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障”,這個大家記住,你要弘法利生,包括你要修行沒有障,都要持戒。修禅定的人,出了這些魔或者中一些鬼神什麼的擾害,都是戒不行,或過去的冤孽。過去的冤孽,如果你在持戒,也可以頂過去。我們再把《叁昧水忏》的東西大家回憶一下,悟達國師,十世高僧,冤家就沒有辦法害他。一直到他做了國師以後,看到檀香床,生了一念的歡喜心。這個就是不持戒的心了,貪心來了,這是物質的貪。我們說財貪淫貪兩種,這是財貪,他的淫貪是沒有。但是只要你有一個空子好鑽好了,它就鑽進來了,無孔不入。魔就是,只要你有點空子給他鑽,他就進來,那就是人面瘡就生起來了。假使你能嚴格護持正念,檀香床送來了,只是一個床而已,我又沒有功德去享受,感到很慚愧,也不要去貪著它,這個人面瘡生不起來。
所以說你是自己修行也好,你這個弘法利生也好,沒有戒的話,都有障。不但是弘法利生有障,個人修行一樣的,一定要持戒。所以戒的可貴,佛爲什麼一天到晚贊歎戒,弘一法師就經常寫這個:“以戒爲師”。佛說的嘛,最後佛在涅槃時候,就對大家說嘛,大家問了,佛在世時,我們大家以佛爲師,佛涅槃了,我們怎麼辦?沒有師父,以戒爲師。這個告訴你很清楚了,戒就是佛了,佛不在了,把戒拿來做師父就可以了。那麼這樣珍貴的戒你還不要了,你這個師父也不要了,你怎麼學嗎?所以這些人真糊塗了。所以,“利生無障佛加許”,你利益衆生,又持戒的話,障礙就會沒有,或者就是過去冤孽也會減輕,而佛特別地加許、贊歎。那麼這是鼓勵你們要持戒了。
遠欲出離心有叁
下邊持戒的因緣一個一個要講了,一共有十一條。那麼,“遠欲出離心”,第一個培養出離心,離開五欲,這是出家人命根子,如果這個沒有的話,你出家是靠不住的,總有一天會還俗的。那麼你在家人,雖然身在家,但是心要生起來,出離心同樣要生起來,這樣子才出汙泥而不染,這個蓮花才能稱得個蓮花。否則的話你就在染缸裏邊染,成了一個爛東西了,沒有用。
所以不管出家在家,出離心一定要生起來的。要生起遠離五欲的出離心,有叁條,一個是對過去的,一個是對未來的,一個是對現在的。我們先講一條。
丁一 不顧過去諸欲境
“不樂過去諸欲境,厭棄在家荊棘林,輪王寶位如草穢。”這個裏邊含的意思很多,頌是攝要,把頌念過去,哪個都懂,都是意思含在裏面,闡發不出來,我們說五欲,又分叁個,一個是過去的欲,一個是未來的欲,一個是現在正在享受的欲,正在面前的五欲,這個都要有正確的對待。先是過去的,過去諸欲境不要再去回憶貪戀那些了。“厭棄在家荊棘林”,在家是一個好比在有很刺的樹林裏邊到處都是刺,煩惱之叢林,你在裏邊弄得你渾身的身上都劃破了。“輪王寶位如草穢”,在家的最高的五欲境就是轉輪聖王的寶位,轉輪聖王位置得到之後,七寶都有,世間上財色名食睡,還有色聲香味觸都有,都滿足了,世界上最高的享受就是轉輪聖王了,但是,要看得它跟草一樣,跟穢一樣,這是兩個東西。
那麼這個我們要看原文了,原文就是《瑜伽師地論》,“謂諸菩薩,住別解脫律儀戒時”(《菩薩戒品釋》卷一 二二),修別解脫律儀戒時候,“舍轉輪王而出家已”,很多的,過去我們在經裏經常都看到轉輪聖王,他出家了,“不顧王位,如棄草穢”,他把國王的位好象把草的髒東西一樣丟掉了,再也不去想它了,我們經常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你丟都丟了,又去貪它的味道,又去回憶它的享受的味道,那還行,那不行了。
“如有貧庶爲活命故,棄下劣欲而出家已,不顧劣欲。不如菩薩清淨意樂,舍輪王位而出家已,不顧一切人中最勝轉輪王位。”這是個比喻,別去管它,我們下邊解釋一下,他說這個欲,諸欲境,不顧過去諸欲境,這個欲是什麼,有二種,一種是外物欲,就是財貪,外邊的那個東西,物質,資財之類,由諸欲境 ,名之爲欲,這是五欲的境。一個是煩惱欲,貪內貪,外境內貪這二個都叫欲,所以說這二個,二個比喻,如糞掃人之所棄,不複重顧。第一個欲,五欲就是外境的欲,外的欲要怎麼比喻?觀想的好比是我們丟的垃圾,腐草,爛了的草,草穢,草是一個比喻,草是比喻那外邊的五欲境,外邊的五欲,資財啊,財色名食睡,妻子兒女之類的東西,要好象是丟的垃圾一樣。垃圾哪個去撿起來?臭東西,不要了,再也不要想了,那麼堅持亦毫無可愛?也不堅持,不要了,再也不去看了。
那麼這個內欲,自己的煩惱,內心的貪,要看成一個不淨的糞穢一樣,就是大便了,排出的糞穢,你排出去,這個煩惱是最髒的東西,比大便還臭。記得以前,我們師父講過一個,人爲什麼吃下去的東西那麼好,色聲香味都好,爲什麼到人的肚子裏邊後排泄出去那麼臭的東西,什麼原因?煩惱,因爲人具足煩惱,把外界的好的東西,都變成臭東西了。如果沒有煩惱,就不會臭,這個問題講得很好。我感到這個,就是煩惱在作怪。由于煩惱的話,你把這個東西,再好的東西吃下去,再香再甜的,啊,出來之後,看也不要看,聞也不要聞,那就是煩惱的關系了。
