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P9

  ..续本文上一页“诸冥灭”(注:诸一切种诸冥灭,《俱舍颂》)。它这个就是《俱舍》就可以配上去了。“智不及愚”断掉了,就是那个“一切种冥灭”,断德圆满,智德圆满。两个愚断掉了,就是断掉两个冥了,能够自利,这是自利方面。

  利他的,“利安有情性无性”,一切有情,有大乘种性的也好,没有大乘种性的也好,都能够使他得到利益安乐。那是就是我们所说的饶益一切有情净戒了啊。“恒常利他无暂息”,无量、恒常、不断的。受了戒之后就是中间没有断息的刹那刹那都在利他,没有一个刹那停下来的。时间是无量,它摄的戒也是无量。最后“能获大果特胜利”,最后决定能得殊胜的大的佛果了,这是殊胜的利益,二乘没有的,凡夫更没有,最高的利益就是成佛。

  那么你受了菩萨戒之后,有那么大的四个功德。第一是自己调伏烦恼,断了“智不及愚”,一切种冥都可以灭掉,那就是断德既圆满,智德也圆满。下边悲德了,悲心了,“利安有情性无性”,一切有情管你有种性的,没有种性的,都要利益安乐给他。而且这个利益安乐恒常,刹那刹那不断的。利他,没有时间间隙的。最后,得大果,殊胜的佛的成佛的大果,这就是自性戒的四个功德。那么自性戒到此为止讲完了。

  

  丙五 三聚戒联带关系

  下边是一切戒,第二个,颂里边第二个一切戒。一切戒里边又分了很多科。这篇论基本上就是把一切戒广开。下边我们就是跟这个文先看下去,先说这个自性分别。菩萨戒不是三聚嘛,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聚他们什么关系?

  “不具精严律仪戒”,就是说假使你没有精密地严格地持那个律仪戒的话,那么“摄善无成他方惧”,你要做摄善法的戒,做摄善的事情,不会成功,“他方惧”,人家还害怕你。你说你不持,你这个律仪戒里不杀戒没有持的,你说你要去利益他了,他看到你害怕,怕你杀他了。因为你没有持这条戒嘛。假使一个很有钱的人,你想去度他了,你没有受这个盗戒,人家看到你来了,就害怕你偷他的东西,这个你怎么去教化他?所以说你没有律仪戒的话,人家不相信你的,对你还害怕,你怎么去饶益他。“摄善无成”,没有律仪戒的话。而且要精严的律仪戒,你马马虎虎还不行。这个人倒持不持的,人家对他不放心的。这个人绝对不犯的,那人家就放心了。有的人打妄语,我们说出家人最好不要打妄语。方便妄语,来个方便,这个出家人成了大骗子,一天到晚打方便妄语。你说的话人家不相信,你说你的,我不相信。所以出家人的话一是一,二是二,不是在一种特殊的一个紧急关头,不要随便打妄语。这个方便妄语不是随便可以开的。那么你假使没有精严律仪戒的话,你要是摄善法戒,修这个戒也搞不成的,没有基础。那么人家还害怕你。

  

  缺摄律仪戒摄善不生亦不全不胜

  下边就是说,这个科我们去看,摄律仪戒假使没有的话,那么摄善法戒生不起来,勉强生起来,不完整,不殊胜。那就是偶尔这么生了一点点,也不完全的,也不殊胜的。那是摄律仪戒就是后边的摄善法戒的,跟这个饶益有情戒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话,后边那个高层建筑上不去。所以菩萨戒里边摄律仪戒,非持不可,一定要以这个为基础。

  下边这个,“施戒忍进次第兴,戒度性戒十善体,静虑缘缺得复失,双运般若但言论”。那就是律仪戒跟摄善法戒的关系。摄善法戒就是六度,这个六度就是开始是施,第二持戒,第三忍辱,这是修的时候都有次第的。布施最容易下手,布施之后有了基础,修持戒,持戒之后忍辱。

  (3A)再精进,一个一个进去。

  “戒度性戒十善体”,这个在戒波罗蜜这一度,它就是性善,就是性戒,十善为体。性戒大家知道,杀、盗、绮语、恶口,这是管你受也好,不受也好,它都是犯了之后都是要堕的。那么戒波罗蜜的它的体,是以十善为体,跟律仪戒是同的。假使没有戒波罗蜜的话,其他的五度起不了作用的。我们前面说过,要学菩萨行,一切菩萨都是以从戒下手为唯一的大道,那么戒是最根本的东西。这个戒度就是跟那个律仪戒一样的,十善为体,都是止恶了,不做那些十恶了。如果这个没有的话,那这些就缺了支分了,不行了。

  那么假使你要修定的话,没有戒修定,“静虑缘缺得复失”。真正的资粮,《定道资粮》,我们这本书有,大家可以翻一翻。还有一个《禅定品》,都是讲的戒,很精细严密的戒得到后,才能够得静虑。《禅定品》的一开头就是说“因缘具足则能得定”,因缘是什么?下边讲了很多很多很多,都极细致的戒律的问题。海公上师这样说“事定心定”,事情定了,心才定得下来,就是我做事不要打妄想了,都是怎么做怎么做,某些地方不能去就不去,某些地方要去的就去,这样子妄想就没怎么打了。妄想不打了之后,心才定下来,静虑才会来。那么如果你前面的基础没有的话,静虑的缘就没有,不够,不够就不生了。那么偶尔过去的善根生出来了,“得复失”,保不住。今天好象是禅定有点味道了,明天等它等了半天,不来了,后天更不来了,永远不见了。什么缘故?条件不够。偶尔得的加持,或者是过去善根一晃地现了现,但是不能永久保住。因缘不够嘛,它就是现了一下就没有了。

