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63

  ..續本文上一頁諒解”,這些補特伽羅啊,這些人,他不會諒解你的,你跟他說了也沒有用的。“難雪除”,你再跟他說,他也不會,他本身就是對你懷恨在心的,要妒忌你的,那你再跟他說明白啊,沒有用,那麼這樣子情況之下,不說明也可以。

  “忿蔽謗罵外道言”,假使人家對你心裏很忿恨的心,一定要罵你,那麼像這一類人,你跟他講道理也講不清楚的,那也不犯。“外道言”,外道的話,外道就是對佛教是不滿意的,最好誹謗你佛教,他好擡高自己了,像這樣的外道說的話,那你不去清雪也沒問題。那麼哪些事情,我們說要清雪哪些事情?其他的不如法的事情,當然不能清雪了,當然就是這一些事情,你出家了,人家說你不好,你如法地依戒去乞食,人家說你要飯的啊,不爭氣,不會工作,不勞動,要飯吃,這樣的罵,這個不犯的。這些事情在佛教裏邊是如法的,沒有錯。“愚昧譏嫌不與論”,那些愚昧的人,世間上愚癡的人,看你做這些事情,他要譏嫌你,那麼你不要跟他去辯了,這個沒有關系。

  “障攝善法正念知”,這是這幾條啊,障礙攝善法戒裏邊的正知正念,“正行防護自愆犯,深谛審知善遣除,善知對治護人己”,自己犯的東西要“深谛審知”,自己很仔細地明白,到底犯了什麼,要能夠對治,遣除它,消除它。一方面能夠知道,一方面要消除它。那麼這樣子做了,護人護己,自己也沒有犯,人家也不會譏嫌,免得人家譏嫌造罪感惡報。

  那麼這裏是講了一些啊,我們再補充一點。還是《瑜伽師地論》的,“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自能發不信重言”(《菩薩戒品釋》卷四 叁一),自己因爲行爲的不端,使人家産生不敬信,不恭敬,不信重,那麼就會産生什麼,“所謂惡聲、惡稱、惡譽”,就是前面講的上中下叁品。“不護不雪”,你不去防護,也不清雪,“其事若實,而不避護”,這個事情假使實在的而不避護,是有犯的,“有所違越,是染違犯”;假使不是實在的,你不清雪它,是實在的,要避護,就是要避地了,要避開,假使不實在的,你要聲明,不是這個事情。假使你事情是實在的,不避開,有犯;假使不是實在的,不清雪也犯。但是,“非染違犯”,這個不是染汙的犯。

  這裏我們說在頌裏邊就沒有講得那麼仔細啊,所以我們要參考一下。就是說你實際上犯了事情了,人家惡名惡譽惡稱來了,那麼你是應該避,這個地方就不要住了,其他地方去,假使你沒有犯那些,是人家的誹謗的,那麼你要清雪,要聲明,假使你不聲明,犯戒,犯一條戒。但是不是染汙的違犯,因爲你自己本身沒有過失。但是這個事情來了,你不清雪它,不去聲明,不講清楚也是犯。因爲你這個東西跟佛教有關系了,你不是說你自己忍辱可以了,你一個人忍辱,你還是牽涉到佛教了,也是違犯的啊,但是不染汙,因爲你內心沒有這個染汙的心。

  那麼,不犯的,外道、人家嫉妒你的人、恨你的人說你,說什麼,出家乞食、修其他的修行,這些人家要誹謗你,這個不違犯的,“若忿蔽者,若心倒者”,那個人他憤怒得很,已經氣得來那個,怒得失去理智了,這樣的人他說你,不犯。假使顛倒的人,精神不正常的誹謗你,這些你不清雪不犯啊。那麼這些人講不清楚的啊,一個神經病,你跟他講什麼,不要說了。那麼這個裏邊,就是我們要補充一下的就是說,你是沒有事實,你不去講清楚,實際上你沒犯什麼過失,人家說你不好的流言蜚語,那你要聲明沒有,把事情要清雪,如果不清雪的話,犯,而非染。這個在頌上沒有,所以我們要補充一下。

  

  庚九 于他煩惱不製止

  下邊再看下去,“第九于他煩惱不製止”。“現行煩惱惡有情,令他憂惱辛楚等,可憎身語現調伏,猛利加行利益彼,如應調伏不調伏,護惜憂惱染違犯”,這就是說,看到有些有情,不好的有情、惡有情,他正在現行煩惱,正在起煩惱,那麼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了。那你對他,應當是要诃斥他,或者懲罰他,甚至于很猛利地治罰他的,就是你要用種種的,各種的诃斥或者是治罰使他憂惱、辛楚,心裏感到痛苦,還要現“可憎身語現調伏”,可怕的樣子,大發脾氣的樣子啊,要調伏他。這個加行要很猛利的加行,輕輕微微地說,他是改不過來的,他的煩惱也不會息下去的,那就該要起調伏的時候,就要調伏。這樣子可以利益他。“猛利加行”這樣子來利益他的,如果應當這樣子調伏,不調伏的話,你護惜他的煩惱,不敢去碰他,違犯,犯菩薩戒。

