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具悲心,这样子的人我们可以以他为师。
那么这里就牵涉到第二个问题,受别解脱戒或者菩萨戒,不要师行不行?这个我们书上有的。它先说有师的好处,因为从师受,他就是一个人,补特伽罗。凡是《四分律》都是强调要从师受。这个菩萨戒里边,就是我们《瑜伽》的菩萨戒,它里边这么说。它说从师受有好处,菩萨正从他,从他师,正受、如法地受了之后,假使他对他的戒有点违犯的话,那么对想起他的师父就生起惭愧心,羞耻心,他就可以制止他不犯戒。想起了师父,你在他面前发了誓言,什么什么说的,在他面前你说犯了戒,给他知道了不是很难为情吗?所以说对师受有这么一个好处。
那么是不是没有师受也可以?这个里边有这个说法。假使没有如量的师,在这个条件之下,可以在佛菩萨面前受。但是虽然也可以生起戒体,但是从他受的好,假使有师的话,还是要从善知识那里去受。这个它再强调一下,从师受了之后对于保护你的戒,容易生起爱乐心,恭敬心。当然这个师是如量的师,就是我们说具德的师,因为在他那里受了戒之后,既感到这个戒是难得、可贵,从这么样子的持戒的师那里得到的戒,就爱护它,恭敬它,保护它不犯。假使有犯了,就恐怕师长知道之后他是很不好意思,那么生怖畏心,所以说绝对护持它不犯。从人面前受就有这个好处。如果你在佛菩萨面前受,你就想到这是一个佛像,真的佛在面前受,你当然是更好了,这是殊胜的师了,最无上的师就是佛了。但是你在佛像面前受,你就想到这是一张佛像好象没有关系一样的。那就是这一些羞耻心、特别恭敬、护持心生不起来。所以说在没有师的时候,在文化大革命找个比丘都找不到了,那这个时候没有办法了,你这个佛前受。假使你有师的话,还是从师受,要从师受。那么《菩提道次第》也有讲的,千里没有师,皈依啊,什么啊五戒可以从居士,但是,假使千里内后来师来了,重受。有这么一个师找到了,要重受,还要重新受。
所以总的来说,从补特伽罗面前受有一定的好处,这个就跟自己受不一样的,那么这个牵涉到一些自己如法的问题。我们听到有些人他自己出离心很强了,心里好象一定要出家,甚至于找不到师父的时候,师父是有啊,他就是没有找到相应的师父,或者人家看到他条件还没有够,没有给他剃,他就自己剃,自己剃了之后,出家和尚衣服穿起来,就是修行了。这样的人我们看了很多,从五台山我们出家以后观察起来到现在总有好几个了,结果都不好。
我们说五台山有个现实的例子,就是一个居士,上海居士,她很发心的,修的也相当好。据人家说她修《五字真言》,咒轮观出来的。那么她到五台山之后,她想出家了。不晓得她怎么,明明她有师父的,定公上师是她的皈依师。她好象没有去找师父出家,自己落发的,做沙弥尼了。沙弥尼还住茅棚好象是很用功。但是最后,犯了戒,所以说弄得很不好。她的丈夫是在解放初期,好象是在监狱里,但是她后来丈夫出来了,她就是身败名裂了。这个弄得很惨,家庭也破坏了,她自己修行也没有成就,反而得了个破戒的一个罪。所以说我们就建议不要自己落发。
我们以前,在本道场,北京来个大学生,很勇猛,自己一下子,第二天我看怎么头发没有了,他自己下的发。我说你不要自己下,你下发是一个大的关键事情。师父给你下了发就是前后判若两个人了,你前面是在家的,有漏的五欲里边的,后来是要清净了,要走出离的道路上去了。这个一定要经过一定仪式的,你自己随便剃了之后不好。我这样说他之后,他好象“啊,好,好,不懂啊。”后来毕竟还是不行了。本来很执着,结果这里感到不满意,参访去了。参访了半天还是一样,跟前面那位一样,回家去了。所以这个不好,我们感到剃发一定要从师,不要自己剃,这些是关于有师没有师的问题。
那我们昨天讲了一个菩萨戒,菩萨戒就是舍了命之后菩萨戒还是存在的。这个就是说,别解脱戒只有人有,天、旁生没有;那菩萨戒,天趣、旁生趣就是龙之类的,都可以有,人当然更有。那么他们有的就是说发心戒,就是讲发心所得戒,就是说这一辈子受了戒之后,这个菩萨戒命终了不舍,下一辈子投生了菩萨戒体还在,这个叫发心所得的戒。另外一个名字,不是从人受得的戒,所以菩萨戒是通三趣。
那么这里我们再补充一个问题,这也是宗大师的一本书上提这个问题,我们感到很有意思,也把它说一下。他说为什么菩萨戒有三聚净戒,要凑一个三字,三个。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他说,这个跟他引了一些论里边,很多的论都有这么同样的说法,为令随顺声闻乘中,三律仪说,他说声闻乘,有三种律仪,菩萨乘里边也要住三个律仪啊,虽然它这个内容并不是硬做做出来的。但是这是一个,因为声闻乘里有三个律仪,菩萨戒也有这么一个三个律仪,相称的。
