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度衆生了,不要害怕流轉生死,因爲要度衆生的話,你把煩惱滅掉了,求了涅槃了,生死就沒有了,就不能度衆生了。這個話又是相似佛教啊,好象很有道理,留惑潤生,煩惱不要斷掉,可以再受生,度衆生。涅槃是不住叁界了,那就不能度衆生了,所以要厭彼,要厭離它不要涅槃,反過來,煩惱也不要滅的。“不應怖畏生厭離”,對煩惱也不要去怖畏它,也不要厭離它。“求大菩提應流轉”,要求成佛的話,叁大阿僧祗劫都要流轉生死,“經無數劫是違犯”,要大涅槃要不斷地來流轉生死,好度衆生。這樣說話,犯戒。
“菩薩親近樂涅槃”,菩薩不但不是厭背涅槃,而且是親近願意證涅槃的。“棄舍煩惱勤背厭”,同時菩薩也是要斷煩惱,棄煩惱,舍煩惱,要精勤地背厭這個煩惱,煩惱是壞東西,就是要討厭它,要去掉它,要斷掉它。“無量有情解脫故,倍過聲聞千俱胝”,菩薩的求涅槃斷煩惱,爲了度一切的有情,所以說聲聞的求涅槃斷煩惱是爲他一個人自己,菩薩爲了要度衆生,所以說他要斷煩惱求涅槃的心,比聲聞乘還要過千俱胝的倍,就是無量無數的倍。因爲你自己沒有斷煩惱,你怎麼能度衆生?“若自未脫煩惱困,雲何解救他身危”,假使自己沒有斷了煩惱,怎麼來救他危,怎麼解救他的危險?就是他的一些苦難……
(15B開始)都是因爲煩惱造業感的苦報,如果自己煩惱還沒有斷,你怎麼解救人家的問題?
“痛厭有漏作隨順”,菩薩是絕對地厭惡這個叁界有漏的煩惱、業苦的果報,這個煩惱業的因。但是,他爲了度衆生,勉強地隨順這個世間,並不是他不討厭。“于烈火中身不焚”,菩薩並不是不厭離生死,因爲要隨順衆生,在生死裏邊度他們,所以到生死裏邊去流轉,等于說在大火裏邊搶救人一樣,他並不是不害怕火,也不是歡喜那個火,生死裏邊是大烈火,“叁界如火宅”,這是大火。我們在這個裏邊知道是很可怕的。但是,爲了要度衆生,他就是冒那個烈火的險啊。但是他在裏邊,他跟衆生不一樣,他不起煩惱,不造業,所以說他也不會永遠地流轉在生死裏邊。“身不焚”,就是說他不像一般的衆生一樣,他不隨著有漏的煩惱的轉的話,他這個法身不會壞掉,雖然在烈火裏去救衆生,法身不會壞。這就是菩薩的既是要隨順衆生,流入生死,但是並不是歡喜生死,並不是不歡喜涅槃。菩薩的要求涅槃比聲聞還要過,菩薩的要斷煩惱比聲聞還要勤,因爲他要度衆生了,非要把煩惱斷掉不可。所以說,他這個謬論是錯誤的。說菩薩不要求涅槃的,也不要斷煩惱的,可以在生死裏邊度衆生,盡量地流轉下去,這個完全是錯的。你自己還不會遊水,怎麼能救人?
