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6

  ..續本文上一頁格魯派的教法,是非常強調要知的。聞思修的聞開始下手是聞,“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在《廣論》裏邊好象是引了這一句話的,佛在那些經裏邊經常說這個話,佛的弟子,佛說一個經的時候,你要谛聽谛聽,再再仔細的聽,還要去思惟。那麼這個是強調聞法的重要性,你如果對佛法一無所知,你怎麼修。你知以後才能修了,佛教強調智慧,佛就是覺者,覺者是智慧圓滿的人,沒有圓滿就覺不了,那麼我們要學佛,那就是積累那些智慧,當然積累智慧同時也不能忽視福德資糧,福德資糧沒有智慧也來不了啊,甚至會起世智辯聰,起那些狂慧,要真的佛的智慧得到的話,一定要一定的福氣了,那麼這兩個東西就是我們指的兩個腳,不能少一個,所以說這些邪分別不能要啊。

  那麼下邊是攝善法戒,什麼叫攝善法戒,這裏是很簡的, “攝善法聚”就是六度萬行了,“及攝善法度等行”就是六度萬行這些,六度四攝了啊。 那麼這裏,根據,我們把這個……

  噢,還要強調一點啊,在格魯裏邊,非常尊重出家的身份。其他的教派,就是西藏恐怕沒有這麼特別強調,他就是說菩薩道到底是在家行好還是要出家好?它這裏有一段文值得我們大家念一道。他說“又諸經中說有衆多轉輪聖王在家菩薩,于菩薩行已久修行,尚求舍家,出家近圓。故總別解脫尤于出家律儀,住大乘者善當愛護”(《菩薩戒品釋》卷一 十六)。這個也是社會上現在流行的一個思想,好象菩薩道是在家菩薩的事情,要做廣泛利益衆生社會上去做事情,出家身份不方便,出家是聲聞,小乘,菩薩道要行菩薩行,現在家相,才能行菩薩道,否則的話,你聲聞不能行菩薩道。哦,我們說菩薩聲聞有沒有啊?佛在世多得很。我們現在曆來中國傳的叁壇大戒,比丘戒跟菩薩戒都是一起先後都受了,都是菩薩比丘啊,怎麼說不是大乘?

  那麼這還是說聲聞是大乘,但是大乘的重要性,跟在家跟出家兩個身份相比,哪個重要這裏就說了。他說很多經裏邊說,有許多的轉輪聖王,在家菩薩,他是轉輪聖王是在家相了,他也是修菩薩行,不是一輩子,是已經過好多的時間、久修菩薩行的,他尚且要舍家出家近圓受比丘戒。所以說在別解脫裏邊,對出家的律儀,大乘菩薩特別要愛護,就是說大乘菩薩不要輕視出家,即使你受菩薩戒也特別要重視菩薩戒裏邊的出家的身份。因爲我們也知道,《法華經》也好,《無量壽經》也好,那些都是大國王,他菩薩行修了很久了,最後出家了現比丘相。法藏比丘——阿彌陀佛。法藏比丘,他以前是轉輪聖王,現法藏比丘修,發這個大願,最後修成是阿彌陀佛。所以說修行的時候,比丘相,出家相,爲正規,所以說修菩薩行的人,特別要尊重愛護出家的律儀。不要有這個誤解:修行菩薩道的人,在家。

  所以很多人,我也碰到好多,都把出家人看成是二乘,自了漢。我們是大乘,要入世的,要做菩薩道的。但是追問一下,離開了我們的出離心,菩提心哪裏生?菩提心沒有,你幹一些社會上的福利事業能不能算是菩薩行?你去考核一下,耶稣教也好,儒家也好,各式各樣的哲學學派也好,都提倡做社會福利事業。他們是不是菩薩行菩薩道?這個很明顯的。這是有漏的世間法,世間是人天福報,不能說是菩薩行。菩薩行要在菩提心的指導之下,前面說的願行不相離,固然你做的利生的事情,但是他的依靠,他的指導,菩提心,有沒有?假使你說我菩提心有啊,我是做利人的事情。菩提心的基礎是什麼?出離心,叁界是苦,要出離,自己要出離,一切衆生要把他度出這個苦海,這個才是菩提心,自己要成佛啊,才能度脫。那麼這個心跟一般世間上所謂造一些社會福利事業的心是不是劃等號?能不能劃?絕對不能劃。一個是求無上正等菩提,把一切衆生脫出苦海的心,一個是世間上做一些福利事業的心,即使你的福利事業純粹是爲利他啊,是爲了他們好。如果說爲了自己的名利,我要做個慈善家,或者人家稱贊我什麼,或者借這個取利的話,更談不上菩薩行。所以這個裏邊要嚴格分別,不要借幌子菩薩道,自己借過來,借過來就是我行菩薩行,反過來誹謗出家的。

  那麼反過來說,我們出家的身份的人,也不要自暴自棄,好象這些事情不關我的事。這個你就錯了,正可給人家借口說你是聲聞的自了漢。你受了菩薩戒,出家的比丘都叁壇大戒都受了,菩薩的戒相做了沒有?我們一般的是聲聞乘,他如果把戒本能夠看一看,已經不錯了,背下來更不好找了。我們現在誦戒想找個人背戒本的人到現在還沒有,將來我們還是終歸會有。那麼你即使背下來了,能不能行持?單受語句也不行的,還要行。能行到之後你還不要忘掉,你還受的菩薩戒,這個菩薩戒相戒條怎麼做?做到沒有?如果你好好做起來,真是大乘精神發揮出來了,這個佛教就是無上第一的。這個世界上那麼高深的理論,怎麼樣子犧牲自己一切的爲利生爲利衆生的精神,哪裏有?所以說我們真正發揮出來,佛教就會得到世間上的尊重,所以說佛教地位沒有也就是我們表現不好,都沒有把大乘精神發揮出來。這個我們也要負一部分責任,但是一些故意毀謗,這些的人也不能隨便亂安,應該把佛教的那些教理好好學習探討一番,再說話。那麼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裏。

