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桥的时候,那就是锻炼堪能。清凉桥那时候,医药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没有,等于说古代的一个穷村一样。下边,五台山里边,显通、塔院(注: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罗候寺和菩萨顶为五台山五大禅院)那个中心地区当然是比较好一点,交通也好一点,供应东西也多一点。我们上师就选择清凉桥,离开那个中心区还有二十五里的山路,上边一般游客不去的,一个破烂庙他接下来,就在这个地方办一个学修的道场。你说要那里去的话,没有一点堪能就害怕了。我们去的时候二十几个人,有五个发心出家的,结果都退完了,把我一个人留下来了。我怎么不退?我也不是自己有那么的勇猛心。我去的时候,什么手续都办好了,这个厂里边辞职信也写掉了,家里的亲戚朋友父母都讲好去出家去了,那不好回去了(笑),回去不成话了。这就呆在那里,那总算赖了十几年,一到文化大革命,那个时候是全散了。
堪能心一定要有一点。像我们这里办了个多宝讲寺,好象看起来比城市的寺院要艰苦一些,那么来的人是不少,走的人也不少,留下来的一共就这么几个,那就是看看有没有堪能的问题了。没有堪能,再好的环境他也受不了。我们说的菲律宾那个精舍里边,什么都现成的,他也不堪能,他没有事情干了,难过死了,他睡觉睡得来不耐烦了,爬起来跑掉了。这个就是要有忍的心,要有精进的心,然后有堪能。
“决定”,这个方向决定之后,怎么也不回头。就是我们讲的玄奘法师,他要到印度去取经,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前进要死就死,后退能够活,不去,这个心要决定。
“大觉成”,这样子这些条件有了之后,那你行菩萨道,最后决定是成佛的果。菩萨道就是佛的因,修成了就是佛的果来了。
所以,总的来说这是 “序颂”,我们的科判里边这是讲的是序分。先是赞叹释迦牟尼佛,顶礼赞叹释迦牟尼佛,第二是赞叹顶礼弥勒菩萨,之后是赞叹顶礼无著菩萨,最后是赞叹菩萨地这个法,劝大家修、行持。
丙五 无着撰论因缘
下边一个颂,是经的原文,《圣妙吉祥经》里边佛对无著菩萨有记莂的,就是将来有这么一位菩萨要出来,他来弘持佛的法的。“有名无着比丘者,善巧论藏真实义”。佛在世的时候就授记将来要出一个无著菩萨,有一个名字叫无著菩萨的比丘,他是对论藏,就是阿毗达磨藏真正的道理,能够很善巧地掌握到、理解到,也能善巧地弘扬、宣说。
“经藏了义不了义,种种众多极辩析,指示世间诸明体,分辩宗道如理成”。那么他这个人,对经藏的义不了义,我们说,我们经常说的四依,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了。什么叫了义?就是究竟之说;什么叫不了义,方便之说。就是权实的问题,佛要指示一切众生达到佛的菩提大道,真正是利根的人直接跟他说,这是实说,就是了义的说;还有一些根机差一点,你跟他直接说他不来的,他对这个不感兴趣,一定要给他慢慢慢慢劝过来,那么一层一层劝,那就叫不了义的权说。那么,不管你了义也好,不了义也好,最终的目的就是成佛。那么对于经的,哪些是了义,哪些是不了义,各式各样的法相都能够很细致地把它明辩、分析清楚。
“指示世间诸明体”,明什么?就是智慧了,学的地方,世间上一切五明他能够指示我们,可以讲得很清楚。“分辩宗道”,那么这些讲清楚了,它的宗旨在哪里?大乘成佛。“分辩宗道如理成”,他对这些道理很仔细地分辩,如理地,就是按了因明给你把这些分辩清楚。
这个人是什么样子人?“彼是持明成就者”,他是密法成就的人。所以说显教的人,以为无著菩萨就是法相的一个祖师了,实际上其他经,密乘里就分明地说他是密法成就的。“彼是持明成就者,称为世间韵音女”,他就是那个修韵音女成就的,修这个密法成就的。这个韵音女,在其它的本子上翻成印度话“萨罗使女”,他成就这个密法成就的。“修持真言具威力,生成众生殊妙慧”,他因为修持密法成就之后,就产生很大的威力,就是智慧,产生很殊妙的智慧。这个智慧能够生起众生的智慧,也能够让众生产生这个智慧。“修持真言具威力”,因为修持真言,密法成就了,他具有极大的威力,这个咒的威力,咒的威力能够善巧地来成就众生,就是用这个殊胜的慧来成就一切众生。
“为令圣教久住故,释经性相摄或分,具寿一百五十年,寂后现身佛国土。”他是一个有心的大菩萨,为了要使佛教久住于世间,正法久住,他作了很多的著作,把经的性、相解释,作了很多论。“摄或分”,或者综合起来说,或者分别地细说,各式各样的经论作了很多。他的寿命一百五十岁,“具寿一百五十年”,活了一百五十年。他为什么要活一百五十年?就是为了要弘扬正法,并不是贪着世间的享受……
