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P64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还得要去参照其他的参考书。《瑜伽师地论》的《披寻记》,也可以去查一查,是不是,这是染违犯?非染违犯?照原文是非染违犯。那么这一个我们做个记号,保留,以后再看。(《披寻记》卷四十一 第二三九六页:“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以种种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而得义利,护其忧恼,而不现行,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种种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者:身业所作,名辛楚加行,如治罚等。语业所作,名猛利加行,如诃责等。”)

  

  己三 障忍四

  下面一条,下边是障戒的九条。“障施有七戒有九”。这个九条讲完了。我们现在,这一个今年讲的,开头是前面是《求加持颂》,现在的菩萨戒的颂都是《五字真言》里边的,等于在讲《五字真言》。你说《五字真言》我们有笔记,很薄一本,讲得很略的,像这样子讲的话,要那个整个《五字真言》的篇幅就有好几本了,要这样子讲起来。所以说对《五字真言》里边,我们就希望大家,讲好之后,在念的时候,把这个意思掺进去;不要讲归讲,念归念,各是各的,念的时候还是糊里糊涂的几个字,意思一点也不摄进去,那就失去意义了。不但是自己要理解,念的时候就把那些意思摄在里边,然后对照自己的行持是不是符合。这样子念经,才能有进步。否则的话,就是念两个字。“障施有七戒有九”,这样就完了。

  庚一 以瞋报瞋

  障忍的,对忍辱度的违背的有四条。第一条,“菩萨不忍瞋报瞋”,不能够安忍,“以瞋报瞋,以骂报骂,以打报打,以弄还弄”。这个是沙门法,沙门四法,就是“瞋不报瞋,骂不报骂,打不报打,弄不报弄”。这个沙门应当这样子。如果你不能做到的话,就是犯一条菩萨戒。“互作坏弄用机谋”,就是人家捉弄你,你也去报他,弄来报他,互相地捉弄坏弄,就是说恶心、恶作意地捉弄人家了,用计谋,想各式各样的办法来弄人家。“如是一切皆违犯”,就是违犯菩萨戒。

  论云:“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骂报骂,他瞋报瞋,他打报打,他弄报弄”(《菩萨戒品释》卷四 三二),这个沙门四法就违背了。沙门是“骂不报骂,瞋不报瞋,打不报打,弄不报弄”。这个一般人就是做不到的,好象是明明他错了,我为什么不能还手?不行!沙门就是不能还的。沙门忍辱的。你还了之后就犯戒。不管你到底是什么理由,你要去骂、要瞋、要去打、要弄都是不好的事情。再一百个理由,一条理由,也不能做。做了之后,就是犯戒。什么叫骂,那些不好的话了。那么这一条很容易,我们过去了。

  

  庚二 犯他不谢

  “第二犯他不谢”。“于他有情作侵犯,或自不为彼心疑”,对他其他的有情,你做了不对的事情,做了侵犯的事情,犯了他;或者自己并没有做,而他却疑心你侵犯了他,那么你这样子情况之下,两种情况了:一个是你确实是做了侵犯人家的事情了,或者说了不好的话了;一种自己没有做,而他却怀疑你,对他做了不好的事情了。那么在这个情况之下,“由嫌嫉意慢所缠,不如理谢而轻舍,如是一切染违犯”,由自己的心是嫌恨他,妒忌他,这个意思,还有骄慢的心所缠,不愿意跟他去谢,“不如理谢”,不如理地去道歉,“而轻舍”,就是不去管他。这样子,一切是染污的违犯,这是重的犯。“若由懒怠放逸行,有所违犯犯非染”,假使你是懒惰或者是放逸,没有去跟人家道歉,犯不犯?一样犯。但是不是染污的犯,因为心里没有烦恼了。那么这是也是属于犯,但是轻一点。

  下边是不犯的。“无违犯者故调伏,外道或彼需现行”,这个话就是隐在里边了,没有违反的,你要故意要调伏他,你要调伏他,那么不跟他道歉可以。因为他自己也有问题,你故意这样子做,使他能够反省,感到自己有不对地方,那么他可以改正了。所以说这个情况之下,不做是没有,不犯;或者对方是外道,那你不要去跟他多说了。“或彼需现行”,这个人假使你要他……,你要去跟他道歉,他要接受你的那个道歉的话,要你做一些非法的那些事情的,他才受你的悔谢,那么这样子的人,你不如理地去道歉也没有问题。就是他,你要他接受道歉的话,他一定要你做一些什么不如法的事情,那么这个条件你不能做的,那你不去谢也可以。“倍增愤怒性堪忍”,假使你去跟他道歉了,反而他更愤怒了,他正在火里,你去跟他道歉,他火上加油,跟你更发脾气了,那你这个情况之下,不去谢可以。“性堪忍”,这个人他本身,根本是你跟他很熟悉,知道他不在乎的,他能够忍得过去的,他不会恨你的,那么不去也没有问题。“若由忏谢生羞耻”,假使你去忏谢的话,他反而生起惭愧心了,那么你这个情况,要护持他,你不去也可以。“不作悔除皆无犯”。