所以我們要把外邊的五欲,五欲的境,要看成是垃圾一樣,又髒又臭,再也不要去看它了,那麼把自己內心的貪欲看成大便一樣,再也不要把去它撿起來了。假使我們出家以後,把以前受用的那些東西還去想一想,那麼就是戒搞不清楚了,戒律持不淨了。第一個條件,過去舍掉的那些東西,一舍永舍,再也不去留戀了,一留戀的話,你戒不清淨。過去有的出家人這麼想想,啊呀!我現在生活苦得那麼樣子,我在家的時候,母親待我怎麼好,家裏什麼都有,我有彩電,冷天有暖氣,夏天有空調;到這裏來簡單得不得了,冬天冷得不得了,還要半夜裏上殿,吃也吃不好,兩頓,吃得瘦巴巴的,經常害病。這個完了,結果最後是還俗了。事實上,就是這麼的這兒的人,現實的就是我們的談生活,一天到晚,比較過去怎麼好,現在怎麼苦,比到後來,就還俗去了,那必定的。你因爲不知道這個東西,沒有學戒嘛。你如果知道,這個就是根本的要犯戒的一個條件,那你就是還戒犯戒都在裏邊了。
所以這一條一定要下決心,過去的五欲,那怕是轉輪聖王的大寶位,外邊的貪心,就象大便一樣,排出廁所,再也不要去看它。這樣子,你持戒,才有辦法。正式第一條,下邊還多了,過去的如此看法,未來的怎麼想法,現在的怎麼對待,這是第一種。那麼下邊還有各式各樣的,一共十一個條件,這十一個條件,我們如果好好把它記住,經常在心裏邊思惟,那你持戒有辦法。所以這些我們佛教就是緣起論,就是這個好處,你要持戒清淨,就把這幾條做好了,持戒決定清淨。如果你說我只要持清淨,我今天做得很好,這些不學,啊呀這個啰嗦事情不要學了,那你持戒靠不住,今天發心很好,明天來一個環境,轉向了。
我們看到出家的人,發心都很猛的。人家那裏拉進來的,不是那回事情,開始出家的時候,都有個猛心,都是爲什麼退得那麼厲害,一個人退,還俗的當然是最厲害的啰,破戒的還更討厭,那些大戒破,小戒亂犯,甚至于無所忌憚,甚至要改戒。這些東西都是別解脫戒的學的因緣條件不夠,也就是說缺乏這些支分。這些支分哪裏來?佛經的經律論中去尋求。佛的寶貝,那些東西,都給我們開了藥方都開好了,你不要,怎麼辦?所以說不學是一個壞事情,一定要廣學多聞,多聞多聞,谛聽谛聽,這個是佛再叁地強調的,我們一定要重視這些事情,這些東西你不學的話,戒持不好。學了之後,只要你安心,你要把這個好好地學,好好地做,決定持戒清淨,今天時間到,講到這裏。
第叁講
昨天我們講到具足律儀戒的因緣,一共是十一條,講了第一條。就是說律儀戒要如法的能夠善于護持的話,一定要具備這十一個條件。這十一個因緣具足,一定能夠護持禁戒,否則的話就不容易了啊,那麼我們說這裏講別解脫戒,重點是比丘,出家衆,所以說我們這裏,一般都是從出家的角度來講問題的。那麼在家的也有幾個,二衆了,就是居士啊,優婆塞,優婆夷了。那麼這個要向出家人看齊啊,我們總是出家的是爲主,在家的爲輔。僧團以出家的爲中心,在家的是周圍圍繞。一個僧團沒有出家衆的話,不成爲僧團,七衆的別解脫戒在僧團的攝持下,都能攝在僧團裏邊。如果說沒有僧團,沒有出家衆,那麼在家居士這二衆,不能稱僧團了,只能是佛的弟子就完了。
所以說這裏是,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宗大師,他是重視別解脫戒,在別解脫戒裏邊特別地重視出家的戒,當然最高的是比丘戒。那麼這是不是宗大師自己的意見?不是。這是曆來如此,我們這個《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品》就是這麼說的。宗大師忠實的把《菩薩戒品》的文把它攝下來,就造了這個頌。所以這是原來的佛世的一些知見都是這樣子的啊。並不是故意強調。
我們昨天講了一個,過去的五欲境要看成是那個,象丟了的腐草就是垃圾了,有了這個過去的五欲境像丟了的草一樣,再也不要去回顧了。那麼對過去對五欲境所行的貪心,這個不管是物貪、淫貪,都該看成是一個已經排泄出去的糞穢一樣,再也不要去重新再去回顧留戀了。這樣子,第一個條件具足,可以持凈戒啊,否則的話就談不上。昨天我們講了很多了啊,留戀過去的就會導致還俗,破戒。所以,這個是第一個因素。
丁二 不樂未來諸欲境
第二個,“不樂未來諸欲境,天魔王宮虎豹穴,意樂清淨無依住”。那麼現在過去的放下了,未來的,我們假使說出家持比丘戒,出家修梵行,那麼現在的、過去的那些五欲再不留戀,也不想了,但是追求未來的行不行?
這個我們就是看到了,過去佛在世,難陀比丘他家裏有一個很漂亮的夫人,佛就要度他,就到他門口前面托缽。這個時候…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