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情,那是苦集的道,都是苦集,不是真正的菩萨道。以世间的知见来利益他的话,第一,你做的事情还在苦集里边,没有跳出轮回,不是真正的菩萨道。菩萨道是成佛的一些方便,你根本不是,这是人天的福报。那么,还有一个,众生还对你怀疑,你要打妄语的,你叫我要做这个事情,你说这个好,我还不相信,到底这个好不好,要你是个骗局,你把我骗进去了,我上当了,这个产生怀疑了。你要是出家人,不打妄语的,那当然相信你了。那先要有摄律仪戒了,所以这些都要有。那么他对你怀疑,害怕你,假使我们说,一个要杀人的人,如果他叫你去,你敢不敢去?他下个命令,召你去了,他是专门欢喜杀人的,你就害怕的,他是不是把你喊去杀了?对你什么看法了,害怕的不敢去的。那就是没有律仪戒,没有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是空话。这里是把这个三聚净戒的关系讲了一下。
那么下边就是,要讲这个摄律仪戒,如何把它因缘具足。要持律仪戒有一些因缘,把这些因缘具足之后,摄律仪戒才能坚固受持,如果你没有这些因缘的话,那就是持戒不稳固的,那么我们说这个很重要。这都是修法了,我们说假使你这些东西不去学的话,你的摄律仪戒就不能坚固持。那么这些东西你知道以后,经常地反复地思惟,那就可以对持这个律仪戒产生极大的一个意乐心。
那么下边我们是要讲一科“成就律仪戒之方法”,就是因缘具足了,我们说以什么因缘具足了可以持这个律仪戒。持律仪戒有哪些因缘?我们佛教是缘起论者,这一点大家经常要记住。要持律仪戒,这个事情决定要有因缘,没有这些因缘,持不好的。所以说你说我不要学,我只要把戒持好就好了。因缘不具足,你持不好的,你发个愿是空的,没有用的。你把这些因缘具足了,你要犯戒也不会犯,叫你犯也不犯,所以佛教一定要因缘上下手。
海公上师经常给我们说这个话“但事耕耘不问收获”,你种地,好好把地种好就是了,该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拔草,什么时候上肥,根据规律种,决定将来的谷子长得非常好。如果你专是想了今天谷子长得好不好,长了多少了,明天还有不有长起来,天天要去想这样子,而把种地的事情忽略了,决定长不好。
我们说《孟子》里边有个笑话,他看到他的谷子长得不快,哎呀,长得太慢了,拔起来,把它拔得高一点。结果很辛苦,满头大汗,总算把地上的谷子都拔高了,一看很好,人家还长得还矮矮的,我的就这么高了,高兴了,我长得比他们好。第二天一看,都蔫死了。根子拔开,离开地了还有什么谷子,都蔫掉了,死掉了。所以这些东西,不从因缘上下手,那他的果没有的,以前勉强地把它拔得高高的,反而害了这个谷子了,白辛苦。种的工夫也白花了,拔的工夫更白花了。所以说我们要把持戒清净的话,决定把这些因缘做好,这个戒决定清净。那么非常重要啊,这些都是修法啊,我们说不要忽视了。
我们这里,不要说这里哦。现在很多人对持戒感到讨厌,总是想学一个法,高深的法,一学之后,最深的法我懂了,可以去“卖”去了。这个讲给人家听,我的名誉地位就高起来了,那么后头的利养什么都会高起来。这个心不是我们出家的心,这还是做生意人的心。对持戒好象是没有名堂的,事情嘛,烦得很,这个也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很不方便。听到学戒马上爬起来跑掉了,这些人有啊,现实的我们这里就有了,但是像这样子人要学佛?那是南辕北辙啊,根本不要想了。你根本对佛教都没有认识,怎么样子叫学佛,都没有一个方向,你还学什么佛?很可怜很可怜。总算还要出了家了,把什么家庭都抛弃了,什么事情也丢掉了,但是得了这么一个下场,糊里糊涂。这是太可惜了。
丙六 总三聚正学之法
下边就是说,“总三聚正学之法”。这个前面还有一句话没讲。那么这三聚净戒就是它的关系讲好了:没有受律仪戒,就不能得到摄善法戒,摄善法戒没有,饶益有情根本就做不到,即使勉强做了,也是世间的苦集法。
下边,如何调整它们的关系?“持声闻律舍劣心”,这是一个辩论,它说声闻律,是二乘的,就是别解脱戒了。那么菩萨戒之后,菩萨是大乘的,是不是受了菩萨戒之后,声闻戒就不要了?一个是二乘的,一个大乘的,怎么好拼起来?这个,我们说声闻律是对治自己的烦恼的,大乘的人也要,不是说大乘的人烦恼就不要对治了。所以说声闻律是要的,而声闻的心不能要。声闻心是自了的心,自己了脱三界,对于一切众生,不是说一个也不度啊,随缘度度就算了,不发愿尽未来际把每一个众生都度完,这个心不发了。它自己了事大吉,其他人有缘得度,没有缘就不管了,声闻心。这个声闻心不要有,声闻律却不能舍。所以说得了菩萨戒的人,要受菩萨戒的人,并不是说声闻的戒律就不要了,但是你声闻的心是不要了,声闻戒还是要的。“持声闻律”,声闻律一样要严持,严格地、精密地持戒,但是“舍劣心”,自利的心,自了汉的心不能要。
我们就是看到现实的人,口称大乘,但是做的事情都是自了汉的事情。对于公益的事情,对众生有利的事情,甚至护持正法的事情,好象不是他的份。我们说我们要建立个道场,大家要尽力的护持,尽力的发发心。(他说):“哎呀,太辛苦了,我不想来,我只要住小庙子,安逸得很,吃得也好,舒服,不要受那么多拘束。什么戒不戒的,还要早上一早起来念经了,什么东西了,哎呀,自己好……”正法的住世不住世好象没有他的事。一个比丘当了干什么的?我都不理解这些人,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的舒服,要自己称心地生活为前提,正法住也好不住也好,没有他的事。
但是你不想想看,正法不住,你还能当和尚吗?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庙子拆掉了,佛像敲掉了,僧人都赶出去了,你当什么和尚?没有正法,你怎么能够维持你现在的生活?你看你和尚,你生活很好,现在,这个一些地方赶经忏一个月一千几百块,好象是很富裕了,比一般的上班的人要好的多啊。但是你想想看,你怎么来的?正因为正法的余波碰到上,你沾一点光,你就得到了那么大的安逸。如果没有正法的话,你恐怕,不要说一千几百块,凭你这点才能,恐怕要去赚个两百块钱还相当困难,要去做工作的话。所以说不要忘本了啊!
