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但是修显教的人要学要修,修密法的人同样是要学要修。通,共道,这两个是共的。我们不是上一次讲,加持颂里边“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就是这个共同道。菩萨戒大乘所修的六度万行,这就是显密共同的道。如果没有它的基础,密法无从谈起。所以说我们在发愿的时候,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坚固受持这个话出在密部经典里边的,《金刚顶经》里边有这个话。那么我们《上师供》就引过去了,这里也引过来,也就是证明密法显教不能拆开,要学密法一定不能忽略显教的那个菩萨戒。
“隐藏誓用摄密聚”,那么你有了菩萨戒之后,才能修密乘的五部戒,如果没有这个,密乘五部戒根本就没有基础。“隐藏”,所谓密乘戒的意思,就是佛的秘密的意思,隐藏的意思,自己在大乘里边的修行当中发的誓言,三昧耶戒也是誓戒了。这个“摄密聚”,它特别的一些方法,秘密的方法,把它摄拢来,用自己的誓言决定要受这些规则。那就是说,海公上师举的比喻就是说某些车间的特别的一些操作法,这个操作法是适用于某些车间的。但是大乘的那个菩萨戒,是通用于一切的。所以说密法里边各部各部有不同的誓言,三昧耶戒。那么这些体没有离开大乘的这个菩萨戒。
那么在《菩萨戒品释》里边,因为西藏当时很混乱,宗大师就强调,引了很多的论证,证明修密法的人必须要有菩萨戒的基础,共同道。这里我们说一下,他说,发心大乘,发大心就是发菩提心,修六度的菩萨行,金刚乘——密乘跟波罗蜜乘——大乘,一般的大乘,共同的道。一切修密法的人,他都不能舍弃这些戒。他引一个《曼殊室利根本经》说,假使修密法的人,他有三个事情不能舍离的,然后修密法圆满。就是什么?第一个是不舍一切有情,发菩提心。一切有情不要舍离都要救度他。修密法的人三个要件,第一个不舍一切有情;第二个要守护菩萨的净戒律仪,受菩萨戒;第三个自己的密法不要舍掉。这三个都有了,密法能成就,这三个缺一个,密法成就不了。所以说这个修密法有这三个基本要求,就是第一个不舍离一切有情,不舍弃一切有情,守护菩萨净戒律仪,第三个不舍自咒,自己的咒法,就是密法了。所以这里就是强调修密法的人也不能忽略这个共同道的菩萨戒的那些六度万行,不但是这个显教里的大小共的,菩萨戒当然是大乘了,别解脱戒是共的。那么在密法里面说起来,密法也是特殊的一个大乘,那么跟普通的波罗蜜多大乘菩萨戒是通的。不能说修了密法之后,就不要菩萨戒,这个一定要认识清楚。不要说拿了高的就不要下边的,这个昨天我们讲过的,是有危害性的。
下边我们在昨天抄笔记的时候,抄了个颂,那么这里什么意思,这是《菩萨戒品释》里边开头就有这么一个颂,你们抄笔记都有,你们看一看好了,“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二世乐、清净,如是九种相,是名略说戒”。他讲戒的时候,以这个九门来分别讲的,一个自性,一个一切,自性戒一切戒,难行的戒,还有是善士,一切种,遂求。我们这个里边只讲了两个,自性,一切。那么宗大师的原来的那个论里边,就是按了这个九门来做科判的。那么至于中间最广的是一切,真正的戒相及持犯等等都在包在这一门里边,后头难行戒、一切门戒等等这其余几个门,他是归纳成一个差别里边去了啊,一个自性,一个一切,一个差别,差别里边包那些下边几门。所以说原来的论里边,他是根据菩萨戒的戒品的科目安排的。我们这个论,下面一些难行的,一切门等等就没有了,就略掉了,而把最要紧的一切戒里边广开的讲,自性也谈了一些。那么这就是说我们科判所以跟宗大师的科判有所不同就在这里,重点不同。我们这里讲菩萨戒的开遮持犯法为主,所以后边有一些差别就略掉了。
丙三 戒体作用有四
那么下边我们接下去了。菩萨戒跟密乘戒的关系我们讲过了,下边就是开始讲自性戒了啊。以九个相来讲,戒里边第一第二两个相我们这里讲的,第一自性戒,就是第一个,“戒体作用有四”。讲自性戒的时候,就是说有四个功德,我们先看颂。“善净意乐从师受”,善净意乐是一个,一个功德啊,从师受也是一个。“严持无犯犯还净”,第三个,严持无犯,受了之后,严格地持这个戒,不要犯,那么犯了之后,“犯还净”,马上忏悔,把它忏悔干净。
(2B开始)那么再下边,就是这个四个功德,就是自性戒就包含四个内涵。在《菩萨戒品》里边宗大师的解释我们把这个文念一遍,“云何菩萨自性戒” (《菩萨戒品释》卷一 五),什么叫菩萨自性戒?“谓若略说具四功德”,所谓自性戒就是戒体有四个功德,“当知是名菩萨戒自性戒”,那这个包含,具这四个功德的就是菩萨的自性戒。那么哪几个功德?“何等为四?一从他正受,二善净意乐,三犯已还净,四深敬专念无有违犯。”,这个就是所谓菩萨自性戒有这么四个功德。哪四个功德?第一个,“正从他受”,跟我们的次第稍微有点不一样,它这个是从菩萨戒来源开始,第一个是从他受,有一个师;第二个是“善净意乐”,自己发的意乐心是要善的净的;第三个是“犯已还净”,犯了之后赶快要还净;四是“深敬专念无有违犯”,深深地敬重那个戒,经常不放逸,护持那个戒,不要犯。这四个,虽然次第有所不同,意思是一样的,那么这里就是说要牵涉到这个从师受的问题了。
