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具悲心,這樣子的人我們可以以他爲師。
那麼這裏就牽涉到第二個問題,受別解脫戒或者菩薩戒,不要師行不行?這個我們書上有的。它先說有師的好處,因爲從師受,他就是一個人,補特伽羅。凡是《四分律》都是強調要從師受。這個菩薩戒裏邊,就是我們《瑜伽》的菩薩戒,它裏邊這麼說。它說從師受有好處,菩薩正從他,從他師,正受、如法地受了之後,假使他對他的戒有點違犯的話,那麼對想起他的師父就生起慚愧心,羞恥心,他就可以製止他不犯戒。想起了師父,你在他面前發了誓言,什麼什麼說的,在他面前你說犯了戒,給他知道了不是很難爲情嗎?所以說對師受有這麼一個好處。
那麼是不是沒有師受也可以?這個裏邊有這個說法。假使沒有如量的師,在這個條件之下,可以在佛菩薩面前受。但是雖然也可以生起戒體,但是從他受的好,假使有師的話,還是要從善知識那裏去受。這個它再強調一下,從師受了之後對于保護你的戒,容易生起愛樂心,恭敬心。當然這個師是如量的師,就是我們說具德的師,因爲在他那裏受了戒之後,既感到這個戒是難得、可貴,從這麼樣子的持戒的師那裏得到的戒,就愛護它,恭敬它,保護它不犯。假使有犯了,就恐怕師長知道之後他是很不好意思,那麼生怖畏心,所以說絕對護持它不犯。從人面前受就有這個好處。如果你在佛菩薩面前受,你就想到這是一個佛像,真的佛在面前受,你當然是更好了,這是殊勝的師了,最無上的師就是佛了。但是你在佛像面前受,你就想到這是一張佛像好象沒有關系一樣的。那就是這一些羞恥心、特別恭敬、護持心生不起來。所以說在沒有師的時候,在文化大革命找個比丘都找不到了,那這個時候沒有辦法了,你這個佛前受。假使你有師的話,還是從師受,要從師受。那麼《菩提道次第》也有講的,千裏沒有師,皈依啊,什麼啊五戒可以從居士,但是,假使千裏內後來師來了,重受。有這麼一個師找到了,要重受,還要重新受。
所以總的來說,從補特伽羅面前受有一定的好處,這個就跟自己受不一樣的,那麼這個牽涉到一些自己如法的問題。我們聽到有些人他自己出離心很強了,心裏好象一定要出家,甚至于找不到師父的時候,師父是有啊,他就是沒有找到相應的師父,或者人家看到他條件還沒有夠,沒有給他剃,他就自己剃,自己剃了之後,出家和尚衣服穿起來,就是修行了。這樣的人我們看了很多,從五臺山我們出家以後觀察起來到現在總有好幾個了,結果都不好。
我們說五臺山有個現實的例子,就是一個居士,上海居士,她很發心的,修的也相當好。據人家說她修《五字真言》,咒輪觀出來的。那麼她到五臺山之後,她想出家了。不曉得她怎麼,明明她有師父的,定公上師是她的皈依師。她好象沒有去找師父出家,自己落發的,做沙彌尼了。沙彌尼還住茅棚好象是很用功。但是最後,犯了戒,所以說弄得很不好。她的丈夫是在解放初期,好象是在監獄裏,但是她後來丈夫出來了,她就是身敗名裂了。這個弄得很慘,家庭也破壞了,她自己修行也沒有成就,反而得了個破戒的一個罪。所以說我們就建議不要自己落發。
我們以前,在本道場,北京來個大學生,很勇猛,自己一下子,第二天我看怎麼頭發沒有了,他自己下的發。我說你不要自己下,你下發是一個大的關鍵事情。師父給你下了發就是前後判若兩個人了,你前面是在家的,有漏的五欲裏邊的,後來是要清淨了,要走出離的道路上去了。這個一定要經過一定儀式的,你自己隨便剃了之後不好。我這樣說他之後,他好象“啊,好,好,不懂啊。”後來畢竟還是不行了。本來很執著,結果這裏感到不滿意,參訪去了。參訪了半天還是一樣,跟前面那位一樣,回家去了。所以這個不好,我們感到剃發一定要從師,不要自己剃,這些是關于有師沒有師的問題。
那我們昨天講了一個菩薩戒,菩薩戒就是舍了命之後菩薩戒還是存在的。這個就是說,別解脫戒只有人有,天、旁生沒有;那菩薩戒,天趣、旁生趣就是龍之類的,都可以有,人當然更有。那麼他們有的就是說發心戒,就是講發心所得戒,就是說這一輩子受了戒之後,這個菩薩戒命終了不舍,下一輩子投生了菩薩戒體還在,這個叫發心所得的戒。另外一個名字,不是從人受得的戒,所以菩薩戒是通叁趣。
那麼這裏我們再補充一個問題,這也是宗大師的一本書上提這個問題,我們感到很有意思,也把它說一下。他說爲什麼菩薩戒有叁聚淨戒,要湊一個叁字,叁個。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他說,這個跟他引了一些論裏邊,很多的論都有這麼同樣的說法,爲令隨順聲聞乘中,叁律儀說,他說聲聞乘,有叁種律儀,菩薩乘裏邊也要住叁個律儀啊,雖然它這個內容並不是硬做做出來的。但是這是一個,因爲聲聞乘裏有叁個律儀,菩薩戒也有這麼一個叁個律儀,相稱的。
