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9

  ..續本文上一頁“諸冥滅”(注:諸一切種諸冥滅,《俱舍頌》)。它這個就是《俱舍》就可以配上去了。“智不及愚”斷掉了,就是那個“一切種冥滅”,斷德圓滿,智德圓滿。兩個愚斷掉了,就是斷掉兩個冥了,能夠自利,這是自利方面。

  利他的,“利安有情性無性”,一切有情,有大乘種性的也好,沒有大乘種性的也好,都能夠使他得到利益安樂。那是就是我們所說的饒益一切有情淨戒了啊。“恒常利他無暫息”,無量、恒常、不斷的。受了戒之後就是中間沒有斷息的刹那刹那都在利他,沒有一個刹那停下來的。時間是無量,它攝的戒也是無量。最後“能獲大果特勝利”,最後決定能得殊勝的大的佛果了,這是殊勝的利益,二乘沒有的,凡夫更沒有,最高的利益就是成佛。

  那麼你受了菩薩戒之後,有那麼大的四個功德。第一是自己調伏煩惱,斷了“智不及愚”,一切種冥都可以滅掉,那就是斷德既圓滿,智德也圓滿。下邊悲德了,悲心了,“利安有情性無性”,一切有情管你有種性的,沒有種性的,都要利益安樂給他。而且這個利益安樂恒常,刹那刹那不斷的。利他,沒有時間間隙的。最後,得大果,殊勝的佛的成佛的大果,這就是自性戒的四個功德。那麼自性戒到此爲止講完了。

  

  丙五 叁聚戒聯帶關系

  下邊是一切戒,第二個,頌裏邊第二個一切戒。一切戒裏邊又分了很多科。這篇論基本上就是把一切戒廣開。下邊我們就是跟這個文先看下去,先說這個自性分別。菩薩戒不是叁聚嘛,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叁聚他們什麼關系?

  “不具精嚴律儀戒”,就是說假使你沒有精密地嚴格地持那個律儀戒的話,那麼“攝善無成他方懼”,你要做攝善法的戒,做攝善的事情,不會成功,“他方懼”,人家還害怕你。你說你不持,你這個律儀戒裏不殺戒沒有持的,你說你要去利益他了,他看到你害怕,怕你殺他了。因爲你沒有持這條戒嘛。假使一個很有錢的人,你想去度他了,你沒有受這個盜戒,人家看到你來了,就害怕你偷他的東西,這個你怎麼去教化他?所以說你沒有律儀戒的話,人家不相信你的,對你還害怕,你怎麼去饒益他。“攝善無成”,沒有律儀戒的話。而且要精嚴的律儀戒,你馬馬虎虎還不行。這個人倒持不持的,人家對他不放心的。這個人絕對不犯的,那人家就放心了。有的人打妄語,我們說出家人最好不要打妄語。方便妄語,來個方便,這個出家人成了大騙子,一天到晚打方便妄語。你說的話人家不相信,你說你的,我不相信。所以出家人的話一是一,二是二,不是在一種特殊的一個緊急關頭,不要隨便打妄語。這個方便妄語不是隨便可以開的。那麼你假使沒有精嚴律儀戒的話,你要是攝善法戒,修這個戒也搞不成的,沒有基礎。那麼人家還害怕你。

  

  缺攝律儀戒攝善不生亦不全不勝

  下邊就是說,這個科我們去看,攝律儀戒假使沒有的話,那麼攝善法戒生不起來,勉強生起來,不完整,不殊勝。那就是偶爾這麼生了一點點,也不完全的,也不殊勝的。那是攝律儀戒就是後邊的攝善法戒的,跟這個饒益有情戒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的話,後邊那個高層建築上不去。所以菩薩戒裏邊攝律儀戒,非持不可,一定要以這個爲基礎。

  下邊這個,“施戒忍進次第興,戒度性戒十善體,靜慮緣缺得複失,雙運般若但言論”。那就是律儀戒跟攝善法戒的關系。攝善法戒就是六度,這個六度就是開始是施,第二持戒,第叁忍辱,這是修的時候都有次第的。布施最容易下手,布施之後有了基礎,修持戒,持戒之後忍辱。

  (3A)再精進,一個一個進去。

  “戒度性戒十善體”,這個在戒波羅蜜這一度,它就是性善,就是性戒,十善爲體。性戒大家知道,殺、盜、绮語、惡口,這是管你受也好,不受也好,它都是犯了之後都是要墮的。那麼戒波羅蜜的它的體,是以十善爲體,跟律儀戒是同的。假使沒有戒波羅蜜的話,其他的五度起不了作用的。我們前面說過,要學菩薩行,一切菩薩都是以從戒下手爲唯一的大道,那麼戒是最根本的東西。這個戒度就是跟那個律儀戒一樣的,十善爲體,都是止惡了,不做那些十惡了。如果這個沒有的話,那這些就缺了支分了,不行了。

  那麼假使你要修定的話,沒有戒修定,“靜慮緣缺得複失”。真正的資糧,《定道資糧》,我們這本書有,大家可以翻一翻。還有一個《禅定品》,都是講的戒,很精細嚴密的戒得到後,才能夠得靜慮。《禅定品》的一開頭就是說“因緣具足則能得定”,因緣是什麼?下邊講了很多很多很多,都極細致的戒律的問題。海公上師這樣說“事定心定”,事情定了,心才定得下來,就是我做事不要打妄想了,都是怎麼做怎麼做,某些地方不能去就不去,某些地方要去的就去,這樣子妄想就沒怎麼打了。妄想不打了之後,心才定下來,靜慮才會來。那麼如果你前面的基礎沒有的話,靜慮的緣就沒有,不夠,不夠就不生了。那麼偶爾過去的善根生出來了,“得複失”,保不住。今天好象是禅定有點味道了,明天等它等了半天,不來了,後天更不來了,永遠不見了。什麼緣故?條件不夠。偶爾得的加持,或者是過去善根一晃地現了現,但是不能永久保住。因緣不夠嘛,它就是現了一下就沒有了。