择师法
我们下边接下去就是择师法。这个就是里边开出来,从师受里边开了这么一个小的科目。“从彼具有胜智力,住戒悲心戒师受”,我们说要受戒,菩萨戒从哪个受,从什么补特伽罗受,要从那个具有殊胜的智慧的那些人,要住戒的,就是本身那个师是持戒的,也有悲心的,这样子的戒师,那里去受。这是从人受。那么能不能不从人受?我们这里下边还要讲,这里是没有了。这个宗大师论里边有这个事情,我们慢慢地说。
先说我们要择师,要受菩萨戒找一个戒师要找怎么样的戒师。略略说,有智慧的有戒的有悲心的。那么广开,就是《菩提道次第》的十个功德了。“调伏”,具戒的。“寂静”,有定的。“除惑”,那是有慧的。“德增”,功德是增上的,也就是说超过弟子的。不能说戒师跟弟子,师跟弟子功德一样甚至于不如弟子,那学什么东西?所以说德增,要超过弟子,还有一个含义就是本身他功德不断地增长,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就完了,还得向前进的。“有勇”,什么艰难困苦不退缩,什么难行苦行有勇气去担任,把菩萨的担子能担任,各式各样的困难不会屈服,有勇气。“阿含富”,学经学得多,不是很少的见闻,我们说多闻弟子就是阿含富。那么“觉真”,证了空性的。假使万一没有证到空性,理解空性也可以。就是说真正的那个空性的正见得到的人,能够证到更好,能够得到了。能理解了也好,也可以。“善说法”,善巧于说法的,三支比量能对机、能切题、这样子说法的人。那么“悲深”,他的一切修行次第也好,自己修行也好,度众生说法利生也好,都是从悲心出发,要除众生的苦,自己要刻苦修行,要度众生的苦,要给他们说法,不是为名为利,更不是为权力,不是争权力。我们现在很可怜,现在末法时期的比丘都是为了争名争利,争地位争权力有斗争,这个就是不够格了啊。那么还有个“离退减”,在任何情况之下不退,就是说再疲劳,有人来请法,还是要说。我们说佛在涅槃之前,有一个老人来请法,还是给他摄受了,给他说法,这就是不退的具体的在佛陀身上的表现。
我们学佛,就是学佛的那个榜样。佛的一生的四十九年说法,乃至从他降生以来,王宫里逾城出家,都是在给我们现身说法。所以说佛陀的传在世间上有特殊的崇高的价值,佛陀的传,就是活生生的一个佛经的教材。我们汉地好象对这个东西当一个故事看了,没有把它的教育意义强调出来。这个我想以后最好有人把佛陀的对我们的教育意义,佛传啊,佛的传记,把它的教育意义阐发出来。
学佛陀的传记对我们有大大的启发性,我们一切都是从佛陀身上吸收我们的精神力量。我们昨天跟几位同学聊传的时候,佛为什么示现胎生,也是要鼓励大家,你们都可以成就修行,可以得到成就。如果佛是化生,这我们上一次好象也讲过了,佛是化生的或者是他是菩萨示现的,怎么的,那么你就说“啊呀他是这样子的人,他会修行成就,我们不是的,我们修行不成的”,那退缩了。
所以佛一切示现跟人差不多,“为胜为导”,跟你差不多,但是在你前头,作你的导师。他也享受人间的快乐,但是他在快乐的环境中不贪着,那个最豪华的五欲充满的皇宫,他并没有贪心,他也示现这个地方,也处过这样的环境。最后在修苦行的时候,最困难的苦行他都尝过,一切外道修的最苦的苦行他都尝过,不怕苦。那么真正为道的时候,既不贪乐也不畏苦,为的是修无上正等菩提,这样子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那么这样子十个功德具足的师。下边是强调具戒、悲心,这个是康萨仁波切的传承。这个十个功德在末法时期你哪儿去找,我们就说一个“觉真”,证了空性的,你去看看现在哪个人证了空性的。我们尽管我们听到很多人说开悟了,这个也开悟那个也开悟,你只要拿一些经书来考验一下,是不是开悟马上就现出来了。开悟的人,开悟的相,经书里讲得很多。真正学过经教的,开悟的人他是威仪相具,不急躁,不怎么怎么,这个外相都不一样的。那么你去看看,仔细衡量一下好了,到底几个开悟的。所以说真正十个功德具足的人在末法时期确实是凤毛麟角,不可找了。那么我们怎么办?具戒悲心,最起码的,持戒的,要有悲心的,不为自己的名闻利养,地位,权力,而精严持戒的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做我们的师。所以说“具有胜智力”,他有很大的智慧,很大的力量,那就是十德具足的。如果十德不能具足,最少的两个条件,住戒、…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