聲聞乘叁個律儀大家是知道的,我們再說一下。一個是別解脫的律儀,一個是靜慮律儀,定共戒,一個是道共戒,無漏律儀。我們學《俱舍》以後就要廣講這些,別解脫戒律儀就是從師受的,那麼定共律儀不要從師受的,這是定共戒,得了定之後自然有這個防非、防止作惡的那個功能。那麼無漏戒,得道以後的道共戒,得了無漏道之後,那就是很多事情,壞事不會做了。我們說初果阿羅漢,不論你投生,初果還要投生了,還是欲界。他要七次、七返往來了,他不論你投在哪個地方,哪怕是沒有佛的地方,自然不會犯五戒。所以說初果阿羅漢,你說初果見道以上的聖者,假使吃酒,不會吃的,無論如何不會吃的,就是沒有佛教,也不知道有這個五戒,也不會吃的,天然不吃,邪淫不會做,偷盜也不會偷,殺人更不會。這個就是任運不犯五戒,那麼這個道共戒與道俱有的戒,這是聲聞乘有這麼叁種。
那菩薩乘也是相應的再來一個叁個,叁聚淨戒,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個叁個戒裏邊啊,開頭兩個止惡修善,攝律儀戒是止惡的,一切的惡行要止住。攝善法戒,攝一切善法、妙行。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是自利的,自己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那麼饒益有情戒是成熟他的,利他的。所以,從這個道理說,成熟自他相續,成熟自己,成就他人,也得有叁種戒,就是說一種是攝律儀戒,饒益有情戒,自己斷惡修善,積集一切善法,成熟自己。哦,攝律儀戒跟攝善法戒成就自己的相續成就啊,那麼饒益有情戒成熟其他有情,這是也是決定要叁種戒。所以有幾個原因,假使我們可能會出這個題,爲什麼菩薩戒有叁聚淨戒,它至少有兩個原因。
這裏也說了,爲什麼一定要把攝律儀戒跟攝善法戒擺在前頭?自己沒有得度要度人的,無有此理。所以說真正雖然你目的是利他,但是你要利他,必得先要自己成就一定的功德之後,才能利他,甚至于要圓滿地利一切衆生,自己要提高到成佛的高度。如果不成佛的高度的話,你還有某些衆生度不了,所以說這個目的固然是利他,但是相應的也就是要提高自己,也就是說自利。所以說在最高的高度來說,自利利他是沒有矛盾的。爲了利他,決定要自利,自利圓滿了之後,才能圓滿利他,這兩個統一了,最高。而世間上有漏法就不一樣了,損人利己。你要麼是要利益自己,決定要損害人家,你要幫助人家,決定要犧牲自己,這是世間上的一些,所以兩個不能融合。在佛教裏邊卻是兩個是合二爲一了,自利就是利他,爲什麼菩薩要這樣子六度萬行拼命地要去犧牲自己?實際上就是在利自己,自己圓滿的菩提不是這樣得不到的。那麼一切衆生也就靠你這樣子成了佛之後,圓滿地度了。最後來說自利利他一致了,這個是很好的事情。
丙四 菩薩戒特具勝益
下邊我們接下去,“菩薩戒特具勝益”,菩薩戒它有殊勝的好處。“能自調伏斷二愚,利安有情性無性,恒常利他無暫息,能獲大果特勝利”,這又是四條。這我們書上也有。這個就是說菩薩的自性戒,有四個功德。我們把書上的文念一念,大家記個標題好了,裏邊的內容不要記了。菩薩的自性戒有四個功德。第一個,“應知即是妙善淨戒”就是“自調伏”,“斷二愚”,就是妙善的淨戒。“應知”,應當知道,“即是妙善淨戒”(《菩薩戒品釋》卷一 八)。
第二個,“應知即是無量淨戒,攝受無量菩薩所學故”(《菩薩戒品釋》卷一 九),無量的淨。一個是妙善的,去了惡的,開智慧的。這個就是“斷二愚”——“智不及愚”、“煩惱愚”。一個是無量淨戒,一切無量,菩薩所學的法都包在裏邊。再念一遍,“應知即是無量淨戒”。你們有這個《瑜伽師地論》可以去翻,“攝受無量菩薩所學故”。
第叁條,“應知即是饒益一切有情淨戒,現前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故”。“應知即是”,就是“即”,就是“立即”的“即”了,“即是饒益一切有情淨戒,現前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故”,現前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的緣故。
第四個大果勝利,它的果上的勝利。“應知即是能獲大果勝利淨戒”,能夠得到大的果的勝利的、殊勝利益的淨戒,“應知即是能獲大果勝利淨戒”。這個《瑜伽師地論》有,你們可以去對照一下,“攝受隨與無上正等菩提果故”,攝受,“隨順”的“隨”,就是“隨喜”的“隨”,“與”,就是給你個東西,“給與”這個與。“攝受隨與無上正等菩提果故”。
這個四個就是說菩薩的自性戒,自性戒就是有這麼四個功德啊。我們說不是有九個相嘛,自性戒歸納起來有這麼四個功德。它就是,第一個是妙善淨戒,第二是無量淨戒,第叁是饒益一切有情淨戒,第四個是能獲大果的勝利的淨戒。
那麼這裏我們看頌,頌就是根據這個意思集來的,但是並不是完全照抄。“能自調伏斷二愚”,能夠自己調伏煩惱,斷二個愚。兩個愚他這裏有了,“煩惱愚”,“智不及愚”,一個就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那麼我們說斷煩惱障,就是我們的…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