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障”,这个大家记住,你要弘法利生,包括你要修行没有障,都要持戒。修禅定的人,出了这些魔或者中一些鬼神什么的扰害,都是戒不行,或过去的冤孽。过去的冤孽,如果你在持戒,也可以顶过去。我们再把《三昧水忏》的东西大家回忆一下,悟达国师,十世高僧,冤家就没有办法害他。一直到他做了国师以后,看到檀香床,生了一念的欢喜心。这个就是不持戒的心了,贪心来了,这是物质的贪。我们说财贪淫贪两种,这是财贪,他的淫贪是没有。但是只要你有一个空子好钻好了,它就钻进来了,无孔不入。魔就是,只要你有点空子给他钻,他就进来,那就是人面疮就生起来了。假使你能严格护持正念,檀香床送来了,只是一个床而已,我又没有功德去享受,感到很惭愧,也不要去贪着它,这个人面疮生不起来。
所以说你是自己修行也好,你这个弘法利生也好,没有戒的话,都有障。不但是弘法利生有障,个人修行一样的,一定要持戒。所以戒的可贵,佛为什么一天到晚赞叹戒,弘一法师就经常写这个:“以戒为师”。佛说的嘛,最后佛在涅槃时候,就对大家说嘛,大家问了,佛在世时,我们大家以佛为师,佛涅槃了,我们怎么办?没有师父,以戒为师。这个告诉你很清楚了,戒就是佛了,佛不在了,把戒拿来做师父就可以了。那么这样珍贵的戒你还不要了,你这个师父也不要了,你怎么学吗?所以这些人真糊涂了。所以,“利生无障佛加许”,你利益众生,又持戒的话,障碍就会没有,或者就是过去冤孽也会减轻,而佛特别地加许、赞叹。那么这是鼓励你们要持戒了。
远欲出离心有三
下边持戒的因缘一个一个要讲了,一共有十一条。那么,“远欲出离心”,第一个培养出离心,离开五欲,这是出家人命根子,如果这个没有的话,你出家是靠不住的,总有一天会还俗的。那么你在家人,虽然身在家,但是心要生起来,出离心同样要生起来,这样子才出污泥而不染,这个莲花才能称得个莲花。否则的话你就在染缸里边染,成了一个烂东西了,没有用。
所以不管出家在家,出离心一定要生起来的。要生起远离五欲的出离心,有三条,一个是对过去的,一个是对未来的,一个是对现在的。我们先讲一条。
丁一 不顾过去诸欲境
“不乐过去诸欲境,厌弃在家荆棘林,轮王宝位如草秽。”这个里边含的意思很多,颂是摄要,把颂念过去,哪个都懂,都是意思含在里面,阐发不出来,我们说五欲,又分三个,一个是过去的欲,一个是未来的欲,一个是现在正在享受的欲,正在面前的五欲,这个都要有正确的对待。先是过去的,过去诸欲境不要再去回忆贪恋那些了。“厌弃在家荆棘林”,在家是一个好比在有很刺的树林里边到处都是刺,烦恼之丛林,你在里边弄得你浑身的身上都划破了。“轮王宝位如草秽”,在家的最高的五欲境就是转轮圣王的宝位,转轮圣王位置得到之后,七宝都有,世间上财色名食睡,还有色声香味触都有,都满足了,世界上最高的享受就是转轮圣王了,但是,要看得它跟草一样,跟秽一样,这是两个东西。
那么这个我们要看原文了,原文就是《瑜伽师地论》,“谓诸菩萨,住别解脱律仪戒时”(《菩萨戒品释》卷一 二二),修别解脱律仪戒时候,“舍转轮王而出家已”,很多的,过去我们在经里经常都看到转轮圣王,他出家了,“不顾王位,如弃草秽”,他把国王的位好象把草的脏东西一样丢掉了,再也不去想它了,我们经常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你丢都丢了,又去贪它的味道,又去回忆它的享受的味道,那还行,那不行了。
“如有贫庶为活命故,弃下劣欲而出家已,不顾劣欲。不如菩萨清净意乐,舍轮王位而出家已,不顾一切人中最胜转轮王位。”这是个比喻,别去管它,我们下边解释一下,他说这个欲,诸欲境,不顾过去诸欲境,这个欲是什么,有二种,一种是外物欲,就是财贪,外边的那个东西,物质,资财之类,由诸欲境 ,名之为欲,这是五欲的境。一个是烦恼欲,贪内贪,外境内贪这二个都叫欲,所以说这二个,二个比喻,如粪扫人之所弃,不复重顾。第一个欲,五欲就是外境的欲,外的欲要怎么比喻?观想的好比是我们丢的垃圾,腐草,烂了的草,草秽,草是一个比喻,草是比喻那外边的五欲境,外边的五欲,资财啊,财色名食睡,妻子儿女之类的东西,要好象是丢的垃圾一样。垃圾哪个去捡起来?臭东西,不要了,再也不要想了,那么坚持亦毫无可爱?也不坚持,不要了,再也不去看了。
那么这个内欲,自己的烦恼,内心的贪,要看成一个不净的粪秽一样,就是大便了,排出的粪秽,你排出去,这个烦恼是最脏的东西,比大便还臭。记得以前,我们师父讲过一个,人为什么吃下去的东西那么好,色声香味都好,为什么到人的肚子里边后排泄出去那么臭的东西,什么原因?烦恼,因为人具足烦恼,把外界的好的东西,都变成臭东西了。如果没有烦恼,就不会臭,这个问题讲得很好。我感到这个,就是烦恼在作怪。由于烦恼的话,你把这个东西,再好的东西吃下去,再香再甜的,啊,出来之后,看也不要看,闻也不要闻,那就是烦恼的关系了。
