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P6

  ..续本文上一页格鲁派的教法,是非常强调要知的。闻思修的闻开始下手是闻,“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在《广论》里边好象是引了这一句话的,佛在那些经里边经常说这个话,佛的弟子,佛说一个经的时候,你要谛听谛听,再再仔细的听,还要去思惟。那么这个是强调闻法的重要性,你如果对佛法一无所知,你怎么修。你知以后才能修了,佛教强调智慧,佛就是觉者,觉者是智慧圆满的人,没有圆满就觉不了,那么我们要学佛,那就是积累那些智慧,当然积累智慧同时也不能忽视福德资粮,福德资粮没有智慧也来不了啊,甚至会起世智辩聪,起那些狂慧,要真的佛的智慧得到的话,一定要一定的福气了,那么这两个东西就是我们指的两个脚,不能少一个,所以说这些邪分别不能要啊。

  那么下边是摄善法戒,什么叫摄善法戒,这里是很简的, “摄善法聚”就是六度万行了,“及摄善法度等行”就是六度万行这些,六度四摄了啊。 那么这里,根据,我们把这个……

  噢,还要强调一点啊,在格鲁里边,非常尊重出家的身份。其他的教派,就是西藏恐怕没有这么特别强调,他就是说菩萨道到底是在家行好还是要出家好?它这里有一段文值得我们大家念一道。他说“又诸经中说有众多转轮圣王在家菩萨,于菩萨行已久修行,尚求舍家,出家近圆。故总别解脱尤于出家律仪,住大乘者善当爱护”(《菩萨戒品释》卷一 十六)。这个也是社会上现在流行的一个思想,好象菩萨道是在家菩萨的事情,要做广泛利益众生社会上去做事情,出家身份不方便,出家是声闻,小乘,菩萨道要行菩萨行,现在家相,才能行菩萨道,否则的话,你声闻不能行菩萨道。哦,我们说菩萨声闻有没有啊?佛在世多得很。我们现在历来中国传的三坛大戒,比丘戒跟菩萨戒都是一起先后都受了,都是菩萨比丘啊,怎么说不是大乘?

  那么这还是说声闻是大乘,但是大乘的重要性,跟在家跟出家两个身份相比,哪个重要这里就说了。他说很多经里边说,有许多的转轮圣王,在家菩萨,他是转轮圣王是在家相了,他也是修菩萨行,不是一辈子,是已经过好多的时间、久修菩萨行的,他尚且要舍家出家近圆受比丘戒。所以说在别解脱里边,对出家的律仪,大乘菩萨特别要爱护,就是说大乘菩萨不要轻视出家,即使你受菩萨戒也特别要重视菩萨戒里边的出家的身份。因为我们也知道,《法华经》也好,《无量寿经》也好,那些都是大国王,他菩萨行修了很久了,最后出家了现比丘相。法藏比丘——阿弥陀佛。法藏比丘,他以前是转轮圣王,现法藏比丘修,发这个大愿,最后修成是阿弥陀佛。所以说修行的时候,比丘相,出家相,为正规,所以说修菩萨行的人,特别要尊重爱护出家的律仪。不要有这个误解:修行菩萨道的人,在家。

  所以很多人,我也碰到好多,都把出家人看成是二乘,自了汉。我们是大乘,要入世的,要做菩萨道的。但是追问一下,离开了我们的出离心,菩提心哪里生?菩提心没有,你干一些社会上的福利事业能不能算是菩萨行?你去考核一下,耶稣教也好,儒家也好,各式各样的哲学学派也好,都提倡做社会福利事业。他们是不是菩萨行菩萨道?这个很明显的。这是有漏的世间法,世间是人天福报,不能说是菩萨行。菩萨行要在菩提心的指导之下,前面说的愿行不相离,固然你做的利生的事情,但是他的依靠,他的指导,菩提心,有没有?假使你说我菩提心有啊,我是做利人的事情。菩提心的基础是什么?出离心,三界是苦,要出离,自己要出离,一切众生要把他度出这个苦海,这个才是菩提心,自己要成佛啊,才能度脱。那么这个心跟一般世间上所谓造一些社会福利事业的心是不是划等号?能不能划?绝对不能划。一个是求无上正等菩提,把一切众生脱出苦海的心,一个是世间上做一些福利事业的心,即使你的福利事业纯粹是为利他啊,是为了他们好。如果说为了自己的名利,我要做个慈善家,或者人家称赞我什么,或者借这个取利的话,更谈不上菩萨行。所以这个里边要严格分别,不要借幌子菩萨道,自己借过来,借过来就是我行菩萨行,反过来诽谤出家的。

  那么反过来说,我们出家的身份的人,也不要自暴自弃,好象这些事情不关我的事。这个你就错了,正可给人家借口说你是声闻的自了汉。你受了菩萨戒,出家的比丘都三坛大戒都受了,菩萨的戒相做了没有?我们一般的是声闻乘,他如果把戒本能够看一看,已经不错了,背下来更不好找了。我们现在诵戒想找个人背戒本的人到现在还没有,将来我们还是终归会有。那么你即使背下来了,能不能行持?单受语句也不行的,还要行。能行到之后你还不要忘掉,你还受的菩萨戒,这个菩萨戒相戒条怎么做?做到没有?如果你好好做起来,真是大乘精神发挥出来了,这个佛教就是无上第一的。这个世界上那么高深的理论,怎么样子牺牲自己一切的为利生为利众生的精神,哪里有?所以说我们真正发挥出来,佛教就会得到世间上的尊重,所以说佛教地位没有也就是我们表现不好,都没有把大乘精神发挥出来。这个我们也要负一部分责任,但是一些故意毁谤,这些的人也不能随便乱安,应该把佛教的那些教理好好学习探讨一番,再说话。那么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

