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

  能海上師 集

  智敏上師 講

  多寶講寺

  <內部資料,僅供參考>

  

  目 錄

  甲一 序分 1

  乙一 禮贊所作 1

  丙一 禮釋尊 2

  丙二 禮彌勒 2

  丙叁 禮無著師 2

  丙四 贊法勸信 3

  丙五 無著撰論因緣 6

  乙二 總顯戒性 8

  丙一 願行不離以戒爲宗 8

  丙二 菩薩戒顯密同行 12

  丙叁 戒體作用有四 18

  丙四 菩薩戒特具勝益 22

  丙五 叁聚戒聯帶關系 23

  丙六 總叁聚正學之法 27

  甲二 正釋戒品 29

  乙一 具戒因緣 29

  丙一 具足攝律儀戒因緣 29

  丁一 不顧過去諸欲境 30

  丁二 不樂未來諸欲境 33

  丁叁 不耽現在諸欲境 35

  丁四 身心堪寂 37

  丁五 言思如理 39

  丁六 自顧尊高 41

  丁七 調順不惱 44

  丁八 耐他怨恨 45

  丁九 正知正念不放逸 47

  丁十 行爲合法 50

  丁十一 淨命護他 56

  丙二 具足攝善法戒因緣 59

  丁一 前五次第 59

  戊一 施 60

  戊二 戒 61

  戊叁 忍 63

  戊四 精進 64

  戊五 禅定 65

  丁二 後五次第 66

  戊一 識善惡 67

  戊二 識因果 67

  戊叁、戊四 臨境正知不倒 68

  戊五 識障蓋能方便 69

  丙叁 具足饒益有情戒因緣 70

  丁一 成事有八除苦有七 70

  戊一 于有情事業業應作助伴八種 71

  戊二 除去他苦有七種 72

  丁二 于昧理者開示正法 75

  丁叁 知恩報恩 77

  丁四 于怖畏者能作救護 79

  丁五 開解愁憂 80

  丁六 于缺資具爲作饒益 81

  丁七 于求依止爲作饒益 83

  丁八 隨諸有情心 87

  丁九 于正行者爲作饒益 93

  丁十 于倒行者爲作饒益 94

  丁十一 示現神通方便調伏 96

  丙四 結義 98

  乙二 圓集要義 98

  丙一 總明叁聚要義 98

  丙二 分別修饒益行六法 100

  丙叁 利他正方便 101

  丙四 學修總方式 101

  丙五 引證經文 102

  乙叁 受戒法 102

  丙一 受戒通法 103

  丙二 學修之大本 103

  丙叁 授戒師之相 105

  丁一 合法者相 105

  丁二 不合法者相 105

  丙四 傳授法儀 110

  丁一 有師法 111

  丁二 無師法 115

  丙五 得戒已殊勝尊貴想 116

  乙四 防護戒 117

  丙一 總說者 117

  丙二 開法之緣 120

  丙叁 次分別者 120

  丁一 應舍他勝罪聚 120

  戊一 初《瑜伽》四種 121

  己一 自贊毀他——第一他勝,貪欲所攝 121

  己二 悭執法財——第二他勝,悭吝所攝 123

  己叁 瞋怨不舍——第叁他勝,瞋惑所攝 124

  己四 謗棄大乘——第四他勝,癡慢所攝 124

  戊二 依《虛空藏經》 126

  己一 盜叁寶物 127

  己二 毀滅正法 128

  己叁 罰治僧 129

  己四 五無間隨一 130

  己五 執持邪見謗無因果 130

  己六 毀住處 131

  己七 說法不觀機 132

  己八 勸人舍大取小 132

  己九 勸舍聲聞戒學 132

  己十 勸人舍小乘法教 133

  己十一 貢高勝人 134

  己十二 衒賣盜名 135

  己十叁 朋附搜求 136

  己十四 退舍菩提略分廿五相 137

  戊叁 明四種纏犯之相 142

  戊四 決擇舍戒過失之四相 144

  戊五 大小比較 145

  戊六 舍菩提戒之過失 145

  戊七 永久不舍之功德 147

  丁二 攝違犯聚之戒條 147

  戊一 違犯善法障六度 147

  己一 障施七 147

  庚一 叁業不敬叁寶等 148

  庚二 大欲無足貪著不舍 150

  庚叁 不敬耆德 151

  庚四 他來問語不善答 152

  庚五 延請不受 154

  庚六 拒他施予 155

  庚七 他來求法不施予 157

  己二 障戒者有九 160

  庚一 瞋恨惡人不作饒益 160

  庚二 應同聲聞共學之遮戒 162

  庚叁 應不與聲聞共學者 165

  庚四 開性罪 168

  庚五 邪命取利 175

  庚六 身語掉動 178

  庚七 異見不樂涅槃 181

  庚八 不作避護 183

  庚九 于他煩惱不製止 185

  己叁 障忍四 187

  庚一 以瞋報瞋 187

  庚二 犯他不謝 188

  庚叁 他犯不受謝悔 189

  庚四 執惡不舍 190

  己四 障精進叁 190

  庚一 貪心攝衆 190

