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橋的時候,那就是鍛煉堪能。清涼橋那時候,醫藥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沒有,等于說古代的一個窮村一樣。下邊,五臺山裏邊,顯通、塔院(注: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候寺和菩薩頂爲五臺山五大禅院)那個中心地區當然是比較好一點,交通也好一點,供應東西也多一點。我們上師就選擇清涼橋,離開那個中心區還有二十五裏的山路,上邊一般遊客不去的,一個破爛廟他接下來,就在這個地方辦一個學修的道場。你說要那裏去的話,沒有一點堪能就害怕了。我們去的時候二十幾個人,有五個發心出家的,結果都退完了,把我一個人留下來了。我怎麼不退?我也不是自己有那麼的勇猛心。我去的時候,什麼手續都辦好了,這個廠裏邊辭職信也寫掉了,家裏的親戚朋友父母都講好去出家去了,那不好回去了(笑),回去不成話了。這就呆在那裏,那總算賴了十幾年,一到文化大革命,那個時候是全散了。
堪能心一定要有一點。像我們這裏辦了個多寶講寺,好象看起來比城市的寺院要艱苦一些,那麼來的人是不少,走的人也不少,留下來的一共就這麼幾個,那就是看看有沒有堪能的問題了。沒有堪能,再好的環境他也受不了。我們說的菲律賓那個精舍裏邊,什麼都現成的,他也不堪能,他沒有事情幹了,難過死了,他睡覺睡得來不耐煩了,爬起來跑掉了。這個就是要有忍的心,要有精進的心,然後有堪能。
“決定”,這個方向決定之後,怎麼也不回頭。就是我們講的玄奘法師,他要到印度去取經,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前進要死就死,後退能夠活,不去,這個心要決定。
“大覺成”,這樣子這些條件有了之後,那你行菩薩道,最後決定是成佛的果。菩薩道就是佛的因,修成了就是佛的果來了。
所以,總的來說這是 “序頌”,我們的科判裏邊這是講的是序分。先是贊歎釋迦牟尼佛,頂禮贊歎釋迦牟尼佛,第二是贊歎頂禮彌勒菩薩,之後是贊歎頂禮無著菩薩,最後是贊歎菩薩地這個法,勸大家修、行持。
丙五 無著撰論因緣
下邊一個頌,是經的原文,《聖妙吉祥經》裏邊佛對無著菩薩有記莂的,就是將來有這麼一位菩薩要出來,他來弘持佛的法的。“有名無著比丘者,善巧論藏真實義”。佛在世的時候就授記將來要出一個無著菩薩,有一個名字叫無著菩薩的比丘,他是對論藏,就是阿毗達磨藏真正的道理,能夠很善巧地掌握到、理解到,也能善巧地弘揚、宣說。
“經藏了義不了義,種種衆多極辯析,指示世間諸明體,分辯宗道如理成”。那麼他這個人,對經藏的義不了義,我們說,我們經常說的四依,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了。什麼叫了義?就是究竟之說;什麼叫不了義,方便之說。就是權實的問題,佛要指示一切衆生達到佛的菩提大道,真正是利根的人直接跟他說,這是實說,就是了義的說;還有一些根機差一點,你跟他直接說他不來的,他對這個不感興趣,一定要給他慢慢慢慢勸過來,那麼一層一層勸,那就叫不了義的權說。那麼,不管你了義也好,不了義也好,最終的目的就是成佛。那麼對于經的,哪些是了義,哪些是不了義,各式各樣的法相都能夠很細致地把它明辯、分析清楚。
“指示世間諸明體”,明什麼?就是智慧了,學的地方,世間上一切五明他能夠指示我們,可以講得很清楚。“分辯宗道”,那麼這些講清楚了,它的宗旨在哪裏?大乘成佛。“分辯宗道如理成”,他對這些道理很仔細地分辯,如理地,就是按了因明給你把這些分辯清楚。
這個人是什麼樣子人?“彼是持明成就者”,他是密法成就的人。所以說顯教的人,以爲無著菩薩就是法相的一個祖師了,實際上其他經,密乘裏就分明地說他是密法成就的。“彼是持明成就者,稱爲世間韻音女”,他就是那個修韻音女成就的,修這個密法成就的。這個韻音女,在其它的本子上翻成印度話“薩羅使女”,他成就這個密法成就的。“修持真言具威力,生成衆生殊妙慧”,他因爲修持密法成就之後,就産生很大的威力,就是智慧,産生很殊妙的智慧。這個智慧能夠生起衆生的智慧,也能夠讓衆生産生這個智慧。“修持真言具威力”,因爲修持真言,密法成就了,他具有極大的威力,這個咒的威力,咒的威力能夠善巧地來成就衆生,就是用這個殊勝的慧來成就一切衆生。
“爲令聖教久住故,釋經性相攝或分,具壽一百五十年,寂後現身佛國土。”他是一個有心的大菩薩,爲了要使佛教久住于世間,正法久住,他作了很多的著作,把經的性、相解釋,作了很多論。“攝或分”,或者綜合起來說,或者分別地細說,各式各樣的經論作了很多。他的壽命一百五十歲,“具壽一百五十年”,活了一百五十年。他爲什麼要活一百五十年?就是爲了要弘揚正法,並不是貪著世間的享受……
