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還得要去參照其他的參考書。《瑜伽師地論》的《披尋記》,也可以去查一查,是不是,這是染違犯?非染違犯?照原文是非染違犯。那麼這一個我們做個記號,保留,以後再看。(《披尋記》卷四十一 第二叁九六頁:“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應以種種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而得義利,護其憂惱,而不現行,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種種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者:身業所作,名辛楚加行,如治罰等。語業所作,名猛利加行,如诃責等。”)
己叁 障忍四
下面一條,下邊是障戒的九條。“障施有七戒有九”。這個九條講完了。我們現在,這一個今年講的,開頭是前面是《求加持頌》,現在的菩薩戒的頌都是《五字真言》裏邊的,等于在講《五字真言》。你說《五字真言》我們有筆記,很薄一本,講得很略的,像這樣子講的話,要那個整個《五字真言》的篇幅就有好幾本了,要這樣子講起來。所以說對《五字真言》裏邊,我們就希望大家,講好之後,在念的時候,把這個意思摻進去;不要講歸講,念歸念,各是各的,念的時候還是糊裏糊塗的幾個字,意思一點也不攝進去,那就失去意義了。不但是自己要理解,念的時候就把那些意思攝在裏邊,然後對照自己的行持是不是符合。這樣子念經,才能有進步。否則的話,就是念兩個字。“障施有七戒有九”,這樣就完了。
庚一 以瞋報瞋
障忍的,對忍辱度的違背的有四條。第一條,“菩薩不忍瞋報瞋”,不能夠安忍,“以瞋報瞋,以罵報罵,以打報打,以弄還弄”。這個是沙門法,沙門四法,就是“瞋不報瞋,罵不報罵,打不報打,弄不報弄”。這個沙門應當這樣子。如果你不能做到的話,就是犯一條菩薩戒。“互作壞弄用機謀”,就是人家捉弄你,你也去報他,弄來報他,互相地捉弄壞弄,就是說惡心、惡作意地捉弄人家了,用計謀,想各式各樣的辦法來弄人家。“如是一切皆違犯”,就是違犯菩薩戒。
論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罵報罵,他瞋報瞋,他打報打,他弄報弄”(《菩薩戒品釋》卷四 叁二),這個沙門四法就違背了。沙門是“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弄不報弄”。這個一般人就是做不到的,好象是明明他錯了,我爲什麼不能還手?不行!沙門就是不能還的。沙門忍辱的。你還了之後就犯戒。不管你到底是什麼理由,你要去罵、要瞋、要去打、要弄都是不好的事情。再一百個理由,一條理由,也不能做。做了之後,就是犯戒。什麼叫罵,那些不好的話了。那麼這一條很容易,我們過去了。
庚二 犯他不謝
“第二犯他不謝”。“于他有情作侵犯,或自不爲彼心疑”,對他其他的有情,你做了不對的事情,做了侵犯的事情,犯了他;或者自己並沒有做,而他卻疑心你侵犯了他,那麼你這樣子情況之下,兩種情況了:一個是你確實是做了侵犯人家的事情了,或者說了不好的話了;一種自己沒有做,而他卻懷疑你,對他做了不好的事情了。那麼在這個情況之下,“由嫌嫉意慢所纏,不如理謝而輕舍,如是一切染違犯”,由自己的心是嫌恨他,妒忌他,這個意思,還有驕慢的心所纏,不願意跟他去謝,“不如理謝”,不如理地去道歉,“而輕舍”,就是不去管他。這樣子,一切是染汙的違犯,這是重的犯。“若由懶怠放逸行,有所違犯犯非染”,假使你是懶惰或者是放逸,沒有去跟人家道歉,犯不犯?一樣犯。但是不是染汙的犯,因爲心裏沒有煩惱了。那麼這是也是屬于犯,但是輕一點。
下邊是不犯的。“無違犯者故調伏,外道或彼需現行”,這個話就是隱在裏邊了,沒有違反的,你要故意要調伏他,你要調伏他,那麼不跟他道歉可以。因爲他自己也有問題,你故意這樣子做,使他能夠反省,感到自己有不對地方,那麼他可以改正了。所以說這個情況之下,不做是沒有,不犯;或者對方是外道,那你不要去跟他多說了。“或彼需現行”,這個人假使你要他……,你要去跟他道歉,他要接受你的那個道歉的話,要你做一些非法的那些事情的,他才受你的悔謝,那麼這樣子的人,你不如理地去道歉也沒有問題。就是他,你要他接受道歉的話,他一定要你做一些什麼不如法的事情,那麼這個條件你不能做的,那你不去謝也可以。“倍增憤怒性堪忍”,假使你去跟他道歉了,反而他更憤怒了,他正在火裏,你去跟他道歉,他火上加油,跟你更發脾氣了,那你這個情況之下,不去謝可以。“性堪忍”,這個人他本身,根本是你跟他很熟悉,知道他不在乎的,他能夠忍得過去的,他不會恨你的,那麼不去也沒有問題。“若由忏謝生羞恥”,假使你去忏謝的話,他反而生起慚愧心了,那麼你這個情況,要護持他,你不去也可以。“不作悔除皆無犯”。
