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10

  ..續本文上一頁情,那是苦集的道,都是苦集,不是真正的菩薩道。以世間的知見來利益他的話,第一,你做的事情還在苦集裏邊,沒有跳出輪回,不是真正的菩薩道。菩薩道是成佛的一些方便,你根本不是,這是人天的福報。那麼,還有一個,衆生還對你懷疑,你要打妄語的,你叫我要做這個事情,你說這個好,我還不相信,到底這個好不好,要你是個騙局,你把我騙進去了,我上當了,這個産生懷疑了。你要是出家人,不打妄語的,那當然相信你了。那先要有攝律儀戒了,所以這些都要有。那麼他對你懷疑,害怕你,假使我們說,一個要殺人的人,如果他叫你去,你敢不敢去?他下個命令,召你去了,他是專門歡喜殺人的,你就害怕的,他是不是把你喊去殺了?對你什麼看法了,害怕的不敢去的。那就是沒有律儀戒,沒有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是空話。這裏是把這個叁聚淨戒的關系講了一下。

  

  那麼下邊就是,要講這個攝律儀戒,如何把它因緣具足。要持律儀戒有一些因緣,把這些因緣具足之後,攝律儀戒才能堅固受持,如果你沒有這些因緣的話,那就是持戒不穩固的,那麼我們說這個很重要。這都是修法了,我們說假使你這些東西不去學的話,你的攝律儀戒就不能堅固持。那麼這些東西你知道以後,經常地反複地思惟,那就可以對持這個律儀戒産生極大的一個意樂心。

  那麼下邊我們是要講一科“成就律儀戒之方法”,就是因緣具足了,我們說以什麼因緣具足了可以持這個律儀戒。持律儀戒有哪些因緣?我們佛教是緣起論者,這一點大家經常要記住。要持律儀戒,這個事情決定要有因緣,沒有這些因緣,持不好的。所以說你說我不要學,我只要把戒持好就好了。因緣不具足,你持不好的,你發個願是空的,沒有用的。你把這些因緣具足了,你要犯戒也不會犯,叫你犯也不犯,所以佛教一定要因緣上下手。

  海公上師經常給我們說這個話“但事耕耘不問收獲”,你種地,好好把地種好就是了,該什麼時候下種,什麼時候拔草,什麼時候上肥,根據規律種,決定將來的谷子長得非常好。如果你專是想了今天谷子長得好不好,長了多少了,明天還有不有長起來,天天要去想這樣子,而把種地的事情忽略了,決定長不好。

  我們說《孟子》裏邊有個笑話,他看到他的谷子長得不快,哎呀,長得太慢了,拔起來,把它拔得高一點。結果很辛苦,滿頭大汗,總算把地上的谷子都拔高了,一看很好,人家還長得還矮矮的,我的就這麼高了,高興了,我長得比他們好。第二天一看,都蔫死了。根子拔開,離開地了還有什麼谷子,都蔫掉了,死掉了。所以這些東西,不從因緣上下手,那他的果沒有的,以前勉強地把它拔得高高的,反而害了這個谷子了,白辛苦。種的工夫也白花了,拔的工夫更白花了。所以說我們要把持戒清淨的話,決定把這些因緣做好,這個戒決定清淨。那麼非常重要啊,這些都是修法啊,我們說不要忽視了。

  我們這裏,不要說這裏哦。現在很多人對持戒感到討厭,總是想學一個法,高深的法,一學之後,最深的法我懂了,可以去“賣”去了。這個講給人家聽,我的名譽地位就高起來了,那麼後頭的利養什麼都會高起來。這個心不是我們出家的心,這還是做生意人的心。對持戒好象是沒有名堂的,事情嘛,煩得很,這個也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很不方便。聽到學戒馬上爬起來跑掉了,這些人有啊,現實的我們這裏就有了,但是像這樣子人要學佛?那是南轅北轍啊,根本不要想了。你根本對佛教都沒有認識,怎麼樣子叫學佛,都沒有一個方向,你還學什麼佛?很可憐很可憐。總算還要出了家了,把什麼家庭都抛棄了,什麼事情也丟掉了,但是得了這麼一個下場,糊裏糊塗。這是太可惜了。

  

  丙六 總叁聚正學之法

  下邊就是說,“總叁聚正學之法”。這個前面還有一句話沒講。那麼這叁聚淨戒就是它的關系講好了:沒有受律儀戒,就不能得到攝善法戒,攝善法戒沒有,饒益有情根本就做不到,即使勉強做了,也是世間的苦集法。

  下邊,如何調整它們的關系?“持聲聞律舍劣心”,這是一個辯論,它說聲聞律,是二乘的,就是別解脫戒了。那麼菩薩戒之後,菩薩是大乘的,是不是受了菩薩戒之後,聲聞戒就不要了?一個是二乘的,一個大乘的,怎麼好拼起來?這個,我們說聲聞律是對治自己的煩惱的,大乘的人也要,不是說大乘的人煩惱就不要對治了。所以說聲聞律是要的,而聲聞的心不能要。聲聞心是自了的心,自己了脫叁界,對于一切衆生,不是說一個也不度啊,隨緣度度就算了,不發願盡未來際把每一個衆生都度完,這個心不發了。它自己了事大吉,其他人有緣得度,沒有緣就不管了,聲聞心。這個聲聞心不要有,聲聞律卻不能舍。所以說得了菩薩戒的人,要受菩薩戒的人,並不是說聲聞的戒律就不要了,但是你聲聞的心是不要了,聲聞戒還是要的。“持聲聞律”,聲聞律一樣要嚴持,嚴格地、精密地持戒,但是“舍劣心”,自利的心,自了漢的心不能要。

