怎麼說,我們怎麼幹,做不到——慚愧、忏悔,不能說做不到把它改一改。這個……我們說這個態度不好!
在我們來說,跟佛世離開了兩千幾百年,很多的戒,尤其是比丘戒二百五十條,也包括菩薩戒,《梵網經》的戒,說個老實話,哪個做到的?很多就不能做到。不能做到我們只能說慚愧,我們根機薄弱,現在做不到,發一個願,將來要做到。不能說我做不到,改了。現在的人,根器差了,做不到了,把這個戒改掉算了,或者取消了。這個態度對佛是違背的。我們要學佛,不是要改佛。改了佛,就要變成魔了——不要做。要精嚴。精嚴,我們說是要求,我們盡量要求精嚴,你能做到多少算多少,但是要盡力而爲之。不要說我明明能做到的,馬馬虎虎——不行;實在做不到的,起個慚愧心。
我們現在末法衆生,各方面條件都不圓滿。我們說在家居士就有很多做不到的,他要工作,很多牽涉到跟戒有不合的事情。打比喻,我們前面過年的時候來了個居士,溫州的,他是造酒廠的,他要學佛,能不能學佛?他不敢受五戒,他說他造酒的,給人家吃酒的。我說這個造酒不是你開的廠,你不過是爲了生活上的服務,當然這個工作是不太理想,造酒。我們說佛教就是不要的,吃了不好的,亂性的,對修行有害的。但是畢竟這個廠不是你開的,你爲了生活分配到那裏工作沒有辦法了,那麼你要持一個酒戒,我說你持酒戒可以持。你自己第一個不吃,第二你不要去把你廠裏的酒拿來送人,也不要招待人。再一個你造酒的時候,他做什麼業務不知道,不一定就差了你造酒了。就是說你在那裏工作的時候,你就發個願,希望這個酒大家吃了之後,再也不要吃了,從此以後永遠不吃,這個酒廠嘛以後可以停下來不要辦了,改行了。你發這個願,好好地發。那麼你這個酒戒也勉強可以持,否則的話他不能持酒戒,五戒不能持了,那麼你這樣子方便嘛,我看也基本上也可以持酒戒。因爲酒戒的重要的方面就是說自己不吃,也不教人吃。當然你造了酒之後,就是叫人家要吃了,但不是我叫你吃,不是你開的廠。這個廠,說個老實話,它盈利高了,它賺了錢了,或者它倒閉了跟他沒有多大關系,倒閉了嘛轉業了,他廠裏發財了,他又不能分到,他又不是老板嘛,所以說這個關系沒有那麼大。
“若不學修善止作,諸貓兔等無上證”,這個在宗大師的戒裏邊說得相當懇切,我們把不妨把它的原文看一看。我們說戒要學的,學了要行的,假使不學、不修、不知道“善止作”,哪些是該止的,不能做的,哪些要做的。菩薩戒不是別解脫戒,別解脫戒止惡,只要壞事不做就對了,菩薩戒不但壞事不要做,“止”,“止”戒有,還有“作”戒,好的事情,看了不做——犯戒。所以說你哪個是要該止的,哪個是要作的,先就是要學。學了之後明白了,這些壞事不能做,那些好事不能不做。那麼這樣子先學好之後,要修,碰到這個環境就要做了,要是碰到那個環境,壞事的,就一定不能做。碰到那個環境來了,假使我們說,要照顧病人。你如果碰到病人了,怕麻煩,髒的很,不高興去照顧,那你犯了菩薩戒。那麼假使看見有錢,馬路上丟了一些錢,很多,裏邊甚至于金戒指什麼的,一個皮包丟了,你撿起來了,該不該取?不該取,這個不能抓的。所以這些你先要學好,學了之後,還得做。
如果說你不修、不學,什麼也不知道,什麼也不去做,如果你這樣子說,你做了個菩薩,戒受了之後,既不學也不修,等了他會成佛的話,那麼“諸貓兔等無上證”,那個貓啊兔啊,它也成佛了,爲什麼?它…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