我們還是根據原文看,因爲他這裏講的都是,從這兩邊對照一下好些。我們看看原文,“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他有情有所侵犯”,第一種是對他有情有所侵犯了;第二種,“或自不爲,彼疑侵犯”,自己沒有做,但是他疑心你有侵犯,這兩種都要道歉,或者是講清楚,跟他好好地去說。“由嫌嫉心”,嫌恨的心,妒忌的心,或者“由慢所執”,驕慢的心,不如理地去謝,道歉,“而生輕舍,是名有犯”,就是不去管他,這是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因爲心裏有煩惱了。假使你太懶惰、懈怠、放逸,不去謝而輕舍,把他放棄,不去管他了,這是有犯的,也是有所違越,但是不是染的,心裏沒有什麼煩惱,只是懶惰、懈怠,沒有去,這是不屬于煩惱心發動的。
那麼沒有違犯的,要調伏他,我們這裏的所謂是“故調伏”,就是要,要設方便來調伏他,使他從不善的地方安立到好的地方,就是本來他有什麼錯誤的,你故意不去謝他,不去道歉,使他知道他自己本身有問題,他就改過來了。這樣的情況的人,你要調伏他,你不去忏謝,可以,不犯戒。那麼對方是外道,那麼不去也可以。
“若彼希望,要因現行非法有罪,方受悔謝”,這個就是我們這裏需要補充的。“或彼需現行”,這個意思沒有透,這個文裏邊透了。假使說,“若彼希望”,就是他對方希望你要做一些非法的、有罪的事情,做了之後他才受你的道歉,那麼這樣子情況,這個條件不能接受,那麼不去道歉也沒有問題。“若彼有情性好鬥诤,因悔謝時倍增憤怒”,就是這裏的“倍增憤怒”,這個人他的心,是瞋心很大,好鬥的,你去道歉的話,反而引起他更加的憤怒,甚至于打你了,那就算了,不要去了。那麼還有一種人,知道他是性是很堪忍的,也不會懷恨在心的,那麼你可以不去也可以。假使你知道這個人,假使你去道歉了之後,說了提起這些事情,他反而要生起很深的慚愧心,他自己感到很不好受了,感到很羞恥,假使有些關于有些人他這個某些事情,他不願意人家知道的,你反而去跟他道歉,跟他一弄的話,反而引起他心裏更不好受,那麼這個情況的話,就不去也不要緊。那麼這裏是,這是第二條。
我們學是學了,不過,我們在事上都要做的。這個很容易的,你們在這個寺院裏邊同學裏邊,你對人家有沒有對不起的事情?你做了之後,你道歉了沒有?這個自己要問一問。如果沒有道歉的話,菩薩戒沒有受固然不犯戒,但是也不好,是惡行;受過菩薩戒的就是犯罪了,犯戒了。
庚叁 他犯不受謝悔
“第叁他犯不受謝悔”。上面一條是你侵犯他,你不去道歉。反過來,他侵犯你了之後,他來跟你道歉了,你不要、不接受他的道歉,這個也犯一條。“他所侵犯平等悔,心懷嫌恨損惱意,不受其謝染違犯”,假使他來侵犯你過了,“平等的悔”,如法的、真誠的來跟你悔,不是講空話,是真心的來跟你悔了。你自己心裏有嫌恨的心,“損惱心”,就是要惱害他,希望他心裏有懊惱,那麼以這樣的心不受他的悔謝,染汙的違犯,重的犯。
“禀性不忍無惱恨,不受忏謝犯非染”,假使這個受悔的人,他本身天性是一個很不忍辱的人,他不願意接受人家道歉的,那麼這樣子又沒有惱恨的心,他就是心裏沒有惱恨他,但是他本性就是這個強得很,不接受人家道歉的,那麼這樣子你不接受他的道歉,也是犯,但是因爲你沒有惱害人家的心,你天性如此,所以是非染的違犯,內心裏邊沒有惱害的心,所以非染的,但是犯還是一樣犯,還是犯了的,稍微輕一點。
下邊是不犯的。“若欲方便施調伏”,要調伏他,知道他,你要嚴厲一點地使他能夠悔過來,所以他暫時來忏謝,不接受他,使他真正地改悔,饒益他,這個可以不接受,暫時不接受。
“但托空言不應理”,就是不平等謝。我們說什麼叫平等謝?平等謝就是真正的忏悔。不平等謝的話,就是嘴裏這麼說,心裏並不如此。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人,他做了事情壞了,“啊!道歉道歉!我忏悔忏悔。”心裏並不忏,嘴裏說得很甜。這樣的人,不接受可以。當然,你要知道確實是這樣子的。如果他是真心忏悔,你說他是假的,那個也不好,那就是犯了戒。“不應理”,不應理就是,就是不合理的,不如法的,不應理就是不如法的忏謝。不平等忏,不平等謝就是說空話,心裏並不是真正道歉。那麼你不應理謝,就是不如法的忏謝,威儀也沒有,跑到你跟前也不向你恭敬,就是:“啊!對不起!對不起!好……”這麼樣子,那個不如法的忏謝,不接受可以。
“外道或彼好鬥诤”,外道他來忏謝,可以不接受。那麼或者好鬥,這個人愛鬥的,心裏是很殘暴的那些人,那你不接受也可以。
另外是“非時非處諸不宜,雖不受悔無違犯”,不是那個時候,不是那個地方,或者是不適合的場合,那個時候,你不受他的道歉也不算犯。正在人家開大會什麼東西,他跟你道歉,給你磕頭了,求忏悔了,那個當時不要……,就是暫時不理他,沒有關系了。
這是,前面一條是犯了他而不道歉,不忏謝;這一條是人家犯了,人家犯了之…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