比丘是荷担如来家务的,住持正法的。你不要说做了比丘了,这不关我的事,这个是太声闻心了。我们说,声闻心也不是这个样子了,声闻还要住持僧团,还要护持正法!你这个声闻心都没有了,这个怎么说。所以我们说持声闻律,声闻律要持,但是劣心、自利的心不要有。这就是菩萨戒必要摄律仪戒的,但是不要有二乘的心。
“摄善悲怀饶益行”,摄善法六度要学,“悲怀”,菩提心,一切有情都是父母的看,他们有的苦就是我自己的苦,还厉害,比自己的苦看的还重,一定要把他们救出来,这样子是饶益一切有情,这样子做就是菩萨戒的三聚净戒的关系。就是说摄律仪戒是要的,但是二乘的心不能要。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都是为了度父母众生。
甲二 正释戒品
乙一 具戒因缘
丙一 具足摄律仪戒因缘
下边就是成就律仪戒。律仪戒很难持,有什么条件因缘可以把它持得好?下边就是这些,这些观想,经常想一想,肯定别解脱戒持得很精严。就是怕这些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不去管它,知道了算了,丢在一边,那就没有用。
下边有好多,十一个方法,十一个因缘,这十一个因缘你做到的话,决定对律仪戒精严护持。“具足律仪戒因缘,此中分别十一支”,要具足的能严持律仪戒的因缘条件,怎么能生起的条件,分别来讲,十一个支分,就是十一条。“菩萨如如善串习,利生无障佛加许”,那么菩萨为什么持声闻律?有好处啊!假使行菩萨道的人把这些律仪戒的因缘好好地串习,不断地去学,不断地修,实修,看这个注解里,“实际上做”,海公上师就叫我们实际上做的,并不是我学了菩萨戒了,好,我懂了,给人家讲起来头头是道,做,不做了。我们还有一点啊,菩萨戒学过了,我们说现在还没开始,将来要学完了,看你对常住的事情怎么样,是不是想偷懒,是不是想嫌麻烦。我一个人放在房间里最好,这个心如果还有的话,菩萨戒白白学了。那你也做不起菩萨,佛更成不了。我们这个地方,就是对治自己的自利心,“持声闻律舍劣心”,怎么舍就在这个地方。这本书就叫你舍,怎么舍可以舍掉了。
这十一支,菩萨如果把这些都做实际修的话,多学多修的话,那么你是“利生无障佛加许”,你利益众生的时候,障碍就不会有。“弘法利生之阻力多由不顺律仪而起”,这个话很要紧。所以说我们这个持律道场,我们是要弘扬正法,住持正法的道场,非持戒不可。
宗大师的榜样在前面,当时西藏的佛法很衰败,流弊很多,结果正法就是衰败,正法就没有了。宗大师悲愍这个情况,发起大愿,要把正法再住世五百年。发这个愿就从持戒下手。所以说我们要真正要护持一个住持正法的道场,一定要从持戒下手。所以说有些人写信来劝我:什么道场开三顿了,你们也可以开许开许了,什么道场他们怎么怎么了,你们也太过分了,把那些出家人弄得苦死了,都跑掉了。你看你这个庙到现在一年了,一年多了还只有这么几个人。我说人少没关系了,但是我们要,律藏里讲的,“五个比丘如法羯磨正法住世”。这个就是对我们极大的鼓励,不在人多啊,只要五比丘好了,如法地做羯磨做一切事情,就是正法住世了。最小的目的来说嘛,如果庙里有五比丘,清净持戒的,如法羯磨的,这个正法就在我们庙里住起来了。这个是佛说的话嘛,不是我们编的。所以不需要人多,如果人多,一大伙吵吵闹闹的,这个怎么叫正法住世?烦恼丛生了,烦恼丛林了,这样的东西,害怕,我们不要。我们情愿人少一点,质量高一点,不要去走那个下坡的路。
“利生无…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