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P63

  ..续本文上一页谅解”,这些补特伽罗啊,这些人,他不会谅解你的,你跟他说了也没有用的。“难雪除”,你再跟他说,他也不会,他本身就是对你怀恨在心的,要妒忌你的,那你再跟他说明白啊,没有用,那么这样子情况之下,不说明也可以。

  “忿蔽谤骂外道言”,假使人家对你心里很忿恨的心,一定要骂你,那么像这一类人,你跟他讲道理也讲不清楚的,那也不犯。“外道言”,外道的话,外道就是对佛教是不满意的,最好诽谤你佛教,他好抬高自己了,像这样的外道说的话,那你不去清雪也没问题。那么哪些事情,我们说要清雪哪些事情?其他的不如法的事情,当然不能清雪了,当然就是这一些事情,你出家了,人家说你不好,你如法地依戒去乞食,人家说你要饭的啊,不争气,不会工作,不劳动,要饭吃,这样的骂,这个不犯的。这些事情在佛教里边是如法的,没有错。“愚昧讥嫌不与论”,那些愚昧的人,世间上愚痴的人,看你做这些事情,他要讥嫌你,那么你不要跟他去辩了,这个没有关系。

  “障摄善法正念知”,这是这几条啊,障碍摄善法戒里边的正知正念,“正行防护自愆犯,深谛审知善遣除,善知对治护人己”,自己犯的东西要“深谛审知”,自己很仔细地明白,到底犯了什么,要能够对治,遣除它,消除它。一方面能够知道,一方面要消除它。那么这样子做了,护人护己,自己也没有犯,人家也不会讥嫌,免得人家讥嫌造罪感恶报。

  那么这里是讲了一些啊,我们再补充一点。还是《瑜伽师地论》的,“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自能发不信重言”(《菩萨戒品释》卷四 三一),自己因为行为的不端,使人家产生不敬信,不恭敬,不信重,那么就会产生什么,“所谓恶声、恶称、恶誉”,就是前面讲的上中下三品。“不护不雪”,你不去防护,也不清雪,“其事若实,而不避护”,这个事情假使实在的而不避护,是有犯的,“有所违越,是染违犯”;假使不是实在的,你不清雪它,是实在的,要避护,就是要避地了,要避开,假使不实在的,你要声明,不是这个事情。假使你事情是实在的,不避开,有犯;假使不是实在的,不清雪也犯。但是,“非染违犯”,这个不是染污的犯。

  这里我们说在颂里边就没有讲得那么仔细啊,所以我们要参考一下。就是说你实际上犯了事情了,人家恶名恶誉恶称来了,那么你是应该避,这个地方就不要住了,其他地方去,假使你没有犯那些,是人家的诽谤的,那么你要清雪,要声明,假使你不声明,犯戒,犯一条戒。但是不是染污的违犯,因为你自己本身没有过失。但是这个事情来了,你不清雪它,不去声明,不讲清楚也是犯。因为你这个东西跟佛教有关系了,你不是说你自己忍辱可以了,你一个人忍辱,你还是牵涉到佛教了,也是违犯的啊,但是不染污,因为你内心没有这个染污的心。

  那么,不犯的,外道、人家嫉妒你的人、恨你的人说你,说什么,出家乞食、修其他的修行,这些人家要诽谤你,这个不违犯的,“若忿蔽者,若心倒者”,那个人他愤怒得很,已经气得来那个,怒得失去理智了,这样的人他说你,不犯。假使颠倒的人,精神不正常的诽谤你,这些你不清雪不犯啊。那么这些人讲不清楚的啊,一个神经病,你跟他讲什么,不要说了。那么这个里边,就是我们要补充一下的就是说,你是没有事实,你不去讲清楚,实际上你没犯什么过失,人家说你不好的流言蜚语,那你要声明没有,把事情要清雪,如果不清雪的话,犯,而非染。这个在颂上没有,所以我们要补充一下。

  

  庚九 于他烦恼不制止

  下边再看下去,“第九于他烦恼不制止”。“现行烦恼恶有情,令他忧恼辛楚等,可憎身语现调伏,猛利加行利益彼,如应调伏不调伏,护惜忧恼染违犯”,这就是说,看到有些有情,不好的有情、恶有情,他正在现行烦恼,正在起烦恼,那么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了。那你对他,应当是要诃斥他,或者惩罚他,甚至于很猛利地治罚他的,就是你要用种种的,各种的诃斥或者是治罚使他忧恼、辛楚,心里感到痛苦,还要现“可憎身语现调伏”,可怕的样子,大发脾气的样子啊,要调伏他。这个加行要很猛利的加行,轻轻微微地说,他是改不过来的,他的烦恼也不会息下去的,那就该要起调伏的时候,就要调伏。这样子可以利益他。“猛利加行”这样子来利益他的,如果应当这样子调伏,不调伏的话,你护惜他的烦恼,不敢去碰他,违犯,犯菩萨戒。

