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7

  ..續本文上一頁不但是修顯教的人要學要修,修密法的人同樣是要學要修。通,共道,這兩個是共的。我們不是上一次講,加持頌裏邊“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就是這個共同道。菩薩戒大乘所修的六度萬行,這就是顯密共同的道。如果沒有它的基礎,密法無從談起。所以說我們在發願的時候,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堅固受持這個話出在密部經典裏邊的,《金剛頂經》裏邊有這個話。那麼我們《上師供》就引過去了,這裏也引過來,也就是證明密法顯教不能拆開,要學密法一定不能忽略顯教的那個菩薩戒。

  “隱藏誓用攝密聚”,那麼你有了菩薩戒之後,才能修密乘的五部戒,如果沒有這個,密乘五部戒根本就沒有基礎。“隱藏”,所謂密乘戒的意思,就是佛的秘密的意思,隱藏的意思,自己在大乘裏邊的修行當中發的誓言,叁昧耶戒也是誓戒了。這個“攝密聚”,它特別的一些方法,秘密的方法,把它攝攏來,用自己的誓言決定要受這些規則。那就是說,海公上師舉的比喻就是說某些車間的特別的一些操作法,這個操作法是適用于某些車間的。但是大乘的那個菩薩戒,是通用于一切的。所以說密法裏邊各部各部有不同的誓言,叁昧耶戒。那麼這些體沒有離開大乘的這個菩薩戒。

  那麼在《菩薩戒品釋》裏邊,因爲西藏當時很混亂,宗大師就強調,引了很多的論證,證明修密法的人必須要有菩薩戒的基礎,共同道。這裏我們說一下,他說,發心大乘,發大心就是發菩提心,修六度的菩薩行,金剛乘——密乘跟波羅蜜乘——大乘,一般的大乘,共同的道。一切修密法的人,他都不能舍棄這些戒。他引一個《曼殊室利根本經》說,假使修密法的人,他有叁個事情不能舍離的,然後修密法圓滿。就是什麼?第一個是不舍一切有情,發菩提心。一切有情不要舍離都要救度他。修密法的人叁個要件,第一個不舍一切有情;第二個要守護菩薩的淨戒律儀,受菩薩戒;第叁個自己的密法不要舍掉。這叁個都有了,密法能成就,這叁個缺一個,密法成就不了。所以說這個修密法有這叁個基本要求,就是第一個不舍離一切有情,不舍棄一切有情,守護菩薩淨戒律儀,第叁個不舍自咒,自己的咒法,就是密法了。所以這裏就是強調修密法的人也不能忽略這個共同道的菩薩戒的那些六度萬行,不但是這個顯教裏的大小共的,菩薩戒當然是大乘了,別解脫戒是共的。那麼在密法裏面說起來,密法也是特殊的一個大乘,那麼跟普通的波羅蜜多大乘菩薩戒是通的。不能說修了密法之後,就不要菩薩戒,這個一定要認識清楚。不要說拿了高的就不要下邊的,這個昨天我們講過的,是有危害性的。

  下邊我們在昨天抄筆記的時候,抄了個頌,那麼這裏什麼意思,這是《菩薩戒品釋》裏邊開頭就有這麼一個頌,你們抄筆記都有,你們看一看好了,“自性、一切、難,一切門、善士,一切種、遂求,二世樂、清淨,如是九種相,是名略說戒”。他講戒的時候,以這個九門來分別講的,一個自性,一個一切,自性戒一切戒,難行的戒,還有是善士,一切種,遂求。我們這個裏邊只講了兩個,自性,一切。那麼宗大師的原來的那個論裏邊,就是按了這個九門來做科判的。那麼至于中間最廣的是一切,真正的戒相及持犯等等都在包在這一門裏邊,後頭難行戒、一切門戒等等這其余幾個門,他是歸納成一個差別裏邊去了啊,一個自性,一個一切,一個差別,差別裏邊包那些下邊幾門。所以說原來的論裏邊,他是根據菩薩戒的戒品的科目安排的。我們這個論,下面一些難行的,一切門等等就沒有了,就略掉了,而把最要緊的一切戒裏邊廣開的講,自性也談了一些。那麼這就是說我們科判所以跟宗大師的科判有所不同就在這裏,重點不同。我們這裏講菩薩戒的開遮持犯法爲主,所以後邊有一些差別就略掉了。

  

  丙叁 戒體作用有四

  那麼下邊我們接下去了。菩薩戒跟密乘戒的關系我們講過了,下邊就是開始講自性戒了啊。以九個相來講,戒裏邊第一第二兩個相我們這裏講的,第一自性戒,就是第一個,“戒體作用有四”。講自性戒的時候,就是說有四個功德,我們先看頌。“善淨意樂從師受”,善淨意樂是一個,一個功德啊,從師受也是一個。“嚴持無犯犯還淨”,第叁個,嚴持無犯,受了之後,嚴格地持這個戒,不要犯,那麼犯了之後,“犯還淨”,馬上忏悔,把它忏悔幹淨。

  (2B開始)那麼再下邊,就是這個四個功德,就是自性戒就包含四個內涵。在《菩薩戒品》裏邊宗大師的解釋我們把這個文念一遍,“雲何菩薩自性戒” (《菩薩戒品釋》卷一 五),什麼叫菩薩自性戒?“謂若略說具四功德”,所謂自性戒就是戒體有四個功德,“當知是名菩薩戒自性戒”,那這個包含,具這四個功德的就是菩薩的自性戒。那麼哪幾個功德?“何等爲四?一從他正受,二善淨意樂,叁犯已還淨,四深敬專念無有違犯。”,這個就是所謂菩薩自性戒有這麼四個功德。哪四個功德?第一個,“正從他受”,跟我們的次第稍微有點不一樣,它這個是從菩薩戒來源開始,第一個是從他受,有一個師;第二個是“善淨意樂”,自己發的意樂心是要善的淨的;第叁個是“犯已還淨”,犯了之後趕快要還淨;四是“深敬專念無有違犯”,深深地敬重那個戒,經常不放逸,護持那個戒,不要犯。這四個,雖然次第有所不同,意思是一樣的,那麼這裏就是說要牽涉到這個從師受的問題了。