……(1B)佛教住在世間上。因爲我們的《俱舍》後面就說得很明白,法在人弘了,人能弘道1,你這個法沒有人去弘揚它的話,這個法再殊勝,起不了作用的。所以說我們要培植僧人也是這樣子。我們說送經書好不好?很好,但是要人去領會、要去看。如果你送了他經書之後,他看了,或者沒有仔細看,或者看不懂,也起不了作用。所以直接地培養——培養人。培養人之後,有人的指導、有人的輔導,經書配合,那就是正法久住的條件是慢慢地充實起來了。如果沒有人總攝一切的話,你經教再多,圖書館裏、藏經樓裏擺得再多,沒有人去弘揚他,還不是一個文物?所以說人是最最要決定的因素。當時的弘法的人不多,他就不辭辛苦。這個世間上,世間的眼光看了這個世界上,好象是長壽是個福報,實際上從菩薩的眼光看,這個娑婆世界很苦的,他情願忍受這個苦,爲了度衆生,活了一百五十年。那是悲心。“寂後”,圓寂以後“現身佛國土”,生到佛國的淨土去了,什麼淨土?兜率天。
“大輪回中輪回者,常恒大樂味享受,了悟大乘大義體,究竟獲得大菩提”。這是說無著菩薩的因緣。他雖然在生死裏邊輪回裏邊,但是他是發願度衆生而輪回的,這是大輪回中的輪回者,他這個輪回跟我們的不同。我們《真實名經》裏邊經常有“大、大、大”,這個大就不是一般的,他是爲了悲心出發,度衆生而在生死裏邊輪回的,跟我們一般的爲業報、受業報所牽的輪回是不一樣,這是大的輪回者,我們一般是普通的、小的、不足道的輪回者。雖然他在生死輪回裏邊,因爲他發心是菩提心,悲心出發的,一切苦受不會到他身上去。
“常恒大樂味享受”,總是享受的是大樂。這個大樂我們不要想到世間享受五欲之樂,這是我們前面說的那個常樂我淨的那個樂,超出世間的苦樂的樂。他因爲心不在世間了,已經離開世間執著了,爲了是度衆生而轉入輪回的,所以他的感受跟我們也不一樣了,總是在樂裏邊。“了悟大乘大義體”,對于大乘的大義的體他是全部了解的,最後,將來會成佛。
這是釋迦牟尼佛在《妙吉祥經》裏邊對無著菩薩的授記。就是將來要出這麼個無著菩薩,他分別各式各樣的法相,他修密法成就,然後,他住世一百五十年來弘揚這個教法,最後,圓寂以後生淨土,最後還要經過一段的時間他會要成佛,這是無著菩薩。
那麼,我們這裏就是說,我們這部論,直接的依據是無著菩薩的《菩薩地》裏邊的《菩薩戒品》。無著菩薩他本人,他是修行之後成就一個定叫法光定,這個你們可能聽到過,他在多生多劫發了廣大的願,積累了無量無邊的福德智慧的資糧,精進地修習,最後在這一輩子證到法光定。證了法光定,他就生到彌勒閣親近彌勒菩薩,學了很多的經書,所以很多的經的要義,了義的、不了義的都能夠通達,全部了解。他能有這個抉擇法的智慧,一切有情所不能比的殊勝的智慧。他在彌勒菩薩前聽了很多的法,尤其是對大乘的法、大乘的因果、那些道、大乘的道、大乘的果、廣大的理趣等等圓滿地聽完的,結集它的要義,把它結下來,就是無著菩薩看的很多論了。最出名的就是《瑜伽師地論》,那是很大的篇幅。這樣子把菩薩修行的東西全部結集起來了,圓滿地結集。這樣子造了《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
那麼宗大師根據這個菩薩地,又造這個論。宗大師爲什麼要造論?他自己在他那本《菩薩戒論》裏邊他就這麼說的,他說,對大乘道,那個時候,無著菩薩弘揚的時候,衆生的根機還是比較利的,這個法大家能接受,佛法大興。但是在宗大師那個時候,那就根機差了。有的人,他對無上的這個大乘的法,他宿世的善根少,沒有很久地修習,他的智慧又薄弱,他的精進力量又微薄,那些對菩薩戒的地方、學處不能如理地通達。爲了可憐這些智慧下劣、那些行持比較薄弱、那些精進力又不強的人,容易理解這個無著菩薩的《菩薩戒品》的意義,所以又造了這個論,造了這個論來解釋原來的那個《菩薩戒品》。所以說這個就是說後來的根機差了,他作得更詳細一點,更通俗一點,使大家智慧差的人也能夠理解,也能夠知道意思修行。這是宗大師的悲心。
乙二 總顯戒性
丙一 願行不離以戒爲宗
下邊講戒的關系,戒跟願這兩個。菩薩要行菩薩行,大家知道,先要發菩提心了。發了菩提心之後,然後行六度萬行的菩薩行。但是行的時候,他們的關系怎麼樣?下面就是講這一段。
“菩薩願起菩薩行”,我們說菩薩先要發菩提心,爲了利他而自己願意成佛。我們每天念的,“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這個很有意思,我們說成佛的心是什麼?成佛的心不是說自己要成就最高的佛,是說我們要度衆生,要度衆生決定自己要有堪忍性,有力量才好度。你有一分力量,度一分衆生。你要把一切衆生都度完,那你力量要無邊的大,那就是說非成佛不可。如果你不成佛的話,有一部分衆生你就度不了。打個比喻,我們說你還沒有登地,是凡夫的話。那很多的聖者,甚至于那個阿羅漢,二乘的你也度他不了。因爲你比他還低你怎麼度他?那麼你要是…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