所以我们要把外边的五欲,五欲的境,要看成是垃圾一样,又脏又臭,再也不要去看它了,那么把自己内心的贪欲看成大便一样,再也不要把去它捡起来了。假使我们出家以后,把以前受用的那些东西还去想一想,那么就是戒搞不清楚了,戒律持不净了。第一个条件,过去舍掉的那些东西,一舍永舍,再也不去留恋了,一留恋的话,你戒不清净。过去有的出家人这么想想,啊呀!我现在生活苦得那么样子,我在家的时候,母亲待我怎么好,家里什么都有,我有彩电,冷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到这里来简单得不得了,冬天冷得不得了,还要半夜里上殿,吃也吃不好,两顿,吃得瘦巴巴的,经常害病。这个完了,结果最后是还俗了。事实上,就是这么的这儿的人,现实的就是我们的谈生活,一天到晚,比较过去怎么好,现在怎么苦,比到后来,就还俗去了,那必定的。你因为不知道这个东西,没有学戒嘛。你如果知道,这个就是根本的要犯戒的一个条件,那你就是还戒犯戒都在里边了。
所以这一条一定要下决心,过去的五欲,那怕是转轮圣王的大宝位,外边的贪心,就象大便一样,排出厕所,再也不要去看它。这样子,你持戒,才有办法。正式第一条,下边还多了,过去的如此看法,未来的怎么想法,现在的怎么对待,这是第一种。那么下边还有各式各样的,一共十一个条件,这十一个条件,我们如果好好把它记住,经常在心里边思惟,那你持戒有办法。所以这些我们佛教就是缘起论,就是这个好处,你要持戒清净,就把这几条做好了,持戒决定清净。如果你说我只要持清净,我今天做得很好,这些不学,啊呀这个啰嗦事情不要学了,那你持戒靠不住,今天发心很好,明天来一个环境,转向了。
我们看到出家的人,发心都很猛的。人家那里拉进来的,不是那回事情,开始出家的时候,都有个猛心,都是为什么退得那么厉害,一个人退,还俗的当然是最厉害的啰,破戒的还更讨厌,那些大戒破,小戒乱犯,甚至于无所忌惮,甚至要改戒。这些东西都是别解脱戒的学的因缘条件不够,也就是说缺乏这些支分。这些支分哪里来?佛经的经律论中去寻求。佛的宝贝,那些东西,都给我们开了药方都开好了,你不要,怎么办?所以说不学是一个坏事情,一定要广学多闻,多闻多闻,谛听谛听,这个是佛再三地强调的,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些事情,这些东西你不学的话,戒持不好。学了之后,只要你安心,你要把这个好好地学,好好地做,决定持戒清净,今天时间到,讲到这里。
第三讲
昨天我们讲到具足律仪戒的因缘,一共是十一条,讲了第一条。就是说律仪戒要如法的能够善于护持的话,一定要具备这十一个条件。这十一个因缘具足,一定能够护持禁戒,否则的话就不容易了啊,那么我们说这里讲别解脱戒,重点是比丘,出家众,所以说我们这里,一般都是从出家的角度来讲问题的。那么在家的也有几个,二众了,就是居士啊,优婆塞,优婆夷了。那么这个要向出家人看齐啊,我们总是出家的是为主,在家的为辅。僧团以出家的为中心,在家的是周围围绕。一个僧团没有出家众的话,不成为僧团,七众的别解脱戒在僧团的摄持下,都能摄在僧团里边。如果说没有僧团,没有出家众,那么在家居士这二众,不能称僧团了,只能是佛的弟子就完了。
所以说这里是,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宗大师,他是重视别解脱戒,在别解脱戒里边特别地重视出家的戒,当然最高的是比丘戒。那么这是不是宗大师自己的意见?不是。这是历来如此,我们这个《瑜伽师地论》,《菩萨戒品》就是这么说的。宗大师忠实的把《菩萨戒品》的文把它摄下来,就造了这个颂。所以这是原来的佛世的一些知见都是这样子的啊。并不是故意强调。
我们昨天讲了一个,过去的五欲境要看成是那个,象丢了的腐草就是垃圾了,有了这个过去的五欲境像丢了的草一样,再也不要去回顾了。那么对过去对五欲境所行的贪心,这个不管是物贪、淫贪,都该看成是一个已经排泄出去的粪秽一样,再也不要去重新再去回顾留恋了。这样子,第一个条件具足,可以持凈戒啊,否则的话就谈不上。昨天我们讲了很多了啊,留恋过去的就会导致还俗,破戒。所以,这个是第一个因素。
丁二 不乐未来诸欲境
第二个,“不乐未来诸欲境,天魔王宫虎豹穴,意乐清净无依住”。那么现在过去的放下了,未来的,我们假使说出家持比丘戒,出家修梵行,那么现在的、过去的那些五欲再不留恋,也不想了,但是追求未来的行不行?
这个我们就是看到了,过去佛在世,难陀比丘他家里有一个很漂亮的夫人,佛就要度他,就到他门口前面托钵。这个时候…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