  

  擇師法

  我們下邊接下去就是擇師法。這個就是裏邊開出來,從師受裏邊開了這麼一個小的科目。“從彼具有勝智力,住戒悲心戒師受”,我們說要受戒,菩薩戒從哪個受,從什麼補特伽羅受,要從那個具有殊勝的智慧的那些人,要住戒的,就是本身那個師是持戒的,也有悲心的,這樣子的戒師,那裏去受。這是從人受。那麼能不能不從人受?我們這裏下邊還要講,這裏是沒有了。這個宗大師論裏邊有這個事情,我們慢慢地說。

  先說我們要擇師,要受菩薩戒找一個戒師要找怎麼樣的戒師。略略說,有智慧的有戒的有悲心的。那麼廣開,就是《菩提道次第》的十個功德了。“調伏”,具戒的。“寂靜”,有定的。“除惑”,那是有慧的。“德增”,功德是增上的,也就是說超過弟子的。不能說戒師跟弟子,師跟弟子功德一樣甚至于不如弟子,那學什麼東西?所以說德增,要超過弟子,還有一個含義就是本身他功德不斷地增長,不是停留在一個水平就完了,還得向前進的。“有勇”,什麼艱難困苦不退縮,什麼難行苦行有勇氣去擔任,把菩薩的擔子能擔任,各式各樣的困難不會屈服,有勇氣。“阿含富”,學經學得多,不是很少的見聞,我們說多聞弟子就是阿含富。那麼“覺真”,證了空性的。假使萬一沒有證到空性,理解空性也可以。就是說真正的那個空性的正見得到的人,能夠證到更好,能夠得到了。能理解了也好,也可以。“善說法”,善巧于說法的,叁支比量能對機、能切題、這樣子說法的人。那麼“悲深”,他的一切修行次第也好,自己修行也好,度衆生說法利生也好,都是從悲心出發,要除衆生的苦,自己要刻苦修行,要度衆生的苦,要給他們說法,不是爲名爲利,更不是爲權力,不是爭權力。我們現在很可憐,現在末法時期的比丘都是爲了爭名爭利,爭地位爭權力有鬥爭,這個就是不夠格了啊。那麼還有個“離退減”,在任何情況之下不退,就是說再疲勞,有人來請法,還是要說。我們說佛在涅槃之前,有一個老人來請法,還是給他攝受了,給他說法,這就是不退的具體的在佛陀身上的表現。

  我們學佛,就是學佛的那個榜樣。佛的一生的四十九年說法,乃至從他降生以來,王宮裏逾城出家,都是在給我們現身說法。所以說佛陀的傳在世間上有特殊的崇高的價值,佛陀的傳,就是活生生的一個佛經的教材。我們漢地好象對這個東西當一個故事看了,沒有把它的教育意義強調出來。這個我想以後最好有人把佛陀的對我們的教育意義,佛傳啊,佛的傳記,把它的教育意義闡發出來。

  學佛陀的傳記對我們有大大的啓發性,我們一切都是從佛陀身上吸收我們的精神力量。我們昨天跟幾位同學聊傳的時候,佛爲什麼示現胎生,也是要鼓勵大家,你們都可以成就修行,可以得到成就。如果佛是化生,這我們上一次好象也講過了,佛是化生的或者是他是菩薩示現的,怎麼的,那麼你就說“啊呀他是這樣子的人,他會修行成就,我們不是的,我們修行不成的”,那退縮了。

  所以佛一切示現跟人差不多,“爲勝爲導”,跟你差不多,但是在你前頭,作你的導師。他也享受人間的快樂,但是他在快樂的環境中不貪著,那個最豪華的五欲充滿的皇宮,他並沒有貪心,他也示現這個地方,也處過這樣的環境。最後在修苦行的時候,最困難的苦行他都嘗過,一切外道修的最苦的苦行他都嘗過,不怕苦。那麼真正爲道的時候,既不貪樂也不畏苦,爲的是修無上正等菩提,這樣子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那麼這樣子十個功德具足的師。下邊是強調具戒、悲心,這個是康薩仁波切的傳承。這個十個功德在末法時期你哪兒去找,我們就說一個“覺真”,證了空性的,你去看看現在哪個人證了空性的。我們盡管我們聽到很多人說開悟了,這個也開悟那個也開悟,你只要拿一些經書來考驗一下,是不是開悟馬上就現出來了。開悟的人,開悟的相,經書裏講得很多。真正學過經教的,開悟的人他是威儀相具,不急躁,不怎麼怎麼,這個外相都不一樣的。那麼你去看看,仔細衡量一下好了,到底幾個開悟的。所以說真正十個功德具足的人在末法時期確實是鳳毛麟角,不可找了。那麼我們怎麼辦?具戒悲心,最起碼的,持戒的,要有悲心的,不爲自己的名聞利養,地位,權力,而精嚴持戒的人,這樣的人就可以做我們的師。所以說“具有勝智力”,他有很大的智慧,很大的力量,那就是十德具足的。如果十德不能具足,最少的兩個條件,住戒、…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