  那麼所以說,我們現在叢林裏邊,對那些不守規矩的人,就是要該打香板的就打香板,該罵的就罵,該驅摒的就驅摒,不能姑息,否則的話,你就犯菩薩戒。所以這一條,我們大家要注意啊。很多現在一般人都是講情面,最好不得罪人,你做什麼壞事情,我眼睛閉了,只當沒看到。甚至于假使人家說他了,還要私下跟他說,哎呀,你這個事情沒什麼大要緊了,他爲什麼這樣子說你不好?怎麼怎麼的,還去安慰他。這個跟菩薩戒差得太遠了啊。所以說我們真正要護持僧團,要使對方能夠出不善到善處,就是該現威猛相的時候,要現威猛相。大威德相該現就要現。你不能是一味地亂慈悲啊。真正的慈悲是把他改過來,你對他身口的慈,不能使他改變他的惡行的話,反而是害他。所以說,父母溺愛子女,就是這一類愚癡的慈悲,不是我們佛教的大慈悲,這個是帶了私心雜念的、帶有江湖義氣的,或者是有私人感情的慈悲,害人的,害人又害己。絕對不要這樣子做。這個很難啊,要打破情面,該诃斥的要诃斥。所以說,被诃斥的也要知道,這是爲調伏你,是救你啊,並不是對你有什麼過不去,不能懷恨在心。

  “若彼利少自患多,不作調伏無違犯”,假使你這樣子做,觀察對他的利少,他就是改不過來的,你再怎麼诃斥他,調伏他,他也改不過來的,而對自己卻是産生很多的煩惱,那麼這樣子你不調伏,也沒有違犯。這是開許裏邊的。

  我們看這個,這一條,《瑜伽師地論》裏邊也可以參考的。“論曰: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應以種種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而得義利”(《菩薩戒品釋》卷四 叁二),他看到那些有情,當然做壞事的有情了,惡有情了,煩惱熾盛做惡行的有情,這類有情,你應當以種種的辛楚加行,就是使他很難受的加行猛利的加行很厲害的加行,就是诃斥了,治罰了等等。或者是口罵,或者是用這個什麼方法來處分他,那麼你這樣子才使他能夠得到義利,能夠改過,能夠不做壞事,而你是“護其憂惱”,你恐怕罵了他之後,治罰他之後,他心裏不高興,護惜他,“而不現行”,不做那些調, 伏诃斥的事情,這個是犯菩薩戒,有染的違犯。

  假使你這一條裏邊,對這個你是雖然不現行而無違犯,“謂觀由此現行,令他于現法中少得義利,多生憂惱”,假使你感到這樣子做,使他並不能得什麼好處,甚至于産生更大的憂惱,那麼你就是不加行,不做也可以。那麼兩個解釋。一個就是說,你這樣子做了之後,就是猛利地诃斥,辛楚加行之後,不但他不會得好處,不會改過來,而且他心裏更煩惱,事情做得更壞一點,有些人就是強得不得了的,你越是罰他,他越是做壞事,那這樣的人,你不去說,不诃斥,也不犯菩薩戒。但是對方卻是自己受害了啊,因爲你煩惱太重了,勸也勸不好了,那麼這是一個解釋。另外一個解釋,對他你這樣子調伏之後,他得不到什麼好處,就是他改不過來的,而自己因了這樣的事情,産生了很多的煩惱,那麼你不做,也可以。這兩種就是說,一種是大前提就是說你這樣子做了之後,他得不到什麼利益的,另外一個就是說自己生煩惱,或者是他更煩惱。那麼這兩種解釋都可以啊。那麼在這個情況之下,不調伏,不違犯,不犯菩薩戒。僅僅是不犯菩薩戒了,對于救護衆生這一條是沒有做到了啊。他煩惱了,做惡行,你沒有把他挽救過來。對你說,菩薩戒是沒有犯,但是利益衆生卻沒有利益到。這個我們要知道。並不是說,我不犯戒就完了,就可以了,很好了,但是衆生他在苦惱當中,他在現煩惱起惡行。

  (16A開始)前面的,“正行防護”,在攝善法戒裏邊,我們就看前面那一條,前面一條最後兩行,“障攝善法正念知”,這個裏邊是這樣子的,攝善法戒裏的正知正念、正行防護,這是違背了,就是犯了這一條戒的話,攝善法戒裏的這一個原則就違背掉了。那麼你自己的罪失,自己不了知,知已之後悔除,這一個原則,你也違背掉了,這是前一條。所以說,“障攝善法正念知,正行防護”,這是到這裏爲止,一個原則,違背了,正念正知、正行防護違背了。你自己的愆犯,自己的過失,要“深谛審知”,要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過失,應當知道,知道之後,要對治它,消滅它。這一條原則也違犯的。所以說前面一條,違背攝善法戒裏邊的這個原則。那麼這一條是違背饒益有情戒的诃責憶念,就是饒益有情,該呵斥的呵斥,使他能夠改過來,如果你沒有做到的話,這一條饒益有情戒你是違背了。

  所以這個戒,前後都有關系,有的是聯系到別解脫戒,有的是聯系到饒益有情戒,跟這個攝善法戒都是互相的有關聯的。那麼這一個違犯,在根據菩薩戒裏邊說,就是說你不調伏他,你心裏卻沒有煩惱心,那麼違犯是違犯了,是沒有染汙的。那麼這裏頌裏邊是“染違犯”,這個要考一下,依菩薩戒裏邊的文是這樣子,我們再念一道,“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應以種種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而得義利,護其憂惱,而不現行,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這是說非染的。那麼這裏寫的是“染違犯”。因爲我們想按理也是非染違犯,因爲你沒有去調伏他,你本身沒有煩惱心,僅不過是怕事,護惜他的憂惱,怕他這樣子做了之後,煩惱更大,會更煩惱,那麼你沒有去呵斥他,沒有調伏他,這個並不是有什麼壞心的出發點,所以是“非染違犯”。那麼這裏是“染違犯…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