……(1B)佛教住在世间上。因为我们的《俱舍》后面就说得很明白,法在人弘了,人能弘道1,你这个法没有人去弘扬它的话,这个法再殊胜,起不了作用的。所以说我们要培植僧人也是这样子。我们说送经书好不好?很好,但是要人去领会、要去看。如果你送了他经书之后,他看了,或者没有仔细看,或者看不懂,也起不了作用。所以直接地培养——培养人。培养人之后,有人的指导、有人的辅导,经书配合,那就是正法久住的条件是慢慢地充实起来了。如果没有人总摄一切的话,你经教再多,图书馆里、藏经楼里摆得再多,没有人去弘扬他,还不是一个文物?所以说人是最最要决定的因素。当时的弘法的人不多,他就不辞辛苦。这个世间上,世间的眼光看了这个世界上,好象是长寿是个福报,实际上从菩萨的眼光看,这个娑婆世界很苦的,他情愿忍受这个苦,为了度众生,活了一百五十年。那是悲心。“寂后”,圆寂以后“现身佛国土”,生到佛国的净土去了,什么净土?兜率天。
“大轮回中轮回者,常恒大乐味享受,了悟大乘大义体,究竟获得大菩提”。这是说无著菩萨的因缘。他虽然在生死里边轮回里边,但是他是发愿度众生而轮回的,这是大轮回中的轮回者,他这个轮回跟我们的不同。我们《真实名经》里边经常有“大、大、大”,这个大就不是一般的,他是为了悲心出发,度众生而在生死里边轮回的,跟我们一般的为业报、受业报所牵的轮回是不一样,这是大的轮回者,我们一般是普通的、小的、不足道的轮回者。虽然他在生死轮回里边,因为他发心是菩提心,悲心出发的,一切苦受不会到他身上去。
“常恒大乐味享受”,总是享受的是大乐。这个大乐我们不要想到世间享受五欲之乐,这是我们前面说的那个常乐我净的那个乐,超出世间的苦乐的乐。他因为心不在世间了,已经离开世间执着了,为了是度众生而转入轮回的,所以他的感受跟我们也不一样了,总是在乐里边。“了悟大乘大义体”,对于大乘的大义的体他是全部了解的,最后,将来会成佛。
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妙吉祥经》里边对无著菩萨的授记。就是将来要出这么个无著菩萨,他分别各式各样的法相,他修密法成就,然后,他住世一百五十年来弘扬这个教法,最后,圆寂以后生净土,最后还要经过一段的时间他会要成佛,这是无著菩萨。
那么,我们这里就是说,我们这部论,直接的依据是无著菩萨的《菩萨地》里边的《菩萨戒品》。无著菩萨他本人,他是修行之后成就一个定叫法光定,这个你们可能听到过,他在多生多劫发了广大的愿,积累了无量无边的福德智慧的资粮,精进地修习,最后在这一辈子证到法光定。证了法光定,他就生到弥勒阁亲近弥勒菩萨,学了很多的经书,所以很多的经的要义,了义的、不了义的都能够通达,全部了解。他能有这个抉择法的智慧,一切有情所不能比的殊胜的智慧。他在弥勒菩萨前听了很多的法,尤其是对大乘的法、大乘的因果、那些道、大乘的道、大乘的果、广大的理趣等等圆满地听完的,结集它的要义,把它结下来,就是无著菩萨看的很多论了。最出名的就是《瑜伽师地论》,那是很大的篇幅。这样子把菩萨修行的东西全部结集起来了,圆满地结集。这样子造了《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
那么宗大师根据这个菩萨地,又造这个论。宗大师为什么要造论?他自己在他那本《菩萨戒论》里边他就这么说的,他说,对大乘道,那个时候,无著菩萨弘扬的时候,众生的根机还是比较利的,这个法大家能接受,佛法大兴。但是在宗大师那个时候,那就根机差了。有的人,他对无上的这个大乘的法,他宿世的善根少,没有很久地修习,他的智慧又薄弱,他的精进力量又微薄,那些对菩萨戒的地方、学处不能如理地通达。为了可怜这些智慧下劣、那些行持比较薄弱、那些精进力又不强的人,容易理解这个无著菩萨的《菩萨戒品》的意义,所以又造了这个论,造了这个论来解释原来的那个《菩萨戒品》。所以说这个就是说后来的根机差了,他作得更详细一点,更通俗一点,使大家智慧差的人也能够理解,也能够知道意思修行。这是宗大师的悲心。
乙二 总显戒性
丙一 愿行不离以戒为宗
下边讲戒的关系,戒跟愿这两个。菩萨要行菩萨行,大家知道,先要发菩提心了。发了菩提心之后,然后行六度万行的菩萨行。但是行的时候,他们的关系怎么样?下面就是讲这一段。
“菩萨愿起菩萨行”,我们说菩萨先要发菩提心,为了利他而自己愿意成佛。我们每天念的,“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这个很有意思,我们说成佛的心是什么?成佛的心不是说自己要成就最高的佛,是说我们要度众生,要度众生决定自己要有堪忍性,有力量才好度。你有一分力量,度一分众生。你要把一切众生都度完,那你力量要无边的大,那就是说非成佛不可。如果你不成佛的话,有一部分众生你就度不了。打个比喻,我们说你还没有登地,是凡夫的话。那很多的圣者,甚至于那个阿罗汉,二乘的你也度他不了。因为你比他还低你怎么度他?那么你要是…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