  庚二 樂于睡眠 191

  庚叁 空談耗時 193

  己五 障靜慮叁 194

  庚一 不問禅法 194

  庚二 不棄蓋障 194

  庚叁 貪味禅境 204

  己六 障般若八 205

  庚一 輕聲聞乘 205

  庚二 廢自大乘 206

  庚叁 勤修異道 207

  庚四 樂外論 208

  庚五 于佛所說生疑謗 209

  庚六 瞋愛自贊毀他 211

  庚七 不往聽法 212

  庚八 不敬說法 213

  戊二 饒益有情戒十二 214

  己一 不助八事 215

  己二 不濟七苦 217

  己叁 見作非理不正說 220

  己四 知恩報恩 222

  己五 開解愁憂 222

  己六 不給施 224

  己七 不以財法攝徒衆 225

  己八 不隨心轉 227

  己九 不能贊德 228

  己十 诃責調伏 230

  己十一 神通調伏 232

  甲叁 結勸示悔 234

  乙一 于罪護心之法 234

  乙二 犯已還出之方便 236

  乙叁 佛說貪心罪輕之密意 240

  乙四 安樂住緣 241

  附一 思考題 246

  附二 《菩薩戒品釋》科判 250

  

  

  

  

  甲一 序分

  第一講

  

  (1A)《菩提宗道菩薩戒》。這本書是海公上師根據宗大師的原著《菩提正道菩薩戒論》裏邊集下來的。

  那麼我們要學這個書,首先我們說要參考哪些資料。第一就是這個《瑜伽師地論》的“菩薩戒”,那個“菩薩地”的“菩薩戒品”,這一品是根本的參考資料。另外就是我才提的宗大師的《菩提正道菩薩戒論》,這本書是湯芗銘居士翻的,宗大師造的,很不好找。那麼另外一本比較容易找,我們已經想辦法去要了,給大家作參考的,就是《菩薩戒品釋》,菩薩戒品的解釋,是宗大師造的,法尊法師譯的。實際上,這兩本書在藏文的原本是一部書,他們兩種的翻譯,互相對照,有參考的價值。

  那麼中間就是說,《菩提宗道菩薩戒》,它裏邊菩薩戒,是根據《瑜伽師地論》的、還有《虛空藏》的綜合起來的,所以說根本戒十八個。《瑜伽師地論》裏邊根本的就是四條,在這個裏邊又加了一點,但是基本上其余的跟《瑜伽師地論》都符合。

  那麼我們現在最容易找到的參考書就是宗大師的《菩薩戒品釋》。這本書我們在想辦法,希望在我們講經的中間能夠到來,大家可以參考。那麼另外正規的依據,也就是宗大師的《菩提正道菩薩戒論》這本書而來的。裏邊的科目,我們說前面不是有科判嘛,它的科判是我們在印這個這本《基本叁學》的時候請一位居士做的,分的也還可以。但是根據《菩提正道菩薩戒論》的那個科目,有一點不一樣,以後我們再說。它的菩薩戒的論的分科,全部依了《瑜伽師地論》的這個頌分的。那麼不同之點也就在這裏,這個講到後邊我們會說。

  乙一 禮贊所作

  現在我們就把書大家打開看。凡是我們這個學法的,一般歸敬頌,關于論一類的、阿毗達磨一類的都是歸敬文殊菩薩,所以一開始“敬禮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要敬禮文殊師利菩薩,爲求加持。那麼總的是敬禮文殊菩薩,下邊是傳承的敬禮了。先是釋迦牟尼佛,後來是彌勒佛,再是無著菩薩,那麼贊歎這個菩薩戒品。這個裏邊,這是廣行派了,我們前面宗大師的《加持頌》我們講過了,廣行派第一個根本師還是釋迦牟尼佛,那麼他下邊傳下來的以彌勒菩薩爲主,後來就是無著世親這一派。而這本書《菩薩戒品》,是這個無著菩薩從彌勒菩薩那裏聽來之後,寫下來的,所以說歸敬頌到無著菩薩爲止。好,我們看下去。

  

  丙一 禮釋尊

  “誰具深悲猛勵激發成就大行心,荷難荷擔無量劫波任持不辭行,妙音宏演正法精微無上大覺聲,喚醒無知眠惑業夢有情皆敬禮。”那是贊歎釋迦牟尼佛,從他的功德上贊。“誰具深悲”,哪一位,這個跟《俱舍》一樣的,他不指明但是以功德來稱,你具有這樣功德的,才是我們釋迦牟尼佛啦。是佛了——那麼這個娑婆教主,我們現在的教主就是釋迦牟尼佛了。哪一個有很大的悲心,就是大悲心了,“猛勵激發成就大行心”。大悲就是激發——這個激發的力量很大,猛勵地成就大行,一切修行的那個大行心。

  “荷難荷擔無量劫波任持不辭行”,這個度衆生的擔子很難負擔。這個擔子負起來又不是少時間,無量劫這樣子任持下去,不退失的,這樣的這個菩薩行。“妙音宏演正法精微無上大覺聲”,他六十韻音的妙音,廣泛地弘揚這個正法。這個微妙的意思,無上最高的大覺的聲音,那就是佛的身口意了。他的功德、他的作用可以“喚醒無知眠惑業夢有情”,那些有情無知地在無明的煩惱大夢之中,把他喊醒過來。這樣子的有功德的人“皆敬禮”,一起都敬禮。主要指的是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但是有功德的一切佛也都在裏邊,都敬禮。這是皈依佛,皈依釋迦牟尼世尊。

  

  丙二 禮彌勒

  下邊廣行派的,當然是彌勒菩薩了。“從于法王法生最勝子,…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