  我們就是看到現實的人,口稱大乘,但是做的事情都是自了漢的事情。對于公益的事情,對衆生有利的事情,甚至護持正法的事情,好象不是他的份。我們說我們要建立個道場,大家要盡力的護持,盡力的發發心。(他說):“哎呀,太辛苦了,我不想來,我只要住小廟子,安逸得很,吃得也好,舒服,不要受那麼多拘束。什麼戒不戒的,還要早上一早起來念經了,什麼東西了,哎呀,自己好……”正法的住世不住世好象沒有他的事。一個比丘當了幹什麼的?我都不理解這些人,總是以自己的生活的舒服,要自己稱心地生活爲前提,正法住也好不住也好,沒有他的事。

  但是你不想想看,正法不住,你還能當和尚嗎?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廟子拆掉了,佛像敲掉了,僧人都趕出去了,你當什麼和尚?沒有正法,你怎麼能夠維持你現在的生活?你看你和尚,你生活很好,現在,這個一些地方趕經忏一個月一千幾百塊,好象是很富裕了,比一般的上班的人要好的多啊。但是你想想看,你怎麼來的?正因爲正法的余波碰到上,你沾一點光,你就得到了那麼大的安逸。如果沒有正法的話,你恐怕,不要說一千幾百塊,憑你這點才能,恐怕要去賺個兩百塊錢還相當困難,要去做工作的話。所以說不要忘本了啊!

  比丘是荷擔如來家務的,住持正法的。你不要說做了比丘了,這不關我的事,這個是太聲聞心了。我們說,聲聞心也不是這個樣子了,聲聞還要住持僧團,還要護持正法!你這個聲聞心都沒有了,這個怎麼說。所以我們說持聲聞律,聲聞律要持,但是劣心、自利的心不要有。這就是菩薩戒必要攝律儀戒的,但是不要有二乘的心。

  “攝善悲懷饒益行”,攝善法六度要學,“悲懷”,菩提心,一切有情都是父母的看,他們有的苦就是我自己的苦,還厲害,比自己的苦看的還重,一定要把他們救出來,這樣子是饒益一切有情,這樣子做就是菩薩戒的叁聚淨戒的關系。就是說攝律儀戒是要的,但是二乘的心不能要。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都是爲了度父母衆生。

  

  甲二 正釋戒品

  乙一 具戒因緣

  丙一 具足攝律儀戒因緣

  下邊就是成就律儀戒。律儀戒很難持,有什麼條件因緣可以把它持得好?下邊就是這些,這些觀想,經常想一想,肯定別解脫戒持得很精嚴。就是怕這些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不去管它,知道了算了,丟在一邊,那就沒有用。

  下邊有好多,十一個方法,十一個因緣,這十一個因緣你做到的話,決定對律儀戒精嚴護持。“具足律儀戒因緣,此中分別十一支”,要具足的能嚴持律儀戒的因緣條件,怎麼能生起的條件,分別來講,十一個支分,就是十一條。“菩薩如如善串習,利生無障佛加許”,那麼菩薩爲什麼持聲聞律?有好處啊!假使行菩薩道的人把這些律儀戒的因緣好好地串習,不斷地去學,不斷地修,實修,看這個注解裏,“實際上做”,海公上師就叫我們實際上做的,並不是我學了菩薩戒了,好,我懂了,給人家講起來頭頭是道,做,不做了。我們還有一點啊,菩薩戒學過了,我們說現在還沒開始,將來要學完了,看你對常住的事情怎麼樣,是不是想偷懶,是不是想嫌麻煩。我一個人放在房間裏最好,這個心如果還有的話,菩薩戒白白學了。那你也做不起菩薩,佛更成不了。我們這個地方,就是對治自己的自利心,“持聲聞律舍劣心”,怎麼舍就在這個地方。這本書就叫你舍,怎麼舍可以舍掉了。

  這十一支,菩薩如果把這些都做實際修的話,多學多修的話,那麼你是“利生無障佛加許”,你利益衆生的時候,障礙就不會有。“弘法利生之阻力多由不順律儀而起”,這個話很要緊。所以說我們這個持律道場,我們是要弘揚正法,住持正法的道場,非持戒不可。

  宗大師的榜樣在前面,當時西藏的佛法很衰敗,流弊很多,結果正法就是衰敗,正法就沒有了。宗大師悲愍這個情況,發起大願,要把正法再住世五百年。發這個願就從持戒下手。所以說我們要真正要護持一個住持正法的道場,一定要從持戒下手。所以說有些人寫信來勸我:什麼道場開叁頓了,你們也可以開許開許了,什麼道場他們怎麼怎麼了,你們也太過分了,把那些出家人弄得苦死了,都跑掉了。你看你這個廟到現在一年了,一年多了還只有這麼幾個人。我說人少沒關系了,但是我們要,律藏裏講的,“五個比丘如法羯磨正法住世”。這個就是對我們極大的鼓勵,不在人多啊,只要五比丘好了,如法地做羯磨做一切事情,就是正法住世了。最小的目的來說嘛,如果廟裏有五比丘,清淨持戒的,如法羯磨的,這個正法就在我們廟裏住起來了。這個是佛說的話嘛,不是我們編的。所以不需要人多,如果人多,一大夥吵吵鬧鬧的,這個怎麼叫正法住世?煩惱叢生了,煩惱叢林了,這樣的東西,害怕,我們不要。我們情願人少一點,質量高一點,不要去走那個下坡的路。

  “利生無…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