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度众生了,不要害怕流转生死,因为要度众生的话,你把烦恼灭掉了,求了涅槃了,生死就没有了,就不能度众生了。这个话又是相似佛教啊,好象很有道理,留惑润生,烦恼不要断掉,可以再受生,度众生。涅槃是不住三界了,那就不能度众生了,所以要厌彼,要厌离它不要涅槃,反过来,烦恼也不要灭的。“不应怖畏生厌离”,对烦恼也不要去怖畏它,也不要厌离它。“求大菩提应流转”,要求成佛的话,三大阿僧祗劫都要流转生死,“经无数劫是违犯”,要大涅槃要不断地来流转生死,好度众生。这样说话,犯戒。
“菩萨亲近乐涅槃”,菩萨不但不是厌背涅槃,而且是亲近愿意证涅槃的。“弃舍烦恼勤背厌”,同时菩萨也是要断烦恼,弃烦恼,舍烦恼,要精勤地背厌这个烦恼,烦恼是坏东西,就是要讨厌它,要去掉它,要断掉它。“无量有情解脱故,倍过声闻千俱胝”,菩萨的求涅槃断烦恼,为了度一切的有情,所以说声闻的求涅槃断烦恼是为他一个人自己,菩萨为了要度众生,所以说他要断烦恼求涅槃的心,比声闻乘还要过千俱胝的倍,就是无量无数的倍。因为你自己没有断烦恼,你怎么能度众生?“若自未脱烦恼困,云何解救他身危”,假使自己没有断了烦恼,怎么来救他危,怎么解救他的危险?就是他的一些苦难……
(15B开始)都是因为烦恼造业感的苦报,如果自己烦恼还没有断,你怎么解救人家的问题?
“痛厌有漏作随顺”,菩萨是绝对地厌恶这个三界有漏的烦恼、业苦的果报,这个烦恼业的因。但是,他为了度众生,勉强地随顺这个世间,并不是他不讨厌。“于烈火中身不焚”,菩萨并不是不厌离生死,因为要随顺众生,在生死里边度他们,所以到生死里边去流转,等于说在大火里边抢救人一样,他并不是不害怕火,也不是欢喜那个火,生死里边是大烈火,“三界如火宅”,这是大火。我们在这个里边知道是很可怕的。但是,为了要度众生,他就是冒那个烈火的险啊。但是他在里边,他跟众生不一样,他不起烦恼,不造业,所以说他也不会永远地流转在生死里边。“身不焚”,就是说他不像一般的众生一样,他不随着有漏的烦恼的转的话,他这个法身不会坏掉,虽然在烈火里去救众生,法身不会坏。这就是菩萨的既是要随顺众生,流入生死,但是并不是欢喜生死,并不是不欢喜涅槃。菩萨的要求涅槃比声闻还要过,菩萨的要断烦恼比声闻还要勤,因为他要度众生了,非要把烦恼断掉不可。所以说,他这个谬论是错误的。说菩萨不要求涅槃的,也不要断烦恼的,可以在生死里边度众生,尽量地流转下去,这个完全是错的。你自己还不会游水,怎么能救人?
所以这个“如是颠倒”,这样子说颠倒的见,颠倒的论,“坏净命,放逸远离近恶行”,这句话并不是这个里边一句,这一段里边的啊,它是总结前面三条的。这样子颠倒就是说前面从“邪命”开始,到“身掉动”、“不乐涅槃”这三条,这样子的颠倒的话,就是违背这三条的话。第一条是“坏净命”,律仪戒里边的“净命”,这是违背的,就是指第五个,“邪命取利”。那么第二个,就是第六条的“不放逸行”破坏的,这都是律仪戒里边的啊。
你说菩萨戒里边犯这三条。那么律仪戒里边的“净命”这一条,是第五条违背了。那么第六条“身语掉动”是违背了这个律仪戒里的“不放逸”,那么这一条“起异见”就是律仪戒的“常乐远离”的这一条,也是违背了。所以说这三条戒,按了次第,违背了律仪戒里边的“净命、不放逸行,常乐远离”。律仪戒要远离的,远离这个聩闹,远离烦恼,要断烦恼的。那么你如果犯了这三条,就是律仪戒这三条也违犯了。
那么这都是不正之见啊。我们看看《瑜伽师地论》。“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忻乐涅槃,应于涅槃而生厌背”(《菩萨戒品释》卷四 二九),这一样的,“于诸烦恼及随烦恼,不应怖畏而求断灭”,烦恼是六个,贪、瞋、痴、慢、疑,加一个见。或者一个见,邪见,不正见,分了五个,身见、边见、见取、戒禁取、邪见。分五个的话,那就十个根本烦恼,随烦恼二十个啊。这是根据《百法》里边的。那么这些烦恼,他就是说不要去害怕烦恼,也不要去断烦恼,因为你要度众生,要流转生死,“不应一向心生厌离”,菩萨不应当要厌离,“以诸菩萨,三无数劫流转生死,求大菩提”,因为菩萨要三大阿僧祗劫,流转生死,度众生,求涅槃的。所以不要求涅槃,不要断烦恼,也不要害怕烦恼,不要想着厌离,不要厌离这个有漏世间,这个话都是错误的。这个要是这个样子的话,自己也度不了,怎么度众生?“若作此说,是名有犯”,假使你这样子说的话,是犯了这一条,“有所违越,是染违犯”,心里的有染污心,知见上也做错了,染的违犯,重的。