  这个如同字木,是一个公案:以前有一个人,一棵树劈开来,有四个字:天下太平。这是蚂蚁咬的,蚂蚁咬了四个大字“天下太平”,它在树里边,他看不到。把树对剖开来之后,就显出四个大字“天下太平”。这个是偶尔的,因为蚂蚁是要吃树的,那些什么白蚂蚁啊,它吃树就把树给蛀了,亿万万万几分之一,把蛀树的那些道路,蛀成四个大字“天下太平”。这个你再叫它去吃,再好的木头,叫蚂蚁去吃,再蛀出同样的字来,不会出现的。这是偶尔碰到这回事情。那么你这个没有戒的话,得了定也是这么,偶尔碰到一次,第二次要出现不会的,没有了。所以这是靠不住的,说了半天靠不住的,得了还要失的,不会保持的。

  “双运般若但言论”,止观双运,般若的智慧那你是空话,根本就谈不上了,没有戒的话。没有律仪戒的话,就是六度里边,施戒忍进它都按次第来的,都以戒为先导,没有戒的话,它们就跟不上去,那么静虑更不行了,这个缘缺了,定不会来。那么般若,止观双运这个般若那更不要谈了。所以我们很奇怪,戒是事相,但是你要真正的般若,非要从这个严格的事相下手不可。那这个好象是矛盾,其实不矛盾。

  宗大师《广论》里边把这个道理讲得很清楚,他说真正的正见就是一切因果之道,然后依了因果,根据佛的戒定慧,闻思修上去修,这样子将来你空性见会生起来。如果你不照这样子的方式去做,空性见得不到,得到的是乱的恶取空或者是顽空或者其他的邪的空、外道的空。真正的空一定要从这个下手,从缘起下手,而且正的缘起下手,正因果下手了。

  所以说这个戒的重要性,律仪戒的重要性。没有它的话,摄善法戒就搞不成的,那么跟饶益有情戒,它一层一层上去的,如果没摄善法戒的话,饶益有情戒也搞不成了!就是缺摄善法戒不能生起饶益行,饶益有情戒没有,那么这是一个连贯性的,没有律仪戒,就没有摄善法戒;没有摄善法戒,你要利有情,就不能利益了。所以说我们前面提的个问题,这也是一个答案。你说利他,固然你发心利他,但是你不自利的话,自己不好好修的话,你怎么利他,律仪戒没有,摄善法戒生不起,摄善法戒生不起,饶益有情无从谈起了。

  

  缺善法戒不能生起饶行

  “自行不能全六度”,自己不能修六度的话,“别余善法多苦集”,六度以外的修的善法,这是世间的善,所谓的慈善家搞那些,都是苦集,是有漏的,有漏的法感得有漏果。我们知道集谛,我们以前《俱舍》讲过了,有漏法的果就是苦,有漏法的因就是集。你假使离开六度,六度以般若为师、导首,在般若的指挥下行的善法,这个是超出于有漏的三界的。但是你如果没有六度,你说我也是做好事情,做社会公益事情,这是有漏心出发——苦集,搞了半天,就是在苦集里边打转转,不能出三界。

  所以现在一般的所谓“大乘行者”,他们自以为什么在家的可以为社会上做好事,拼命做一些公益事情,开医院了、什么这个育婴堂了、养老院了开那些,这些是不是好?当然是好事了,社会上说是好事情。但是离开六度万行的、摄善法戒的饶益有情,这都是有漏法,都是要感有漏的果,世间里边的有漏的循环,并不是真正的饶益有情。所以说“别余善法多苦集”。这个我们说的要大家注意啊,你想:“我什么不要学,我去外面做好事好了,这是菩萨道,你们搞啊搞,把书一天到晚看了背了,有什么用,对人家毫无好处。”这个是基础啊!没有它的话,你怎么利益人家?心都发不起来,你拼命去做,做了半天,苦集。

  “临阵无兵工无器,饶益有情何所依”,后边它这个打这个比喻了,你去打仗,在第一线,手里两个空手,没有武器的,你打什么仗?肯定打败的,不但是败,你命也没有了。这个临阵就是跟贪嗔痴打仗,跟烦恼打仗,没有正知正见的话,兵就是正知正见的兵器了,那你决定败,败于烦恼之敌。“工无器”,你要去利他,这个就是说律仪戒,律仪戒就是对治烦恼的,是自利的,你一定要律仪戒有正知正见,才能够把这些烦恼敌打败。那么你要做一个,这个匠人要做一个家具,或者做一个机器,你没有工具,器就是他的木匠的斧子啊、刨子这一类东西,这些没有你怎么做?那就是说,你要利益人家,又没有六度的方便,六度等于说是刨子、锯子之类的,你没有这些工具的话,你要做桌子、凳子、柜子你怎么做啊?做不来了。那就是说没有六度的这些工具的话,饶益有情怎么利益?利益不了。

  “饶益有情何所依”,那你就是离开了律仪戒,就没有摄善法戒,离开了摄善法戒,你不能利益有情。你这个勉勉强强利益有…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定道资粮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