  我们还是根据原文看,因为他这里讲的都是,从这两边对照一下好些。我们看看原文,“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有情有所侵犯”,第一种是对他有情有所侵犯了;第二种,“或自不为,彼疑侵犯”,自己没有做,但是他疑心你有侵犯,这两种都要道歉,或者是讲清楚,跟他好好地去说。“由嫌嫉心”,嫌恨的心,妒忌的心,或者“由慢所执”,骄慢的心,不如理地去谢,道歉,“而生轻舍,是名有犯”,就是不去管他,这是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因为心里有烦恼了。假使你太懒惰、懈怠、放逸,不去谢而轻舍,把他放弃,不去管他了,这是有犯的,也是有所违越,但是不是染的,心里没有什么烦恼,只是懒惰、懈怠,没有去,这是不属于烦恼心发动的。

  那么没有违犯的,要调伏他,我们这里的所谓是“故调伏”,就是要,要设方便来调伏他,使他从不善的地方安立到好的地方,就是本来他有什么错误的,你故意不去谢他,不去道歉,使他知道他自己本身有问题,他就改过来了。这样的情况的人,你要调伏他,你不去忏谢,可以,不犯戒。那么对方是外道,那么不去也可以。

  “若彼希望,要因现行非法有罪,方受悔谢”,这个就是我们这里需要补充的。“或彼需现行”,这个意思没有透,这个文里边透了。假使说,“若彼希望”,就是他对方希望你要做一些非法的、有罪的事情,做了之后他才受你的道歉,那么这样子情况,这个条件不能接受,那么不去道歉也没有问题。“若彼有情性好斗诤,因悔谢时倍增愤怒”,就是这里的“倍增愤怒”,这个人他的心,是瞋心很大,好斗的,你去道歉的话,反而引起他更加的愤怒,甚至于打你了,那就算了,不要去了。那么还有一种人,知道他是性是很堪忍的,也不会怀恨在心的,那么你可以不去也可以。假使你知道这个人,假使你去道歉了之后,说了提起这些事情,他反而要生起很深的惭愧心,他自己感到很不好受了,感到很羞耻,假使有些关于有些人他这个某些事情,他不愿意人家知道的,你反而去跟他道歉,跟他一弄的话,反而引起他心里更不好受,那么这个情况的话,就不去也不要紧。那么这里是,这是第二条。

  我们学是学了,不过,我们在事上都要做的。这个很容易的,你们在这个寺院里边同学里边,你对人家有没有对不起的事情?你做了之后,你道歉了没有?这个自己要问一问。如果没有道歉的话,菩萨戒没有受固然不犯戒,但是也不好,是恶行;受过菩萨戒的就是犯罪了,犯戒了。

  

  庚三 他犯不受谢悔

  “第三他犯不受谢悔”。上面一条是你侵犯他,你不去道歉。反过来,他侵犯你了之后,他来跟你道歉了,你不要、不接受他的道歉,这个也犯一条。“他所侵犯平等悔,心怀嫌恨损恼意,不受其谢染违犯”,假使他来侵犯你过了,“平等的悔”,如法的、真诚的来跟你悔,不是讲空话,是真心的来跟你悔了。你自己心里有嫌恨的心,“损恼心”,就是要恼害他,希望他心里有懊恼,那么以这样的心不受他的悔谢,染污的违犯,重的犯。

  “禀性不忍无恼恨,不受忏谢犯非染”,假使这个受悔的人,他本身天性是一个很不忍辱的人,他不愿意接受人家道歉的,那么这样子又没有恼恨的心,他就是心里没有恼恨他,但是他本性就是这个强得很,不接受人家道歉的,那么这样子你不接受他的道歉,也是犯,但是因为你没有恼害人家的心,你天性如此,所以是非染的违犯,内心里边没有恼害的心,所以非染的,但是犯还是一样犯,还是犯了的,稍微轻一点。

  下边是不犯的。“若欲方便施调伏”,要调伏他,知道他,你要严厉一点地使他能够悔过来,所以他暂时来忏谢,不接受他,使他真正地改悔,饶益他,这个可以不接受,暂时不接受。

  “但托空言不应理”,就是不平等谢。我们说什么叫平等谢?平等谢就是真正的忏悔。不平等谢的话,就是嘴里这么说,心里并不如此。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他做了事情坏了,“啊!道歉道歉!我忏悔忏悔。”心里并不忏,嘴里说得很甜。这样的人,不接受可以。当然,你要知道确实是这样子的。如果他是真心忏悔,你说他是假的,那个也不好,那就是犯了戒。“不应理”,不应理就是,就是不合理的,不如法的,不应理就是不如法的忏谢。不平等忏,不平等谢就是说空话,心里并不是真正道歉。那么你不应理谢,就是不如法的忏谢,威仪也没有,跑到你跟前也不向你恭敬,就是:“啊!对不起!对不起!好……”这么样子,那个不如法的忏谢,不接受可以。

  “外道或彼好斗诤”,外道他来忏谢,可以不接受。那么或者好斗,这个人爱斗的,心里是很残暴的那些人,那你不接受也可以。

  另外是“非时非处诸不宜,虽不受悔无违犯”,不是那个时候,不是那个地方,或者是不适合的场合,那个时候,你不受他的道歉也不算犯。正在人家开大会什么东西,他跟你道歉,给你磕头了,求忏悔了,那个当时不要……,就是暂时不理他,没有关系了。

  这是,前面一条是犯了他而不道歉,不忏谢;这一条是人家犯了,人家犯了之…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定道资粮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