声闻乘三个律仪大家是知道的,我们再说一下。一个是别解脱的律仪,一个是静虑律仪,定共戒,一个是道共戒,无漏律仪。我们学《俱舍》以后就要广讲这些,别解脱戒律仪就是从师受的,那么定共律仪不要从师受的,这是定共戒,得了定之后自然有这个防非、防止作恶的那个功能。那么无漏戒,得道以后的道共戒,得了无漏道之后,那就是很多事情,坏事不会做了。我们说初果阿罗汉,不论你投生,初果还要投生了,还是欲界。他要七次、七返往来了,他不论你投在哪个地方,哪怕是没有佛的地方,自然不会犯五戒。所以说初果阿罗汉,你说初果见道以上的圣者,假使吃酒,不会吃的,无论如何不会吃的,就是没有佛教,也不知道有这个五戒,也不会吃的,天然不吃,邪淫不会做,偷盗也不会偷,杀人更不会。这个就是任运不犯五戒,那么这个道共戒与道俱有的戒,这是声闻乘有这么三种。
那菩萨乘也是相应的再来一个三个,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个三个戒里边啊,开头两个止恶修善,摄律仪戒是止恶的,一切的恶行要止住。摄善法戒,摄一切善法、妙行。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是自利的,自己断一切恶,修一切善。那么饶益有情戒是成熟他的,利他的。所以,从这个道理说,成熟自他相续,成熟自己,成就他人,也得有三种戒,就是说一种是摄律仪戒,饶益有情戒,自己断恶修善,积集一切善法,成熟自己。哦,摄律仪戒跟摄善法戒成就自己的相续成就啊,那么饶益有情戒成熟其他有情,这是也是决定要三种戒。所以有几个原因,假使我们可能会出这个题,为什么菩萨戒有三聚净戒,它至少有两个原因。
这里也说了,为什么一定要把摄律仪戒跟摄善法戒摆在前头?自己没有得度要度人的,无有此理。所以说真正虽然你目的是利他,但是你要利他,必得先要自己成就一定的功德之后,才能利他,甚至于要圆满地利一切众生,自己要提高到成佛的高度。如果不成佛的高度的话,你还有某些众生度不了,所以说这个目的固然是利他,但是相应的也就是要提高自己,也就是说自利。所以说在最高的高度来说,自利利他是没有矛盾的。为了利他,决定要自利,自利圆满了之后,才能圆满利他,这两个统一了,最高。而世间上有漏法就不一样了,损人利己。你要么是要利益自己,决定要损害人家,你要帮助人家,决定要牺牲自己,这是世间上的一些,所以两个不能融合。在佛教里边却是两个是合二为一了,自利就是利他,为什么菩萨要这样子六度万行拼命地要去牺牲自己?实际上就是在利自己,自己圆满的菩提不是这样得不到的。那么一切众生也就靠你这样子成了佛之后,圆满地度了。最后来说自利利他一致了,这个是很好的事情。
丙四 菩萨戒特具胜益
下边我们接下去,“菩萨戒特具胜益”,菩萨戒它有殊胜的好处。“能自调伏断二愚,利安有情性无性,恒常利他无暂息,能获大果特胜利”,这又是四条。这我们书上也有。这个就是说菩萨的自性戒,有四个功德。我们把书上的文念一念,大家记个标题好了,里边的内容不要记了。菩萨的自性戒有四个功德。第一个,“应知即是妙善净戒”就是“自调伏”,“断二愚”,就是妙善的净戒。“应知”,应当知道,“即是妙善净戒”(《菩萨戒品释》卷一 八)。
第二个,“应知即是无量净戒,摄受无量菩萨所学故”(《菩萨戒品释》卷一 九),无量的净。一个是妙善的,去了恶的,开智慧的。这个就是“断二愚”——“智不及愚”、“烦恼愚”。一个是无量净戒,一切无量,菩萨所学的法都包在里边。再念一遍,“应知即是无量净戒”。你们有这个《瑜伽师地论》可以去翻,“摄受无量菩萨所学故”。
第三条,“应知即是饶益一切有情净戒,现前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故”。“应知即是”,就是“即”,就是“立即”的“即”了,“即是饶益一切有情净戒,现前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故”,现前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的缘故。
第四个大果胜利,它的果上的胜利。“应知即是能获大果胜利净戒”,能够得到大的果的胜利的、殊胜利益的净戒,“应知即是能获大果胜利净戒”。这个《瑜伽师地论》有,你们可以去对照一下,“摄受随与无上正等菩提果故”,摄受,“随顺”的“随”,就是“随喜”的“随”,“与”,就是给你个东西,“给与”这个与。“摄受随与无上正等菩提果故”。
这个四个就是说菩萨的自性戒,自性戒就是有这么四个功德啊。我们说不是有九个相嘛,自性戒归纳起来有这么四个功德。它就是,第一个是妙善净戒,第二是无量净戒,第三是饶益一切有情净戒,第四个是能获大果的胜利的净戒。
那么这里我们看颂,颂就是根据这个意思集来的,但是并不是完全照抄。“能自调伏断二愚”,能够自己调伏烦恼,断二个愚。两个愚他这里有了,“烦恼愚”,“智不及愚”,一个就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那么我们说断烦恼障,就是我们的…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