  那么所以说,我们现在丛林里边,对那些不守规矩的人,就是要该打香板的就打香板,该骂的就骂,该驱摒的就驱摒,不能姑息,否则的话,你就犯菩萨戒。所以这一条,我们大家要注意啊。很多现在一般人都是讲情面,最好不得罪人,你做什么坏事情,我眼睛闭了,只当没看到。甚至于假使人家说他了,还要私下跟他说,哎呀,你这个事情没什么大要紧了,他为什么这样子说你不好?怎么怎么的,还去安慰他。这个跟菩萨戒差得太远了啊。所以说我们真正要护持僧团,要使对方能够出不善到善处,就是该现威猛相的时候,要现威猛相。大威德相该现就要现。你不能是一味地乱慈悲啊。真正的慈悲是把他改过来,你对他身口的慈,不能使他改变他的恶行的话,反而是害他。所以说,父母溺爱子女,就是这一类愚痴的慈悲,不是我们佛教的大慈悲,这个是带了私心杂念的、带有江湖义气的,或者是有私人感情的慈悲,害人的,害人又害己。绝对不要这样子做。这个很难啊,要打破情面,该诃斥的要诃斥。所以说,被诃斥的也要知道,这是为调伏你,是救你啊,并不是对你有什么过不去,不能怀恨在心。

  “若彼利少自患多,不作调伏无违犯”,假使你这样子做,观察对他的利少,他就是改不过来的,你再怎么诃斥他,调伏他,他也改不过来的,而对自己却是产生很多的烦恼,那么这样子你不调伏,也没有违犯。这是开许里边的。

  我们看这个,这一条,《瑜伽师地论》里边也可以参考的。“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以种种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而得义利”(《菩萨戒品释》卷四 三二),他看到那些有情,当然做坏事的有情了,恶有情了,烦恼炽盛做恶行的有情,这类有情,你应当以种种的辛楚加行,就是使他很难受的加行猛利的加行很厉害的加行,就是诃斥了,治罚了等等。或者是口骂,或者是用这个什么方法来处分他,那么你这样子才使他能够得到义利,能够改过,能够不做坏事,而你是“护其忧恼”,你恐怕骂了他之后,治罚他之后,他心里不高兴,护惜他,“而不现行”,不做那些调, 伏诃斥的事情,这个是犯菩萨戒,有染的违犯。

  假使你这一条里边,对这个你是虽然不现行而无违犯,“谓观由此现行,令他于现法中少得义利,多生忧恼”,假使你感到这样子做,使他并不能得什么好处,甚至于产生更大的忧恼,那么你就是不加行,不做也可以。那么两个解释。一个就是说,你这样子做了之后,就是猛利地诃斥,辛楚加行之后,不但他不会得好处,不会改过来,而且他心里更烦恼,事情做得更坏一点,有些人就是强得不得了的,你越是罚他,他越是做坏事,那这样的人,你不去说,不诃斥,也不犯菩萨戒。但是对方却是自己受害了啊,因为你烦恼太重了,劝也劝不好了,那么这是一个解释。另外一个解释,对他你这样子调伏之后,他得不到什么好处,就是他改不过来的,而自己因了这样的事情,产生了很多的烦恼,那么你不做,也可以。这两种就是说,一种是大前提就是说你这样子做了之后,他得不到什么利益的,另外一个就是说自己生烦恼,或者是他更烦恼。那么这两种解释都可以啊。那么在这个情况之下,不调伏,不违犯,不犯菩萨戒。仅仅是不犯菩萨戒了,对于救护众生这一条是没有做到了啊。他烦恼了,做恶行,你没有把他挽救过来。对你说,菩萨戒是没有犯,但是利益众生却没有利益到。这个我们要知道。并不是说,我不犯戒就完了,就可以了,很好了,但是众生他在苦恼当中,他在现烦恼起恶行。

  (16A开始)前面的,“正行防护”,在摄善法戒里边,我们就看前面那一条,前面一条最后两行,“障摄善法正念知”,这个里边是这样子的,摄善法戒里的正知正念、正行防护,这是违背了,就是犯了这一条戒的话,摄善法戒里的这一个原则就违背掉了。那么你自己的罪失,自己不了知,知已之后悔除,这一个原则,你也违背掉了,这是前一条。所以说,“障摄善法正念知,正行防护”,这是到这里为止,一个原则,违背了,正念正知、正行防护违背了。你自己的愆犯,自己的过失,要“深谛审知”,要知道自己犯了什么过失,应当知道,知道之后,要对治它,消灭它。这一条原则也违犯的。所以说前面一条,违背摄善法戒里边的这个原则。那么这一条是违背饶益有情戒的诃责忆念,就是饶益有情,该呵斥的呵斥,使他能够改过来,如果你没有做到的话,这一条饶益有情戒你是违背了。

  所以这个戒,前后都有关系,有的是联系到别解脱戒,有的是联系到饶益有情戒,跟这个摄善法戒都是互相的有关联的。那么这一个违犯,在根据菩萨戒里边说,就是说你不调伏他,你心里却没有烦恼心,那么违犯是违犯了,是没有染污的。那么这里颂里边是“染违犯”,这个要考一下,依菩萨戒里边的文是这样子,我们再念一道,“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以种种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而得义利,护其忧恼,而不现行,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这是说非染的。那么这里写的是“染违犯”。因为我们想按理也是非染违犯,因为你没有去调伏他,你本身没有烦恼心,仅不过是怕事,护惜他的忧恼,怕他这样子做了之后,烦恼更大,会更烦恼,那么你没有去呵斥他,没有调伏他,这个并不是有什么坏心的出发点,所以是“非染违犯”。那么这里是“染违犯…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定道资粮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