所以這個“如是顛倒”,這樣子說顛倒的見,顛倒的論,“壞淨命,放逸遠離近惡行”,這句話並不是這個裏邊一句,這一段裏邊的啊,它是總結前面叁條的。這樣子顛倒就是說前面從“邪命”開始,到“身掉動”、“不樂涅槃”這叁條,這樣子的顛倒的話,就是違背這叁條的話。第一條是“壞淨命”,律儀戒裏邊的“淨命”,這是違背的,就是指第五個,“邪命取利”。那麼第二個,就是第六條的“不放逸行”破壞的,這都是律儀戒裏邊的啊。
你說菩薩戒裏邊犯這叁條。那麼律儀戒裏邊的“淨命”這一條,是第五條違背了。那麼第六條“身語掉動”是違背了這個律儀戒裏的“不放逸”,那麼這一條“起異見”就是律儀戒的“常樂遠離”的這一條,也是違背了。所以說這叁條戒,按了次第,違背了律儀戒裏邊的“淨命、不放逸行,常樂遠離”。律儀戒要遠離的,遠離這個聩鬧,遠離煩惱,要斷煩惱的。那麼你如果犯了這叁條,就是律儀戒這叁條也違犯了。
那麼這都是不正之見啊。我們看看《瑜伽師地論》。“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菩薩不應忻樂涅槃,應于涅槃而生厭背”(《菩薩戒品釋》卷四 二九),這一樣的,“于諸煩惱及隨煩惱,不應怖畏而求斷滅”,煩惱是六個,貪、瞋、癡、慢、疑,加一個見。或者一個見,邪見,不正見,分了五個,身見、邊見、見取、戒禁取、邪見。分五個的話,那就十個根本煩惱,隨煩惱二十個啊。這是根據《百法》裏邊的。那麼這些煩惱,他就是說不要去害怕煩惱,也不要去斷煩惱,因爲你要度衆生,要流轉生死,“不應一向心生厭離”,菩薩不應當要厭離,“以諸菩薩,叁無數劫流轉生死,求大菩提”,因爲菩薩要叁大阿僧祗劫,流轉生死,度衆生,求涅槃的。所以不要求涅槃,不要斷煩惱,也不要害怕煩惱,不要想著厭離,不要厭離這個有漏世間,這個話都是錯誤的。這個要是這個樣子的話,自己也度不了,怎麼度衆生?“若作此說,是名有犯”,假使你這樣子說的話,是犯了這一條,“有所違越,是染違犯”,心裏的有染汙心,知見上也做錯了,染的違犯,重的。
“何以故?如諸聲聞于其涅槃忻樂親近,于諸煩惱及隨煩惱,深心厭離,如是菩薩于大涅槃,忻樂親近,于諸煩惱及隨煩惱,深心厭離,其倍過彼百千俱胝”,他說聲聞是歡喜涅槃,要求涅槃,要斷煩惱,身心厭離這個煩惱,那麼菩薩同樣,求大涅槃,大涅槃是無住涅槃了,也是要求涅槃,親近忻樂那個涅槃,對煩惱,要斷煩惱,身心厭離那個煩惱,他的數字超過聲聞要百千俱胝的倍,就是菩薩遠遠地超過聲聞的這個心,還要厲害,並不是說菩薩跟聲聞反起來了,不要求涅槃,不要斷煩惱,而且超過聲聞百千俱胝倍。爲什麼原因?“以諸聲聞唯爲一身證得義利,勤修正行”,聲聞只爲他自己解脫,他修他的梵行。“菩薩普爲一切有情證得義利”,菩薩爲了一切衆生的利益,要“勤修正行”。所以說菩薩爲了那麼多的衆生,他的修行要超過聲聞要百千俱胝倍,他不是爲一個人了,所以不能說“菩薩不歡喜涅槃,不要斷煩惱”,這個完全是反起說了。
“是故菩薩當勤修集無雜染心,于有漏事,隨順而行”,那麼菩薩怎麼度衆生?有漏的這個流轉生死,他又怎麼搞?“成就勝出諸阿羅漢無雜染法”,他說,雖然菩薩在流轉生死,在有漏當中隨順而行,但是他比阿羅漢的清淨、沒有雜染還要超出。菩薩心裏邊幹幹淨淨,一點也不粘煩惱。那麼這樣子你說不要厭離煩惱,不要斷煩惱、不要求涅槃,那完全是背其道而行之,完全是錯誤的。