“何以故?如诸声闻于其涅槃忻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如是菩萨于大涅槃,忻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其倍过彼百千俱胝”,他说声闻是欢喜涅槃,要求涅槃,要断烦恼,身心厌离这个烦恼,那么菩萨同样,求大涅槃,大涅槃是无住涅槃了,也是要求涅槃,亲近忻乐那个涅槃,对烦恼,要断烦恼,身心厌离那个烦恼,他的数字超过声闻要百千俱胝的倍,就是菩萨远远地超过声闻的这个心,还要厉害,并不是说菩萨跟声闻反起来了,不要求涅槃,不要断烦恼,而且超过声闻百千俱胝倍。为什么原因?“以诸声闻唯为一身证得义利,勤修正行”,声闻只为他自己解脱,他修他的梵行。“菩萨普为一切有情证得义利”,菩萨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要“勤修正行”。所以说菩萨为了那么多的众生,他的修行要超过声闻要百千俱胝倍,他不是为一个人了,所以不能说“菩萨不欢喜涅槃,不要断烦恼”,这个完全是反起说了。
“是故菩萨当勤修集无杂染心,于有漏事,随顺而行”,那么菩萨怎么度众生?有漏的这个流转生死,他又怎么搞?“成就胜出诸阿罗汉无杂染法”,他说,虽然菩萨在流转生死,在有漏当中随顺而行,但是他比阿罗汉的清净、没有杂染还要超出。菩萨心里边干干净净,一点也不粘烦恼。那么这样子你说不要厌离烦恼,不要断烦恼、不要求涅槃,那完全是背其道而行之,完全是错误的。
所以这些话,都是似是而非的。我们很多现在一些谬论就是说,我们行菩萨道,不要出家的,在家的居士行菩萨道,他更能接触、摄受世间的人民,可以做好事。出家人关在庙里边什么都不知道,这是消极。我们社会上很多的公益事情都要在家的身份去做,那么他以为这是真正的菩萨道。他出离心也没有,菩提心更谈不上,这个烦恼也不断,有的人就很洒脱了,他吃酒吃肉什么都来,跟在家人打成一片,同事,他就是好象是四摄了,利行同事,好象他是菩萨道做得很好,实际上跟真正的菩萨完全是不一样。
真正的菩萨要断烦恼,要求涅槃,超过声闻百千俱胝倍,他对生死厌离。我们说那些在社会上做那些慈善事情的人,他厌不厌离生死?他妻子儿女很高兴,一点也没厌离,那怎么谈得上是菩萨?声闻尚且要厌离,菩萨厌离的要超过声闻百千俱胝倍。他到底是超过声闻多少,恐怕一点点气味都没有,那根本不是菩萨道。它这里说,“声闻钝根,尚能了知生死过患,深生厌离,何况菩萨是利根性具无量慧”(《菩萨戒品释》卷四 三十),它说钝根的声闻,声闻里边的钝根,他尚且能够知道生死的过患,深生厌离,菩萨是利根的,有无量智慧的,怎么会的不厌离生死?怎么会不知道生死的过患?所以说这个是完全是错的,这个见是错的,这个论也是错的。这是第七条。
庚八 不作避护
“第八不作避护”。“于自发言不信重,恶声恶名恶称誉,不预防护不息除,其事若实不避地,如是一切皆违犯。”这是犯的。那就是说,“于自发言不信重”,他自己说的话,人家不相信他,不尊重他,为什么原因?自己的行持有问题,或者是自己本身不能够依照净戒而行,不能受别解脱戒的规则,不能圆满那些威仪,令人家产生不恭敬、不相信的心、不敬的行。这样子,或者是由于自己的过失,或者自己倒没有过失,人家的诽谤,这两种都有。那么,“恶声恶名恶称誉”, 恶声恶名恶称誉,它就是说,在他们注解里边就是说,分三种,分三品了,轻的是恶声,中等就是恶名,重的是恶称誉。
那么《瑜伽师地论》里边这么说,人家对你心里讨厌,说一个粗恶的话,说你不好,这叫“恶声”;当着你面前讥毁你,那是“恶称”;周边诽谤,成了个舆论了,大家都知道了,大家都对你有看法,这个叫“恶誉”。那就是分重中轻的三等。对你在后边骂两句,轻的;当了你的面讥笑你了,那就是恶名了,重一点了;普遍地都来说你这个坏话了,那就是恶称誉,最重的。
那么对于这三种事情,预先不防护,中间不息除,假使是事实,要避开,“避地”,那你这个地方就不要住了,你自己在这个地方犯了错误了,那就要到其他地方去了,这地方要回避了。假使不实在的,要息除,要跟人家讲清楚。那么这样子,如果你不做的话,违犯。
我们中国人,汉人总是有一个,“忍”,这个忍我们感到有对的地方,也有跟菩萨戒不合的地方。他们就是说不管人家说什么,你就先忍着就是了,你看跟这个菩萨戒有点违背了。真正假使不实在的,人家的讥毁你,要去清雪,要声明一下,不是那个事情。自己不响,不开腔,当然了,有些是讲因果的,反正你没有那个因,不会受那个报,人家诽谤你,决定你过去有它的因,他忍辱,受了,好不好?对自己修行是可以,但是对菩萨戒来说,你的不清白,延及到佛教,整个佛教也受到损害了,还是该清雪的地方要说一下。“如是一切皆违犯”,这样子是违犯的啊。
“无违犯者他憎嫉”,下边是不犯的,人家以瞋恨的心、妒忌的心来说你坏话,这个没关系啊。“人不…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