  第二讲

  

  昨天我们讲到摄律仪戒,讲“愿行不离以戒为宗”,这个讲过了,“劝学”讲过了,“摄律仪戒”讲了一半,那么昨天讨论有人提几个问题我们先回答。

  一个是十地菩萨有没有众生相执?我们说八地菩萨相当于阿罗汉,阿罗汉已经没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人我见破掉了,所以说十地菩萨当然没有了啊。

  第二个问题,菩萨还是自利为主,还是利他为主?我们说菩萨是“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利益他为主,但是利他必定先要自利。所以修行的时候自利为开始,自己没有,假使我们说要救人,水里救人,自己还不会游水怎么救人,所以说目的是利他,但是下手的要自利,自己没有一点点堪能的话,利他是空口说白话,没有实际效果的。所以说我们这个在最终的来说,就是说“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利他圆满必须要成佛,所以说这个到最后归结到,就是自利利他成了辩证的统一了。你说要利他,先是要自利,而利他圆满,先得要自利圆满。所以最后到最高峰自利利他没有什么分了,也就是说真正那个到了最高的时候自他不二了,也谈不上自了、他了啊。得了空性之后没有自他的,但是下手必定从自利开始。

  第三个问题,别解脱戒,可不可以不在师前受,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就是要讲了。所以我们讲的时候再回答,因为我们下边就是要碰到这个问题了。

  那么我们现在把昨天的,接下去讲。昨天我们讲了“深信勤修作成就,如实精严了密意,若不学修善止作,诸猫兔等无上证”,这个讲过了啊,那就是说我们这个对菩萨乘的那个菩萨行,先要把它学,学懂了之后,什么是该做,什么不该做,全部知道以后,要如实的精密的,不随便作方便,就是不要随便来个方便开许,方便开许,不要这样子。

  了密意,真正佛的意思能知道,不要执着相啊,不要在这个事相上执着。有的人就是执着,不要去搞有为的,那些善事不要做。只要你心没有分别的,就可以证无上正等菩提了。这些见解很多。

  宁波一个居士,他写了七八封信就是辩论这个问题,他总认为只要自性得到之后,一切世间有为的善法是不要做了。那么这里就强调,假使你不好好地学,先学清楚了,然后依所学的去修,“善止作”,哪些不该做的要止,哪些该做的要做。假使不样子能够证佛的话,那么猫兔都能成佛了,因为它们既不学也不修,无分别,什么都不懂了,那么这样子,它们先要成佛了。所以,我们说真正要修行,是必定要学修的,学在先,修在后,两个并行啊,学了之后得了正知正见以后马上修持就要跟上去。所以说假使你不学修,能够证佛成佛的话,那么猫子,兔子都成佛了,事实上这个根本不可能了。

  那么还有的说,假使嘴皮上说,“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天天念,天天念,背得滚瓜烂熟能不能成佛?这个也不行啊,这个在《瑜伽师地论》就有,假使你这个声音天天念天天说,没有行动的话,那么好了,大家只要念念都会成佛了,那很多人都可以成佛了,不要修了,这也是不可能的。就是既要学又要修啊!念诵是要紧的,但是念诵不是最后的究竟的,念诵以后还要上去。那么这是昨天我们讲到这里。

  另外,我们要补充一下的,就是修密法的。昨天“摄律仪戒诸学处”讲过了,“及摄善法度等行”,摄善法戒就是六度,四摄等等啊,饶益有情戒有十二个,这个后头马上要讲,跟着要讲,“各各坚固我受持”这个话好象《上师供》里有,总的来说,菩萨戒跟密乘戒,显密这是通的。显的,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是菩萨戒的三个组成部分,这个要受持的,你修密法的人,也要发这个愿,密戒特别誓言。我们在《上师供》就是受密乘戒的前面就有这个话,受密乘戒的人,基本的这个别解脱戒跟那个菩萨的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都要坚固受持,不但要受持还要坚固受持。

  

  密戒即属大乘修行之别用

  下边就是显密的沟通,它的科就是“密戒即属大乘修行之别用”,所谓密乘戒,就是大乘法门的那个菩萨戒里边的特别的起作用的一种戒。也就是海公上师的比喻,就是某些车间的特别操作法,你如果违背这个操作法就会产生爆炸等等事情,所以一定要遵守这个戒,然后产品安全地可以出来。所以说密乘戒并不是另外一个东西,就是大乘戒里边的特别的作用的一种戒。

  “三聚六度显密通”,下边就沟通了啊,前面说的是菩萨戒,三聚净戒,三聚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六度就是包含的菩萨万行,一切法界里边的那些内容。“显密通”,…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定道资粮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