  第二講

  

  昨天我們講到攝律儀戒,講“願行不離以戒爲宗”,這個講過了,“勸學”講過了,“攝律儀戒”講了一半,那麼昨天討論有人提幾個問題我們先回答。

  一個是十地菩薩有沒有衆生相執?我們說八地菩薩相當于阿羅漢,阿羅漢已經沒有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了,人我見破掉了,所以說十地菩薩當然沒有了啊。

  第二個問題,菩薩還是自利爲主,還是利他爲主?我們說菩薩是“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利益他爲主,但是利他必定先要自利。所以修行的時候自利爲開始,自己沒有,假使我們說要救人,水裏救人,自己還不會遊水怎麼救人,所以說目的是利他,但是下手的要自利,自己沒有一點點堪能的話,利他是空口說白話,沒有實際效果的。所以說我們這個在最終的來說,就是說“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利他圓滿必須要成佛,所以說這個到最後歸結到,就是自利利他成了辯證的統一了。你說要利他,先是要自利,而利他圓滿,先得要自利圓滿。所以最後到最高峰自利利他沒有什麼分了,也就是說真正那個到了最高的時候自他不二了,也談不上自了、他了啊。得了空性之後沒有自他的,但是下手必定從自利開始。

  第叁個問題,別解脫戒,可不可以不在師前受,這個問題我們今天就是要講了。所以我們講的時候再回答,因爲我們下邊就是要碰到這個問題了。

  那麼我們現在把昨天的,接下去講。昨天我們講了“深信勤修作成就,如實精嚴了密意,若不學修善止作,諸貓兔等無上證”,這個講過了啊,那就是說我們這個對菩薩乘的那個菩薩行,先要把它學,學懂了之後,什麼是該做,什麼不該做,全部知道以後,要如實的精密的,不隨便作方便,就是不要隨便來個方便開許,方便開許,不要這樣子。

  了密意,真正佛的意思能知道,不要執著相啊,不要在這個事相上執著。有的人就是執著,不要去搞有爲的,那些善事不要做。只要你心沒有分別的,就可以證無上正等菩提了。這些見解很多。

  甯波一個居士,他寫了七八封信就是辯論這個問題,他總認爲只要自性得到之後,一切世間有爲的善法是不要做了。那麼這裏就強調,假使你不好好地學,先學清楚了,然後依所學的去修,“善止作”,哪些不該做的要止,哪些該做的要做。假使不樣子能夠證佛的話,那麼貓兔都能成佛了,因爲它們既不學也不修,無分別,什麼都不懂了,那麼這樣子,它們先要成佛了。所以,我們說真正要修行,是必定要學修的,學在先,修在後,兩個並行啊,學了之後得了正知正見以後馬上修持就要跟上去。所以說假使你不學修,能夠證佛成佛的話,那麼貓子,兔子都成佛了,事實上這個根本不可能了。

  那麼還有的說,假使嘴皮上說,“諸佛正法賢聖叁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天天念,天天念,背得滾瓜爛熟能不能成佛?這個也不行啊,這個在《瑜伽師地論》就有,假使你這個聲音天天念天天說,沒有行動的話,那麼好了,大家只要念念都會成佛了,那很多人都可以成佛了,不要修了,這也是不可能的。就是既要學又要修啊!念誦是要緊的,但是念誦不是最後的究竟的,念誦以後還要上去。那麼這是昨天我們講到這裏。

  另外,我們要補充一下的,就是修密法的。昨天“攝律儀戒諸學處”講過了,“及攝善法度等行”,攝善法戒就是六度,四攝等等啊,饒益有情戒有十二個,這個後頭馬上要講,跟著要講,“各各堅固我受持”這個話好象《上師供》裏有,總的來說,菩薩戒跟密乘戒,顯密這是通的。顯的,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是菩薩戒的叁個組成部分,這個要受持的,你修密法的人,也要發這個願,密戒特別誓言。我們在《上師供》就是受密乘戒的前面就有這個話,受密乘戒的人,基本的這個別解脫戒跟那個菩薩的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都要堅固受持,不但要受持還要堅固受持。

  

  密戒即屬大乘修行之別用

  下邊就是顯密的溝通,它的科就是“密戒即屬大乘修行之別用”,所謂密乘戒,就是大乘法門的那個菩薩戒裏邊的特別的起作用的一種戒。也就是海公上師的比喻,就是某些車間的特別操作法,你如果違背這個操作法就會産生爆炸等等事情,所以一定要遵守這個戒,然後産品安全地可以出來。所以說密乘戒並不是另外一個東西,就是大乘戒裏邊的特別的作用的一種戒。

  “叁聚六度顯密通”,下邊就溝通了啊,前面說的是菩薩戒,叁聚淨戒,叁聚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六度就是包含的菩薩萬行,一切法界裏邊的那些內容。“顯密通”,…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