所以這些話,都是似是而非的。我們很多現在一些謬論就是說,我們行菩薩道,不要出家的,在家的居士行菩薩道,他更能接觸、攝受世間的人民,可以做好事。出家人關在廟裏邊什麼都不知道,這是消極。我們社會上很多的公益事情都要在家的身份去做,那麼他以爲這是真正的菩薩道。他出離心也沒有,菩提心更談不上,這個煩惱也不斷,有的人就很灑脫了,他吃酒吃肉什麼都來,跟在家人打成一片,同事,他就是好象是四攝了,利行同事,好象他是菩薩道做得很好,實際上跟真正的菩薩完全是不一樣。
真正的菩薩要斷煩惱,要求涅槃,超過聲聞百千俱胝倍,他對生死厭離。我們說那些在社會上做那些慈善事情的人,他厭不厭離生死?他妻子兒女很高興,一點也沒厭離,那怎麼談得上是菩薩?聲聞尚且要厭離,菩薩厭離的要超過聲聞百千俱胝倍。他到底是超過聲聞多少,恐怕一點點氣味都沒有,那根本不是菩薩道。它這裏說,“聲聞鈍根,尚能了知生死過患,深生厭離,何況菩薩是利根性具無量慧”(《菩薩戒品釋》卷四 叁十),它說鈍根的聲聞,聲聞裏邊的鈍根,他尚且能夠知道生死的過患,深生厭離,菩薩是利根的,有無量智慧的,怎麼會的不厭離生死?怎麼會不知道生死的過患?所以說這個是完全是錯的,這個見是錯的,這個論也是錯的。這是第七條。
庚八 不作避護
“第八不作避護”。“于自發言不信重,惡聲惡名惡稱譽,不預防護不息除,其事若實不避地,如是一切皆違犯。”這是犯的。那就是說,“于自發言不信重”,他自己說的話,人家不相信他,不尊重他,爲什麼原因?自己的行持有問題,或者是自己本身不能夠依照淨戒而行,不能受別解脫戒的規則,不能圓滿那些威儀,令人家産生不恭敬、不相信的心、不敬的行。這樣子,或者是由于自己的過失,或者自己倒沒有過失,人家的誹謗,這兩種都有。那麼,“惡聲惡名惡稱譽”, 惡聲惡名惡稱譽,它就是說,在他們注解裏邊就是說,分叁種,分叁品了,輕的是惡聲,中等就是惡名,重的是惡稱譽。
那麼《瑜伽師地論》裏邊這麼說,人家對你心裏討厭,說一個粗惡的話,說你不好,這叫“惡聲”;當著你面前譏毀你,那是“惡稱”;周邊誹謗,成了個輿論了,大家都知道了,大家都對你有看法,這個叫“惡譽”。那就是分重中輕的叁等。對你在後邊罵兩句,輕的;當了你的面譏笑你了,那就是惡名了,重一點了;普遍地都來說你這個壞話了,那就是惡稱譽,最重的。
那麼對于這叁種事情,預先不防護,中間不息除,假使是事實,要避開,“避地”,那你這個地方就不要住了,你自己在這個地方犯了錯誤了,那就要到其他地方去了,這地方要回避了。假使不實在的,要息除,要跟人家講清楚。那麼這樣子,如果你不做的話,違犯。
我們中國人,漢人總是有一個,“忍”,這個忍我們感到有對的地方,也有跟菩薩戒不合的地方。他們就是說不管人家說什麼,你就先忍著就是了,你看跟這個菩薩戒有點違背了。真正假使不實在的,人家的譏毀你,要去清雪,要聲明一下,不是那個事情。自己不響,不開腔,當然了,有些是講因果的,反正你沒有那個因,不會受那個報,人家誹謗你,決定你過去有它的因,他忍辱,受了,好不好?對自己修行是可以,但是對菩薩戒來說,你的不清白,延及到佛教,整個佛教也受到損害了,還是該清雪的地方要說一下。“如是一切皆違犯”,這樣子是違犯的啊。
“無違犯者他憎嫉”,下邊是不犯的,人家以瞋恨的心、妒忌的心來說你壞話,這個沒關系啊。“人不…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