  這個如同字木,是一個公案:以前有一個人,一棵樹劈開來,有四個字:天下太平。這是螞蟻咬的,螞蟻咬了四個大字“天下太平”,它在樹裏邊,他看不到。把樹對剖開來之後,就顯出四個大字“天下太平”。這個是偶爾的,因爲螞蟻是要吃樹的,那些什麼白螞蟻啊,它吃樹就把樹給蛀了,億萬萬萬幾分之一,把蛀樹的那些道路,蛀成四個大字“天下太平”。這個你再叫它去吃,再好的木頭,叫螞蟻去吃,再蛀出同樣的字來,不會出現的。這是偶爾碰到這回事情。那麼你這個沒有戒的話,得了定也是這麼,偶爾碰到一次,第二次要出現不會的,沒有了。所以這是靠不住的,說了半天靠不住的,得了還要失的,不會保持的。

  “雙運般若但言論”,止觀雙運,般若的智慧那你是空話,根本就談不上了,沒有戒的話。沒有律儀戒的話,就是六度裏邊,施戒忍進它都按次第來的,都以戒爲先導,沒有戒的話,它們就跟不上去,那麼靜慮更不行了,這個緣缺了,定不會來。那麼般若,止觀雙運這個般若那更不要談了。所以我們很奇怪,戒是事相,但是你要真正的般若,非要從這個嚴格的事相下手不可。那這個好象是矛盾,其實不矛盾。

  宗大師《廣論》裏邊把這個道理講得很清楚,他說真正的正見就是一切因果之道,然後依了因果,根據佛的戒定慧,聞思修上去修,這樣子將來你空性見會生起來。如果你不照這樣子的方式去做,空性見得不到,得到的是亂的惡取空或者是頑空或者其他的邪的空、外道的空。真正的空一定要從這個下手,從緣起下手,而且正的緣起下手,正因果下手了。

  所以說這個戒的重要性,律儀戒的重要性。沒有它的話,攝善法戒就搞不成的,那麼跟饒益有情戒,它一層一層上去的,如果沒攝善法戒的話,饒益有情戒也搞不成了!就是缺攝善法戒不能生起饒益行,饒益有情戒沒有,那麼這是一個連貫性的,沒有律儀戒,就沒有攝善法戒;沒有攝善法戒,你要利有情,就不能利益了。所以說我們前面提的個問題,這也是一個答案。你說利他,固然你發心利他,但是你不自利的話,自己不好好修的話,你怎麼利他,律儀戒沒有,攝善法戒生不起,攝善法戒生不起,饒益有情無從談起了。

  

  缺善法戒不能生起饒行

  “自行不能全六度”,自己不能修六度的話,“別余善法多苦集”,六度以外的修的善法,這是世間的善,所謂的慈善家搞那些,都是苦集,是有漏的,有漏的法感得有漏果。我們知道集谛,我們以前《俱舍》講過了,有漏法的果就是苦,有漏法的因就是集。你假使離開六度,六度以般若爲師、導首,在般若的指揮下行的善法,這個是超出于有漏的叁界的。但是你如果沒有六度,你說我也是做好事情,做社會公益事情,這是有漏心出發——苦集,搞了半天,就是在苦集裏邊打轉轉,不能出叁界。

  所以現在一般的所謂“大乘行者”,他們自以爲什麼在家的可以爲社會上做好事,拼命做一些公益事情,開醫院了、什麼這個育嬰堂了、養老院了開那些,這些是不是好?當然是好事了,社會上說是好事情。但是離開六度萬行的、攝善法戒的饒益有情,這都是有漏法,都是要感有漏的果,世間裏邊的有漏的循環,並不是真正的饒益有情。所以說“別余善法多苦集”。這個我們說的要大家注意啊,你想:“我什麼不要學,我去外面做好事好了,這是菩薩道,你們搞啊搞,把書一天到晚看了背了,有什麼用,對人家毫無好處。”這個是基礎啊!沒有它的話,你怎麼利益人家?心都發不起來,你拼命去做,做了半天,苦集。

  “臨陣無兵工無器,饒益有情何所依”,後邊它這個打這個比喻了,你去打仗,在第一線,手裏兩個空手,沒有武器的,你打什麼仗?肯定打敗的,不但是敗,你命也沒有了。這個臨陣就是跟貪嗔癡打仗,跟煩惱打仗,沒有正知正見的話,兵就是正知正見的兵器了,那你決定敗,敗于煩惱之敵。“工無器”,你要去利他,這個就是說律儀戒,律儀戒就是對治煩惱的,是自利的,你一定要律儀戒有正知正見,才能夠把這些煩惱敵打敗。那麼你要做一個,這個匠人要做一個家具,或者做一個機器,你沒有工具,器就是他的木匠的斧子啊、刨子這一類東西,這些沒有你怎麼做?那就是說,你要利益人家,又沒有六度的方便,六度等于說是刨子、鋸子之類的,你沒有這些工具的話,你要做桌子、凳子、櫃子你怎麼做啊?做不來了。那就是說沒有六度的這些工具的話,饒益有情怎麼利益?利益不了。

  “饒益有情何所依”,那你就是離開了律儀戒,就沒有攝善法戒,離開了攝善法戒,你不能利益有情。你這個勉勉強強利益有…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